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56293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滤器,尤其涉及一种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



背景技术:

肺栓塞(pe)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且是所有年龄群中导致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肺栓塞由下肢或骨盆内的深静脉血栓(dvt)导致,深静脉血栓的血凝块可能通过静脉迁移回到心脏并进入肺中,从而由于丧失了通向肺的一部分的血液和氧供给而导致肺梗塞。

目前治疗方案中,在具有抗凝禁忌或者抗凝无效的情况下,使用滤器可以预防和减小肺栓塞的发生。现有技术中,一种常见的笼形结构的腔静脉滤器,其缺点是支杆之间通过具有一定刚度的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起,以提高过滤效果,这类滤器通常具有很强的径向支撑力,当滤器在患者体内展开后,笼形滤器中部有一段直筒形结构,每根支杆都有一段直接贴附血管内壁,滤器贴壁的区域比较大,内皮更易爬覆,造成器械回收时间窗短或者难以回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与血管内壁形成点支撑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该滤器与血管壁点支撑,接触面积小,可以减少内皮爬覆,延长滤器回收时间窗。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由多根支杆围绕中轴线排布形成笼形结构,包括顶部中心聚拢部和底部中心聚拢部,所述支杆包括从顶部中心聚拢部向底部朝外侧呈放射状延伸的第一支杆、从底部中心聚拢部向顶部朝外侧呈放射状延伸的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末端与第二支杆的末端连接且二者的末端连接处在径向上位于整个滤器的最外侧,该连接处在血管内点支撑在血管内壁上。

所述的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中,优选所述第一支杆的数量不少于第二支杆数量,且第一支杆数量≥3、第二支杆数量≥2。

所述的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中,优选所述第二支杆在轴向的投影长度小于第一支杆在轴向的投影长度。

所述的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中,优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杆包括顺序延伸的第一支杆顶单元和第一支杆底单元两部分,第一支杆顶单元末端分叉延伸形成两根第一支杆底单元,第一支杆底单元末端与相邻的另一个第一支杆末端合并在一起。

所述的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中,优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杆包括顺序延伸的第二支杆底单元和第二支杆顶单元两部分,第二支杆底单元末端分叉形成两根第二支杆顶单元,第二支杆顶单元末端与相邻的另一个第二支杆末端合并在一起。

所述的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中,优选所述第一支杆包括顺序延伸的第一支杆顶单元和第一支杆底单元两部分;所述第二支杆包括顺序延伸的第二支杆底单元和第二支杆顶单元两部分;所述第一支杆顶单元长度>第二支杆底单元长度;所述第一支杆底单元长度<第二支杆顶单元长度。

所述的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中,优选所述支杆包括连续延伸的一体结构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两部分。

所述的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中,优选至少有两根支杆在径向上最外侧的位置设有朝向顶部延伸的倒刺,所述倒刺与中轴线的夹角α为0-90°。

所述的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中,优选所述底部中心聚拢部向顶部外侧延伸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点支撑在血管内壁上;或者所述底部中心聚拢部向顶部外侧延伸并逐步向底部翻转有支撑杆。

所述的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中,优选所述支撑杆末端设有防止移位和穿孔的分叉。

本发明笼形滤器的支杆采用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两部分组成,二者分别从顶部中心聚拢部和底部中心聚拢部相向延伸,第一支杆末端与第二支杆末端连接且二者的末端连接处在径向上位于整个滤器的最外侧,该连接处在血管内点支撑在血管内壁上。由于滤器采用点支撑结构,可以有效降低滤器贴壁程度,接触面积小,减少内皮爬覆,延长滤器回收时间窗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第一种实施方式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4是图2中m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第一种实施方式植入血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1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1第三种实施方式植入血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2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2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2第一种实施方式植入血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2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2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2第二种实施方式植入血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2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2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2第三种实施方式植入血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方位定义:笼形滤器支杆的两个汇聚点分别定义为顶部和底部,两个汇聚点位于滤器的中轴线上,分别为顶部中心聚拢部2100、底部中心聚拢部2200。

实施例1,如图1-9所示,一种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由多根支杆围绕中轴线排布形成笼形结构,包括顶部中心聚拢部2100和底部中心聚拢部2200,所述支杆包括从顶部中心聚拢部2100向底部朝外侧呈放射状延伸的第一支杆1100、从底部中心聚拢部2200向顶部朝外侧呈放射状延伸的第二支杆1200,所述第一支杆1100的末端与第二支杆1200的末端连接且二者的末端连接处1500在径向上位于整个滤器的最外侧,该连接处1500在血管内点支撑在血管内壁上。本发明的笼形结构为中间宽、顶部和底部窄的结构,最宽处为第一支杆1100和第二支杆1200的连接处1500,所有的连接处1500可以在同一水平面上,也可以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由于与血管内壁接触的位置呈点支撑,减少了接触面积,使得内皮爬覆小,滤器方便回收。

如图1-9所示,笼形结构为由支杆包围形成完全围蔽空间的封闭结构,支杆有两个汇聚点,分别为顶部中心聚拢部2100和底部中心聚拢部2200,在这两个汇聚点,支杆成束汇聚,这两个汇聚点分别在滤器中轴线上。

如图1-4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基础结构。第一支杆1100的汇聚点为顶部中心聚拢部2100。在顶部中心聚拢部2100第一支杆1100头端汇聚成束,由顶部中心聚拢部2100开始,第一支杆1100向底部的外侧延伸,形成放射性排布的锥体形状。第一支杆1100数量≥3,形成较为密实的排布,有利于过滤。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杆1100为六根,围绕中轴线均匀排布。第一支杆1100的形状为直线形、曲线形、折线形等,优选曲线形。为了形成更好的过滤效果,优选多根的第一支杆1100形成一种交联的网状结构,即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杆1100包括顺序延伸的第一支杆顶单元1101和第一支杆底单元1102两部分,第一支杆顶单元1101末端分叉延伸形成两根第一支杆底单元1102,第一支杆底单元1102末端与相邻的另一个第一支杆1100末端合并在一起。优选全部第一支杆1100都形成分叉结构,在第一支杆1100处,滤器的横截面形成花瓣形状。第一支杆顶单元1101与第一支杆底单元1102可以一体成型的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第一支杆顶单元1101与第一支杆底单元1102各自为杆状结构,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支杆1100也可以是不带分叉的独立支杆,即从顶部中心聚拢部2100一直到第一支杆1100末端为整体的一根。这种独立的不带分叉的支杆与带有分叉的第一支杆1100可以各自设置,也可以交错设置。

如图1-4所示,第二支杆1200的汇聚点为底部中心聚拢部2200。在底部中心聚拢部2200二支杆头端汇聚成束,由底部中心聚拢部2200开始,第二支杆1200向顶部的外侧延伸,形成放射性排布。第二支杆1200数量≥2。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杆1100为三根,围绕中轴线均匀排布。第二支杆1200的形状为直线形、曲线形、折线形等,优选曲线形。如图6所示,第二支杆1200为中部朝中轴线方向弯曲的曲线形,这种曲线形可减少第二支杆1200贴壁的可能性。

如图1所示,为了形成更好的过滤效果,优选多根的第二支杆1200形成一种交联的网状结构,即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杆1200包括顺序延伸的第二支杆底单元1202和第二支杆顶单元1201两部分,第二支杆底单元1202末端分叉形成两根第二支杆顶单元1201,第二支杆顶单元1201末端与相邻的另一个第二支杆1200末端合并在一起。优选全部第二支杆1200都形成分叉结构,在第二支杆1200处,滤器的横截面形成花瓣形状。第二支杆顶单元1201与第二支杆底单元1202可以一体成型的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第二支杆顶单元1201与第二支杆底单元1202各自为杆状结构,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一起。同第一支杆1100,第二支杆1200也可以是不带分叉的独立支杆,即从底部中心聚拢部2200一直到第二支杆1200末端为整体的一根。这种独立的不带分叉的支杆与带有分叉的第二支杆1200可以各自设置,也可以交错设置。

如图1、2所示,第一支杆1100的末端与第二支杆1200的末端之间连接在一起,即第一支杆1100与第二支杆1200合拢在一起形成一个笼形结构。在一个笼形滤器中,所述第一支杆1100的数量不少于第二支杆1200数量。即第一支杆1100的数量多,能形成密实的过滤,增强过滤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杆顶单元1101为六根,第一支杆底单元1102为十二根,且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杆底单元1102末端合并,这样第一支杆1100形成向外延伸、有六瓣的花瓣形。第二支杆底单元1202为三根,第二支杆顶单元1201为六根,第二支杆1200数量少,大大减少支杆贴壁的总面积。第一支杆底单元1102与第二支杆顶单元1201一一对应连接,由于第一支杆1100和第二支杆1200都是逐步向外侧延伸,则在连接处1500形成延伸拐点,即连接处1500为整个滤器径向最外侧,这六个连接处1500位于整个滤器最宽处,置入血管后,该连接处1500在血管内点支撑在血管内壁上。滤器与血管接触面积小,减少内皮爬覆,方便滤器回收。为了不刺破血管内壁,第一支杆1100与第二支杆1200的连接处1500平滑过渡。

如图3所示,从俯视方向看,本实施例的滤器具有交联的网格结构,并不降低过滤效果。如图5所示,从第二支杆1200到第一支杆1100为血流方向,第二支杆1200数量少于第一支杆1100,则血栓进入到笼形滤器中,并被第一支杆1100拦截在滤器中。图中l的长度为第二支杆1200在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l较长,第一支杆1100在中轴线上的长度较短,使得第一支杆1100形成较为密实的交联网络,顶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容易倾斜,拦截的栓子处于血管中心位置,同时过滤区空间更大。

如图1-5,优选至少有两根支杆在径向上最外侧的位置设有朝向顶部延伸的倒刺3000,所述倒刺3000与中轴线的夹角α为0-90°。倒刺3000延伸方向可以与中轴线平行也可以与中轴线垂直,由于第一支杆1100末端与第二支杆1200的末端的连接处1500为整个滤器径向的最外侧,则倒刺3000设置在连接处1500,本实施例中,在每个连接处1500都设置倒刺3000,倒刺3000向顶部外侧延伸,与中轴线夹角α为37°。

如图6、7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第二支杆1200的数量也可以跟第一支杆1100设置数量相同,相比上述结构的滤器,过滤效果更好。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杆1200设置六根,第二支杆1200为不形成分叉的独立支杆,即第二支杆顶单元1201与第二支杆底单元1202为一体结构。第二支杆1200的中部向中轴线方向弯曲,则减少贴壁可能性。第二支杆1200不再分叉,直接与第一支杆1100连接。第一支杆1100与第二支杆1200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然后通过焊接等固定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如图8、9所示的为本实施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是相对于第一种实施方式改进。所述第一支杆1100的长度与第二支杆1200之间的长度,可以是如图1、6所示的第一支杆1100长度小于第二支杆1200的长度,或者更准确的讲:第一支杆1100在轴向的投影长度小于第二支杆1200在轴向的投影长度。第一支杆1100长度大于第二支杆1200的长度,或者更准确的讲:第一支杆1100在轴向的投影长度大于第二支杆1200在轴向的投影长度。

回收部1300是用于滤器回收,回收部设置在底部中心聚拢部2200,回收部1300包括挂钩或挂环,用于回收滤器进入输送导管。如图9所示,由于滤器回收部1300设置在底部中心聚拢部2200,则优选第一支杆1100长度大于第二支杆1200长度,即l长度较短,第二支杆1200形成较为扁平结构,减少第二支杆1200和回收部1300贴壁,便于回收。

如图16~18所示,所述的可减少贴壁的笼形滤器中,优选所述第一支杆1100包括顺序延伸的第一支杆顶单元1101和第一支杆底单元1102两部分;所述第二支杆1200包括顺序延伸的第二支杆底单元1202和第二支杆顶单元1201两部分;所述第一支杆顶单元1101长度>第二支杆底单元1202长度;所述第一支杆底单元1102长度<第二支杆顶单元1201长度。这种交错设置的滤器,轮廓呈柱形,顶部和底部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都不容易倾斜,和现有技术中滤器相比,该方案是多个点支撑实现的稳定性,而现有技术是线支撑,较少了贴壁面积,降低内皮爬覆。同时,支撑点错落布置,不再同一水平面上,可以降低同一层的径向支撑力,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

实施例2,如图10-18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支撑结构,即所述底部中心聚拢部2200向顶部外侧延伸有支撑杆1400,所述支撑杆1400点支撑在血管内壁上,增加支撑杆1400的结构,主要作用是防止回收部1300贴壁。支撑杆1400点支撑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支撑杆1400末端点支撑在血管内壁上,第二种是支撑杆1400中部点支撑在血管内壁上。

如图10-12所示,为支撑杆1400的第一实施方式,支撑杆1400设置至少两根,围绕中轴线均匀排布,支撑杆1400可以为直线形、曲线形、折线形,也可以是这些形状的混合排布。设置三根支撑杆1400,三根支撑杆1400都从底部中心聚拢部2200向顶部方向的外侧延伸,延伸径向最远不超过第一支杆1100和第二支杆1200的连接处1500,即不超出笼形滤器支杆的点支撑位置。在释放后,支撑杆1400处于自由状态下,支撑杆1400末端与血管内壁平行或向中轴线方向弯曲,点支撑在血管内壁上,防止刺入血管内壁,造成血管内壁损伤。这样,支撑杆1400与支杆的连接处1500形成轴向间隔的支撑,能保持滤器不倾倒,滤器顶部和底部以及回收部1300不贴壁。

如图13-15所示,为了防止支撑杆1400末端刺穿血管内壁,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所述支撑杆1400末端设有防止移位和穿孔的分叉1600。分叉1600是在支撑杆1400末端向外侧延伸形成的,分叉1600刺入血管内壁,防止支撑杆1400和滤器移位。支撑杆1400设置六根,支撑杆1400末端点支撑在血管内壁上。

如图16-18所示,为支撑杆1400的第二实施方式,支撑杆1400延伸跟第一支杆1100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结构,支撑杆1400中部径向外凸,点支撑在血管内壁上。

实施例3,如图19、20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2基础上的变形,即支杆包括连续延伸的一体结构的第一支杆1100和第二支杆1200两部分,第一支杆1100和第二支杆1200一体成型的整体结构,只在形式上分成第一支杆1100和第二支杆1200。优选第一支杆1100和第二支杆1200为直线形,二者在连接处1500平滑过渡。

支撑杆1400为折线形,支撑杆1400末端向内翻折,防止支撑杆1400末端刺入血管内壁。

除了上述结构的支撑杆,还可以采用:所述底部中心聚拢部向顶部外侧延伸并逐步向底部翻转有支撑杆,支撑杆末端与血管内壁平行或向中轴线方向弯曲,防止刺入血管内壁,造成血管内壁损伤。支撑杆点支撑在血管内壁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