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式椎体穿刺角度定位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23347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立体式椎体穿刺角度定位仪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仪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立体式椎体穿刺角度定位仪。



背景技术:

骨质疏松在老年人群中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据报道全球每年大约有140万人因此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s)。椎体成形术是目前普遍应用的一种侵入性小、止痛疗效显著的治疗手段。椎体成形术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pvp和pkp都是经皮穿刺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从而达到防止椎体塌陷、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然而,pvp和pkp技术均需要在通过x光线透视设备的监视下,徒手从体外进行穿刺操作,需要反复透视下调整穿刺点和角度,使得穿刺难度大,准确性不高,导致人体需要接触大量的x光线辐射,同时反复穿刺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手术意外及感染的几率,还不一定能够穿刺到最理想的病变椎体靶点处,导致手术的治疗效果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手术中快速穿刺定位、穿刺准确性高的立体式椎体穿刺角度定位仪。它能够保证减少x光线照射次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中的意外及手术中的感染、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椎体穿刺定位仪,用于确定椎体穿刺的刺点位置及穿刺角度,该椎体穿刺定位仪包括横位标尺、纵位标尺、穿刺针套管及其角度调节装置,所述横位标尺、纵位标尺垂直交叉,交点可沿横位标尺两端任意滑动并锁定,所述穿刺针套管的角度调节装置由冠状位量角板和矢状位量角板组成,所述冠状位量角板通过游标平卧布置在横位标尺上,通过第一游标可沿横位标尺两端任意滑动并锁定,其圆心投影落在横位标尺的中轴线上;所述矢状位量角板通过铰轴竖立布置在冠状位量角板上,其圆心投影落在横位标尺的中轴线上,并与冠状位量角板的圆心投影重合;所述穿刺针套管通过第二游标布置在矢状位量角板的立面上,其中心线与矢状位量角板的放射状刻度线一致;调整第二游标,可调整穿刺针套管在矢状位量角板上的安装角度,亦即穿刺针套管在竖直方向的俯仰角度;旋动矢状位量角板,可调整矢状位量角板在冠状位量角板上的配合角度,亦即调整穿刺针套管在水平方向的左右偏转角度;调整第一游标,可调整穿刺点与病变椎体靶点的偏移距。

所述冠状位量角板的刻度范围为0~180°,其形状为半圆形。

所述矢状位量角板的刻度范围为0~180°,其形状为半圆形。

所述穿刺针套管是开口管,管壁有纵向贯通的开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不仅能够快速穿刺定位、穿刺准确性高,而且能够保证减少x光线照射次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中的意外及手术中的感染、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操作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穿刺针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代号含义:1—横位标尺;11—条形滑槽;12—第一游标;13、43—铰轴;14—紧固螺钉;2—纵位标尺;3—冠状位量角板;4—矢状位量角板;41—弧形滑槽;42—第二游标;44—螺母;5—穿刺针套管;6—椎体;61—棘突中心点;62—病变椎体靶点;m—基准点;n—穿刺点;l—偏移距;α—俯仰角度;β—偏转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椎体穿刺定位仪,用于确定椎体6穿刺的刺点位置及穿刺角度。本发明不仅能够快速穿刺定位、穿刺准确性高,而且能够保证减少x光线照射次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中的意外及手术中的感染、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应用在医疗仪器技术领域,故优选的,所述椎体穿刺定位仪采用医用聚乙烯材料制成。

所述椎体穿刺定位仪包括横位标尺1、纵位标尺2、穿刺针套管5及其角度调节装置,所述横位标尺1、纵位标尺2垂直交叉,交点可沿横位标尺1两端任意滑动并锁定,本实施例中采用铰轴13将横位标尺1、纵位标尺2连接在一起,该铰轴13的底部通过锁紧件锁紧。优选的,所述铰轴13配合横位标尺1上条形滑槽11的部分的径向截面呈方形状。以便于保证横位标尺1和纵位标尺2垂直交叉。

所述穿刺针套管5的角度调节装置由冠状位量角板3和矢状位量角板4组成,所述冠状位量角板3通过游标平卧布置在横位标尺1上,通过第一游标12可沿横位标尺1两端任意滑动并锁定,该第一游标12上设置有起锁定作用的紧固螺钉14,其圆心投影落在横位标尺1的中轴线上;所述矢状位量角板4通过铰轴43竖立布置在冠状位量角板3上,该铰轴底部延伸出横位标尺1上条形滑槽11下端面,并由起锁定作用的螺母44锁定,其圆心投影落在横位标尺1的中轴线上,并与冠状位量角板3的圆心投影重合。其中,将矢状位量角板4竖立布置在冠状位量角板3上的铰轴43为轴向的中空结构,以保证穿刺针在不同的调节角度下顺利通过中空结构的铰轴43并抵达患者躯体表皮上方的穿刺点n处。

所述穿刺针套管5通过第二游标42布置在矢状位量角板4的立面上的弧形滑槽41上,其中心线与矢状位量角板4的放射状刻度线一致,同时,保证第二游标42在矢状位量角板4的立面上的弧形滑槽41上滑动并锁定,从而带动穿刺针套管5沿矢状位量角板4的立面上的弧形滑槽41上往复滑动;调整第二游标42,可调整穿刺针套管5在矢状位量角板4上的安装角度,亦即穿刺针套管5在竖直方向的俯仰角度α;旋动矢状位量角板4,可调整矢状位量角板4在冠状位量角板3上的配合角度,亦即调整穿刺针套管5在水平方向的左右偏转角度β;调整第一游标12,可调整穿刺点n与病变椎体靶点62的偏移距l。即,病变椎体靶点62正上方对应铰轴13中心的、患者表皮位置上所确定的基准点m到患者躯体表皮上方的穿刺点n的距离。其中,所述冠状位量角板3的刻度范围为0~180°,其形状为半圆形;所述矢状位量角板4的刻度范围为0~180°,其形状为半圆形。

所述穿刺针套管5是开口管,管壁有纵向贯通的开口。以方便观测以及穿刺针的移除。

本发明的一种椎体穿刺定位仪的操作方法,如下:

手术前,通过ct三维成像技术确定需穿刺的病变椎体靶点62以及病变椎体棘突中心点61的位置,通过计算机测量手术时椎体6的刺点位置及穿刺角度,即可调整穿刺针套管5在矢状位量角板4上的安装角度,亦即穿刺针套管5在竖直方向的俯仰角度α;旋动矢状位量角板4,可调整矢状位量角板4在冠状位量角板3上的配合角度,亦即调整穿刺针套管5在水平方向的左右偏转角度β;在ct三维成像技术的立体影像上标记病变椎体棘突中心点61正上方患者表皮位置上所确定的基准点m,亦是横位标尺1和纵位标尺2相交点处铰轴13的中心,以及测量出布置的基准点m到矢状位量角板4圆心位置处(圆心位置处实际就是患者躯体表皮上方的穿刺点n)之间需设定的距离,即,测量病变椎体靶点62正上方对应铰轴13中心基准点m到患者躯体表皮上方的穿刺点n的距离;

手术中,首先,通过移动c形臂x光机透视椎体6,调整患者的体位,找到病变椎体棘突中心点61正上方患者表皮的基准点m,且该病变椎体棘突中心点61与病变椎体棘突中心点61正上方患者表皮的基准点m的连线垂直于角度定位仪横位标尺1和纵位标尺2所构成的平面。在此基础上,在患者躯体上的病变椎体棘突中心点61正上方患者表皮处上找到基准点m以及过该基准点m的躯体纵向各棘突中心点61连线上方对应患者躯体表皮上的连线,将角度定位仪的横位标尺1和纵位标尺2的相交点对应放置在患者的病变椎体棘突正上方的基准点m位置处,且纵位标尺2布置在过该基准点m的躯体纵向各棘突中心点61连线上方对应患者躯体表皮上的连线上。

手术中,然后调整并固定穿刺定位仪的穿刺针套管5的偏移距l和立体角度(俯仰角度α和偏转角度β)。

手术中,最后在椎体x光片照射下,通过穿刺针套管5将穿刺针插入病变椎体靶点62位置,且穿刺完成后移除穿刺定位仪。

以上具体技术方案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具体技术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具体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