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贴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68383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骨科类的药物治疗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间盘核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交流突出而引起脊椎病变,椎管狭窄周围软组织粘、连损伤,血液循环减慢,缺血缺氧压迫腰部脊髓神经根而出现的腰腿疼痛症状。腰椎间盘突出是纤维环破坏所致,为腰椎间盘破裂症。

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是由于腰椎的退变增生导致的,腰椎的退变是一个逐渐进展的生理或病理性的过程,因此年龄是一个影响因素。在腰椎的退变过程中,除表现有椎间盘退变、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及关节突的骨质增生外,其周围的关节囊、韧带也相应的发生充血、肿胀、纤维化、钙化或骨化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刺激和压迫颈腰神经根、脊髓或者颈部交感神经、椎动脉等组织,可以导致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者;一般不建议采用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如卧床休息、按摩,药物、牵引、推拿、针灸、封闭等法,主要适合于初发或病情较轻的病例。其疗法目的促使突出部位回纳,改善局部血循环,增大椎间隙以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消除因突出物压迫神经引起的水肿、炎症,暂时缓解了症状的,但此疗法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消除和回纳突出的椎间盘。

药物治疗包括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西药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患者的疼痛和炎症,但指标不治本,且副作用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中草药制备、治疗成本低且疗效显著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贴剂,由以下几种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组分制成:鹿茸20-40份、丹参15-30份、黄芪20-30份、凤尾草5-15份和金银花5-20份。

作为优选,由以下几种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组分制成:鹿茸25-35份、丹参18-25份、黄芪22-28份、凤尾草8-12份和金银花10-15份。

作为优选,由以下几种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组分制成:鹿茸30份、丹参22份、黄芪25份、凤尾草10份和金银花12份。

本发明选用的各种药物原料根据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分析,其药理和功效作用如下:鹿茸具有温肾壮阳、强筋健骨、生精益血之功效;丹参具有活血通络,凉血消肿,除烦清心之功效;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之功效;凤尾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之功效;金银花具有利水通淋,清解暑热,清热解毒之功效。

一种适用于上述的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贴剂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步骤为:

s1:按照各原料组分的重量份配比称取各原料组分待用;

s2:将各原料组分研磨成粉,混合,过180目筛,得粉剂;

s3:将步骤s2中的粉剂倒在煎煮汤药的药锅内,加入重量份配比为粉剂1-1.5倍的纯净水,先浸泡30-40分钟,再用猛火煮开,煮开后再用中火煎煮40-60分钟,倒出汤汁;

s4:在步骤s3中的汤汁中再加入重量份配比为10-20份的凡士林,用小火边加热边搅拌,直到汤汁慢慢浓缩稠成为膏状,得到药膏;

s5:停止加热,将药膏涂抹于纱布中,制备成贴剂。

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所以膏药的有效成分直接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鹿茸、丹参、黄芪、凤尾草和金银花为原料制备成贴剂,贴于体表的贴剂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产生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目的。

(2)本发明采用的原料成分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且在各大药店均有销售,方便采集、成本较低、无需口服、相对于口服药物更安全、直接、有效,且制备方法简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贴剂,由以下几种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组分制成:由以下几种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组分组成:鹿茸30份、丹参22份、黄芪25份、凤尾草10份和金银花12份。其制备方法及步骤为:

s1:按照各原料组分的重量份配比称取各原料组分待用;

s2:将各原料组分研磨成粉,混合,过180目筛,得粉剂;

s3:将步骤s2中的粉剂倒在煎煮汤药的药锅内,加入重量份配比为粉剂1.2倍的纯净水,先浸泡30分钟,再用猛火煮开,煮开后再用中火煎煮50分钟,倒出汤汁;

s4:在步骤s3中的汤汁中再加入重量份配比为15份的凡士林,用小火边加热边搅拌,直到汤汁慢慢浓缩稠成为膏状,制得药膏;

s5:停止加热,将药膏涂抹于纱布中,通过常规制备药膏贴的方法制备成贴剂。

实施例2

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贴剂,由以下几种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组分制成:鹿茸20份、丹参15份、黄芪20份、凤尾草5份和金银花5份。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贴剂,由以下几种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组分制成:鹿茸40份、丹参30份、黄芪30份、凤尾草15份和金银花20份。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临床试验方法

选择人群: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选择临床上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100例病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诊断症状为:1.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2.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3.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4.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6.神经系统检查: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

治疗方法:每天给上述100例病例敷贴实施例1制得的贴剂,每天2次,每次贴3-4个小时,分早晚使用,一个星期为一个疗程。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判断疗效标准》中有关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试验室检查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改善或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治疗结果:四个疗程之后检查患者的治疗情况,并总结疗效,得出结论。其中,接受本次治疗的100例病例中,有36例痊愈、58例好转,6例无效,痊愈率为36%,总有效率为94%。

实施例5临床试验方法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100例患者敷贴的是实施例2中制得的贴剂。其治疗结果如下:

接受本次治疗的100例病例中,有33例痊愈、59例好转,8例无效,痊愈率为33%,总有效率为92%。

实施例6临床试验方法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100例患者敷贴的是实施例3中制得的贴剂。其治疗结果如下:

接受本次治疗的100例病例中,有35例痊愈、59例好转,6例无效,痊愈率为35%,总有效率为94%。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有显著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0%以上。

典型病例:

病例1:黄某,女,50岁,农民。腰部常年疼痛3年多,近一年腰部疼痛的频率增多,且疼痛更剧烈、疼痛时长更久来本院就诊。经询问病史和ct检查,诊断出黄某患有腰椎间盘突出2年多,因一直拖延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后采用本发明贴剂外敷治疗3个疗程后疼痛减轻,继续巩固治疗3个疗程后治愈,随访1年无复发。

病例2:钱某,男,39岁,工人。患腰部疼痛1年多,前期自以为是工作劳累过度而没有就诊,拖延病情,后病情加重,行走不便,疼痛难忍。到医院检查得知患腰椎间盘突出,但经治疗均无好转。后经人介绍敷贴本发明的贴剂2个疗程后病情逐渐好转,继续服帖3个疗程,病情基本治愈,能正常上班工作,再敷贴1个疗程,巩固效果,一年后追访未发现复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