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生活辅助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辅助上下楼梯拐杖。
背景技术:
拐杖是一种重要的医疗康复辅助用具,以增加步行时支撑的面,来达到减缓下肢或是身体骨骼结构所必须承担的负荷的效果。
目前拐杖分手杖、肘杖、腋杖,其中手杖主要用于轻度需要,例如一般老年人或山者,手杖不属于残疾人用品,肘杖属于中度下肢残疾人用品,腋拐杖是下肢重度残疾者(病残伤残等)的必需品。
现有技术中,一种拐杖呈“倒u”型底座,其中一个支脚和另一个支脚的高度差与楼梯的台阶相同,帮助适应不同高度的台阶,辅助用户上下楼梯。
另一种拐杖的支撑杆分为主杆和附杆两根,相互连接形成“h”型,使拐杖形成两个支“脚”,一长一短,长短“脚”的高度差与楼梯台阶的高度相同,老年人或其他腿脚不便人士使用该拐杖上下楼梯时,拐杖的长短“脚”可以同时接触两个台阶,支撑点在两个平面上,短“脚”可以随着使用人身体前倾后仰的趋势通过附杆内的弹簧自动调节长度,保持拐杖稳定。
但是,现有的拐杖稳定性不足,拐杖均为单手使用,对身体各项技能衰退的老年人来说,操作和支撑的稳定性不足;不能辅助用户下楼梯,拐杖的使用方式只能向上,并不能在用户下楼梯的给予帮助;体型较大且笨重,不易于移动和收纳;助行和助上下楼梯没能很好结合,特殊结构能帮助用户上下楼梯,却成为用户在日常行走使用时的累赘。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拐杖在使用过程中操作和支撑的稳定性不足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辅助上下楼梯拐杖,该辅助上下楼梯拐杖有效地解决了拐杖在使用过程中操作和支撑的稳定性不足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辅助上下楼梯拐杖,包括两组分拐杖,每组所述分拐杖包括把手、底座以及连接所述把手和所述底座的支撑杆,每组所述支撑杆分别与连接杆连接且所述连接杆能够绕所述支撑杆在竖直方向转动,两组所述连接杆的末端相连接且两者之间能够在水平方向转动,所述连接杆能够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切换。
优选地,每组所述连接杆的末端分别与滑轮连接,两组所述滑轮通过转动轴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杆与所述连接杆的连接处设置有驱动所述连接杆转动的切换按钮。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绕所述支撑杆在竖直方向转动和两组所述连接杆之间在水平方向转动同时进行。
优选地,所述支撑杆包括与所述连接杆连接的主杆和套装于所述主杆内孔中的调节杆,所述把手固定于所述调节杆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主杆的上端设置有调节所述调节杆插入所述主杆深度的调节按钮。
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杆下端的主腿和设置于所述主腿侧面的支腿。
优选地,所述支撑杆的下部开设有高度调节卡槽,所述支腿安装于所述高度调节卡槽内且能够沿所述高度调节卡槽上下移动,所述高度调节卡槽内具有定位所述支腿位置的定位部件。
优选地,所述主腿和所述支腿的底端设置有防滑层。
优选地,所述把手为硅胶把手,所述支撑杆为塑料支撑杆,所述底座为金属底座,所述防滑层为硅胶层。
本发明所提供的辅助上下楼梯拐杖,能辅助老年人行走和上下楼梯,主要针对人群:腿脚不灵活,关节风湿疾病,膝盖磨损,中风过后,平衡感差,血液不流通,导致下身无力的老年人。辅助上下楼梯拐杖包括两组分拐杖,每组分拐杖包括把手、底座以及支撑杆,支撑杆把手和底座连接起来。每组支撑杆分别与连接杆连接,且连接杆能够绕支撑杆在竖直方向转动,两组连接杆的末端相连接且两者之间能够在水平方向转动,连接杆能够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切换,连接杆在水平方向时为单手使用模式,连接杆在竖直方向时为双手使用模式,拐杖的结构可通过旋转和折叠,使得支撑杆弹起,此时两组连接杆转动可将整个拐杖展开,由单手使用模式转变为双手使用模式,让支撑更加安全稳定,辅助用户上下楼梯。同理,反向转动连接杆可将拐杖两边收合,然后,将支撑杆下推,拐杖即可恢复单手使用模式,用于日常助行。
本发明所提供的辅助上下楼梯拐杖,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使用模式的切换,实现单,双手使用模式切换的功能。单手模式小型便捷,适用于日常助行,助行时便捷。双手模式安全稳固,适用于作为上下楼梯的支撑,辅助上下楼梯的平衡稳定。让这种拐杖具有高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且轻便,易收纳和移动,在不影响用户日常行走使用的同时,能辅助用户上楼梯和下楼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辅助上下楼梯拐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拐杖由单手使用模式切换到双手使用模式的示意图;
图3为拐杖双手使用模式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1-把手、2-调节按钮、3-切换按钮、4-支撑杆、5-滑轮、6-卡槽、7-支腿、8-主腿、9-防滑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辅助上下楼梯拐杖,该辅助上下楼梯拐杖有效地解决了拐杖在使用过程中操作和支撑的稳定性不足等问题。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本发明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辅助上下楼梯拐杖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拐杖由单手使用模式切换到双手使用模式的示意图;图3为拐杖双手使用模式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辅助上下楼梯拐杖,能辅助老年人行走和上下楼梯,主要针对人群:腿脚不灵活,关节风湿疾病,膝盖磨损,中风过后,平衡感差,血液不流通,导致下身无力的老年人。辅助上下楼梯拐杖包括两组分拐杖,每组分拐杖包括把手1、底座以及支撑杆4,支撑杆4把手1和底座连接起来。每组支撑杆4分别与连接杆连接,且连接杆能够绕支撑杆4在竖直方向转动,两组连接杆的末端相连接且两者之间能够在水平方向转动,连接杆能够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切换,连接杆在水平方向时为单手使用模式,连接杆在竖直方向时为双手使用模式,拐杖的结构可通过旋转和折叠,使得支撑杆4弹起,此时两组连接杆转动可将整个拐杖展开,由单手使用模式转变为双手使用模式,让支撑更加安全稳定,辅助用户上下楼梯。同理,反向转动连接杆可将拐杖两边收合,然后,将支撑杆4下推,拐杖即可恢复单手使用模式,用于日常助行。
本发明所提供的辅助上下楼梯拐杖,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使用模式的切换,实现单,双手使用模式切换的功能。单手模式小型便捷,适用于日常助行,助行时便捷。双手模式安全稳固,适用于作为上下楼梯的支撑,辅助上下楼梯的平衡稳定,上楼梯时,用户在下,正握把手1,下楼梯时,用户在上,反握把手1。让这种拐杖具有高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且轻便,易收纳和移动,在不影响用户日常行走使用的同时,能辅助用户上楼梯和下楼梯。
上述辅助上下楼梯拐杖仅是一种优选方案,具体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实施方式,每组连接杆的末端分别与滑轮5连接,两组滑轮5通过转动轴连接,使得支撑杆4弹起,此时支撑杆4围绕滑轮5转动可将整个拐杖展开,变成双手使用模式,让支撑更加安全稳定,通过滑轮5实现两组连接杆的转动,转动较为灵活,运动较为顺畅。通过滑轮5实现两组连接杆的转动只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还可以通过转轴直接连接两组连接杆,结构更加简单。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场合的不同,对辅助上下楼梯拐杖进行若干改变,支撑杆4与连接杆的连接处设置有驱动连接杆转动的切换按钮3,按动切换按钮3,连接杆弹起,反之收回,通过按键控制拐杖折叠,实现单,双手使用模式切换的功能,操作简单,易于控制。
显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场合的不同对上述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若干改变,连接杆绕支撑杆4在竖直方向转动和两组连接杆之间在水平方向转动同时进行,减少操作时间,较为方便、快捷。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辅助上下楼梯拐杖不应被限制于此种情形,支撑杆4包括主杆和调节杆,主杆与连接杆转动连接,主杆上端具有内孔,调节杆套装于主杆内孔中,把手1固定于调节杆的上端,调节杆能够在内孔中上下移动,调节调节杆插入主杆内孔的深度,可以调节支撑杆4的长度,适用于不同使用者高度和不同需求情况下使用,使用更为方便。
本发明所提供的辅助上下楼梯拐杖,在其它部件不改变的情况下,主杆的上端设置有调节按钮2,用于调节调节杆插入主杆深度,且定位调节杆的位置,当按压调节按钮2时可以使调节杆自由移动,松开调节按钮2后,调节杆位置固定,调节方便、安全可靠。
对于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辅助上下楼梯拐杖,底座包括主腿8和支腿7,主腿8固定于支撑杆4下端,支腿7设置于主腿8侧面,展开后,形成两前两后四个支点,在上下楼梯时能同时适应两个高度不同的台阶,起到稳固重心,保持平衡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4的下部开设有高度调节卡槽6,支腿7安装于高度调节卡槽6内且能够沿高度调节卡槽6上下移动,高度调节卡槽6内具有定位支腿7位置的定位部件,定位部件可以为内嵌式弹性定位件,随时卡紧支腿7,支腿7可在卡槽6内部的弹性定位件范围上下移动,以适应不同高度的台阶,辅助用户上下楼梯,使用更加方便,使用方式更加多样化。
在上述各个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主腿8和支腿7的底端设置有防滑层9,防滑层9直接与地面接触,起到防滑、减震作用。
本发明所提供的另一创造性思想在于,把手1为硅胶把手,手持较为舒适。支撑杆4为塑料支撑杆,重量较轻,易于携带。底座为金属底座,强度较高,稳定性较好。防滑层9为硅胶层,有一定的张力,柔韧性较好,耐压,可起到防滑,防震作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端、下端、侧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