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形式智能护理病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5509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变形式智能护理病床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变形式智能护理病床。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各种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其中医疗护理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国内医院使用的护理床,大多数是由床架、床板、推升装置构成,仅仅只能改变病人的背部和腿部的位置,而且这种护理床必须通过手动摇杆来控制床体的升降,这样就使得一些由于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的患者无法自己操控改变卧姿,如果这种情况无法得到改善,会导致身体组织长时间受压迫,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组织缺氧,细胞死亡,更会会导致身体患上褥疮。褥疮发展到最严重的阶段可使骨头攀尽,并导致伤口感染,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护理床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一方面患者无法自行控制,以满足不同的卧姿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现有护理床功能性的单一,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加重,护理的难度要求过高,无法让一些不具备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或者患者家属,能够轻易的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护理的效果也事倍功半,因此,继续一种新型的护理床,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变形式智能护理病床,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变形式智能护理病床,

床本体,所述床本体至少包括床架、支撑单元和滑轨;

支撑单元,包括驱动单元、床垫单元、控制单元和通信供电接口,床垫单元通过驱动单元升起或落下;

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若干与支撑单元连接的驱动器,用于改变每个支撑单元的高度以及顶部床垫单元的旋转角度同时能够独立运动;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向驱动单元和支撑单元发送控制指令进行独立控制同时能够接收上位机的指令。

进一步,所述床本体还包括设置于底部的制动轮和若干用于将支撑单元进行移动的滑轨,每个滑轨分别与支撑单元一一连接,所述滑轨的轨道为单轨式轨道和/或双轨式轨道。

进一步,所述支撑单元设置有插头,所述床架设置有与所述插头对应的插座,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插头和插座与驱动单元连接,用于进行信号控制并为驱动单元进行供电。

进一步,每个支撑单元具有唯一的身份标识和用于接收控制命令的控制器。

进一步,所述支撑单元设置有连接床板上部和下部的通孔。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更换支撑单元的更换口,所述更换口设置于床本体底部。

进一步,所述床架为骨架式床架,所述支撑单元呈网格式阵列分布于床架。

进一步,所述滑轨的轨道上设有用于引导支撑单元移动的门阀。

进一步,所述滑轨的轨道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每个支持单元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间隔布置的挡板与凸凹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中的一种可变形式智能护理病床,不仅可以通过自由改变支撑单元的高度,满足患者对不同卧姿的需求,而且还可以通过移动不同位置的支撑单元,改变护理床的形状,便于患者进行洗澡,排便等护理工作,使一些高难度的护理工作能够在护理床上轻易的完成,不仅省时省力,还大大的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特别适合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利于大面积推广使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一种可变形式智能护理病床的原理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一种可变形式智能护理病床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支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支撑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支撑单元的正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一种可变形式智能护理病床的单轨式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一种可变形式智能护理病床的单轨式基座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一种可变形式智能护理病床的双轨式基座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一种可变形式智能护理病床的单轨式模型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一种可变形式智能护理病床的双轨式模型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设备控制器部分的设备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操作界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如图1、2、5-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可变形式智能护理病床,包括

床本体,所述床本体至少包括床架、支撑单元和滑轨;

支撑单元1,包括驱动单元、床垫单元、控制单元和通信供电接口,床垫单元通过驱动单元升起或落下;

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若干与支撑单元1连接的驱动器,用于改变每个支撑单元的高度以及顶部床垫单元的旋转角度同时能够独立运动;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向驱动单元和支撑单元1发送控制指令进行独立控制同时能够接收上位机的指令。

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可变形式智能护理病床的床本体的整体结构与其他床类似,同样也包括床架、床板和床脚,但是本实施例中的床板由若干支撑单元1组成,每个支撑单元1相互独立,支撑单元1可以为块状,也可以为板状结构,每个支撑单元1下面设置有驱动单元,通过驱动单元可以改变支撑单元1的高度,由于每个驱动单元是可以独立控制的,因此,可以通过控制驱动单元,来改变床的每个位置的高低,进而改变躺在床上的患者的卧姿,例如,可以通过控制床的一侧为水平,另一侧逐渐变高,这样就可以使患者被动的实现翻身,同样,也可以通过改变头部、背部、腿部或脚步的支撑模块的高度,实现坐立、半握或者垫高腿等不同的姿势,大大减少了患者肌肉组织由于长时间不移动带来的损害。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单元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改变支撑单元1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器可以采用液压装置,通过液压装置的伸缩运动,改变垂直方向的支撑单元1的高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本实施了中的液压装置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具有上述功能的器件来替代,再此不在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若干用于将支撑单元1进行移动的滑轨2,每个滑轨2分别与支撑单元1一一连接,通过滑轨可以使每个支撑单元1改变位置,这里的位置指的是支撑单元1在不同水平面上的横向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的单轨式轨道:如图5所示,可以通过单轨道的埋线部分6在其中埋入电源线和信号控制线;驱动插座7用于支持单元与基座轨道控制连接的插口;单轨道阀门3用于封住通道口,在支持单元进入规定位置后将其封锁固定;滑道4:支撑单元可通过滑道4上滑直规定位置或下滑至地面;间隔设置的挡板5用于将支持单元小距离分隔并固定在规定位置,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挡板较薄(图中仅为凸显出挡板)。如图6所示,单轨道的基座链接固定部分8:该部分上可以连接多个单轨道。本实施例中的双轨式轨道如图8所示,单轨部分9与单轨式中单轨部分一致,仅滑道下端连接双轨部分11;双轨轨道门阀10在未启用式埋入双轨部分11中,启用时上升支出格挡运行轨道;双轨轨道12其与单轨部分9连接,支撑单元通过其滑入单轨部分9,也可以使得支撑单元1滑出轨道;双轨基座12用于支撑整个双轨道,其同时也作为基座固定双轨。本实施例中的滑轨沿一个滑坡设置,可以使支撑单元1沿滑坡滑动至护理床的床板下部边缘,,由于护理床是用于护理患者的医疗器械,因此,考虑到医疗安全,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用于更换支撑单元1的更换口,所述更换口设置于床本体底部,并与滑轨连接。通过更换口可以更换重点部位的支撑单元1,便于清洗消毒,避免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等问题的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单元还包括用于将支撑单元1送入滑轨的推动器,推动器与控制单元连接,通过推动器可以将支撑单元1送入滑轨,使支撑单元1通过滑轨沿滑坡滑到床板下面,本实施了中的推动器采用步进电机,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器件进行替代,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支撑单元还设置有通信模块,通信模块与控制单元连接,用于进行双向的数据交互,通信模块可以与外部模块连接,可以将外部模块的数据传递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数据进行相应的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支撑单元1都设置有用于供电的插头,所述床架设置有用于向每个支撑单元1的插头进行供电的插座,所述驱动单元通过插头与控制单元连接,支撑单元1在初始的状态下,默认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也就是床板是处于平整的状态下,这个时候支撑单元1的插头与插座连接,进行充电,为与其连接的驱动单元存储电能,同时也通过电器连接接受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其连接方式类似手机或其他播放器与耳机插头的连接方式,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床架为骨架式床架,支撑单元1呈网格式阵列分布于床架,每一列的床架的支架,都设置有相应的插座,所有的插座可以通过家用的220v电源统一供电。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单元1设置有连接床板上部和下部的通孔,通过所述通孔可以对病人进行例如注射等操作,也可以通过与其他传感器或治疗仪器相互配合,达到辅助医疗的作用,同时通过通孔还可以改善空气循环,减少发生褥疮的几率,同时采用通孔的设计,还可以便于清洁。

在本实施例中,床本体还包括床脚,所述床脚设置有制动轮,通过滚轮可以与其他的器械相互配合,例如便盆、澡盆等,通过支撑单元1和滑轨相互配合,形成床板镂空的形状,通过滚轮使镂空部分移动至便盆、澡盆等位置,大大简化护理工作的流程,减小护理的操作难度,降低对操作人员的水平的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支撑单元还包括控制器,通过接收控制命令,例如移动命令和定时命令等,可以定时的改变支撑单元1的高低,使整个床板在预定的时间内,实现特定形状的改变,通过控制器,可以轻易的实现病患定时翻身等操作,有效的预防病患因为长时间卧床导致的肌肉组织受挤压所导致的各种疾病。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包括有线控制器和移动控制器,所述移动控制器与有线控制器无线连接,控制器可以采用计算机或其他具有上述控制功能的元器件,例如单片机、arm处理器等等,移动控制器可以采用红外控制器、蓝牙控制器或者安装有相应app控制程序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移动手持设备,通过无线方式与有线控制器连接,实现远程操控的目的,优选地,也可以采用将所有控制器接入统一的服务器进行全面管理,智能手机等移动控制器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登录服务器,并通过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实现对每个护理床的监控和远程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支撑单元1具有唯一的身份标识,本实施例中支撑单元1采用网格式的排列方式,由于支撑单元1是呈网格的方式设置于床架,本实施例中的支撑单元1采用的立方体的结构,呈阵列式分布设置在床架,如图2所示,因此,可以通过以每个支撑单元1所在的行与列,来实现对支撑单元1的身份的标识,当然也可以采用非网格设计,利用图形化的方式或其他的编码方式的身份标识,来进行身份识别,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有线控制器采用带有触摸屏的显示器来进行控制,在显示器上可以显示每个支撑单元1的编码,所有编码以矩阵的方式或直接以图形化的方式(例如直接以图2所示的平面图)呈现在显示器上,用户可以通过直接点击需要改变高度的支撑单元1的编码或图形,直接对其进行升降或者移动的操作,当然,也可以通过将若干个支撑单元1进行分组,对所有的支撑单元1进行分组控制,完成批量操作,例如在控制病患翻身时,可以将最边缘的一组支撑单元1的高度设为最高,然后越接近床板中间的组,高度依次降低,从而实现病患平滑的翻身,为了方便使用,可以预先设定多种方式的支撑单元1的设置方式在控制器中,通过一键方式来进行操作,完成护理病床形态的改变。

本实施例中控制台部分:如图11所示,控制台部分有轨道控制器组成。轨道控制器与单/双轨道基座连接。主要作用为控制轨道和轨道上支撑单元的运行。轨道控制器可以通过无线连接外部无线操作设备(如手机、平板等)进行操作控制;同时在连接云端数据中心。

本实施例中操作界面部分:如图12所示,能够显示每个支撑单元,且每个支持单元有着自己独一的编号。可以实现单个控制或多个控制支持单元的行动。可以实现更换,移动等操作。有着操作功能键,能进行按所需要求来设置实现范畴内的多种功能。

本实施例中的护理病床,还可以实现完成全自动的清洗,无需人工清洗;本发明能够进行自动对病人进行翻转,能够依照病人的身体大小、部位以及需求时间可以人为进行设置翻转的时间;本实施例中的分体式智能护理病床,不仅可以通过自由改变支撑单元的高度,满足患者对不同卧姿的需求,而且还可以通过移动不同位置的支撑单元,改变护理床的形状,进行快速的变形,完成支持单元的重组;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与一些其他器具相连接,如连接坐便器等器具,实现病人在不便于行动的情况下进行排泄等功能;在护理人员较少,病人有无法自理的情况下,通过快速变形,实现自动化、智能的给病人进行洗澡清洁;本实施例中的自动变形、重组,可以远程的进行功能控制,无需医护人员近距离的操作,极大的减少疾病的传染与传播,避免医护人员感染或患病;本实施例中的护理病床的所有功能都尽可能的保证病人的舒适度,不会因为在床体实现变形等功能时而让患者感到不适。一些高难度的护理工作能够在护理床上轻易的完成,不仅省时省力,还大大的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也减少了传染病等疾病对医护人员的感染,特别适合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的患者,智能化、远程化的操作,无人化的管理,舒适化的护理,利于大面积推广使用,也为未来其他服务提供能支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