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5747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气管导管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品,具体涉及一种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

气管导管术是急救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抢救技术,是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气管导管插入后,通过气囊压迫在气道内固定,长期的压迫易致组织缺血、坏死和感染等并发症,而且气道切开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痰痂一旦形成,可阻塞支气管,使气道阻力增大,引起周围性呼吸困难、窒息。气管切开容易感染,置管时间过长,易造成气管黏膜缺血坏死,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气道湿化显得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管导管,通过压迫气道内的不同位置进行定位,避免同一部位长期压迫造成的组织缺血、坏死和感染等并发症,同时便于向导管本体内导入湿化液,并将湿化液引导至导管本体下部,避免湿化液回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管导管,包括导管本体、若干的气囊、若干的充气管和湿化液导管;若干的所述气囊设于导管本体上;若干的所述充气管与若干的所述气囊连接;所述导管本体设有内孔,所述湿化液导管与所述内孔相通;所述湿化液导管自外向内穿过所述导管本体的侧壁并沿所述导管本体的内壁延伸至所述导管本体的下部。

需要说明的是,若干的所述气囊沿所述导管本体的长度方向排列布置并设置于所述导管本体的下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充气管的数量与所述气囊的数量相应,且每个所述充气管与每个所述气囊对应。进一步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气囊优选为2个,所述充气管其数量与所述气囊的数量相应。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充气管自外向内穿过所述导管本体的上部侧壁并沿所述导管本体的内壁向下延伸至相应所述气囊。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充气管的上端设有充气接头。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导管本体的上端设有呼吸器接头。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壁设有刻度值,所述刻度值以所述导管本体的下端端部为起点。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导管本体的下端侧壁设有侧出气口;所述侧出气口位于最接近所述导管本体下端的所述气囊的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导管本体的下端还设有隔板,通过所述隔板将所述内孔分隔为至少两个通气道,所述通气道内设有阀板,形成至少一个出气道和至少一个回气道。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出气道内的阀板中心为膜片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气管导管,通过压迫气道内的不同位置进行定位,避免同一部位长期压迫造成的组织缺血、坏死和感染等并发症,同时便于向导管本体内导入湿化液,并将湿化液引导至导管本体下部,避免湿化液回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气管导管,包括导管本体5、气囊6(图中表示为6a和6b)、充气管3(图中表示为3a和3b)和湿化液导管4;所述气囊6(图中表示为6a和6b)设于导管本体5的下部并且沿导管本体5的长向排列布置两个;所述充气管3(图中表示为3a和3b)连接于气囊6(图中表示为6a和6b)用于对气囊6(图中表示为6a和6b)进行充放气;所述湿化液导管4与导管本体5的内孔相通用于向导管本体5内导入湿化液;导管本体5插入患者呼吸道内之后,通过向气囊6(图中表示为6a和6b)内充气使导管本体5固定在呼吸道内,交替的使用两个气囊6(图中表示为6a和6b),能避免同一部位长期压迫造成的组织缺血、坏死和感染等并发症,所述充气管3(图中表示为3a和3b)为两个,两个充气管3(图中表示为3a和3b)一一对应的连接于气囊6(图中表示为6a和6b),两个充气管3(图中表示为3a和3b)自外向内穿过导管本体5的上部侧壁并沿导管本体5的内壁向下延伸至相应气囊6(图中表示为6a和6b)处;两个充气管3(图中表示为3a和3b)上均设有弹性缓冲袋,并且弹性缓冲袋通过充气管3(图中表示为3a和3b)与相应气囊6(图中表示为6a和6b)相通,充气后弹性缓冲袋胀起,并利用其回弹性使气囊6(图中表示为6a和6b)内的气体保持一定压力,提高气囊6(图中表示为6a和6b)与呼吸道之间的定位稳定性,将湿化液导管4连接于湿化液供给设备后,能根据患者的需要对其呼吸道进行湿化,所述湿化液导管4自外向内穿过导管本体5的上部侧壁并沿导管本体5的内壁延伸至导管本体5的下部,本实施例中,以导管本体5的1/2长度处为界,导管本体5上部为导管本体5的上半段,导管本体5的下部为导管本体5的下半段,由于湿化液导管4延伸至导管本体5的下部,因此能对湿化液起到引导作用,避免湿化液回流。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管本体5的上端设有呼吸器接头1,两个充气管3(图中表示为3a和3b)的上端均设有充气接头2,方便使用,充气接头2处设有用于控制充气管3(图中表示为3a和3b)开闭的阀门,所述阀门包括与充气管3(图中表示为3a和3b)连通的阀座和转动连接于阀座的单向阀,由于单向阀转动连接于阀座,因此转动单向阀能使其进口和出口在阀座的进口和出口之间切换,因此在充气时使气体只能流入气囊6(图中表示为6a和6b),放气时只能从气囊6(图中表示为6a和6b)流出,充、放气的切换只需转动单向阀即可,单向阀包括阀体以及安装于阀体内的钢球和弹簧,阀体转动连接于阀座,阀体上沿其转轴方向固定有一个手柄,手柄由阀座内伸出,通过旋转手柄即可转动整个单向阀,操作简单快捷。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管本体5的外壁设有表示其长度的刻度值,所述刻度值以导管本体5下端的尖端为起点,便于精确控制导管本体5插入患者呼吸道内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管本体5的下端侧壁设有侧出气口7;所述侧出气口7位于两个气囊6(图中表示为6a和6b)的下方,当导管本体5的下端堵塞时,可通过侧出气口7为患者提供呼吸的通道,用于应急使用;湿化液导管的出口位于两个气囊6(图中表示为6a和6b)以下、侧出气口7以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管本体的下端设有隔板11,通过所述隔板11将导管本体的下端内孔分隔为至少两个通气道,每个通气道内均设有一个阀板8,形成至少一个只能出气的出气道12和至少一个只能回气的回气道13,阀板8通过柔性连体14连接于隔板11,使阀板8能够沿柔性连体14翻转,导管本体内壁设有用于对阀板8进行限位的挡块9,使阀板8只能向内或向外翻转,阀板8只能向内翻转的,对应的为回气道13,用于将患者呼出的气体导出;阀板8只能向外翻转的,对应的为出气道12,用于向患者体内供氧,每个出气道12内的阀板8中心均为膜片10结构,膜片10的材质与导管本体相同,膜片10的厚度不大于0.1mm,对于植入气管导管的患者,目前普遍存在的隐患是气管导管容易被痰堵塞,虽然设置了侧出气口7能在一定程度上应对该情况,但侧出气口7距离呼吸道内壁较近甚至会贴合,可靠性差,本实施例将导管本体的下端内孔隔开,并且形成了只能供氧体单向流通的气道,由于有气流的推动作用,因此只会造成回气道13堵塞,当出现回气道13全部堵塞的情况时,通过呼吸机对出气道12内的阀板8进行施压,使阀板8上的膜片10在压力作用下破裂,此时出气道12即可双向通气,保证在回气道13堵塞的情况下为患者进行紧急供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