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48945阅读:60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为常见皮肤病,多见于成年人,儿童一般不发病。发病时先有剧烈瘙痒,后有皮损,皮疹为扁平多角形丘疹,苔藓样变,无渗出,多发于颈部、四肢伸侧、腰骶部、腘窝或外阴,病程慢性,常反复发作。

神经性皮炎发病病因有多种,主要包括:1、精神因素,目前认为是发生本病的主要诱因,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生活环境突然变化等均可使病情加重和反复。2、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体内慢性病灶感染等。3、局部刺激,如衣领过硬而引起的摩擦,化学物质刺激、昆虫叮咬、阳光照射、搔抓等,均可诱发本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此病以内因为主,由于心绪烦扰,七情内伤,内生心火而致。初起皮疹较红,瘙痒剧烈,因心主血脉,心火亢盛,伏于营血,产生血热,血热生风,风盛则燥,属于血热风燥。病久,皮损肥厚,纹理粗重,承苔藓化者,此因久病伤血,风盛则燥,属于血虚风燥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一种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中药,包括: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通草、苦参、甘草、生地、当归、紫草、白藓皮、葛根、透骨草、地肤子、玄参和白花蛇舌草。

进一步的,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中药包括:荆芥10-20g、防风10-20g、蝉蜕10-20g、牛蒡子10-20g、通草15-25g、苦参5-15g、甘草5-15g、生地10-20g、当归10-20g、紫草10-20g、白藓皮10-20g、葛根10-20g、透骨草10-20g、地肤子10-20g、玄参5-15g和白花蛇舌草15-25g。

优选,的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中药包括:荆芥15g、防风15g、蝉蜕15g、牛蒡子15g、通草20g、苦参10g、甘草10g、生地15g、当归15g、紫草15g、白藓皮15g、葛根15g、透骨草15g、地肤子15g、玄参10g和白花蛇舌草20g。

另一方面,一种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牛蒡子、通草、苦参、甘草、生地、当归、紫草、白藓皮、葛根、透骨草、地肤子、玄参和白花蛇舌草加水浸泡,浸泡完成后进行煎煮;

(2)向步骤(1)中加入荆芥、防风和蝉蜕继续煎煮;

(3)步骤(2)完成后将药液滤出,向药渣中加水后再次煎煮;

(4)步骤(3)完成后滤去药渣,合并步骤(3)滤出的药液即得。

具体的,步骤(1)中的浸泡时加水量为2000ml。

具体的,步骤(1)中的浸泡时间为1h。

具体的,步骤(1)中的煎煮方法为:先大火煮沸,然后小火继续煎煮1h。

具体的,步骤(2)中的煎煮方法为:小火继续煎煮30min。

具体的,步骤(3)中向药渣中加水后再次煎煮的方法具体为:向药渣中加入2000ml水后再次煎煮2h。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中药,基于中医理论,泻火解毒、祛风利湿、养血润肤、凉血祛瘀,药物配置简单合理,药源广,成本低,疗程短,见效快,药效持久,不易复发,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有效率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1)取牛蒡子10g、通草15g、苦参5g、甘草5g、生地10g、当归10g、紫草10g、白藓皮10g、葛根10g、透骨草10g、地肤子10g、玄参5g和白花蛇舌草15g加水2000ml浸泡1h,浸泡完成后进行煎煮,煎煮时先大火煮沸,然后小火继续煎煮1h。

(2)向步骤(1)中加入荆芥10g、防风10g、蝉蜕10g继续小火煎煮30min。

(3)步骤(2)完成后将药液滤出,向药渣中加水2000ml后再次煎煮2h。

(4)步骤(3)完成后滤去药渣,合并步骤(3)滤出的药液即得。

实施例2

(1)取牛蒡子20g、通草25g、苦参15g、甘草15g、生地20g、当归20g、紫草20g、白藓皮20g、葛根20g、透骨草20g、地肤子20g、玄参15g和白花蛇舌草25g加水2000ml浸泡1h,浸泡完成后进行煎煮,煎煮时先大火煮沸,然后小火继续煎煮1h。

(2)向步骤(1)中加入荆芥20g、防风20g、蝉蜕20g继续小火煎煮30min。

(3)步骤(2)完成后将药液滤出,向药渣中加水2000ml后再次煎煮2h。

(4)步骤(3)完成后滤去药渣,合并步骤(3)滤出的药液即得。

实施例3

(1)取牛蒡子15g、通草20g、苦参10g、甘草10g、生地15g、当归15g、紫草15g、白藓皮15g、葛根15g、透骨草15g、地肤子15g、玄参10g和白花蛇舌草20g加水2000ml浸泡1h,浸泡完成后进行煎煮,煎煮时先大火煮沸,然后小火继续煎煮1h。

(2)向步骤(1)中加入荆芥15g、防风15g、蝉蜕15g继续小火煎煮30min。

(3)步骤(2)完成后将药液滤出,向药渣中加水2000ml后再次煎煮2h。

(4)步骤(3)完成后滤去药渣,合并步骤(3)滤出的药液即得。

实施例4

蒋某,女,35岁,脖子颈部出扁平丘疹,剧痒难耐,抓挠皮破,经诊断为神经性皮炎,使用医生所开市售药膏,无显著疗效。服用实施例3所得中药,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热服用,3天后红肿渐渐消失,7日痊愈。

实施例5

李某,男,42岁,膝盖处皮肤褐色增厚,瘙痒3年,局部见5×8厘米皮损处,皮肤粗糙,褐色肥厚,苔藓样变,血痂累累,患者瘙痒难忍,苦不堪言。经诊断为神经性皮炎。服用实施例3所得中药,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热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使用一疗程后,瘙痒症状减缓,皮肤逐渐变软,继续使用四个疗程,皮损处基本恢复至正常,患者无其他不适症状,随访3年,症状无加重。

实施例6

张某,男,33岁,患有神经性皮炎两年,背部散发片状、肥厚、粗糙之皮损,并伴有色素沉淀、瘙痒难耐、精神不振的症状,下腹部有抓痕、血痂、变红变硬的迹象。使用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显,并对药物形成依赖性;经诊断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服用实施例3所得中药,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热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使用12天后,瘙痒症状减缓,色素沉积减少,皮肤逐渐变软,继续使用四个疗程,皮损处基本恢复至正常,患者无其他不适症状,随访3年,症状无加重。

实施例7

赵某,女,58岁,神经性皮炎病史8年,皮疹广泛分布于患者的颈侧、耳后、腕、踝等部位,呈对称性分布,为成群粟粒至米粒大小的皮肤色、淡褐色或淡红色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覆盖有糠状鳞屑,皮疹呈典型的苔藓样变,表面有抓痕,自觉奇痒难忍,搔抓后表皮脱落并血痂形成,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初步诊断为播散性神经性皮炎。服用实施例3所得中药,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热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使用7天后,患者症状减轻,连续治疗6个疗程,患者皮损逐渐减退,减退至原来皮损面积的10%,组织病理学检查恢复正常,阵发性瘙痒消失,气短乏力等症状消失,随访3年,症状无加重。

选取年龄范围在28-67岁之间的50名患者进行观察统计,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5岁,病程1年-5年。

临床表现为:患部皮肤初发时为间歇性瘙痒而无皮疹发生,亦可出现与肤色略同之扁平丘疹伴有瘙痒。初发的皮疹常为米粒大小的圆形、多角形扁平丘疹,表现可有细薄的鳞屑,以后皮疹渐增大,互相融合成片。由于经常搔抓及其它刺激,皮损可进一步增厚,皮丘隆起,皮沟加深,表现干燥、粗糙有少许鳞屑,同时皮肤色素加深呈暗褐色如皮革厚而坚硬呈苔癣样改变。局限性者皮损界线清楚。在整个病中无自发性渗出,但可有抓痕、抓破伤、血痂等。皮损部位稍痒或剧痒,以晚间为重。此病分为限局性和泛发性两种。限局性仅有一块或数块皮损,好发在颈部、项部、肘部、眼睑、腰束带处、骶尾部、阴囊、外阴、股内侧等。泛发者指同时发生较多块皮损,分布于颈项、四腰、躯干不同部位。

患者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7日为一个疗程。

按下述方法进行效果评判:

显效:神经性皮炎消除,皮肤色泽恢复正常,观察半年后无复发;

好转:神经性皮炎症状明显好转,搔痒减轻;

无效:达不到治疗标准,症状无改善。

50例患者在服用本发明的中药5到10天疗程内症状明显缓解,18例患者在服用两周后治愈,30例患者在服药四周后治愈,剩余2例患者服药8-10周后完全治愈,治愈率100%。全部50例患者的皮损全部消退,瘙痒感消失,符合痊愈的疗效标准。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血、尿常规及引肾功检查,用药后各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亦未诉特殊不适。

本发明的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中药,基于中医理论,泻火解毒、祛风利湿、养血润肤、凉血祛瘀,药物配置简单合理,药源广,成本低,疗程短,见效快,药效持久,不易复发,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有效率高。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