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肿止痛中药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97565发布日期:2018-06-05 17:43阅读:6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是治疗癌症本身引起的疼痛以及癌症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疼痛的中药外用贴剂。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改变,工作和学习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疾病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癌症患者人数急剧增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也呈逐年递增趋势。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发生的癌症患者有1000余万人,而我国每年新增加癌症患者也约有180万人,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癌痛是中晚期癌症常见的并发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癌症患者伴有疼痛的比例为30%~50%,晚期患者则为60%~90%,晚期患者中重度疼痛约为80%。持续性的癌痛不仅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而且引起严重的心理变态,使其丧失生存勇气和期望。因此,有效的止痛治疗,尤其是对于晚期癌症患者,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综合规划中四项重点之一,是当今盛行的姑息疗法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癌症患者最为关注和需要的。

目前癌痛治疗一般采用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法,使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但其不足之处是容易耐受,大部分病人需不断增加剂量,另外在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尚不能令人满意。临床经常以吗啡制剂长期口服为主要治疗方法,虽有较好的疗效,但随着用药时间延长,用量也逐渐增大,易产生耐药性,且副作用明显,存在着便秘、恶心、呕吐、嗜睡、成瘾乃至呼吸抑制等严重的副反应,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是治疗陷入僵局。因此寻求简便、效佳、安全、无毒副作用和成瘾性的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是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要求和需要。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癌痛的一支“奇兵”。外治法为体表直接给药,经皮肤或黏膜表面直接吸收,药力直达病所,止痛迅速有效,尤其适合于晚期危重患者或不能口服给药者,且可避免口服药经消化道吸收所遇到的多环节灭活作用及内服所带来的毒副作用及耐药问题。从而提高了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抗癌治疗和患者的生存。但是,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外用止痛药物大多数都是大组方,药味多且作用不明确,多用大量动物药,吸收效果不佳,容易致敏,患者常常产生贴药局部红肿,瘙痒,水泡,破溃等副作用,安全性差,严重影响患者持续治疗和生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疗效较好、实际针对性强的治疗癌症等疾病引起的躯体疼痛的中药外用贴剂。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药止痛贴,是由骨碎补8-12克,防风5-10克,熟地10-20克,制马钱子1-8克,延胡索5-13克,丹参8-18克,红花5-12克,桃仁5-13克,青风藤7-15克,薄荷脑1-9克和冰片1-8克提取制成的浸膏,按设定厚度或剂量涂敷在织物载体上构成。

一种中药止痛贴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工艺步骤:

1、取骨碎补8-12克,防风5-10克,制马钱子1-8克、延胡索5-13克和青风藤7-15克,采用已知的乙醇提取方法,得提取液备用;

2、取熟地10-20克,红花5-12克、丹参8-18克和桃仁5-13克,采用已知的水提取方法,得提取液备用;

3、合并步骤1和步骤2所得的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1.3(60℃)的浸膏,再加入薄荷脑1-9克和冰片1-8克,混匀,并制成巴布剂,即得。

方解:

本方中延胡索、制马钱子2味共为君药,延胡索性温,味辛、苦,辛散温通,活血止痛力强,制马钱子性寒,味苦,功擅通络散结,消肿止痛,两味药物合用寒温相互制约,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能更强,针对肿瘤患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的病机,起主要治疗作用。桃仁、红花、青风藤3味共为臣药,其中桃仁、红花助延胡索活血化瘀,祛瘀止痛之力。青风藤性平,味辛、苦,功擅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可助马钱子止痛之力。丹参养血活血,薄荷脑、冰片清凉爽肤,透邪止痛,芳香辟秽,共为佐药。纵观全方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养血活血,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系由纯中药制成的治疗癌症本身引起的疼痛以及癌症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疼痛的中药外用贴剂。通过动物实验证明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并且具有组成简单、配伍得当、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安全性高、无副作用等优点,为临床迫切需要的药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中药止痛贴,是由骨碎补8克,防风5克,熟地10克,制马钱子4克,延胡索10克,丹参15克,红花6克,桃仁10克,青风藤12克,薄荷脑3克和冰片5克制成浸膏,再制成巴布剂,即得。

[实验方法]

1热板镇痛法

将60只小鼠,雌性,体重18~22g,分别放在温度55-60.5℃的热板测痛仪上,从小鼠后脚触及热板到舔后足为止的时间作为痛阈指标,实验前于热板测痛仪上测定痛阈,挑选痛阈值在5~30s内的小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只,分组为空白对照组和给药组。重复测取两次正常痛阈值作为该组给药前基础痛阈值。实验前24h,将小鼠腹部剃毛约4cm*2cm,取中药止痛贴贴于小鼠腹部(各组均为30g生药/Kg体重),用无菌纱布固定,每日给药一次,每次5小时,连续3天。均于末次给药1小时后测定小鼠痛阈值,比较小鼠给药前后痛阈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采用SPSS 13.0for windows 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中药止痛贴热板镇痛实验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可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药止痛贴可显著提高小鼠对疼痛的耐受(P<0.05),说明中药止痛贴具有较优良的镇痛作用。

2醋酸扭体实验

取小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g,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只,分组同前。实验前24h,将小鼠腹部剃毛约4cm*2cm,取中药止痛贴贴于小鼠腹部(各组均为30g生药/Kg体重),用无菌纱布固定,每日给药一次,每次5小时,连续3天。均于末次给药60min后腹腔注射0.6%的醋酸溶液0.2ml/只,并记录30min内小鼠的扭体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采用SPSS 13.0for windows 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中药止痛贴醋酸扭体实验

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

可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药止痛贴可显著提高小鼠对疼痛的耐受(P<0.05),说明中药止痛贴具有较优良的镇痛作用。

实施例2:

药物:骨碎补8克,防风5克,熟地10克,制马钱子3克,延胡索12克,丹参8克,红花10克,桃仁12克,青风藤8克,薄荷脑4克,冰片4克,制成贴剂。

制法:骨碎补、防风、制马钱子、延胡索、青风藤经乙醇提取,熟地、红花、丹参、桃仁经水提取后制成浸膏,将薄荷脑、冰片研末加入浸膏,制成巴布剂。

[实验方法]

1热板镇痛法

将60只小鼠,雌性,体重18~22g,分别放在温度55-60.5℃的热板测痛仪上,从小鼠后脚触及热板到舔后足为止的时间作为痛阈指标,实验前于热板测痛仪上测定痛阈,挑选痛阈值在5~30s内的小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只,分组为空白对照组和给药组。重复测取两次正常痛阈值作为该组给药前基础痛阈值。实验前24h,将小鼠腹部剃毛约4cm*2cm,取中药止痛贴贴于小鼠腹部(各组均为30g生药/Kg体重),用无菌纱布固定,每日给药一次,每次5小时,连续3天。均于末次给药1小时后测定小鼠痛阈值,比较小鼠给药前后痛阈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采用SPSS 13.0for windows 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中药止痛贴热板镇痛实验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可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药止痛贴可显著提高小鼠对疼痛的耐受(P<0.05),说明中药止痛贴具有较优良的镇痛作用。

2醋酸扭体实验

取小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g,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只,分组同前。实验前24h,将小鼠腹部剃毛约4cm*2cm,取中药止痛贴贴于小鼠腹部(各组均为30g生药/Kg体重),用无菌纱布固定,每日给药一次,每次5小时,连续3天。均于末次给药60min后腹腔注射0.6%的醋酸溶液0.2ml/只,并记录30min内小鼠的扭体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采用SPSS 13.0for windows 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中药止痛贴醋酸扭体实验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可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药止痛贴可显著提高小鼠对疼痛的耐受(P<0.05),说明中药止痛贴具有较优良的镇痛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