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和乳腺纤维瘤的乳核内消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227500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和乳腺纤维瘤的乳核内消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乳腺小叶增生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非肿瘤、非炎症性的增生性病变,是妇女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可能发生于青春期以后的任何年龄。病变是以腺体小叶和乳腺导管末梢扩张、增生和囊性改变为主的病理过程。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分泌量相对增多。中医学将此病归属于乳癖范畴,与肝、胃、冲、任等经脉有密切关系。肝气不舒,郁结于胃,故乳房肿块常随喜怒而消长;冲任经脉失调,常有月经不调史,故乳房胀痛常随月经周期而变化。乳房纤维腺瘤也是妇女的常见病,好发年龄在18-25岁之间。检查时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容易被推移,与皮肤和深组织间无粘连。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一般与雌激素的作用活跃有密切关系,肿瘤在妊娠期增长特别快。中医学也将此病归属于乳癖范畴,多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痰凝瘀结而致。是由腺上皮和纤维组织两种成分混合组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与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失衡有关。中医则认为乳腺纤维瘤与肝郁气滞,痰浊凝结,气滞血瘀有关。乳核内消颗粒是一种具有软坚散结、疏肝活血,治疗经期乳房胀痛有块、月经不调、量少色紫成块及乳腺增生的一种中成药,国家药品标准ybz13552005-2012z-1记载其处方为:浙贝母600g,当归350g,赤芍600g,漏芦350g,茜草600g,香附300g,柴胡500g,橘核300g,夏枯草500g,丝瓜络150g,郁金500g,甘草75g,此处方对乳腺小叶增生与乳房纤维腺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效果,但疗效并不显著,目前仍需要特别有效的药物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和乳房纤维腺瘤。当归是乳核内消颗粒的必要成分,传统方法中采用水蒸汽提取当归挥发油,油水不易分离,收油率低,热敏性有效成份损失较多,药效保存不完全,且挥发油的性质极不稳定,制剂时喷入该油水混合液,存在制剂的性质不均一、不稳定、水分易超标、不易贮存等缺点。技术实现要素: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和乳腺纤维瘤的乳核内消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对疗乳腺小叶增生与乳腺纤维瘤具有显著疗效。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和乳腺纤维瘤的乳核内消颗粒,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组成:浙贝母1~20份,当归5~15份,赤芍5~15份,漏芦1~15份,茜草10~20份,香附1~15份,柴胡5~15份,橘核1~20份,夏枯草10~20份,丝瓜络1~10份,郁金1~20份,甘草1~10份,益母草5~15份,天南星5~15份,牡蛎10~20份,丹参1~10份,山慈菇1~15份,海藻5~15份,莪术5~15份,茯苓1~15份,黄芪1~20份,没药1~15份,青皮1~15份,黄药子1~15份,乳香5~15份,三棱5~15份,昆布5~15份,皂角刺5~20份,蒲公英1~15份,鸡血藤5~15份。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和乳腺纤维瘤的乳核内消颗粒,还包括糖粉1~5份,糊精80~100份,甜菊素1~5份。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和乳腺纤维瘤的乳核内消颗粒,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组成:浙贝母10份,当归10份,赤芍15份,漏芦7.5份,茜草15份,香附7.5份,柴胡10份,橘核10份,夏枯草15份,丝瓜络5份,郁金10份,甘草5份,益母草10份,天南星10份,牡蛎15份,丹参5份,山慈菇7.5份,海藻10份,莪术10份,茯苓7.5份,黄芪10份,没药7.5份,青皮7.5份,黄药子7.5份,乳香10份,三棱10份,昆布10份,皂角刺15份,蒲公英7.5份,鸡血藤10份,糖粉3份,糊精90份,甜菊素3份。本发明除采用传统的乳核内消颗粒中的十二味药材外,还采用益母草、天南星、牡蛎、丹参、山慈菇、海藻、莪术、茯苓、黄芪、没药、青皮、黄药子、乳香、三棱、昆布、皂角刺、蒲公英、鸡血藤等十八味药材,此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配方,选药合理、具有行气活血、通络解毒、化瘀消痰、软坚散结之功效,达到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和乳房纤维腺瘤的目的。本发明药物具有配伍严谨,药性平和,疗效显著的特点。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乳核内消颗粒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赤芍的提取:取处方量的赤芍,用75%的乙醇冷浸回流提取两次,第一次加乙醇8倍量冷浸3~5小时;第二次加入乙醇4倍量冷浸1~3小时。两次冷浸液合并,静置3~5小时,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60℃)的清膏,备用,该清膏记为提取物a;b、当归的提取:取处方量的当归,用70%的乙醇冷浸回流提取1次,加乙醇6倍量冷浸4~6小时,静置3~5小时,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60℃)的清膏,备用,该清膏记为提取物b;c、夏枯草的提取:取处方量的夏枯草,用75%乙醇在68℃保温循环条件下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乙醇7倍量,循环提取0.5~1.5小时,第二次加入乙醇5倍量提取0.5~2小时,两次循环提取液合并,静置0.5~2小时,取上清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1-1.14(60℃)的清膏,该清膏记为提取物c;d、香附、柴胡、郁金的提取:取处方量的香附、柴胡、郁金,加5倍量水,浸泡30分钟后提取挥发油4~6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该挥发油标记为d,其药渣及药液标记为e;e、其它二十四味药材的提取:取处方量的浙贝母、漏芦、茜草、橘核、丝瓜络、甘草、益母草、天南星、牡蛎、丹参、山慈菇、海藻、莪术、茯苓、黄芪、没药、青皮、黄药子、乳香、三棱、昆布、皂角刺、蒲公英、鸡血藤,将其与e混合,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第二次加6倍量水,每次煎煮0.5~2小时,合并两次煎煮液,滤过,滤液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08的清膏,该清膏记为提取物f;f、将a、b、c、f混合均匀,静置24小时,倾取上清液,滤过,滤液继续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32的稠膏,加入糖粉3份,糊精90份,甜菊素3份,制粒,干燥,放冷,喷入上述挥发油d,混匀,制成颗粒。采用本发明制备方法的优点在于:采用75%乙醇提取赤芍和夏枯草的有效成分,提高了赤芍中芍药苷,和夏枯草中熊果酸及齐墩果酸的提取转移率,使有效成分保存完全,达到提高药物疗效与颗粒质量稳定的目的;采用70%乙醇提取当归的有效成分,提高了当归中阿魏酸及藁本内酯的提取转移率,提高了药物疗效与颗粒质量的稳定性;将香附、柴胡、郁金三味药材的药渣进行再煎煮,可避免因提油时间较长,可避免此三味药材中的水溶性成分在提取挥发油的过程中溶于水中,造成损失,进而提高了有效成分的转移率。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组分的药物用量是发明人经过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实施例1本发明中的乳核内消颗粒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组成:浙贝母10份,当归10份,赤芍15份,漏芦7.5份,茜草15份,香附7.5份,柴胡10份,橘核10份,夏枯草15份,丝瓜络5份,郁金10份,甘草5份,益母草10份,天南星10份,牡蛎15份,丹参5份,山慈菇7.5份,海藻10份,莪术10份,茯苓7.5份,黄芪10份,没药7.5份,青皮7.5份,黄药子7.5份,乳香10份,三棱10份,昆布10份,皂角刺15份,蒲公英7.5份,鸡血藤10份,糖粉3份,糊精90份,甜菊素3份。上述乳核内消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赤芍的提取:取处方量的赤芍,用75%的乙醇冷浸回流提取两次,第一次加乙醇8倍量冷浸4小时;第二次加入乙醇4倍量冷浸2小时。两次冷浸液合并,静置4小时,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60℃)的清膏,备用,该清膏记为提取物a;b、当归的提取:取处方量的当归,用70%的乙醇冷浸回流提取1次,加乙醇6倍量冷浸5小时,静置4小时,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60℃)的清膏,备用,该清膏记为提取物b;c、夏枯草的提取:取处方量的夏枯草,用75%乙醇在68℃保温循环条件下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乙醇7倍量,循环提取1小时,第二次加入乙醇5倍量提取1.5小时,两次循环提取液合并,静置1.5小时,取上清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1-1.14(60℃)的清膏,该清膏记为提取物c;d、香附、柴胡、郁金的提取:取处方量的香附、柴胡、郁金,加5倍量水,浸泡30分钟后提取挥发油5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该挥发油标记为d,其药渣及药液标记为e;e、其它二十四味药材的提取:取处方量的浙贝母、漏芦、茜草、橘核、丝瓜络、甘草、益母草、天南星、牡蛎、丹参、山慈菇、海藻、莪术、茯苓、黄芪、没药、青皮、黄药子、乳香、三棱、昆布、皂角刺、蒲公英、鸡血藤,将其与e混合,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第二次加6倍量水,每次煎煮1.5小时,合并两次煎煮液,滤过,滤液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08的清膏,该清膏记为提取物f;f、将a、b、c、f混合均匀,静置24小时,倾取上清液,滤过,滤液继续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32的稠膏,加入糖粉3份,糊精90份,甜菊素3份,制粒,干燥,放冷,喷入上述挥发油d,混匀,制成颗粒。实施例2本发明中的乳核内消颗粒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组成:浙贝母1份,当归5份,赤芍5份,漏芦1份,茜草10份,香附1份,柴胡5份,橘核1份,夏枯草10份,丝瓜络1份,郁金1份,甘草1份,益母草5份,天南星5份,牡蛎10份,丹参1份,山慈菇1份,海藻5份,莪术5份,茯苓1份,黄芪1份,没药1份,青皮1份,黄药子1份,乳香5份,三棱5份,昆布5份,皂角刺5份,蒲公英1份,鸡血藤5份,糖粉1份,糊精80份,甜菊素1份。上述乳核内消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赤芍的提取:取处方量的赤芍,用75%的乙醇冷浸回流提取两次,第一次加乙醇8倍量冷浸3小时;第二次加入乙醇4倍量冷浸1小时。两次冷浸液合并,静置3小时,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60℃)的清膏,备用,该清膏记为提取物a;b、当归的提取:取处方量的当归,用70%的乙醇冷浸回流提取1次,加乙醇6倍量冷浸4小时,静置3小时,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60℃)的清膏,备用,该清膏记为提取物b;c、夏枯草的提取:取处方量的夏枯草,用75%乙醇在68℃保温循环条件下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乙醇7倍量,循环提取0.5小时,第二次加入乙醇5倍量提取0.5小时,两次循环提取液合并,静置0.5小时,取上清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1-1.14(60℃)的清膏,该清膏记为提取物c;d、香附、柴胡、郁金的提取:取处方量的香附、柴胡、郁金,加5倍量水,浸泡30分钟后提取挥发油4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该挥发油标记为d,其药渣及药液标记为e;e、其它二十四味药材的提取:取处方量的浙贝母、漏芦、茜草、橘核、丝瓜络、甘草、益母草、天南星、牡蛎、丹参、山慈菇、海藻、莪术、茯苓、黄芪、没药、青皮、黄药子、乳香、三棱、昆布、皂角刺、蒲公英、鸡血藤,将其与e混合,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第二次加6倍量水,每次煎煮0.5小时,合并两次煎煮液,滤过,滤液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08的清膏,该清膏记为提取物f;f、将a、b、c、f混合均匀,静置24小时,倾取上清液,滤过,滤液继续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32的稠膏,加入糖粉3份,糊精90份,甜菊素3份,制粒,干燥,放冷,喷入上述挥发油d,混匀,制成颗粒。实施例3本发明中的乳核内消颗粒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组成:浙贝母20份,当归15份,赤芍15份,漏芦15份,茜草20份,香附15份,柴胡15份,橘核20份,夏枯草20份,丝瓜络10份,郁金20份,甘草10份,益母草15份,天南星15份,牡蛎20份,丹参10份,山慈菇15份,海藻15份,莪术15份,茯苓15份,黄芪20份,没药15份,青皮15份,黄药子15份,乳香15份,三棱15份,昆布15份,皂角刺20份,蒲公英15份,鸡血藤15份,糖粉5份,糊精100份,甜菊素5份。上述乳核内消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赤芍的提取:取处方量的赤芍,用75%的乙醇冷浸回流提取两次,第一次加乙醇8倍量冷浸5小时;第二次加入乙醇4倍量冷浸3小时。两次冷浸液合并,静置5小时,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60℃)的清膏,备用,该清膏记为提取物a;b、当归的提取:取处方量的当归,用70%的乙醇冷浸回流提取1次,加乙醇6倍量冷浸5小时,静置5小时,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60℃)的清膏,备用,该清膏记为提取物b;c、夏枯草的提取:取处方量的夏枯草,用75%乙醇在68℃保温循环条件下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乙醇7倍量,循环提取1.5小时,第二次加入乙醇5倍量提取2小时,两次循环提取液合并,静置2小时,取上清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1-1.14(60℃)的清膏,该清膏记为提取物c;d、香附、柴胡、郁金的提取:取处方量的香附、柴胡、郁金,加5倍量水,浸泡30分钟后提取挥发油6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该挥发油标记为d,其药渣及药液标记为e;e、其它二十四味药材的提取:取处方量的浙贝母、漏芦、茜草、橘核、丝瓜络、甘草、益母草、天南星、牡蛎、丹参、山慈菇、海藻、莪术、茯苓、黄芪、没药、青皮、黄药子、乳香、三棱、昆布、皂角刺、蒲公英、鸡血藤,将其与e混合,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第二次加6倍量水,每次煎煮2小时,合并两次煎煮液,滤过,滤液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08的清膏,该清膏记为提取物f;f、将a、b、c、f混合均匀,静置24小时,倾取上清液,滤过,滤液继续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32的稠膏,加入糖粉3份,糊精90份,甜菊素3份,制粒,干燥,放冷,喷入上述挥发油d,混匀,制成颗粒。本发明乳核内消颗粒临床应用情况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共收集整理186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大68岁,最小19岁,以30~50岁人数最多。按病种分:单纯性乳腺纤维瘤44例,乳腺小叶增生伴瘤样增生75例,单纯性乳腺小叶增生67例。2、治疗方法:温开水冲服,每次20g,每日2次,15天为一疗程,1~3个疗程开始评定疗效。3、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根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外科学会1987年年会”标准,拟定乳腺小叶增生及乳房纤维瘤判定标准如下:(1)乳腺小叶增生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乳房疼痛及肿块消失,其它症状亦消失,停药3个月不复发。显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乳痛及其伴随症状多数消失。有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乳痛或伴随症状未减轻。无效:肿块不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者;单纯乳痛缓解,而肿块不缩小。(2)乳腺纤维瘤疗效判定标准:痊愈:肿块及全身症状消失。显效:肿块缩小1/2以上,全身症状消失。有效:肿块缩小不足1/2,全身症状减轻;肿块缩小1/2以上,全身症状未减轻。无效:肿块不缩小,全身症状减轻;肿块未缩小,全身症状未减轻。4、治疗结果如下:(1)总疗效:本次根据完整记载整理186例,其中痊愈123例,占66.13%;显效44例,占23.66%;有效11例,占5.91%;无效8例,占4.30%。总有效率为95.70%,治愈率为66.13%。(2)按病种分疗效统计:按病例的诊断进行分类统计,详见表1。表1按病种疗效统计病种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单纯性乳腺纤维瘤443454197.73%乳腺小叶增生伴瘤样增生755885494.67%单纯性乳腺小叶增生6731312395.52%总计1861234411895.70%5、结论:通过临床用药的调研资料表明,本发明的乳核内消颗粒对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和乳腺纤维瘤具有显著疗效。本发明的产品药物稳定性好,不含防腐剂,生产、储藏、运输、携带、使用更方便,对乳腺小叶增生与乳房纤维腺瘤有很好的疗效,具有疗程好、成本低、使用方便、不易复发的特点。采用本发明使有效成分保留完全,制成的颗粒质量稳定,药物的疗效提高,便于贮存。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