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1176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



背景技术: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是膝关节损伤的一种常见类型,目前使用关节镜来重建pcl(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已成为最理想选择,其操作难点之一在于将韧带牵引线从胫骨隧道前方送至胫骨隧道后方,再返折到膝关节前方这一步骤。但是由于后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的后方,与腘窝的血管神经相邻,由于后交叉韧带的胫骨止点有软组织遮挡,手术时需要通过后内及后外切口进行直视下从胫骨隧道引导牵引线入骨道,这种方法手术创伤较大,增加了手术切口,同时通过后方切口进行操作本身可能伤及腘窝血管和神经。另一种方法是在钻取骨道后,通过前内或者前外切口在非直视下,通过折弯牵引钢丝,反复将钢丝向关节腔内推动,但是因为是非直视操作,且由于软组织的遮挡,引入导线的操作非常困难,往往不能一次成功,需要多次重复操作,耗费大量手术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尽量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风险且操作方便快捷的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包括:

第一推杆;

过线套管,在所述过线套管的管壁上,沿所述过线套管的轴向设有第一推杆槽;

铰接段,所述铰接段为空心管结构,其一端与所述过线套管铰接,另一端设有牵引线换向轴;

所述第一推杆可移动的伸入所述第一推杆槽,推动所述铰接段相对所述过线套管转动。

优选地,所述过线套管上设有套管把手;

所述第一推杆设有第一推杆把手,所述第一推杆把手嵌设于所述套管把手内,在所述第一推杆把手上设有用于牵引线通过的过线孔,所述第一推杆位于所述第一推杆把手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套管把手与所述过线套管可拆卸连接,所述过线套管和所述套管把手上均设有固定销孔,所述套管把手通过销柱与所述过线套管相对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推杆把手上设有限位滑槽,所述套管把手上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一端伸入所述限位滑槽内,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推杆的移动距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推杆把手上设有弹性件,在所述弹性件作用于所述限位柱,为所述第一推杆的移动提供弹力。

优选地,所述过线套管的外侧设有回线槽,所述铰接段的出线端边缘设有牵引线限位缺口。

优选地,所述回线槽内设有至少一个挡线柱;或

所述回线槽上设有挡线盖。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还包括铰接过渡段和第二推杆,所述铰接过渡段为空心管结构,其一端与所述过线套管铰接,另一端与所述铰接段铰接;

所述铰接过渡段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推杆槽相对应的第三推杆槽,所述第一推杆依次穿过所述第地推杆槽和所述第三推杆槽,用于推动所述铰接段相对所述过线套管转动;

所述过线套管的管壁上还设有第二推杆槽,所述第二推杆可移动的伸入所述第二推杆槽,用于推动所述铰接过渡段相对所述过线套管转动。

优选地,所述铰接过渡段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凹部,所述过线套管与所述铰接过渡段在所述第一限位凹部处铰接,限制所述铰接过渡段相对所述过线套筒只能在一个方向上转动;

所述铰接段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凹部,所述铰接过渡段与所述铰接段在所述第二限位凹部处铰接,限制所述铰接段相对所述过线套筒只能在一个方向上转动。

优选地,所述铰接段外侧壁上均设有夹线凹部。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的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利用过线套管、铰接段和第一推杆,将牵引线由胫骨隧道前方经胫骨隧道后方再返折到膝关节前方,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无需进行后内及后外侧切口,只需轻轻剥离后交叉韧带止点处关节囊,可快速自胫骨隧道中引出牵引线,有效简化手术步骤,大大降低了膝关节后方血管神经损伤风险,节省手术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去除套管把手后的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过线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铰接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的铰接段弯折状态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半剖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半剖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去除套管把手后的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过线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铰接过渡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过线套管;11:第一推杆槽;12:回线槽;13:第二推杆槽;2:铰接段;20:第二限位凹部;21:牵引线换向轴;22:牵引线限位缺口;23:夹线凹部;3:第一推杆;4:套管把手;5:第一推杆把手;51:限位滑槽;6:弹性件;7:限位柱;8:销柱;9:铰接过渡段;90:第一限位凹部;91:第三推杆槽;10:第二推杆;100:牵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包括过线套管1、铰接段2和第一推杆3,其中,铰接段2与过线套管1铰接,能够相对过线套管1转动,过线套管1的管壁上设有沿过线套管1的轴向设置的第一推杆槽11,第一推杆3一端伸入第一推杆槽11,且能够沿第一推杆槽11移动,并且利用伸出第一推杆槽11的长度来调整铰接段2相对过线套管1转动的角度。

如图1和图4所示,铰接段2整体为空心管结构,该铰接段2的一端为铰接固定端,并通过该铰接固定端与过线套管1铰接,在未转动状态下,优选地,铰接段2与过线套管1的过线孔同心设置。铰接段2的另一端为出线端,在该出线端设有与出线口垂直的牵引线换向轴21,即牵引线换向轴21沿出线口的径向设置,牵引线100依次穿过过线套管1和铰接段2后,经牵引线换向轴21换向后,从过线套管1外返回,在铰接段2出线口处的牵引线悬挂在牵引线换向轴21上。

使用时,如图5所示,将未弯折状态的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由胫骨隧道前方伸入到胫骨隧道后方,通过向前推动第一推杆3,第一推杆3抵在铰接段2上,并推动铰接段2绕铰接轴转动,使铰接段2折返到膝关节腔内或进入关节镜前方可直视和可直接操作的范围内,利用抓线钳、镊子等工具,夹住牵引线100,即完成将牵引线由胫骨隧道前方经胫骨隧道后方再返折到膝关节前方这一步骤,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无需进行后内及后外侧切口,只需轻轻剥离后交叉韧带止点处关节囊,可快速自胫骨隧道中引出牵引线,有效简化手术步骤,大大降低了膝关节后方血管神经损伤风险,节省手术时间。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过线套管1的后端设有套管把手4。第一推杆3的后端设有第一推杆把手5,优选地,第一推杆把手5嵌设于套管把手4内,在第一推杆把手5上设有用于牵引线通过的过线孔,更优选地,该过线孔与过线套管1的过线孔同心设置,第一推杆3位于第一推杆把手5的一侧,以伸入第一推杆槽11内。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套管把手4与过线套管1可拆卸连接,具体地一个连接方式为:过线套管1和套管把手4上均设有相对应的固定销孔,销柱8插入过线套管1和套管把手4上的固定销孔,将套管把手4与过线套管1相对固定,在需要拆卸时,可以随时拆卸。当然,两者也可能通过卡接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

如图2和图6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推杆把手5上设有限位滑槽51,套管把手4上设有限位柱7,该限位柱7的一端伸入限位滑槽51内,第一推杆3仅能在限位滑槽51的范围内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第一推杆把手5上设置弹性件6,该弹性件6作用于限位柱7,为第一推杆3的移动提供弹力,即在第一推杆移动3向前推动时,弹性件6提供阻力,使第一推杆3的移动速度和位置理可控性更好,在撤去第一推杆3的推力时,弹性件6提供推力,使第一推杆3复位。

如图2所示,优选地,弹性件6为弹簧,其套设在第一推杆把手5上,为第一推杆3的移动提供弹力。当然,弹性件6还可以为弹片等其他能够适用的弹性件。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过线套管1的外侧设有回线槽12,铰接段2的出线端(使用时的前端)边缘设有牵引线限位缺口22,能够限制牵引线100从铰接段2的出线端引出后的方向和位置,便于在医生寻找到牵引线100。

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从从铰接段2的出线端引出的牵引线100缠绕在过线套管1的外侧,在回线槽12内设有至少一个挡线柱(图中未示出),用于防止牵引线100从回线槽12内滑出。具体地,挡线柱固定在回线槽12的两侧壁,其轴向与过线套管1的轴向垂直设置。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回线槽12上设有挡线盖(图中未示出),该挡线盖盖合在回线槽12上,防止牵引线100从回线槽12内滑出。

如图4所示,在一些优选地实施例中,在铰接段2的外侧壁设有夹线凹部23,使位于夹线凹部23的牵引线100与铰接段2的外侧壁有一定距离,方便抓线钳、镊子等工具夹取牵引线100。

为了方便控制铰接段2的弯折方向,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在铰接段2的铰接固定端设置第二限位凹部20,具体地,该第二限位凹部20是在铰接段2的一侧切除部分材料形成凹部,过线套管1的铰接固定端设有两个伸出的凸耳结构,该两个凸耳结构放置在第二限位凹部20,使铰接段2只能向具有第二限位凹部20的一侧转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铰接段2的弯折的最大角度a为100゜-150゜,铰接段2的长度8mm-15mm,过线套管1的外径为6mm-8mm,小于常用胫骨隧道的直径,长度为180mm-200mm。

优选地,弯折的最大角度a为125゜或135゜,铰接段2的长度为10mm,过线套管1的长度为190mm,能够适应大部分人使用。

实施例二

如图7-图11所示,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还包括铰接过渡段9和第二推杆10,铰接过渡段9为空心管结构,其一端与过线套管1铰接,另一端与铰接段2铰接,即铰接过渡段9同时与过线套管1和铰接段2铰接。在铰接过渡段9上设有与第一推杆槽11相对应的第三推杆槽91,在未弯折状态下,第一推杆11依次穿过第一推杆槽11和第三推杆槽91,向前推动则能够抵在铰接段2上,用于推动铰接段2相对过线套管1转动,此时铰接过渡段9与过线套管1连成一体,不能相对过线套管1转动。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过线套管1的管壁上还设有第二推杆槽13,第二推杆10可移动的伸入第二推杆槽13,向前推动能够抵在铰接过渡段9上,能够推动铰接过渡段9相对过线套管1转动,在铰接过渡段9转动时,同时带动铰接段2转动。

由于受到胫骨隧道直径的限制,铰接段2的长度从和转动角度成反比,而通过加设铰接过渡段9,利用铰接段2和铰接过渡段9同时转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胫骨隧道的直径对其转动部长度和角度的限制。

在使用时,铰接段2到达折膝关节腔后,先推动第一推杆3使铰接段2弯折,若弯折角度和/或伸出的长度仍不合适,则将第一推杆3后退,同时拉紧过线套管1外侧的牵引线100,防止铰接段2复位,然后推动第二推杆10,使铰接过渡段9弯折,其在弯折过程中带动铰接段2一起转动,即可以根据需要通过两次调节,使牵引线100能够到达合适位置,方便手术操作。

优选地,如图11所示,铰接过渡段9与过线套管1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凹部90,其与实施例一中第二限位凹部20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铰接过渡段9与铰接段2铰接的一端设有两个伸出的凸耳结构,与第二限位凹部20配合,其配合及限位方式与实施例一中过线无套管1与第二限位凹部20的配合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如图8所示,在铰接过渡段的外侧也设置夹线凹部23。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铰接过渡段9的长度与铰接段2相同,其相对过线套管1的弯折角度与实施例一中铰接段2的弯折角度a的范围及优选角度相同,铰接段2相对铰接过渡段的弯折角度铰接段2的弯折角度a的范围及优选角度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