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管三通连接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25480阅读:1402来源:国知局
胃管三通连接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胃管三通连接阀。



背景技术:

现今临床长期使用喂养泵鼻饲肠内营养液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每4小时定时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胃潴留的症状,以免患者腹胀;当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检查时,因传统的三通连接阀,结构简单、操作麻烦,不便医护人员进行喂食以及负压抽吸两种状态的切换,此外,因不具备定时提醒功能,从而易导致医护人员忘记对患者进行检查,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胃管三通连接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胃管三通连接阀,来解决目前传统的三通连接阀,因结构简单,操作麻烦,给医护人员操作带来不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胃管三通连接阀,包括固定板、定时闹钟、固定环、红外线接收端、三通罩、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负压针筒、转盘、引流孔、转轴、转动板、红外线发射端,所述的定时闹钟位于固定板右侧上端,所述的定时闹钟与固定板螺纹相连,所述的固定环位于固定板前端四周,所述的固定环与固定板一体相连,所述的红外线接收端位于固定环前端下侧,所述的红外线接收端与固定环螺纹相连,所述的三通罩位于固定板前端中部,所述的三通罩与固定板胶水相连,所述的第一连接管贯穿固定环上端,所述的第一连接管与固定环胶水相连,且所述的第一连接管与三通罩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连接管贯穿固定环右侧,所述的第二连接管与固定环胶水相连,且所述的第二连接管与三通罩螺纹相连,所述的负压针筒贯穿固定环下端,所述的负压针筒与固定环胶水相连,且所述的负压针筒与三通罩螺纹相连,所述的转盘位于三通罩内部,所述的转盘与三通罩转动相连,所述的引流孔位于转盘内部,所述的引流孔为通孔,所述的转轴贯穿三通罩中端,所述的转轴与三通罩转动相连,且所述的转轴与转盘一体相连,所述的转动板位于三通罩前端,所述的转动板与转轴紧配相连,所述的红外线发射端位于转动板前端左侧,所述的红外线发射端与转动板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固定板右侧下端还设有蓄电池,所述的蓄电池与固定板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三通罩前端上侧还设有第一磁铁,所述的第一磁铁与三通罩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三通罩前端右侧还设有第二磁铁,所述的第二磁铁与三通罩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连接管顶部还设有第一接头,所述的第一接头与第一连接管一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连接管右侧还设有第二接头,所述的第二接头与第二连接管一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转动板前端左侧还设有把手,所述把手与转动板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把手前端左侧还设有开关,所述的开关与把手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转动板右侧还设有第三磁铁板,所述的第三磁铁板与转动板胶水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胃管三通连接阀,使用前,将第一接头与胃管螺纹相连,再将第二接头与肠内营养喂养泵螺纹相连,然后可根据需要,预先设定定时闹钟时间,使用时,握住把手,并打开开关,使红外线发射端以及红外线接收端同时开启,同时,顺时针转动把手,使把手带动转动板联动转轴连同转盘同步顺时针转动,当第三磁铁板与第二磁铁板相互接触时,便相互吸合,使转动板固定,同步,流水孔分别与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处于连通状态,接着,医护人员可打开外部肠内营养喂养泵,使营养液依次由第二连接管通过流水孔进入到第一连接管,然后通过胃管进入到患者胃部,即实现对患者的喂食,当患者喂食完毕后,医护人员便可关闭肠内营养喂养泵,再逆时针转动把手,使把手带动转动板联动转轴连同转盘同步逆时针转动,当第三磁铁板与第一磁铁板相互接触时,便相互吸合,使转动板固定,即流水孔分别与第一连接管和负压针筒处于连通状态,同步,当第三磁铁板与第一磁铁板相互接触时,红外线接收端便接收到红外线发射端发射的红外线,即红外线接收端被触发,在红外线接收端触发的作用下,定时闹钟开始倒计时,当定时闹钟到达设定时间后,便发出报警声,即达到提醒医护人员目的,接着,医护人员可抽拉负压针筒,即使负压针筒产生吸力,在吸力的作用下,患者胃内残余液可以依次由胃管回流第一连接管,然后通过流水孔进入到负压针筒内,从而便于医护人员检测患者是否存在胃潴留的症状,该胃管三通连接阀,结构巧妙,功能强大,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该装置喂食以及负压抽吸两种状态的切换,此外通过定时提醒功能,便于医护人员及时对患者进行胃潴留症状的检查,最终在给医护人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使用的安全性,同时,蓄电池是为了给红外线发射端、红外线接收端以及定时闹钟提供能量供应,因蓄电池与红外线发射端、红外线接收端以及定时闹钟都为导线相连,从而实现了能量的正常供应。

附图说明

图1是胃管三通连接阀的喂食状态主视图;

图2是胃管三通连接阀的未使用状态主视图;

图3是胃管三通连接阀的喂食状态剖视图;

图4是胃管三通连接阀的A向剖视图。

固定板1、定时闹钟2、固定环3、红外线接收端4、三通罩5、第一连接管6、第二连接管7、负压针筒8、转盘9、引流孔10、转轴11、转动板12、红外线发射端13、蓄电池101、第一磁铁501、第二磁铁502、第一接头601、第二接头701、把手1201、开关1202、第三磁铁板1203。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胃管三通连接阀,包括固定板1、定时闹钟2、固定环3、红外线接收端4、三通罩5、第一连接管6、第二连接管7、负压针筒8、转盘9、引流孔10、转轴11、转动板12、红外线发射端13,所述的定时闹钟2位于固定板1右侧上端,所述的定时闹钟2与固定板1螺纹相连,所述的固定环3位于固定板1前端四周,所述的固定环3与固定板1一体相连,所述的红外线接收端4位于固定环3前端下侧,所述的红外线接收端4与固定环3螺纹相连,所述的三通罩5位于固定板1前端中部,所述的三通罩5与固定板1胶水相连,所述的第一连接管6贯穿固定环3上端,所述的第一连接管6与固定环3胶水相连,且所述的第一连接管6与三通罩5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连接管7贯穿固定环3右侧,所述的第二连接管7与固定环3胶水相连,且所述的第二连接管7与三通罩5螺纹相连,所述的负压针筒8贯穿固定环3下端,所述的负压针筒8与固定环3胶水相连,且所述的负压针筒8与三通罩5螺纹相连,所述的转盘9位于三通罩5内部,所述的转盘9与三通罩5转动相连,所述的引流孔10位于转盘9内部,所述的引流孔10为通孔,所述的转轴11贯穿三通罩5中端,所述的转轴11与三通罩5转动相连,且所述的转轴11与转盘9一体相连,所述的转动板12位于三通罩5前端,所述的转动板12与转轴11紧配相连,所述的红外线发射端13位于转动板12前端左侧,所述的红外线发射端13与转动板12螺纹相连,所述的固定板1右侧下端还设有蓄电池101,所述的蓄电池101与固定板1螺纹相连,所述的三通罩5前端上侧还设有第一磁铁501,所述的第一磁铁501与三通罩5螺纹相连,所述的三通罩5前端右侧还设有第二磁铁502,所述的第二磁铁502与三通罩5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一连接管6顶部还设有第一接头601,所述的第一接头601与第一连接管6一体相连,所述的第二连接管7右侧还设有第二接头701,所述的第二接头701与第二连接管7一体相连,所述的转动板12前端左侧还设有把手1201,所述把手1201与转动板12螺纹相连,所述的把手1201前端左侧还设有开关1202,所述的开关1202与把手1201螺纹相连,所述的转动板12右侧还设有第三磁铁板1203,所述的第三磁铁板1203与转动板12胶水相连。

该胃管三通连接阀,使用前,将第一接头601与胃管螺纹相连,再将第二接头701与肠内营养喂养泵螺纹相连,然后可根据需要,预先设定定时闹钟2时间,使用时,握住把手1201,并打开开关1202,使红外线发射端13以及红外线接收端4同时开启,同时,顺时针转动把手1201,使把手1201带动转动板12联动转轴11连同转盘9同步顺时针转动,当第三磁铁板1203与第二磁铁板502相互接触时,便相互吸合,使转动板12固定,同步,流水孔10分别与第一连接管6和第二连接管7处于连通状态,接着,医护人员可打开外部肠内营养喂养泵,使营养液依次由第二连接管7通过流水孔10进入到第一连接管6,然后通过胃管进入到患者胃部,即实现对患者的喂食,当患者喂食完毕后,医护人员便可关闭肠内营养喂养泵,再逆时针转动把手1201,使把手1201带动转动板12联动转轴11连同转盘9同步逆时针转动,当第三磁铁板1203与第一磁铁501板相互接触时,便相互吸合,使转动板12固定,即流水孔10分别与第一连接管6和负压针筒8处于连通状态,同步,当第三磁铁板1203与第一磁铁板501相互接触时,红外线接收端4便接收到红外线发射端13发射的红外线,即红外线接收端4被触发,在红外线接收端4触发的作用下,定时闹钟2开始倒计时,当定时闹钟2到达设定时间后,便发出报警声,即达到提醒医护人员目的,接着,医护人员可抽拉负压针筒8,即使负压针筒8产生吸力,在吸力的作用下,患者胃内残余液可以依次由胃管回流第一连接管6,然后通过流水孔10进入到负压针筒8内,从而便于医护人员检测患者是否存在胃潴留的症状,同时,蓄电池101是为了给红外线发射端13、红外线接收端4以及定时闹钟2提供能量供应,因蓄电池101与红外线发射端13、红外线接收端4以及定时闹钟2都为导线相连,从而实现了能量的正常供应。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