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真空采血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1221阅读:556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真空采血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血试管,尤其涉及一种一次性真空采血管。



背景技术:

真空采血管是一种真空负压的采血管,真空采血管的材质:采血管多为普通玻璃管和塑料管,自动化仪器的大量使用及血液的保存对血样原始性状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真空采血技术突破了仅仅只为安全的要求,其准确性、标本的原始性状、维持时间及管机配合、试管强度等性能指标都可以作为评价真空采血管品质的依据。

静电膜是一种不涂胶膜,主要是PE、PVC材质,靠产品本身静电吸附来粘着物品上起保护作用的,一般多用于对胶黏剂或者胶水残留比较敏感的表面,多用于玻璃,镜片,高光塑胶面,亚克力等非常光滑的表面。

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种真空采血管,包括采血试管、橡胶塞、头盖,所述真空采血管头盖是一端为平口通孔,另一端为锥口通孔的塑料管状结构,头盖内壁有一圈凸缘;橡胶塞通过头盖紧密安装在采血试管上;所述真空采血管的橡胶塞的小直径端由头盖平口端压入头盖通孔紧密安装在采血试管中,橡胶塞大直径端通过头盖平口端插入通孔后,头盖内壁的一圈凸缘卡住橡胶塞大直径端,这种采血管由于为单一头盖式设计,诸如此类的结构在封装中抽真空的过程十分不方便,对封装机器的要求较高,不仅成本高,而且降低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以解决传统真空采血管的结构对真空封装技术要求过高导致成本升高和效率降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包括:管身和设置在管身开口端的复合盖,所述复合盖包括外盖和内盖,所述内盖固定在管身开口周围,所述外盖上设有橡胶密封垫,所述外盖内侧与内盖外侧通过过盈配合机构连接,所述内盖上还设有一层套在管身开口处的密封膜,所述密封膜中央设有与该密封膜一体式连接的喇叭状抽真空软管。

所述密封膜与喇叭状抽真空软管均为PE材质制成。

所述过盈配合机构包括设置在内盖外侧周围的横截面为V型的卡槽和设置在外盖内侧与该卡槽配合的凸环。

所述喇叭状抽真空软管设置在所述密封膜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采用复合盖,双重保险,确保试管内部真空不泄露;

2.采用密封膜及喇叭状抽真空软管便于抽真空操作,当泵体接口与软管脱离后,软管因为内部负压以及静电吸附作用会自动闭合,保证内部的密封环境;

3.操作方便,与传统的采血管相比,使用时抽血针头需要依次刺穿橡胶密封垫和密封膜,由于橡胶密封垫和密封膜均为薄膜,十分便于刺穿;

4.内外盖采用过盈配合机构,封装时外盖经过高温环境使得凸环扩张,内盖经过低温环境使得卡槽缩紧,恢复常温后,内外盖密封性较强,难以脱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传统的真空采血管进行结构改进,在不影响操作便捷性的前提下,加强密封性,提高了试管封装的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1.管身;2.复合盖;3.外盖;4.内盖;5.橡胶密封垫;6.过盈配合机构;7.密封膜;8.喇叭状抽真空软管;9.卡槽;10.凸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参见图1,图2以及图3,包括:管身1和设置在管身开口端的复合盖2,所述复合盖2包括外盖3和内盖4,所述内盖4固定在管身开口周围,所述外盖3上设有橡胶密封垫5,所述外盖3内侧与内盖4外侧通过过盈配合机构6连接,所述内盖4上还设有一层套在管身开口处的密封膜7,所述密封膜7中央设有与该密封膜7一体式连接的喇叭状抽真空软管8。

较为优选的,所述过盈配合机构6包括设置在内盖4外侧周围的横截面为V型的卡槽9和设置在外盖3内侧与该卡槽9配合的凸环10。

较为优选的,所述喇叭状抽真空软管8设置在所述密封膜7外侧。

实施例2:

该方案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密封膜7与喇叭状抽真空软管8均为静电吸附材料制成,如PE、PVC材质,该种材料在真空泵与软管脱离后通过本身自带静电加上内部负压能够更快速的粘合在一起形成密封环境。

本实用新型结构上相对于传统的采血管采用复合盖,双重保险,确保试管内部真空不泄露;采用密封膜及喇叭状抽真空软管便于抽真空操作,当泵体接口与软管脱离后,软管因为内部负压以及静电吸附作用会自动闭合,保证内部的密封环境;操作方便,与传统的采血管相比,使用时抽血针头需要依次刺穿橡胶密封垫和密封膜,由于橡胶密封垫和密封膜均为薄膜,十分便于刺穿;内外盖采用过盈配合机构,封装时外盖经过高温环境使得凸环扩张,内盖经过低温环境使得卡槽缩紧,恢复常温后,内外盖密封性较强,难以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