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动物实验中器官移植的双气囊灌洗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73585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动物实验中器官移植的双气囊灌洗管。



背景技术:

目前,肾移植已经成为终末肾病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患者而带来切实的益处。人类肾脏储备功能强大,只需一个肾脏就可基本满足正常生理需要,因而活体供肾移植的可操作性强,是肾移植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肾脏移植的供肾大部分来源于无心跳的尸体供者。对于肾脏移植的临床研究以及其基础研究仍是当今研究热点。器官移植的相关动物研究,可为临床前提供欣喜的数据,因此,器官移植的基础研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器官移植动物实验研究中,器官保存相关机制研究仍未明确,例如低温、亚低温及常温保存,药物灌注相关实验和生物力学相关研究等都需要使用灌洗导管。大多数选用猪和犬等大型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与人体解剖结构相近,且方便研究人员操作,但其成本过高。选用小鼠和大鼠作为移植模型早已普遍于各实验中心,但需要精密的显微设备便于缝合,设备造价昂贵,不利于实验人员操作。

现今,未发明出专用于动物实验研究的器官灌洗管,实验研究人员通常选用12F、14F等不同型号单气囊导尿管,将其头部顶端出水孔封闭,气囊后方侧面开孔作为出水孔。但此处的改装费时费力,且不易于操作,易污染;另外,常规拉线打结固定导管可对血管外上皮组织产生一定损伤,且需要在清晰解剖视野下操作;同时,因灌洗液体的自身压力,近端入口处可能出现漏液现象,干扰实验操作中手术视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用于动物实验中器官移植的双气囊灌洗管,它包括单侧密封的导管、气囊Ⅰ和气囊Ⅱ,所述气囊Ⅰ设置于导管的头部,所述气囊Ⅱ设置于导管的尾部;气囊Ⅰ与进气管Ⅰ相连,气囊Ⅱ与进气管Ⅱ相连;位于气囊Ⅰ和气囊Ⅱ之间的导管上设有若干出水孔。

所述气囊Ⅰ和气囊Ⅱ可在导管上滑动并固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操作人员使用方便,节约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

2、本实用新型经过高温灭菌消毒避免了因自制操作过程中的感染。

3、本实用新型该灌洗管为头尾双气囊可充分内固定减少血管外上皮组织损伤、避免导管脱落及因液体回流导致的溢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管 2—气囊Ⅰ 3—气囊Ⅱ 4—进气管Ⅰ 5—进气管Ⅱ 6—出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的用于动物实验中器官移植的双气囊灌洗管,它包括单侧密封的导管1、气囊Ⅰ2和气囊Ⅱ3,所述气囊Ⅰ2设置于导管1的头部,气囊Ⅱ3设置于导管1的尾部;气囊Ⅰ2与进气管Ⅰ4相连,气囊Ⅱ3与进气管Ⅱ5相连;位于气囊Ⅰ2和气囊Ⅱ3之间的导管1上设有若干出水孔6;气囊Ⅰ2和气囊Ⅱ3可在导管1上滑动并固定。

动物实验以雌性大鼠为例:(特质小型实验用动物灌洗管)

1)用2%戊巴比妥钠待麻醉后,腹中线纵向切口开腹,找到肠系膜上动脉并夹闭,充分暴露下端腹主动脉。

2)用刀尖在髂总动脉分叉处上方0.5cm左右的腹主动脉前壁切一小口,将本实用新型灌洗管经此小口插入大约4cm左右(此长度为小口与大鼠右肾脏动脉上段腹主动脉距离)。

3)其次,把0.5ml的生理盐水先通过进气管Ⅰ4注入灌洗管前段气囊Ⅰ2中充盈气囊,以保证灌洗液不会进入腹主动脉后向上流失影响器官的灌注效果,再将0.5ml的生理盐水通过进气管Ⅱ5注入气囊Ⅱ3中充盈气囊,可避免由于灌注液体的自身压力液体从小口处流出,不会干扰手术操作视野,无需套线结扎,防止灌洗液外溢,减少对血管外上皮细胞损伤,操作简易方便。

4)最后剪开卵巢静脉引出液体,待所以操作完毕后结扎卵巢静脉,缝合腹主动及关闭腹腔;饲养大鼠便于后续检测各项指标。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