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式头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3989发布日期:2018-07-10 21:29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式头套。



背景技术:

据统计,因交通事故、坠落意外、跌倒意外、暴力事件等引发的死亡中,脑外伤作为最常见外伤而高居榜首,因此,脑外伤的急救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对头部外伤的治疗主要是采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再依靠弹力头套加压包扎的方法。由于头皮血管丰富,头皮的皮下组织由连接皮肤和帽状腱膜的纤维性小梁分隔成许多小叶,头皮的血管神经就在其中,这使得血管被致密而缺乏弹性的纤维组织所间隔。当头皮因外伤而导致血管断裂时,常不能自行收缩,因此出血较多,同时伤口周围头发也会影响弹力头套对伤口的施压。目前的弹力头套这种面敷式的弹力压紧方式,常因压力不足而导致无菌敷料松动滑脱,随之引起伤口出血和感染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可调节式头套,其具备使用方便、固定牢靠以及止血效果好的优点,能有效确保对无菌敷料的牢靠施压固定目的,从而有效降低头部伤口出血量及感染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调节式头套,包括经由病人前额而水平环绕头部一圈设置的弹力束带;在所述弹力束带的位于病人耳前及耳后位置处的带身处固接有弹力板,所述弹力板沿病人头部轮廓而铅垂向上延伸;以弹力板上的固接于弹力束带的一端为固定端,四块弹力板的悬置端在病人头部伤口处交汇,且各弹力板的弹性回复力方向指向病人头部伤口处。

优选的,贯穿弹力束带的带身内侧面凸设有凸柱,弹力板外形呈“L”形板状;弹力板的固定端处设置扣孔,所述凸柱与扣孔间构成销孔配合。

优选的,以位于病人左耳耳前的弹力板为第一弹力板、以位于病人左耳耳后的弹力板为第二弹力板、以位于病人右耳耳前的弹力板为第三弹力板、以位于病人右耳耳后的弹力板为第四弹力板;所述第二弹力板和第四弹力板上的扣孔为多道且沿相应弹力板固定端所在板体的长度方向依次均布。

优选的,所述弹力板的朝向病人头部伤口的一侧板面处设置粘贴层,本头套还包括用于粘附于该粘贴层上的用于增加对病人头部伤口压力的附胶,所述附胶与粘贴层间构成魔术贴式的固接配合。

优选的,所述弹力板的悬置端的背离病人头部伤口的一侧板面处设置刺面,所述粘贴层由毛面构成;四块弹力板的悬置端在病人头部伤口处交汇时,每相邻两层弹力板的悬置端间构成魔术贴式的固接配合。

优选的,由弹力束带的凸柱所在位置处向患者下巴处延伸有拉力带;以拉力带的与弹力束带固接的一端为固定端而另一端为延伸端,本头套还包括兜于病人下巴处的下巴托,四根拉力带的延伸端均与下巴托间构成固接配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抛弃了传统的网式弹力头套的面敷式的弹力压紧方式。本实用新型另辟蹊径的采用了四组独立的弹性压块结构,以弹力束带作为承载体,以分布于患者左耳前、左耳后、右耳前及右耳后的四块弹力板作为施压源,再通过四块弹力板的悬置端的彼此叠合,进而实现“点对点”的病人头部伤口压合效果。由于四块弹力板相对病人头部伤口形成了定点压迫现象,各层叠合的弹力板间压力也较之单弹力板而言更大,因此也就进一步的确保了对无菌敷料的牢靠施压固定目的,最终有效降低头部伤口出血量及感染率。

2)、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方案,考虑到病人的在不同年龄段甚至不同体型等都可能会造成的头部轮廓的差异性,甚至病人头部伤口位置的差异也会导致需要选择对应尺寸的弹力板。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扣孔与凸柱的配合,需要时可自行选择符合病人头部形状或能够延伸至病人头部伤口位置的弹力板,并将该弹力板的固定端直接插入弹力束带与病人皮肤之间处;之后,再依靠上述扣孔与凸柱而实现弹力板的固定。此时,弹力板的前后移动被弹力束带与病人皮肤所限定,而左右及上下动作则被凸柱与扣孔的定位配合所限制,最终使得弹力板能可靠的实现对病人头部伤口的弹性施压目的。此外的,由于将凸柱设计在了弹力束带内侧,因此,凸柱的高度应当小于弹力板处扣孔的孔深,以避免使用时产生不适感。同时,之所以将扣孔设计在弹力板上而将凸柱设计于弹力束带处,也是由于当扣孔为复数时,弹力板仍然可以绕凸柱而产生定向摆动,从而使得弹力板能够始终准确定点压合在患者头部伤口处。甚至考虑到成人脑部尺寸的差异,本实用新型还将对应病人左耳耳后的第二弹力板以及对应病人右耳耳后的第四弹力板处布置多个扣孔,从而实现相应弹力板沿弹力束带的升降调节功能,以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3)、为提升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舒适度以及进一步的提升弹力板相对病人头部伤口的施压效果,本实用新型还在弹力板的朝向病人头部伤口的一侧板面处设置粘贴层,从而在需要时实现相对附胶的粘贴固定功能。实际上,弹力板的悬置端可以看作是下板面设置具备毛面的粘贴层,而上板面设置刺面,这不仅使得附胶不粘在粘贴层上时,粘贴层也不会对病人皮肤产生针刺感;同时,在四块弹力板的悬置端彼此叠合时,依靠魔术贴式的彼此配合,也能确保四块弹力板的悬置端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滑错开,最终有效保证各弹力板的悬置端相对病人头部伤口的定点施力效果。

4)、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设计的拉力带结构,搭配位于患者下巴处的下巴托,从而使得在使用时,能够依靠拉力带的下拉力来部分甚至完全抵销弹力板压合伤口所产生的上提力,进而避免因弹力板弹力过大而导致弹力束带脱出患者头部的状况,最终确保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稳定性及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弹力束带处于平铺展开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弹力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弹力板与附胶的配合状态图。

本实用新型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

a-刺面b-毛面

10-弹力束带 11-凸柱

20-弹力板 20a-第一弹力板 20b-第二弹力板

20c-第三弹力板 20d-第四弹力板

21-扣孔 22-粘贴层

30-附胶 40-拉力带 50-下巴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参照图1-4所示,包括可环套于病人头上的弹力头箍。弹力头箍在如图1-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时,则以弹力束带10的形式来实现。需要时,通过弹力束带10沿病人头部的水平环绕,以及利用弹力束带10两端部处的魔术贴或其他固接方式的端部固接,从而实现相对病人头部的固定功能。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在弹力束带10的带身处,对应病人的双耳前及双耳后位置而布置有四道凸柱11。此外的,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了如图3-4所示的弹力板20。弹力板20外形为“L”字形或者“C”字形或者其他便于施力的板体构造。弹力板20的固定端处布置扣孔21从而套入上述凸柱11内,以使得弹力板20能够相对弹力束带10实现彼此紧固目的。扣孔21布置在弹力板20的固定端处,从而可使得凸柱11与扣孔21间构成销孔配合时,弹力板20的固定端自然的被夹设在弹力束带10与病人头部皮肤之间处,以确保弹力板20相对弹力束带10的固接稳定性。在弹力板20的内侧板面处布置由魔术贴的相对柔软的毛面b所构成的粘贴层22,通过附胶30相对粘贴层22的粘固,从而提升弹力板20相对病人头部伤口的施力效果。

本实用新型最终使用状态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根据病人头部轮廓尺寸,而适应性的选择对应尺寸的弹力板20。首先将弹力束带10捆扎固定于病人头部,再将各弹力板20对应其位置而插入弹力束带10与病人皮肤之间处,之后再依靠上述凸柱11与扣孔21而实现弹力板20的定点固定。此时,弹力板20的前后移动被弹力束带10与病人皮肤所限定,而左右及上下动作则被扣孔21与凸柱11的定位配合所限制,从而使得弹力板20能可靠的实现对病人头部伤口的弹性施压目的。如想进一步的提升弹力板20的下压力,可在最底层的弹力板20的粘贴层22处再粘接采用医用软胶制成的附胶30;在必要时,附胶30也可采用纱布团等柔性材质的医用物品代替。在各弹力板20的悬置端彼此叠合后,可利用图2-4所示的位于各层弹力板20悬置端处的毛面b和刺面a的彼此粘合,来进一步的保证各弹力板20的悬置端的配合稳固性和施力一致性。此外的,为提升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可靠性,可如图1及图2所示的在每组扣孔21及凸柱11的配合点处向患者下巴处延伸出拉力带40,并将四根拉力带40交汇至下巴托50处,从而确保弹力束带10不会因弹力板20的弹力而脱出患者头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