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多功能高频电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49570发布日期:2018-07-17 22:14阅读:229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来治疗早癌和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多功能高频电刀。



背景技术: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治疗已越来越普及。目前主流的是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常见的ESD电刀有针刀、IT刀、Hook刀、Flush刀、三角刀、Dual刀、Flex刀等。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操作步骤为: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黏膜下剥离。在剥离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组织水分流失现象,这时医生需将电刀取出,更换为注射针,用以粘膜下注射,注射完成后再更换回电刀,继续剥离手术,但器械更换过程中时间比较长,影响手术时间及可能产生划伤钳道的风险。这一过程不仅大大的增加了手术时间,给患者带来更长时间的痛苦及因手术中多器械的使用而增加的治疗费用,也会增加手术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镜下多功能高频电刀,其可以实现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中同时可以对失水的组织进行注水,减少器械的频繁更换问题,也可避免在息肉剥离过程中,因组织失水导致切口过深,出现穿孔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内镜下多功能高频电刀,该高频电刀是由插入部和手柄部组成,所述的插入部包括陶瓷头、具有IT刀功能的电刀电极、径向电极、绝缘鞘管、绝缘固定管和弹簧软管,所述的插入部还包括注射针和空心芯轴,注射针设于电刀电极内部,空心芯轴设于弹簧软管内,陶瓷头上设置用于注射针的自由端贯穿陶瓷头的通道,注射针与空心芯轴相连;手柄部包括注射接头,注射接头上设有注射接头可移动接口,注射针、空心芯轴和注射接头可移动接口的内部设有依次相连通的孔道。移动注射接头可移动接口使注射针伸出缩回电刀陶瓷头,注射针位于电刀电极的中空孔内,注射接头可移动接口通过空心芯轴与注射针连通,所需试剂(如生理盐水等)通过注射接头可移动接口注入人体内,完成注水或伤口清洗。

所述内镜下多功能高频电刀整合了IT刀和喷水的功能,减少了术中器械更换,节省了手术时间及手术成本,更高效安全。

本实用新型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中,能够在息肉切除的同时辅助粘膜下注水,避免了因术中组织失水而频繁更换器械的问题,可使手术过程变的简单,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器械更换的减少也降低了手术成本;陶瓷头的设计可避免息肉切除过程中穿孔的风险;可以方便、安全地操作。该多功能高频电刀能与常规内镜配合使用,可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内ESD治疗手术。

作为优选,陶瓷头和电刀电极之间固定安装有径向电极。径向电极形状不仅局限于文中所述,其他满足性能形状亦可。

作为优选,手柄部包括双指环、手柄和连接电极,注射接头位于手柄的一端,连接电极固定在双指环上,弹簧软管通过导丝与连接电极电连接。

作为优选,陶瓷头呈半球形或者扁球形,其结构更能避免电刀头部与人体组织的接触,减少穿孔风险。

作为优选,注射针的一端通过连接件与空心芯轴的前端连接,注射针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该自由端穿过绝缘固定管的中心孔设置在电刀电极的内部。进一步的,注射针的自由端为斜口。

作为优选,空心芯轴与注射接头相连,空心芯轴的后端插入注射接头腔内与注射接头可移动接口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内镜下多功能高频电刀的外尺寸按常规内镜活检孔尺寸设计,以及其安全、方便的操作过程,可在现今ESD手术领域中广泛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内镜下多功能高频电刀为一次性使用工具,避免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注射针伸出工作时插入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电刀伸出工作时插入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径向电极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 1-陶瓷头;2-电刀电极;3-径向电极;4-绝缘鞘管;5-绝缘固定管;6-弹簧软管;7-连接件;8-注射针;9-空心芯轴;10-滑块;11-注射接头;11-a注射接头可移动接口;12-双指环;13-手柄;14-连接电极;15-导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形式上的变通和/或改变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实施例:

一种内镜下多功能高频电刀,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该高频电刀是由插入部和与插入部相连的手柄部组成,所述的插入部包括陶瓷头1、具有IT刀功能的电刀电极2、径向电极3、绝缘鞘管4、绝缘固定管5和弹簧软管6,以及连接件7、注射针8和空心芯轴9,电刀电极2内设中空孔道,注射针8的主体部分位于该中空孔道内。弹簧软管6、连接件7和空心芯轴9自外而内依次设于绝缘鞘管4内部。手柄部包括注射接头11、双指环12、手柄13和连接电极14,注射接头位于手柄的一端。连接电极14设在双指环12上,弹簧软管6通过导丝15与连接电极14电连接,连接电极通电后电刀开始工作,从而达到电切的目的。

陶瓷头1呈半球形,陶瓷头1的平头端与绝缘鞘管4的一端抵接,陶瓷头的平头端与电刀电极2的一端固定连接,径向电极3套在电刀电极2上与陶瓷头的平头端固定,径向电极位于绝缘鞘管4的内腔中。径向电极3的结构见图4。电刀电极2的另一端固定在绝缘固定管5内,绝缘固定管内设有用于固定电刀电极的中心孔。绝缘固定管5的另一端与弹簧软管6的端部固定相连。绝缘鞘管4的一端与滑块10固定连接,滑块的推动带动绝缘鞘管运动,从而使电刀电极伸出缩回绝缘鞘管自由端。

注射针8的一端通过连接件7与空心芯轴9的前端连接,注射针8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该自由端穿过绝缘固定管的中心孔设置在电刀电极2的内部,注射针8的自由端为斜口,陶瓷头上设置用于注射针8的自由端贯穿陶瓷头的通道。如图5所示,空心芯轴9与注射接头11相连,空心芯轴9的后端插入注射接头腔内与注射接头可移动接口11a固定,注射接头可移动接口11a设有与空心芯轴9、注射针8依次连通的孔道。注射接头可移动接口11a可沿注射接头11的轴线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空心芯轴运动,从而带动注射针8伸出缩回电刀陶瓷头,所需试剂(如生理盐水等)通过注射接头可移动接口11a进入空心芯轴和注射针,最终达到人体内部,从而完成注水和出血处的清洗。

本装置的使用说明:推动滑块10使陶瓷头1与绝缘鞘管4分离,实现电切的效果;移动注射接头可移动接口11a使注射针8伸出缩回电刀陶瓷头,注射针8位于电刀电极2的中空孔内,注射接头可移动接口11a通过空心芯轴9与注射针8连通,所需试剂(如生理盐水等)通过注射接头可移动接口注入人体内,完成注水或伤口清洗。本实用新型电刀的外尺寸按常规内镜活检孔尺寸设计,由于电刀和注射针的结合,避免了手术过程中电刀和喷洒管的频繁替换,节约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成功率。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