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截骨导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9303发布日期:2018-08-14 17:49阅读:70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截骨导板。



背景技术:

胫骨高位截骨术是目前治疗由于关节外畸形导致的早中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显著。胫骨高位截骨术手术疗效和术中精确截骨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术中对于患者术中截骨的操作要求非常精确。

现有的胫骨高位截骨术对截骨位置的确定方式通常是先由手术医生目测进行初步定位,再通过透视等手段进行反复测量和调整,这种对截骨位置的确定方式,定位的准确度受手术医生人为的因素影响较大,难以保证截骨位置确定的精确性,且透视过程存在放射和辐射高的不利因素,易危害手术医生的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胫骨高位截骨术中对截骨位置的确定方式定位精确度低、易危害手术医生的健康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对截骨位置的定位精确度高、减少对手术医生的健康危害的一种用于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截骨导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截骨导板,包括:

上截骨板,包括上板本体,所述上板本体的内表面为与对应的胫骨贴合的上耦合面,外表面成型有用于将所述上板本体固定于对应胫骨上的上固定结构;

下截骨板,包括下板本体,所述下板本体的内表面为与对应的胫骨贴合的下耦合面,外表面成型有用于将所述下板本体固定于对应胫骨上的下固定结构;

所述上板本体与所述下板本体通过连接结构固定连接,并在所述上板本体与所述下板本体之间形成确定第一截骨位置的第一截骨刀槽,所述连接结构可以在截骨刀的作用下使所述上板本体与所述下板本体分离。

所述上固定结构包括至少一个上固定柱,所述上固定柱上成型有由所述上板本体的外表面向内表面延伸的上克氏针孔,通过插置于所述上克氏针孔中的克氏针将所述上板本体固定于对应胫骨上;所述下固定结构包括至少一个下固定柱,所述下固定柱上成型有由所述下板本体的外表面向内表面方向延伸的下克氏针孔,通过插置于所述下克氏针孔中的克氏针将所述下板本体固定于对应胫骨上。

所述下固定结构包括两个所述下固定柱。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截骨刀槽两端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一端与所述上板本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板本体固定连接。

所述上板本体上靠近所述第一截骨刀槽的位置处成型有至少两个由外表面向内表面方向延伸的平行钉导向柱,所述平行钉导向柱内成型有适于平行钉插入的导向孔,两个所述导向孔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截骨刀槽所在平面平行。

所述上板本体的一侧还成型有可截出纵向的截骨面的第二截骨刀槽。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截骨导板,通过上截骨板的上耦合面、下截骨板的下耦合面分别与对应患者的待截骨部位的胫骨唯一贴合,来实现将截骨导板在胫骨上快速定位,进而通过上固定结构和下固定结构将截骨导板快速安装于胫骨上,使第一截骨刀槽稳固对准第一截骨位置,从而可以快速确定第一截骨位置,而由于上耦合面和下耦合面是与对应患者的胫骨唯一匹配,所以可以保证第一截骨位置的定位精度,同时,这种截骨位置的确定方式比起先目测、再通过透视等手段反复测量和调整的方式,既提高了定位的精确性和效率,又可以避免因透视过程存在的放射和辐射较高从而易对手术医生的健康造成危害。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截骨导板,所述上板本体上靠近所述第一截骨刀槽的位置处成型有至少两个由外表面向内表面方向延伸的平行钉导向柱,所述平行钉导向柱内成型有适于平行钉插入的导向孔,两个所述导向孔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截骨刀槽所在平面平行。通过在两个导向孔中分别插入平行钉,检测插入导向孔中后的两个平行钉是否对准患者腓骨小头的中上三分之一处,可以进一步校验对第一截骨位置的确定是否准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截骨导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截骨导板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截骨导板的安装于胫骨上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截骨导板的安装于胫骨上的另一个状态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板本体,11-上耦合面,12-上固定柱,121-上克氏针孔,2-下板本体,21-下耦合面,22-下固定柱,221-下克氏针孔,3-第一截骨刀槽,5-连接柱,6-平行钉导向柱,61-导向孔,7-第二截骨刀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截骨导板,包括上截骨板和下截骨板。

上截骨板包括上板本体1,所述上板本体1的内表面为与对应的胫骨贴合的上耦合面11,外表面成型有用于将所述上板本体1固定于对应胫骨上的上固定结构;下截骨板,包括下板本体2,所述下板本体2的内表面为与对应的胫骨贴合的下耦合面21,外表面成型有用于将所述下板本体2固定于对应胫骨上的下固定结构;所述上板本体1与所述下板本体2通过连接结构固定连接,并在所述上板本体1与所述下板本体2之间形成确定第一截骨位置的第一截骨刀槽3,所述连接结构可以在截骨刀的作用下使所述上板本体1与所述下板本体2分离。

本实施例的用于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截骨导板,通过上截骨板的上耦合面11、下截骨板的下耦合面21分别与对应患者的待截骨部位的胫骨唯一贴合,来实现将截骨导板在胫骨上快速定位,进而通过上固定结构和下固定结构将截骨导板快速安装于胫骨上,使第一截骨刀槽3稳固对准第一截骨位置,从而可以快速确定第一截骨位置,而由于上耦合面11和下耦合面21是与对应患者的胫骨唯一匹配,所以可以保证第一截骨位置的定位精度,同时,这种截骨位置的确定方式比起先目测、再通过透视等手段反复测量和调整的方式,既提高了定位的精确性和效率,又可以避免因透视过程存在的放射和辐射较高从而易对手术医生的健康造成危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固定结构包括一个上固定柱12,所述上固定柱12上成型有由所述上板本体1的外表面向内表面延伸的上克氏针孔121,通过插置于所述上克氏针孔121中的克氏针将所述上板本体1固定于对应胫骨上;所述下固定结构包括两个下固定柱22,所述下固定柱22上成型有由所述下板本体2的外表面向内表面方向延伸的下克氏针孔221,通过插置于所述下克氏针孔221中的克氏针将所述下板本体2固定于对应胫骨上。所述上固定柱12和下固定柱22的数量不受限制,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上固定结构包括两个上固定柱12下固定结构包括一个下固定柱2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四个连接柱5,两两一组分布于所述第一截骨刀槽3的两端,所述连接柱5一端与所述上板本体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板本体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5的数量不受限制,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截骨刀槽3两端的连接柱5。

所述上板本体1上靠近所述第一截骨刀槽3的位置处成型有至少两个由外表面向内表面方向延伸的平行钉导向柱6,所述平行钉导向柱6内成型有适于平行钉插入的导向孔61,两个所述导向孔61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截骨刀槽3所在平面平行。通过在两个导向孔61中分别插入平行钉,检测插入导向孔61中后的两个平行钉是否对准患者腓骨小头的中上三分之一处,可以进一步校验对第一截骨位置的确定是否准确。

为了增加截骨手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板本体1的一侧还进一步成型有可截出纵向的截骨面的第二截骨刀槽7。通过在第二截骨刀槽7用截骨刀给胫骨截出一个纵向的截骨面,使术后可以增加骨折面的接触面积,这样骨折在两个平面都有遮挡和固定,从而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使患者术后疗效更好,固定失效率更低。

在本实施例中,上耦合面11和下耦合面21是与对应的患者胫骨相匹配的,即截骨导板是对应的患者专用的,不具有通用性。在手术之前,会对每个患者预先计算出其在胫骨高位截骨术中需要对胫骨矫正的角度,并将该角度标志于该患者所对应的专属截骨导板上。

在使用时,参阅图3,先将截骨导板与对应的患者胫骨相匹配定位,使上耦合面11、下耦合面21分别与对应的患者胫骨相贴合,完成对截骨导板在胫骨上安装位置的确定;然后在上克氏针孔121、下克氏针孔221分别打入克氏针,使截骨导板固定安装于对应的胫骨上;截骨导板上的第一截骨刀槽3与胫骨所对应的位置即为第一截骨位置,使用截骨刀在该位置截骨,并切断四个连接柱5,使上截骨板与下截骨板分离,再继续使用截骨刀在第二截骨导槽所对应的胫骨处进行第二次截骨;之后通过手术器具使下截骨板带动对应的胫骨一起相对于上截骨板及其所对应的胫骨运动(如图4所示),当下截骨板所对应的胫骨与上截骨板所对应的胫骨之间达到预定的矫正角度时,使用具有固定作用的手术器械对达到预定矫正角度后的胫骨进行固定。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