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胆管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8272发布日期:2018-09-07 22:26阅读:7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鼻胆管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是在诊断性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较为常用的内镜胆道引流方法。ENBD是肝胆胰外科较为常用的、简便有效解除胆道梗阻的方法。ENBD术后需要建立胆汁的体外引流途经,主要用于胆汁引流,也可同时用于造影诊断。为了保证术后有效的引流和观察,鼻胆管与引流袋连接紧密非常重要。

相关技术的鼻胆管引流装置包括鼻胆管和通过引流管与所述鼻胆管连接的引流袋。

然而,相关技术中,鼻胆管的密封接口与引流袋的引流管连接时,由于引流管的接头直径过大,与鼻胆管管体末端的密封接口不吻合,不能与鼻胆管管体末端的密封接口直接连接,临床中有人会将注射器针管用来连接,将鼻胆管的密封接口端与注射器针管的大口径端连接,将所引流管与注射器针管的小口径端连接以解决上述连接问题。但这种方式中经常在引流过程中因患者移动等原因,注射器针管与引流管或鼻胆管脱落,容易污染病床,造成护理操作不便,而且引流观察不准确。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鼻胆管引流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靠性好、护理操作方便且安全卫生的鼻胆管引流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鼻胆管引流装置,包括鼻胆管、引流管、引流袋、套设固定于所述鼻胆管的靠近所述引流管一端的护帽、套设固定于所述引流管的靠近所述鼻胆管一端的连接头以及用于同时套设并咬合于所述护帽和所述连接头的调节套筒夹;所述引流管一端与所述鼻胆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引流袋连通;所述护帽的外径与所述连接头的外径相同,所述护帽的外侧设有第一螺纹,所述连接头的外侧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的螺纹方向相反的第二螺纹,所述调节套筒夹的内侧壁设有由所述调节套筒夹的两端分别向中间延伸形成的调节螺纹,所述调节螺纹包括相互间隔设置且螺纹方向相同的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的所述调节螺纹分别与所述第一螺纹和所述第二螺纹配合形成螺纹连接,通过旋转所述调节套筒夹使所述护帽与所述连接头相对运动形成抵接并围成密封空间。

优选的,所述调节套筒夹还包括固定于其内侧壁的密封垫圈,所述密封垫圈位于所述调节螺纹的两个部分之间。

优选的,所述调节套筒夹包括呈筒状的主筒壁、连接转轴和调节柄,所述调节螺纹设置于所述主筒壁的内侧,所述主筒壁包括分别与所述连接转轴铰接的左夹壁部和右夹壁部,所述调节柄由所述左夹壁部及所述右夹壁部延伸形成,通过挤压所述调节柄使所述左夹壁部和所述右夹壁部分别绕所述连接转轴转动并相对呈打开状态。

优选的,所述引流管的靠近所述鼻胆管的一端的内侧设有固定于该内侧的呈环状的软塞,所述软塞的内径与所述鼻胆管的外径相等。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鼻胆管引流装置通过在所述鼻胆管上套设固定所述护帽,且所述护帽设有第一螺纹,同时在所述引流管上套设固定所述连接头,且所述连接头设有第二螺纹,利用所述调节套筒夹同时套设于所述护帽和所述连接头,通过旋转所述调节套筒夹使所述护帽与所述连接头相对运动形成抵接并围成密封空间,实现所述鼻胆管与所述引流管的连通且二者形成固定,上述结构使得所述鼻胆管与所述引流管连接牢固,可靠性强,避免了引流管与鼻胆管容易脱落而造成的护理污染和观察不准确等问题的产生,更换引流管时只旋转所述调节套筒夹即可完成,护理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鼻胆管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鼻胆管引流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鼻胆管引流装置的调节套筒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部分结构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同时参阅图1-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鼻胆管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鼻胆管引流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鼻胆管引流装置100,包括鼻胆管1、引流管2、引流袋3、护帽4、连接头5和调节套筒夹6。

所述鼻胆管1的管径小于所述引流管2的管径,二者连通时,所述鼻胆管1可插入所述引流管2内。

所述引流管2一端与所述鼻胆管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引流袋3连通。更优的,所述引流管2的靠近所述鼻胆管1的一端的内侧设有固定于该内侧的呈环状的软塞21,所述软塞21的内径与所述鼻胆管1的外径相等。上述结构使得当所述鼻胆管1插入所述软引流管2时,所述软塞21形成卡合,加强二者结合的牢度和密封性。

所述护帽4套设固定于所述鼻胆管1的靠近所述引流管2的一端。所述护帽4的外侧设有第一螺纹41。

所述连接头5套设固定于所述引流管2的靠近所述鼻胆管1的一端。所述连接头5的外侧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41的螺纹方向相反的第二螺纹51。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护帽4的外径与所述连接头5的外径相同。

所述调节套筒夹6用于同时套设并咬合于所述护帽4和所述连接头5,从而将所述护帽4和所述连接头5形成固定连接,进而实现将所述鼻胆管1和所述引流管2形成固定连接,当所述鼻胆管1和所述引流管2连通时,如所述鼻胆管1插入所述引流管2时,因所述调节套筒6将所述护帽4和所述连接头5形成固定连接,则所述鼻胆管1插入所述引流管2也形成固定结构,不易脱落,且结构稳定可靠。

请结合参阅图3-4,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鼻胆管引流装置的调节套筒夹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部分结构剖示图。具体的,所述调节套筒夹6的内侧壁设有由所述调节套筒夹6的两端分别向中间延伸形成的调节螺纹61。所述调节螺纹61包括相互间隔设置且螺纹方向相同的两个部分。将所述调节螺纹61设为两个部分,一方面减少需要加工的所述调节螺纹61的量,提高效率,另一方向使所述护帽4和所述连接头5抵接时更灵活。

两个部分的所述调节螺纹61分别与所述第一螺纹41和所述第二螺纹51配合形成螺纹连接。

所述调节套筒夹6同时套设并咬合于所述护帽4和所述连接头5后,通过向同一方向旋转所述调节套筒夹6,则所述护帽4通过所述第一螺纹41及所述连接头5通过所述第二螺纹51分别沿两个部分的所述调节螺纹61相对运动(相对远离或相对靠近)。因所述第一螺纹41和所述第一螺纹51的螺纹方向相反,因此相对于所述调节螺纹61的转动呈相对运动。

当相对靠近运动时使所述护帽4与所述连接头5相对运动形成抵接,此时所述护帽4和所述连接头5共同围成密封空间。则鼻胆管1和所述引流管2连通引液时不会露液,操作方便且卫生。另外,通过双段螺纹结构的固定,所述鼻胆管1和所述引流管2的连接不容易脱落,可靠性好。

当然,当所述护帽4和所述连接头5相互抵接并共同围成密封空间后,所述鼻胆管1可插入所述引流管2中;也可以相互间隔,相当于护帽4和所述连接头5形成的密封空间为一个过渡腔。

为了进一步加强所述护帽4和所述连接头5围成的密封空间的密封性,更优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套筒夹6还包括固定于其内侧壁的密封垫圈62,所述密封垫圈62位于所述调节螺纹61的两个部分之间。比如位于所述调节螺纹61的两个部分的中间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所述调节套筒夹6更便于操作,具体的,所述调节套筒夹包括呈筒状的主筒壁63、连接转轴64和调节柄65。所述调节螺纹61和所述密封垫圈62均设置于所述主筒壁63的内侧。

所述主筒壁63包括分别与所述连接转轴64铰接的左夹壁部631和右夹壁部632。所述左夹壁部631和右夹壁部632均呈半圆弧形,二者共同围成呈筒状的所述主筒壁63。需要说明的是,在无外力的作用下,所述左夹壁部631和右夹壁部632为关合状态。

所述连接转轴64用于为所述左夹壁部631和右夹壁部632提供回复力,使其在没外力作用下保持关合状态。

所述调节柄65由所述左夹壁部631及所述右夹壁部632延伸形成。通过挤压所述调节柄65使所述左夹壁部631和所述右夹壁部632分别绕所述连接转轴64转动并相对呈打开状态。类似于一个夹衣服的夹子。

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所述调节套筒夹6使用时更方便灵活,当所述调节套筒夹6套设于所述护帽4和所述连接头5时,只需要旋转所述调节套筒夹6即可实现使二者相对运动以实现抵接配合或分离,且因螺纹结构的连接稳定性好,不易脱落,使得所述鼻胆管1和所述引流管2的连接更稳定。

当需要更换所述引流管2和所述引流袋3时,可直接旋转所述调节套筒夹6使得所述护帽4和所述连接头5分开;也可以通过挤压所述调节柄65使所述左夹壁部631和所述右夹壁部632分开,从而实现所述护帽4和所述连接头5的分开,以便护理更换,这都是可行的,操作简单、灵活快捷。

另外,当所述护帽4和所述连接头5的外径较大时,所述调节套筒夹6同样能够使用,即所述左夹壁部631和所述右夹壁部632套设后处理相对半开且趋于合闭状态,这也是可行的。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鼻胆管引流装置通过在所述鼻胆管上套设固定所述护帽,且所述护帽设有第一螺纹,同时在所述引流管上套设固定所述连接头,且所述连接头设有第二螺纹,利用所述调节套筒夹同时套设于所述护帽和所述连接头,通过旋转所述调节套筒夹使所述护帽与所述连接头相对运动形成抵接并围成密封空间,实现所述鼻胆管与所述引流管的连通且二者形成固定,上述结构使得所述鼻胆管与所述引流管连接牢固,可靠性强,避免了引流管与鼻胆管容易脱落而造成的护理污染和观察不准确等问题的产生,更换引流管时只旋转所述调节套筒夹即可完成,护理操作简单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