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瓣膜假体、三尖瓣瓣膜假体及其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7139发布日期:2018-09-04 21:43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假体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二尖瓣瓣膜假体、三尖瓣瓣膜假体及其支架。



背景技术:

二尖瓣又称僧帽瓣,其位于左心室流入道处,主要结构为二尖瓣复合体,包括二尖瓣瓣环、瓣叶、腱索和乳头肌,部分文献中也包含心室壁。二尖瓣瓣环是左心房室口周围的致密结缔组织,其前瓣环是由位于左室流出道的主动脉瓣的部分无冠瓣环和部分左冠瓣环与左、右纤维三角组成,后瓣环是后叶附着部。二尖瓣前瓣叶是主动脉瓣的纤维延伸,与后瓣叶形成左室流入道,而与心间隔对应形成左室流出道。植入传统的人工二尖瓣瓣膜后,左室流出道具有阻塞风险。

二尖瓣的腱索作为连接二尖瓣瓣叶与心肌的支撑装置,分布在瓣叶与心肌之间。二尖瓣的瓣下结构对维持左心结构及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介入式人工二尖瓣瓣膜的瓣下高度及瓣下结构需予以控制和设计,避免对原生瓣膜的瓣下结构形成不良影响。同时,相较于主动脉瓣,二尖瓣的瓣环直径较大,输送人工瓣膜至左心房室口释放时,瓣膜的径向变形较大。由于介入式人工二尖瓣瓣膜的瓣下高度较小,且释放时瓣膜的径向变形较大,因此支架轴向窜动较大,难于定位,容易引起释放不当造成瓣周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流出道具有阻塞风险的问题,以及支架轴向窜动较大,难于定位,容易引起释放不当造成瓣周漏的问题,提供一种二尖瓣瓣膜假体、三尖瓣瓣膜假体及其支架。

一种支架,用于支撑二尖瓣瓣膜假体或三尖瓣瓣膜假体,所述支架具有用于输送的收缩状态和用于部署的展开状态,所述支架沿轴向包括流入道、过渡区域和流出道,所述过渡区域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流入道和所述流出道;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流入道位于所述流出道的血流方向的上游,所述流入道沿所述支架的轴向,向远离所述过渡区域的方向延伸成喇叭状,所述流入道为由丝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所述过渡区域和所述流出道为由管材切割而成的网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入道的网状结构包括多个第一网格,多个所述第一网格呈一排,且所述第一网格大小相等;或者,

多个所述第一网格呈多排,每排第一网格大小相等,从与所述过渡区域邻接的一端至与所述过渡区域远离的一端,每排第一网格大小逐渐变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入道的网状结构包括多个第一网格,至少部分第一网格的轴向高度不一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网格呈一排,在所述展开状态下,与原生二尖瓣前瓣环处的部分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网格的轴向高度高于对应于原生二尖瓣后瓣环处的部分所述第一网格的轴向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流入道的远离所述过渡区域的端部的宽度为的范围30mm-6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流入道覆盖房室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流入道覆盖房室口,且自二尖瓣环向左心房延伸,覆盖至少部分左心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过渡区域的最小宽度的范围为25mm至50mm,以贴合原生二尖瓣瓣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形成所述流入道的网状结构的丝中的至少部分丝与所述过渡区域通过编织工艺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入道的网状结构包括多个第一网格,所述过渡区域包括多个第二网格,所述多个第二网格以一排或多排布置;

所述过渡区域在靠近所述流入道的端部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网格上开设连接孔,所述流入道的丝穿过至少部分所述连接孔后再形成与所述过渡区域相邻的所述第一网格;

或者,所述流入道的丝缠绕所述过渡区域的靠近所述流入道的端部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网格后,再形成与所述过渡区域相邻的所述第一网格;

或者,在所述过渡区域在靠近所述流入道的端部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网格上设置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向远离所述流入道的方向延伸,所述流入道的丝缠绕在所述连接杆上或缠绕在所述连接杆附近的所述第二网格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区域在靠近所述流入道的端部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网格的顶点附近开设有连接孔,所述流入道的丝穿过至少部分所述连接孔后再形成与所述过渡区域相邻的所述第一网格;

或者,在所述过渡区域的靠近所述流入道的端部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网格的顶点附近,所述流入道的丝缠绕后再形成与所述过渡区域相邻的所述第一网格;

或者,在所述过渡区域的靠近所述流入道的端部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网格的顶点附近设置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向远离所述流入道的方向延伸,所述流入道的丝缠绕在所述连接杆上或缠绕在所述连接杆附近的所述第二网格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形成流入道网状结构的丝与所述过渡区域通过焊接、铆接或螺纹连接方式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入道的网状结构包括多个第一网格,所述过渡区域的网状结构包括多个第二网格;

所述流入道在靠近所述过渡区域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网格的顶点附近,设置至少一环状连接部;所述过渡区域在靠近所述流入道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网格上设有连接孔,铆钉穿过所述环状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连接孔,以固定连接所述过渡区域与所述流入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入道的网状结构包括多个第一网格,所述过渡区域的网状结构包括多个第二网格;

所述流入道在靠近所述过渡区域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网格的顶点附近,设有至少一环状连接部;所述过渡区域在靠近所述流入道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网格上开设有螺纹孔,螺钉穿过所述环状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螺纹孔,与所述第二网格螺纹连接,使所述过渡区域与所述流入道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形成流入道网状结构的丝与所述过渡区域间接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流入道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过渡区域和/或所述流出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入道的网状结构包括多个第一网格,所述过渡区域的网状结构包括多个第二网格;

所述流入道在靠近所述过渡区域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网格的顶点附近,设置至少一环状连接部;所述过渡区域在靠近所述流入道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网格上开设有连接孔;

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两个连接构件,每个所述连接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环状连接部上和所述连接孔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入道的网状结构包括多个第一网格,所述过渡区域的网状结构包括多个第二网格;所述连接构件为高分子材料组成的片状物,所述连接构件的一端固定在流入道上,另一端固定在过渡区域和/或流出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出道的网状结构包括多个第三网格,多个所述第三网格排成一排或多排,多个所述第三网格依次相连或间隔排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出道和所述过渡区域为同一管材切割而成的一体成型的网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过渡区域和所述流出道的轴向总高度为的范围1cm至3.5c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流出道的远离所述过渡区域的端部的位置不低于至少一个原生二尖瓣瓣叶游离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流出道的远离所述过渡区域的端部位于二尖瓣前瓣叶游离缘与二尖瓣前瓣环之间,且所述流出道的远离所述过渡区域的端部的位置靠近后瓣叶游离缘在轴向上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位于所述过渡区域的外侧和/或者所述流出道的外侧。

一种二尖瓣瓣膜假体,包括:

瓣膜组合体;以及

所述的支架,所述瓣膜组合体附着于所述支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瓣膜组合体包括人工瓣叶和与所述人工瓣叶相连的裙边;所述人工瓣叶固定在所述过渡区域和所述流出道上;所述裙边固定在所述流入道和所述过渡区域上,或者所述裙边固定在所述流入道、所述过渡区域和所述流出道上。

一种三尖瓣瓣膜假体,包括:

瓣膜组合体;以及

所述的支架,所述瓣膜组合体附着于所述支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瓣膜组合体包括人工瓣叶和与所述人工瓣叶相连的裙边;所述人工瓣叶固定在所述过渡区域和所述流出道上;所述裙边固定在所述流入道和所述过渡区域上,或者所述裙边固定在所述流入道、所述过渡区域和所述流出道上。

上述二尖瓣瓣膜假体、三尖瓣瓣膜假体及其支架,由于流入道采用丝编织方式制备,因此其径向刚度较小,其形态可以较好的适应原生二尖瓣环形态,降低对主动脉瓣的压迫和干涉,大幅度降低左室流出道阻塞风险。同时,在释放过程中,流入道的形态容易调整,适应支架直径变化,缓冲支架展开过程中的径向变形和轴向窜动,提高了释放稳定性。另外,由于流入道相较于流出道和/或过渡区域的刚度低,输送系统装载流入道的部分容易形成一定的折弯角度,有利于顺应人体血管环境,方便输送系统在人体中的运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二尖瓣瓣膜假体的立体图;

图2为又一实施例中二尖瓣瓣膜假体的支架的立体图;

图3为又一实施例中二尖瓣瓣膜假体的使用状态图;

图4为又一实施例中二尖瓣瓣膜假体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又一实施例中二尖瓣瓣膜假体的使用状态图;

图6a为又一实施例中二尖瓣瓣膜假体的流入道和过渡区域的连接示意图;

图6b为又一实施例中二尖瓣瓣膜假体的流入道和过渡区域的连接示意图;

图6c为又一实施例中二尖瓣瓣膜假体的流入道和过渡区域的连接示意图;

图7a为又一实施例中二尖瓣瓣膜假体的流入道和过渡区域的连接示意图;

图7b为又一实施例中二尖瓣瓣膜假体的流入道和过渡区域的连接示意图;

图8a为又一实施例中二尖瓣瓣膜假体的流入道和过渡区域的连接示意图;

图8b为又一实施例中二尖瓣瓣膜假体的流入道和过渡区域的连接示意图;

图9为又一实施例中二尖瓣瓣膜假体的支架的立体图;

图10a、图10b、图11a、图11b、图11c、图11d、图12a、图12b、图13、图14a、图14b、图14c和图15,为图1所示二尖瓣瓣膜假体的装载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一实施方式的二尖瓣瓣膜假体10用于代替原生二尖瓣。二尖瓣瓣膜假体10包括支架100和瓣膜组合体200,瓣膜组合体200附着于支架100 上,支架100用于支撑瓣膜组合体200。支架100具有用于输送的收缩状态和用于部署的展开状态。支架100沿轴向包括流入道110、过渡区域120和流出道 130,过渡区域120的两端分别连接流入道110和流出道130。在展开状态下,流入道110位于流出道130的血流方向的上游,流入道110的径向刚度小于流出道130和/或过渡区域120的径向刚度。

在展开状态下,流入道110沿支架100的轴向,向远离过渡区域120的方向延伸成喇叭状。流入道110可以整体呈喇叭状,也可以是与过渡区域120连接的位置呈筒状,远离过渡区域120的呈喇叭状。喇叭状的结构容易与心房的内壁紧密贴合,使得二尖瓣瓣膜假体10在心脏内更加稳定。

流入道110为由丝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过渡区域120和流出道130为由管材切割而成的网状结构。由丝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的径向刚度明显小于由管材切割而成的网状结构,由于流入道110的径向刚度较小,其形态可以较好的适应原生二尖瓣环形态,降低对主动脉瓣的压迫和干涉,大幅度降低左室流出道130阻塞风险。同时,在释放过程中,流入道110的形态容易调整,适应支架100直径变化,缓冲支架100展开过程中的径向变形和轴向窜动,提高了释放稳定性。另外,由于流入道110相较于流出道130和/或过渡区域120的刚度低,输送系统装载流入道110的部分容易形成一定的折弯角度,有利于顺应人体血管环境,方便输送系统在人体中的运动。

流入道110包括多个第一网格112。具体而言,多个第一网格112可以由一根或多根丝以Z字形排列形成,又或者多个第一网格112可以由一个或多根丝相互连接形成,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铆接或者编织等。上述丝为具有记忆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制成,例如镍钛合金。

在一实施例中,流入道110在靠近过渡区域120处的横截面呈D字形或椭圆形。即在展开状态下,从流入道110的血液流入一端观测,流入道110窄处呈现D字形或椭圆形。该形状可以适应房室口的形状,在呈D字形的实施例中,竖直边靠近前瓣环。

在一实施例中,流入道110的网状结构包括多个第一网格112,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网格112呈一排,且第一网格112的大小可以相等。在又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网格112呈多排,每排第一网格112大小相等,从与过渡区域120邻接的一端至与过渡区域120远离的一端,每排第一网格112大小逐渐变大。在另一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第一网格112的轴向高度可以不一致。可以是某一排或多排第一网格112中的部分第一网格112轴向高度不一致,该部分第一网格112可以对应特定部位。参见图2,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网格112呈一排,在展开状态下,与原生二尖瓣前瓣环处的部分相对应的第一网格112的轴向高度高于对应于原生二尖瓣后瓣环处的部分第一网格112的轴向高度。二尖瓣瓣膜假体10释放后,对应于原生二尖瓣前瓣环处流入道110的外边缘高于后瓣环处流入道110的外边缘,在二尖瓣前瓣环上方的左心房内面积较大,分担二尖瓣瓣膜假体10对左心房的压力,降低对主动脉瓣的压迫,从而降低左室流出道 130阻塞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在展开状态下,流入道110的远离过渡区域120的端部的宽度的范围为30mm-65mm。流入道110的宽度需要大于原生二尖瓣环的直径,防止心脏舒张时二尖瓣瓣膜假体10掉入心室。在一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心脏大小选择合适尺寸的二尖瓣瓣膜假体10。

参见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流入道110覆盖左心房室口,流入道110 远离过渡区域120的端部在展开状态下,不接触主动脉瓣结构与二尖瓣的帘幕,对主动脉瓣无接触。

参见图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作为可选项,流入道110覆盖房室口,且自二尖瓣环向左心房延伸,覆盖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的帘幕结构并延伸至帘幕远端。由丝编织而成的流入道110为编织体结构,因此,流入道110的结构柔软,顺应性高,覆盖在主动脉瓣上时,可以适应原生主动脉瓣的解剖结构,降低对主动脉瓣的压迫。同时参见图5,流入道110结构覆盖房室口,且自二尖瓣环向左心房延伸,覆盖整个左心房。

再参见图1,过渡区域12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流入道110的血液流出的一端和流出道130的血液流入的一端,连接方式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过渡区域120包括多个第二网格122形成的网状结构,且过渡区域120为由具有记忆特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材质的管材切割而成。例如,过渡区域120可以由冷源激光切割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在展开状态下,为了防止瓣周漏,过渡区域120的最小宽度的范围为25mm至50mm,用于贴合原生二尖瓣瓣环,过渡区域120的最小直径一般不低于原生二尖瓣瓣环的直径。

在一实施例中,形成流入道110的网状结构的丝中的至少部分丝与过渡区域120通过编织工艺连接。参见图6a,在一实施例中,过渡区域120在靠近流入道110的端部上的第二网格122的顶点124附近开设有连接孔126,流入道 110的丝穿过连接孔126后再形成与过渡区域120相邻的第一网格112。具体的,可以在制造过程中,用于编织流入道110的丝以Z字形穿过连接孔126,从而形成流入道110的第一网格112。本领域人员应理解,连接孔126的位置不限于顶点124附近,只要在过渡区域120在靠近流入道110的端部上的第二网格122 任一处即可。可以在所有靠近流入道110的端部上的第二网格122的顶点124 附近开设有连接孔126,也可以仅在部分靠近流入道110的端部上的第二网格 122的顶点124附近开设有连接孔126。流入道110的丝可以穿过全部连接孔126,也可以仅穿过部分连接孔126。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省略连接孔126,流入道110的丝直接与过渡区域120 的第二网格122连接。参见图6b,在一实施例中,在过渡区域120的靠近流入道110的端部上的第二网格122的顶点124附近,流入道110的丝缠绕至少一圈后再形成与过渡区域120相邻的第一网格112。流入道110的丝可以缠绕一圈或多圈。本领域人员应理解,流入道110的丝与第二网格122连接的位置不限于连接流入道110的端部上的第二网格122的顶点124附近,流入道110的丝也可以连接于第二网格122其余位置,例如其余的顶点附近,更具体,与相邻的第二网格122连接的顶点附近。流入道110的丝缠绕可以缠绕在所有靠近流入道110的端部上的第二网格122的顶点124附近,也可以仅仅缠绕在部分靠近流入道110的端部上的第二网格122的顶点124附近。

为了防止丝在与第二网格122的顶点124附近的连接部位发生串动,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二网格122的顶点124附近设有定位结构,例如连接杆128。参见图6c,过渡区域120在靠近流入道110的端部上的第二网格122的顶点124 附近设置一根连接杆128,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多根。连接杆128向远离流入道110的方向延伸,流入道110的丝缠绕在连接杆128上或缠绕在连接杆128附近的第二网格122上。本领域人员应理解,定位结构的位置不限于顶点124附近,只要在过渡区域120在靠近流入道110的端部上的第二网格122 任一处即可。可以在所有过渡区域120的靠近流入道110的端部上的第二网格 122设置一根连接杆128,也可以仅仅在部分靠近流入道110的端部上的第二网格122附近设置一根连接杆128。

在其他实施例中,流入道110可以通过焊接、铆接、螺纹连接等方式连接到过渡区域120上。参见图7a,在一实施例中,流入道110在靠近过渡区域120 的第一网格112的顶点附近,设有至少一环状连接部114。过渡区域120在靠近流入道110的至少部分第二网格122上设有连接孔126,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孔 126可以设置在靠近第二网格122的顶点124附近。铆钉142穿过环状连接部 114与对应的连接孔126固定连接,以固定连接过渡区域120与流入道110。参见图7b,在一实施例中,过渡区域120在靠近流入道110的至少部分第二网格 122上开设有具有内螺纹的连接孔126,即螺纹孔,在一实施例中,螺纹孔可以设置在靠近第二网格122的顶点124附近。螺钉144穿过环状连接部114与对应的螺纹孔,与第二网格122螺纹连接,使支架100过渡区域120与流入道110 固定连接。同样,连接孔126的位置不限于顶点124附近。

流入道110也可以与过渡区域120间接连接,两者可以由其他连接构件连接。参见图8a,在一实施例中,连接构件146为由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组成的片状物,例如片状物为裙边,连接构件146的一端固定在流入道110上,另一端固定在过渡区域120和/或流出道130上,固定方式可以是缝合,也可以是粘接。图8b,在一实施例中,流入道110在靠近过渡区域120的至少部分第一网格112的顶点附近,设有至少一环状连接部114。过渡区域120在靠近流入道110的至少部分第二网格122上开设有连接孔126,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孔 126可以设置在靠近第二网格122的顶点124附近。同样,连接孔126的位置不限于顶点124附近。所述支架至少有两个连接构件148,每个连接构件148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环状连接部114上和连接孔126处。

再参见图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瓣膜组合体200包括人工瓣叶210和与人工瓣叶210相连的裙边220。人工瓣叶210固定在过渡区域120和流出道130 上。裙边220固定在流入道110和过渡区域120上,或者裙边220固定在流入道110、过渡区域120和流出道130上,固定方式可以是缝合,也可以是胶接。瓣膜组合体200中人工瓣叶210为同源性或异源性生物材料制备,例如猪心包、牛心包等;裙边220可以由生物相容的材料制成,例如经过处理的动物心包或生物相容的高分子材料,如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Polyethylene,聚乙烯)、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四氟乙烯)等。

流出道130的端部与过渡区域120的血液流出的端部连接。流出道130可以呈球形、卵形、柱形、锥形的曲面状。流出道130的网状结构包括多个第三网格132,流出道130包括为由具有记忆特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材质的管材切割而成的网状结构。在一实施例中,流出道130可以由冷源激光切割形成。在一实施例中,流出道130和过渡区域120可以为同一管材切割而成的一体成型的网状结构,方便加工,且二者连接牢靠。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三网格132排成一排或多排,多个第三网格132依次相连或间隔排布。再参见图1,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三网格132排成一排,且多个第三网格132依次相连,沿周向均匀分布。参见图9,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三网格132排成一排,第三网格132彼此不相连,呈周向间隔分布状。

在一实施例中,过渡区域120与流出道130作为二尖瓣瓣膜假体10的瓣下结构,在展开状态下,过渡区域120和流出道130的轴向总高度的范围为1cm 至3.5cm。在一实施例中,流出道130的远离过渡区域120的端部的位置不低于至少一个原生二尖瓣瓣叶游离缘。再参见图3,流出道130的远离过渡区域120 的端部位于二尖瓣前瓣叶游离缘与二尖瓣前瓣环之间,且流出道130的远离过渡区域120的端部的位置靠近后瓣叶游离缘在轴向上位置。由于二尖瓣腱索由心肌壁与的乳头肌发出至瓣叶游离缘牵拉瓣叶,其对维持左室形态有着重要功能,腱索断裂可能引起左室重构,也可能导致瓣叶缺乏约束而自由运动,诱发血液动力学异常。因此,二尖瓣瓣膜假体10的瓣下结构不宜过长而干涉腱索功能,上述实施例的二尖瓣瓣膜假体10可以大幅度降低左心室流出道130阻塞风险。

过渡区域120与流出道130为人工瓣叶210固定区域,其结构尺寸要求满足人工瓣叶210需求,即过渡区域120支架100内径小于或等于人工瓣叶210 对合后直径,过渡区域120与流出道130总高度大于或等于人工瓣叶210缝合高度。

过渡区域120和流出道130相较于流入道110的径向刚度较强。心室收缩时,人工瓣叶210关闭,过渡区域120与流出道130的径向刚度强,可承受人工瓣叶210的牵拉力而不发生明显变形,降低由于支架100变形引起人工瓣叶 210无法对合而产生瓣周漏。

二尖瓣作为左心房到左心室的单向阀,其结构包括与主动脉瓣的瓣环延伸组织及心肌壁相连的二尖瓣瓣环,两个不对称瓣叶,牵拉瓣叶的腱索,和附着于心肌壁上的乳头肌。二尖瓣结构复杂,经导管植入的二尖瓣瓣膜假体10一般需要增加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位于过渡区域120的外侧和/或者流出道130的外侧,从而加强二尖瓣瓣膜假体10与原生二尖瓣瓣膜的固定连接关系。本实用新型对固定结构的形状、位置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采用本领域任一现有或者将来会出现的技术。例如在过渡区域120与流出道130结合的部位设置一个或多个锚,又或者在流出道130的第三网格132之间设置一个或多个锚等。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二尖瓣瓣膜假体10的装载过程如下:

参见图10a和图10b,二尖瓣瓣膜假体10在装入输送系统20前,支架100 处于展开状态,周向直径大而轴向高度低。二尖瓣瓣膜假体10装入输送系统20 后,支架100处于收缩状态,沿周向压缩,直径降低,轴向长度增大。装载二尖瓣瓣膜假体10进入输送系统20的过程,可以借助外界工具,在特定的环境中使支架100由展开状态变为收缩状态,例如将二尖瓣瓣膜假体10置于一种周向尺寸渐缩的圆锥面的辅助装置中,通过该辅助装置压缩二尖瓣瓣膜假体10的周向尺寸,直至二尖瓣瓣膜假体10可装入输送系统20中。

根据输送系统20的入路方式不同,支架100与输送系统20的连接位置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1a至图11d,支架100可匹配经左心房入路输送系统20、经心尖入路输送系统20、经房间隔入路输送系统20、经主动脉入路的输送系统20。对于经左心房入路与经房间入路的植入方式,支架 100与输送系统20的连接点设置为流入道110的远离过渡区域120的一端,而经心尖入路与经主动脉入路的输送系统20,支架100与输送系统20的连接点设置为流出道130的远离过渡区域120的一端。

如图12a、图12b所示,由于流入道110为编织方式制备,支架100压缩后流入道110的刚度较低。支架100装载到输送系统20中,输送系统20装载流入道110的部分相较于装载流出道130和过渡结构的部分可形成一定的折弯角度,使输送系统20在植入过程中更好顺应人体的血管及心脏结构。

如图13所示,采用经房间隔入路,输送系统20对应于支架100的流出道 130和过渡区域120的结构穿过房间隔后,控制输送系统20的对应流入道110 的管段相较于对应流出道130和过渡结构的管段形成一定折弯角度,随后输送系统20进行其他的入路操作。输送系统20穿房间隔过程中,该操作可以尽量避免由于输送系统20装载支架100的管段较长,左心房相对较小而导致左心房壁损伤或输送系统20运动卡滞。

在释放过程中,支架100急速膨胀,流入道110为由丝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可作为支架100急速膨胀的缓冲件。二尖瓣瓣膜假体10的瓣下结构总高度较低以避免支架100结构损伤二尖瓣瓣下结构,而二尖瓣瓣膜假体10直径较大,因此支架100释放过程中径向变形大,释放末期存在二尖瓣瓣膜假体10相对于原生瓣膜的轴向窜动大的问题。在释放后期,丝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通过自身形态调整,适应支架100直径变化,缓冲支架100膨胀过程中的径向变形和轴向窜动,增强释放稳定性。

具体而言,参见图14a至图14c,图14a至图14c示出了二尖瓣瓣膜假体10 经左心房植入瓣膜或经房间隔植入瓣膜释放的过程,图14a中所示为流出道130 部分、过渡区域120先释放,继续释放支架100,则流入道110部分开始变形,流出道130和过渡区域120持续膨胀,流入道110部分持续适应瓣下结构径向尺寸变化。如图14b所示,继续释放流入道110则流出道130和过渡区域120 可提前进入完全膨胀状态,人工瓣叶210开始工作。参见图14c,人工瓣叶210 开启工作后,持续释放流入道110至人工瓣膜完全放出。

如图15所示,二尖瓣瓣膜假体10植入后,支架100的流入道110紧贴在心房与心室的连接处的房室口,覆盖原生二尖瓣瓣环。流入道110从输送系统 20中放出后沿着尖瓣瓣膜的径向扩张,覆盖在房室口处,裙边220遮蔽左室流入道110,防止心脏收缩时血液沿支架100周向反流入左心房内。二尖瓣前瓣叶是主动脉瓣的纤维延伸,与后瓣叶形成左室流入道110,而与心间隔对应形成左室流出道130。因此,植入二尖瓣瓣膜假体10后,左心室流出道130具有阻塞风险。流入道110径向刚度较小,例如在流入道110由丝编织而成的实施例中,整体柔软,能够良好适应二尖瓣环的马鞍结构,降低对主动脉瓣的压迫和干涉,大幅度降低左心室流出道130阻塞风险,同时保证流入道110工作正常。

三尖瓣作为右心脏的房室瓣,其结构与二尖瓣类似,也包含瓣叶、瓣环、腱索、乳头肌及心肌。用于代替原生二尖瓣的二尖瓣瓣膜假体10也可以应用于代替原生三尖瓣。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三尖瓣瓣膜假体,其结构与上述二尖瓣瓣膜假体10的结构相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