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带回收钩的可回收腔静脉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3761发布日期:2018-08-28 22:45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入医疗器材,特别涉及一种双向带回收钩的可回收腔静脉滤器。



背景技术:

对于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传统的方法是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抗凝治疗,但很难防止罕见的肺梗死或静脉坏疽的发生,且60%的病人在远期终将出现中度或重度下肢静脉淤积性病变。因此,静脉血栓形成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取栓,对于症状较轻的、周围型静脉血栓形成,或者病程超过2周者拟溶栓治疗;而对症状严重,甚至出现股青肿的病人多需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卧床休息1~2周,使血栓紧密黏附于静脉内膜,减轻局部疼痛,促使炎症反应消退。在此期间,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约离床20~30cm,膝关节处安置于稍屈曲位。开始下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操作技术成熟以及不断完善的介入材料,诸如下腔静脉滤器、取栓管、支架以及扩张球囊等在血管外科的应用,使得静脉取栓术创伤范围越来越小。

于是,各厂家不断推出了多款腔静脉滤器,除生产滤器的材料不同外,形状也各异,并且根据滤器能否回收可分为永久性滤器和临时性滤器。目前在临床常用的滤器有Greenfield不锈钢滤器、Greenfield钛合金滤器、Bird’s nest鸟巢滤器、Vena Tech滤器、Simon镍钛记忆合金滤器等,这些滤器均为永久性滤器。出于预防性置入滤器需要,近年来推出的可回收滤器,也已应用于临床,可是,这些可回收滤器由于结构固定,且没有很好合理运用滤网和滤杆结构,使得滤器无法很好地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更为合理,使用更为灵活,形成合理的架构形,可双向回收且能够拦截血栓防止肺动脉栓塞,定位可靠,便于取出的双向带回收钩的可回收腔静脉滤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向带回收钩的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包括滤架和滤网,所述滤架包括弯曲定型呈上下和中杆段的四根滤杆,所述滤网设有四个,其分别套接在四根滤杆的上杆段及中杆段,所述四个滤网均下端绕有一套圈,其套接在中杆段上,所述四根滤杆和四个滤网的上方为未相互连接的上杆段,上杆段上安装了回收钩,其为第一回收钩,所述四根滤杆的下方为未相互连接的下杆段,下杆段上安装了另一回收钩,其为第二回收钩,所述第二回收钩内安装了四根滤杆的下端杆段;

所述第一回收钩包括钩柱和焊接在钩柱上的第一钩体,所述第一钩体内部设有一卡紧板,所述卡紧板上设有四组设有卡孔的卡紧柱,所述四组设有卡孔的卡紧柱分别钩接四个滤杆及滤网设有的上杆段。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属技术方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四根滤杆均下杆段上均设有一倒刺。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回收钩内设有具有圆孔的卡板,所述四根滤杆的下端杆段焊接在圆孔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圆孔设有四个,其分别设在卡板的左右前后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回收钩上还设有第二钩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上均设有卡块。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四组设有卡孔的卡紧柱,每组设有两个,其分别设在卡紧板的前后端和左右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卡孔设在卡紧柱中间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过滤网通过设有的套圈套接在滤杆中杆段上,从而使得在释放展开状态下,可根据使用需要形成网状结构,使得滤网符合血管且贴在血管壁,该滤杆下杆段设有的倒刺,使得该滤器锚定在血管内壁上,而上下端设有的第一和第二回收钩结构牢固,且合理地布置了滤网和滤杆的固定结构,使得其更为牢固地固定在第一和第二回收钩上,且第一回收钩设有的卡柱能很好的钩固滤网和滤杆的上杆段,防止意外脱落,该滤器结构更为合理,使用更为灵活,形成合理的架构形且带有双向回收钩,易于植入体内腔静脉,能够拦截血栓防止肺动脉栓塞,定位可靠,便于取出,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向带回收钩的可回收腔静脉滤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回收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回收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滤架1,滤杆2,上杆段21,下杆段22,中杆段23,倒钩24,滤网3,套圈31,第一回收钩4,钩柱41,第一钩体42,卡紧板43,卡紧柱44,卡孔45,第二回收钩5,卡板51,圆孔52,第二钩体53,卡块5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双向带回收钩的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包括滤架1和滤网3,所述滤架1包括弯曲定型呈上杆段21,下杆段22和中杆段23的四根滤杆2,所述滤网3设有四个,其分别套接在四根滤杆2的上杆段21及中杆段23,所述四个滤网3均下端绕有一套圈31,其套接在中杆段23上,该四个滤网为菱形形状,套圈套在中杆段上,使得四个滤网可根据使用需要来扩张或收缩滤网,用于贴近符合血管壁,避免移动时发生偏移,同时具有切割血栓的功能,所述四根滤杆2和四个滤网3的上方为未相互连接的上杆段21,上杆段21上安装了回收钩,其为第一回收钩4,回收钩用于回收滤器使用,所述四根滤杆2的下方为未相互连接的下杆段22,下杆段22上安装了另一回收钩,其为第二回收钩5,所述第二回收钩5内安装了四根滤杆的下杆段22;在两端均设有回收钩方便回收滤器。

所述第一回收钩4包括钩柱41和焊接在钩柱41上的第一钩体42,所述第一钩体42内部设有一卡紧板43,所述卡紧板43上设有四组设有卡孔的卡紧柱44,所述四组设有卡孔45的卡紧柱44分别钩接四个滤杆2及滤网3设有的上杆段。从而使得卡紧柱分布合理,便于连接四个滤杆和滤网。

所述四根滤杆均下杆段22上均设有一倒刺24。能使得该滤器锚定在血管内壁上。

所述第二回收钩5内设有具有圆孔52的卡板51,所述四根滤杆22的下杆段22焊接在圆孔52上。用于固定四根滤杆的下端。

所述圆孔52设有四个,其分别设在卡板51的左右前后端。从而使得四根滤杆的固定位置合理,避免移动。

所述第二回收钩5上还设有第二钩体53,其与第一回收钩形成了双向可回收钩。

所述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上均设有卡块54。该卡块与钩体为一体结构,便于钩住回收装置。

所述四组设有卡孔44的卡紧柱45,每组设有两个,其分别设在卡紧板43的前后端和左右端。便于合理钩接住滤网和四根滤杆的上杆段,其通过将滤网和四根滤杆上杆段折钩接在在卡孔内。

所述卡孔44设在卡紧柱45中间位置,便于套接。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中,可将过滤网和滤杆上杆段穿接在第一回收钩设有的卡紧板内且固定在合理分布的四组卡柱上,将过滤网及滤杆的上杆段弯曲在卡柱设有的卡孔内,且滤杆下杆段焊接在第二回收钩上,当滤器进入静脉管时,此时滤网根据静脉管来通过套圈移动以符合血管,四根滤杆均下端杆体上均设有一倒刺,能使得该滤器锚定在血管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中的过滤网通过设有的套圈套接在滤杆中杆段上,从而使得在释放展开状态下,可根据使用需要形成网状结构,使得滤网符合血管且贴在血管壁,该滤杆下杆段设有的倒刺,使得该滤器锚定在血管内壁上,而上下端设有的第一和第二回收钩结构牢固,且合理地布置了滤网和滤杆的固定结构,使得其更为牢固地固定在第一和第二回收钩上,且第一回收钩设有的卡柱能很好的钩固滤网和滤杆的上杆段,防止意外脱落,该滤器结构更为合理,使用更为灵活,形成合理的架构形且带有双向回收钩,易于植入体内腔静脉,能够拦截血栓防止肺动脉栓塞,定位可靠,便于取出,操作方便。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