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CT模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6506发布日期:2018-09-04 21:38阅读:15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计量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CT模体。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各个大型医院在临床诊断中都会用到CT设备,CT设备能够完整的显示人体内部三维计算机模型,克服了传统X线平片影响重叠,相邻器官组织密度差异不大而不能形成对比图像的问题,成为医疗诊断中不可或缺的辅助设备。在CT设备的使用中对图像的质量有一定的性能指标的规定,例如:层厚分辨率、CT值线性,信噪比,图像的均匀性、密度分辨力、低对比度以及空间分辨率等,这些参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整个CT设备所提供的图形的质量水平,严重的将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诊断。

CT设备的电子学控制系统和机械结构十分复杂,还采用了复杂的数据处理软件,因此影响影像质量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随着时间和扫描次数的增加而变化,为了保证新购置的设备能达到应有的性能指标,且使用过程中设备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医疗卫生部门会采用CT模体对CT设备的性能指标进行验收、对其稳定性进行检测。

现有的CT模体多采用固体水,固体水的CT值相比真水的CT值差很多,固体水的均匀性直接影响检测过程中的参数,难以对CT设备的性能进行准确的判定,影响对CT设备性能指标的验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CT模体,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功能单一、校准精度低、校准速度慢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医用CT模体,包括外套、内模和顶盖,所述顶盖与外套上边沿固定连接,所述内模上端设置在顶盖的下表面上,所述内模包括自下而上顺次排布的第一托盘、第二托盘、第三托盘和第四托盘,所述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之间设有窄缝模,所述第二托盘和第三托盘通过沿所述第二托盘220圆周向设置的支撑柱相连,且第二托盘和第三托盘之间设有小孔检测体,所述第三托盘和第四托盘之间设有金属线检测模、材料检测柱和空气检测柱。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小孔检测体设有四个,所述小孔检测体的顶面固定于第三托盘的下表面上。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顶盖上方设有把手,所述把手为长条状,且截面为U型,所述把手的底面固定设置于顶盖上。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顶盖周向设有多个与设于外套上沿的竖向螺纹孔相配合的第一沉孔。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金属线检测模为直角梯形的板状构件,且竖直设置于第三托盘和第四托盘之间,所述金属线检测模呈镜面对称地设有四个。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金属线检测模内部设有倾斜放置的铝片,所述铝片厚度为0.15mm-0.25mm。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材料检测柱圆周方向均布有四个,所述材料检测柱为圆柱形,所述空气检测柱为中空圆柱体,所述空气检测柱的下底板设置于第三托盘中心处。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窄缝模为多边形,且包括周向相邻排布的多个等腰梯形状窄缝元件,所述窄缝元件的上边沿处设有多个与上边沿垂直的缝隙,所述缝隙宽度不等,所述缝隙开口端朝向第一托盘轴线方向。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外套包括筒体和筒底,所述筒底上设有两个以上的注水口,所述注水口与弹性胶垫接触配合。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第四托盘上固定设有圆周方向均布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上端设有螺纹孔,所述顶盖上对应螺纹孔处设有对应的第二沉孔,所述螺纹孔和第二沉孔通过螺栓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内模上设置的多个检测单元,能够一次性对CT设备的低对比度、空间分辨率等多种参数的准确性进行有效的判断,保证CT设备使用过程中结果的准确性,便于医生更好的根据检测参数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CT模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内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B-B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的C-C的剖视图。

图5是图2中的D-D的剖视图。

图6是图1中的顶盖的剖视图。

图中:100、外套;110、筒体;120、筒底;130、注水口;140、弹性胶垫;200、内模;210、第一托盘;211、窄缝模;220、第二托盘;221、小孔检测体;222、支撑柱;230、第三托盘;231、金属线检测模;232、材料检测柱;233、空气检测柱;240、第四托盘;241、连接柱;300、顶盖;310、把手;320、第一沉孔;330、第二沉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医用CT模体,包括外套100、内模200和顶盖300,所述顶盖300与外套100上边沿固定连接,所述内模200上端设置于顶盖300的下表面上,所述内模200包括自下而上顺次排布的第一托盘210、第二托盘220、第三托盘230和第四托盘240,所述第一托盘210和第二托盘220之间设有窄缝模211,所述第二托盘220和第三托盘230通过沿所述第二托盘220圆周向设置的支撑柱222相连,且第二托盘220和第三托盘230之间设有小孔检测体221,所述第三托盘230和第四托盘240之间设有金属线检测模231、材料检测柱232和空气检测柱233。该CT模体的内模200通过与顶盖300之间的连接,实现内模200悬置于外套100中的状态,通过设置于内模200内的第一托盘210、第二托盘220、第三托盘230和第四托盘240,实现了模体的多种功能,能一次性对CT设备的多个参数的准确性进行检测,整个CT模体采用固体丙烯酸树制作,能够具有良好的透视效果,保证检测的精准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内模上设置的多个检测单元,能够一次性对CT设备的低对比度、空间分辨率等多种参数的准确性进行有效的判断,保证CT设备使用过程中结果的准确性,便于医生更好的根据检测参数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2至图4所示,小孔检测体221设有四个,所述小孔检测体221的顶面固定于第三托盘230的下表面上。通过多个小孔检测板221的设置,实现从不同的视角对CT设备的分辨率进行检测,体现了检测参数的准确性。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1所示,顶盖300上方设有把手310,所述把手310为长条状,且截面为U型,所述把手310的底面固定设置于顶盖300上。把手310设置为长条状便于后期进行水注入时,对整个模体的提升翻转,便于对模体进行力的施加,同时也提高人工操作时的舒适度,U型截面的侧面固定于顶盖300的设计,保证了把手310和顶盖300形成良好的整体,便于后期顶盖300和外套100、内模200连接成整体后具有良好的整体性,避免把手300因为受力过大造成的掉落等问题,提高了模体的整体质量。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6所示,顶盖300周向设有多个与设于外套100上沿的竖向螺纹孔相配合的第一沉孔320。为了保证顶盖300与外套100结合的牢固性和美观性,在进行顶盖300和外套100的连接中采用顶盖300上设置第一沉孔320的形式,对应外套100的上边沿的水平面上设有竖向螺纹孔,通过二者之间的配合,实现顶盖300和外套100的连接,保证CT模体的整体性。此处的螺栓连接还可以采用粘接或者铆接的形式,均可以实现顶盖300与外套100之间的稳定的结合。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2和图5所示,金属线检测模231为直角梯形的板状构件,且竖直设置于第三托盘230和第四托盘240之间,所述金属线检测模231呈镜面对称地设有四个。圆周向均布的金属线检测模231能够对CT设备的层厚分辨率进行有效的检测,设置为四个形式能够对多角度进行有效的检测,且镜面对称的形式也进一步保证了检测的均衡性,有利于保证准确的检测效果。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2和图5所示,金属线检测模231内部设有倾斜放置的铝片,所述铝片厚度为0.15mm-0.25mm。金属线检测模231中设置的铝片能够对CT设备的层厚分辨率进行有效检测,铝片厚度设置为0.2mm厚度的形式,能够从医学的角度对CT设备进行有效的检测以及校准,保证CT设备的各项性能参数的准确性。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5所示,材料检测柱232圆周方向均布有四个,所述材料检测柱232为圆柱形,所述空气检测柱233为中空圆柱体,所述空气检测柱233的下底板设置于第三托盘230中心处。材料检测柱232设置为四个,且均布在第三托盘230上方,能够对CT设备的低对比度进行有效的检测。设置于材料检测柱232中心的空气检测柱233为中空圆柱体,材料检测柱232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材质。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1至图6所示,窄缝模211为多边形,且包括周向相邻排布的多个等腰梯形状窄缝元件,所述窄缝元件的上边沿处设有多个与上边沿垂直的缝隙,所述缝隙宽度不等,所述缝隙开口端朝向第一托盘210轴线方向。窄缝模211是由八个窄缝元件圆周向拼接而成的,窄缝元件的水平投影为梯形,组成一个正多边形,每个窄缝元件上的缝隙的长度和宽度均有区别,能更全面的对CT设备的参数进行检测,实现准确的检测效果。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1所示,外套100包括筒体110和筒底120,所述筒底120上设有两个以上的注水口130,所述注水口130与弹性胶垫140接触配合。整个CT模体的注水口130设置于外套100的筒底120上,通过弹性胶垫140与注水口130相配合实现注满水后对模体的封堵,此处采用的弹性胶垫140具有弹性,可以保证水体不会出现漏撒的种情况。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2所示,第四托盘240上固定设有圆周方向均布的连接柱241,所述连接柱241上端设有螺纹孔,所述顶盖300上对应螺纹孔处设有对应的第二沉孔330,所述螺纹孔和第二沉孔330通过螺栓连接。第四托盘240上表面设置的连接柱241上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与顶盖300上的第二沉孔300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实现内模200悬置与外套100中的效果,为了保证内模200与顶盖300的牢固性,连接柱241需要在圆周方向上设置多个,且均匀设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内模上设置的多个检测单元,能够一次性对CT设备的低对比度、空间分辨率等多种参数的准确性进行有效的判断,保证CT设备使用过程中结果的准确性,便于医生更好的根据检测参数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