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按压装置及一种止呕手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1563发布日期:2018-09-18 20:17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型按压装置及一种止呕手环。



背景技术:

妊娠、晕车晕船、外科手术、心脑血管疾病等引起的恶心呕吐是临床常见病症。中医针灸理论认为“内关”穴是减轻恶心呕吐的特效穴,刺激“内关”穴能有效缓解各种原因诱发的恶心呕吐。电刺激和按压刺激是临床较为常用的“内关”穴刺激方法。这两种方法均遵循中医针灸理论原理和原则,以力刺激和电刺激代替传统针刺刺激“内关”穴,在保留疗效的同时具有非侵入性以及操作简便等优势。国内外已有具有“内关”穴位按压效应的各类腕带产品。市面上的腕带,仅在碗带内侧制作一个突起的小按钮,以其对准“内关”穴产生按压、按摩效应。此类腕带内侧的按钮几乎不能调节压力大小,且刺激量较小,对部分症状较重的患者难以产生缓解作用。另外,已有研究证实,按压联合电刺激刺激“内关”穴对恶心呕吐的疗效优于单纯按压。因此,需要一种可以同时给予按可调节按压刺激和电刺激的腕带用于恶心呕吐治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微型按压装置及一种止呕手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微型按压装置,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按压头、回力肩、二阶圆台、第一弹簧、锁环、第二弹簧和解锁杆;按压头、回力肩、二阶圆台从上到下依次连接,且所述按压头上端延伸到壳体外;壳体底面开有容二阶圆台穿过的孔,所述锁环安装在壳体底面上,一侧通过第二弹簧与壳体侧壁相连,相对的另一侧与解锁杆的近端相连;解锁杆的远端延伸到壳体外;所述圆台下部位于解锁环内,且与解锁环间隙配合;第一弹簧下端与壳体相连,上端与回力肩相连。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于壳体内壁,且位于锁环上方的挡板,挡板与壳体底面之间形成锁环的滑槽。

一种止呕手环,包含微型按压装置,所述微型按压装置通过表带佩戴于手腕部,二阶圆台的底面作用于人体的内关穴位。

进一步地,还包括脉冲发生模块、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所述脉冲发生模块嵌入于表带内,第一电极片布置于表带内侧,与布置于所述圆台底面的第二电极片位置相对,所述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与脉冲发生模块相连。

进一步地,脉冲发生模块包括电池模块、单片机、电感L1、三级管Q1~Q8、电阻R1~R8,肖特基二极管D1,电容C1~C2;所述电感L1一端与电池模块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和肖特基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基极与单片机的I/O P1.0口相连,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阻R2连接后,与肖特基二极管D1负极相连,基极与单片机I/O P1.1口相连,发射极接地;电容C1一端与肖特基二极管D1负极相连,另一端接地;电阻R3一端与肖特基二极管D1负极相连,另一端接地;电阻R4的一端与肖特基二极管D1负极相连,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正极、三级管Q5的发射极和三级管Q6的发射极;C2的负极接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电阻R7后,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电阻R6后,与单片机I/O P1.2口相连,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三级管Q5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极片相连;三级管Q7的基极与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集电极与第二电极片相连,发射极接地;三级管Q6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极片相连;电阻R8一端与三级管Q6的基极相连,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5一端与单片机I/O P1.3口相连,另一端与三极管Q4基极相连。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极片相连,发射极接地,基极与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结构设计,实现两种单位的按压,可以实现对内关穴位的强有力刺激。

(2)通过对脉冲发生模块的电路设计,使之结构微型化。基于此,提供了一种可穿戴的微型止呕手环,止呕效果好,方便携带;

(3)将固定的电极片设置的手环内侧,通过表带的缩紧调节使得电极片紧贴穴位,解决了传统的黏贴式电极片的重复利用问题。

(4)实现了电信号刺激和力学刺激的结合,止呕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按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按压装置的B‐B剖视图;

图3为按压装置的A‐A剖视图;

图4为挡板示意图;

图5为手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STC15W408AS单片机的示意图;

图7和8为本实用新型脉冲发生模块的电路图;

图中,按压头1、回力肩2、二阶圆台3、第一弹簧5、锁环4、第二弹簧6、解锁杆7、挡板8。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微型按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按压头1、回力肩2、二阶圆台3、第一弹簧5、锁环4、第二弹簧6和解锁杆7;按压头1、回力肩2、二阶圆台3从上到下依次连接,且所述按压头1上端延伸到壳体外;壳体底面开有容二阶圆台3穿过的孔,所述锁环4安装在壳体底面上,一侧通过第二弹簧6与壳体侧壁相连,相对的另一侧与解锁杆7的近端相连;解锁杆7的远端延伸到壳体外;所述圆台3下部位于解锁环内,且与解锁环间隙配合;第一弹簧5下端与壳体相连,上端与回力肩2相连。按压头1在向下压力的作用下,推动圆台3向下移动,并通过回力肩2压缩第一弹簧5;当圆台3下部完全移动到锁环4下方时,锁环4在第二弹簧6的作用下,向前移动,位于二阶圆台3的台阶面上。释放压力后,使得二阶圆台3被锁环4锁住,无法往回移动。通过往后推动解锁杆7,压缩第二弹簧6,使得锁环4往后返回至初始位置,压缩状态下的第一弹簧5给回力肩2向上的作用力,并推动二阶圆台3返回至初始位置。

作为优选,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固定于壳体内壁,且位于锁环4上方的挡板8,如图4所示,挡板8与壳体底面之间形成锁环4的滑槽,有助于提高锁环4的稳定性。

图5为应用上述按压装置的止呕手环,通过表带将按压装置固定于手腕部位,壳体底面朝内,使得二阶圆台3的底面作用于人体的内关穴位。通过给按压头1向下的作用力使得二阶圆台3下部突出,并在锁环4的作用下锁定结构,突出的圆台底面即可给患者持久稳定、且强有力的穴位刺激。治疗结束后,通过解锁杆7即可解除结构锁定,作为常规的手环佩戴。

作为优选,上述止呕手环还可以包括脉冲发生模块、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所述脉冲发生模块嵌入于表带内,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布置于手环内侧,位置相对,且第二电极片固定在所述圆台3底面,所述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与脉冲发生模块相连,分别作用于内关穴位和外关穴位,并进行频率为2/100Hz、电流为0‐20mA,步进1mA的脉冲电流的刺激。通过在力学刺激的基础上辅以电刺激,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另外,通过表带的缩紧调节使得电极片紧贴穴位,解决了传统的黏贴式电极片的重复利用问题。作为优选,脉冲发生模块且位于第一电极片外侧,使得手环佩戴更为舒适。

上述的脉冲发生模块包括电池模块、单片机、电感L1、三级管Q1~Q8、电阻R1~R8,肖特基二极管D1,电容C1~C2;其中,单片机可以采用STC15W408AS,封装为QFN28,如图6所示,其I/O P1.0输出PWM1波;I/O P1.2输出正向脉冲波的控制信号;I/O P1.3输出反向脉冲波控制信号;I/O P1.1输出开关使能信号。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电感L1大小可以为2mH,肖特基二极管D1可以采用IN4148WT;R1为10K;R2为10K;三级管Q1、Q2、Q3、Q4、Q7、Q8可以采用2SC4117;三级管Q5、Q6可以采用2SA1587;电容C1为22uF;R3为100K;R4为10K;电容C2为22uF;R5、R6、R7、R8为10K。

所述电感L1一端与电池模块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和肖特基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基极与单片机的I/O P1.0口相连,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阻R2连接后,与肖特基二极管D1负极相连,基极与单片机I/O P1.1口相连,发射极接地;电容C1一端与肖特基二极管D1负极相连,另一端接地;电阻R3一端与肖特基二极管D1负极相连,另一端接地;电阻R4的一端与肖特基二极管D1负极相连,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正极、三级管Q5的发射极和三级管Q6的发射极;C2的负极接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电阻R7后,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电阻R6后,与单片机I/O P1.2口相连,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三级管Q5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极片相连;三级管Q7的基极与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集电极与第二电极片相连,发射极接地;三级管Q6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极片相连;电阻R8一端与三级管Q6的基极相连,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5一端与单片机I/O P1.3口相连,另一端与三极管Q4基极相连。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极片相连,发射极接地,基极与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

上述系统还可以包括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通过电池模块供电,并与单片机相连,用于显示当年刺激频率,或者显示时钟信息。为方便调节,还可以包括多个调节按钮,所述调节按钮与单片机相连。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