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鼻蝶内镜手术吸引器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3281发布日期:2019-01-18 19:36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经鼻蝶内镜手术吸引器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是涉及一种经鼻蝶内镜手术吸引器头。



背景技术:

经鼻蝶入路是神经外科常规的手术入路。经该入路的手术操作均通过鼻腔至蝶窦这一径路中进行,鼻腔内手术空间狭小,要求术者及助手在狭小的手术空间内完成吸引器、神经内镜及其他手术器械之间的协同操作。如何在鼻腔至蝶窦这一狭小的空间内顺利开展手术,避免不同手术器械之间相互干扰,是保证手术顺利的关键所在,也是手术配合中的难点。

由于经鼻蝶手术入路横截面积前大后小,因此在进入蝶窦后对吸引器、神经内镜、磨钻及神经剥离子等手术器械之间的协同配合操作产生了一定的困难,例如要求在磨钻磨除骨质、生理盐水冲洗术区以及打开鞍底时尽可能吸除血液、骨粉等残余物质,保证镜下术野清洁,而现有的吸引器头的管道较直,抽吸时占用手术操作空间较大,容易干扰到神经内镜及其他手术器械的操作。目前尚无适用于经鼻蝶入路手术的手术吸引器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临床上便于经鼻蝶入路深部手术操作配合、安全有效、精准性强的经鼻蝶内镜手术吸引器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经鼻蝶内镜手术吸引器头,特征是:由外接口、左外管、手柄、右外管和延伸管组成,外接口的左端通过左外管与内设有柄腔的手柄的左端连接在一起,右外管由连为一体的水平支管和斜支管构成,水平支管的左端与手柄的右端连接在一起,水平支管和斜支管的夹角为115--125度;在斜支管的末端设有一个弧形的延伸管,延伸管由连为一体的第一延伸支管和第二延伸支管构成,第一延伸支管与斜支管的夹角为42--48度,第二延伸支管与斜支管平行。

在手柄的侧壁中部上设有一个与手柄的柄腔连通的开孔,在开孔的周围设有拇指大小的平台,便于使用者用拇指按压控制开孔的开放、闭合。

第一延伸支管和第二延伸支管的夹角为135度。

在外接口的侧壁设有逐渐增粗的防滑纹路。

本实用新型由由外接口、左外管、手柄、右外管和延伸管组成,外接口、左外管、手柄、右外管和延伸管均为空心管路,且大小直径均匀一致。手术者可手持手柄,将右外管和延伸管探入鼻腔进行手术操作(右外管的长度为略长于本国人平均鼻腔深度),将右外管紧贴鼻腔下部,延伸管即可吸取所打开骨窗内的血液及冲洗液体,使吸引器头仅占用极少的手术操作空间,同时使该吸引器头的吸取范围较普通吸引器头大为增加,为手术者及助手间手术器械配合提供了较大便利,解决了目前临床上因经鼻蝶手术入路空间狭小导致的手术器械间相互干扰、操作困难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相比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操作方便易学,适用性强;

2.占用极少的手术操作空间,利于手术操作;

3.消毒方便;

4.价格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经鼻蝶内镜手术吸引器头,由外接口4、左外管5、手柄1、右外管2和延伸管3组成,外接口4的左端通过左外管5与内设有柄腔11的手柄1的左端连接在一起,右外管2由连为一体的水平支管21和斜支管22构成,水平支管21的左端与手柄1的右端连接在一起,水平支管21和斜支管22的夹角α为120度;在斜支管22的末端设有一个弧形的延伸管3,延伸管3由连为一体的第一延伸支管31和第二延伸支管32构成,第一延伸支管31与斜支管22的夹角β为45度,第二延伸支管32与斜支管22平行。

在手柄1的侧壁中部上设有一个与手柄1的柄腔11连通的开孔7,在开孔7的周围设有拇指大小的平台6,便于使用者用拇指按压控制开孔的开放、闭合。通过拇指控制开孔7的开放、闭合,可以方便地控制吸引器头吸取血水和其他液体的吸力,以及防止吸引器头误吸损伤正常组织,以保证手术地正常进行。

第一延伸支管31和第二延伸支管32的夹角γ为135度。

在外接口4的侧壁设有逐渐增粗的防滑纹路41。

手柄1的长度为8-9cm、直径为2.5mm,外接口4的长度约为1.5cm、直径约为10mm,手柄1上的开孔7为近似长方形、最大宽度约为1mm、长度约为3mm,开孔7周围的平台6为边缘圆润的长方形、长度约为3cm、宽度约为2cm;右外管2的水平长度约为10-11cm、直径约为2mm。延伸段3的第一延伸支管31的长度约为1.4cm、直径约为2mm,第二延伸支管32的长度约为1cm。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