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观察回血的留置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5592发布日期:2019-01-08 21:32阅读:8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观察回血的留置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留置针,特别是一种快速观察回血的留置针。



背景技术:

在现有留置针技术领域,医疗临床上应用一种穿刺针管前端具有一个侧孔的留置针,回血侧孔位于导管座前端外的导管内。穿刺血管时,判断针尖是否进入血管,是靠血液通过针头内腔,流经前端侧孔,通过针管外壁与导管内壁间环隙,再流入导管座内回血腔,并通过导管座的透明材质是否见红进行判断。尖端开口的前端与回血侧孔的后端之间的距离为尖孔距离。为了保证不溢血,阻隔件的长度必然要制造得长于尖孔距离,如此就产生了阻隔件与穿过其内的针管外表面接触面积增大、自然撤针过程中摩擦阻力大大增加的不足之处。同时,这种技术存在因导管制造产生的导管内径偏小偏差,致使针管与导管环隙太狭隘,血液流入导管座内回血腔速度非常慢,尤其是小规格留置针,问题就更严重,令义务人员等待时间大幅延长,影响穿刺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回血速度快、操作方便的快速观察回血的留置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

一种快速观察回血的留置针,包括导管组件、安装在其内腔的阻隔件、穿刺针管和与针管固接的操作手柄,针管前端设有一尖端开口,导管座上具有侧向留置通道,该通道与导管座内腔之间相贯有侧支孔口,其组成要点在于:以透明材质制成、用于观察回血的回血腔设置在阻隔件后方,针管上用于观察回血的侧孔位于该回血腔中,回血腔或者设置在针座上或者设置在连接针座与导管座的连接塞上,回血腔壁上设置有透气塞,回血腔前后端均设置有密封胶塞,分别是前密封胶塞和后密封胶塞,后密封胶塞的后方设置有一种封槽导管,封槽导管的前端面与后密封胶塞的后端面贴触,固定在针座上的针管向前依次穿过封槽导管、后密封胶塞、回血腔、前密封胶塞、阻隔件后,再穿过导管,针管与封槽导管两端内腔滑动但阻尼套接,撤针时进入封槽导管的回血侧孔在撤针结束时位于封槽导管内。

这样,按照留置针使用操作规范使用留置针,首先穿刺病患血管,当针尖刺入血管,血液通过针管内腔孔道,从回血侧孔流出,进入回血腔,透过透明材质观察到回血,判定针尖已进入血管,接着,推送导管,同时逐步撤出导管中针管,一旦通过操作手柄后撤带动针管后移,而处在回血腔中的针管回血侧孔随之针管退出回血腔,即进入封槽导管内,因封槽导管两端内侧与针管阻尼密封,血液通过回血侧孔溢出被封闭在封槽导管内,不会污染到外。

这样,不但得以快速观察回血,而且阻隔件长度无需再大于尖孔距离。可以做得足够短,尽管增加了前后密封胶塞以及封槽导管两端的密封长度,但这些长度并无较长限定,能起到密封效果即可,故针管与密封件之间的接触长度仍然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尖孔距离,因此,撤针阻力也得以减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还包括有一种伸缩保护套组件,伸缩保护套组件包括复数个滑杆,操作手柄通过伸缩保护套组件以及连接塞与导管座连接,回血腔位于连接塞内腔中,一种挂片在针的长度方向上加塞在后密封胶塞与一滑杆之间,封槽导管前端套设在该挂片的内孔中并配合联结,针管上设置有一种径向凸起的环形凸卡,此环形凸卡外径大于封槽导管两端的内径。

这样,撤针后退至回血侧孔到达封槽导管内的理想位置时,该环形凸卡恰与封槽导管两端的其中一端卡触,由于其拉扯力远大于挂片固定封槽导管的配合联结力,从而让封槽导管跟随针管继续后撤直至撤针结束。

环形凸卡位于回血侧孔后方的封槽导管内,封槽导管的内腔是一种两端小中间大的内扩形内腔,环形凸卡的外径小于封槽导管中间段内腔的内径。

环形凸卡或者是一扁平状,或者是一橄榄形状。

环形凸卡后端与针管之间具有光滑斜坡形过渡。

这种光滑斜坡形过渡便于针管在密封件中的滑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回血速度快,得以快速观察回血;而且阻隔件长度无需再大于尖孔距离,针管与密封件之间的接触长度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尖孔距离,因此,撤针阻力也得以减小。故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所述一种快速观察回血的留置针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所述一种快速观察回血的留置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针管结构示意图;图4是连接塞示意图;图5是大滑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所述一种快速观察回血的留置针的撤针过程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所述一种快速观察回血的留置针的撤针过程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所述一种快速观察回血的留置针的撤针完成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尽的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最佳实施例:

参照图1、图2和图6,一种快速观察回血的留置针,这种留置针包括导管组件1和穿刺组件2。导管组件1由导管1.1、导管座1.2、导管座侧孔延长管组件1.3、液体阻隔件1.4,以及导管与导管座间的固接件组成;穿刺组件包括针管2.1、针座2.2、针座固定盖2.3、操作手柄2.4、与导管座插接的连接塞2.5、大滑杆2.6、中滑杆2.7、小滑杆2.8、安装于连接塞内的针尖止出构件2.9、连接塞前端密封胶塞2.10、连接塞后端密封胶塞2.11、封槽导管的挂片2.12、封槽导管2.13、以及作为回血腔的透气塞或透气膜2.14。以透明材质制成、用于观察回血的回血腔设置在阻隔件后方,针管上用于观察回血的侧孔位于该回血腔中,回血腔设置在连接穿刺组件2与导管座1.2的连接塞2.5上,回血腔前后端均设置有密封胶塞,分别是前密封胶塞2.10和后密封胶塞2.11,后密封胶塞的后方设置有一种封槽导管2.13,封槽导管2.13的前端面与后密封胶塞2.11的后端面贴触,固定在针座2.2上的针管2.1向前依次穿过封槽导管2.13、后密封胶塞2.11、回血腔、前密封胶塞2.10、阻隔件1.4后,再穿过导管1.1,针管2.1与封槽导管2.13两端内腔滑动但阻尼套接,撤针时进入封槽导管2.13的回血侧孔2.1.1在撤针结束时位于封槽导管2.13内。

参照图3,针管2.1,在针管2.1靠近针管固接针座端设一回血侧孔2.1.1,侧孔2.1.1位置在装配后正好位于连接塞内腔的回血腔中,同时在靠近针管固接针座端,距离侧孔2.1.1后方一点距离处设置一环形凸卡2.1.2,或扁平,或橄榄形的凸卡,用于拉动挂接于连接塞2.5外挂片2.12上的封槽导管2.13。

参照图2和图6,封槽导管2.13,封槽导管2.13两端部内腔壁正好能与针管外壁阻尼密封滑动,其中一端部外周壁能够挂接与导管挂片中间孔,在外力拉扯下,不会脱离挂片。封槽导管2.13的内腔是一种两端小中间大的内扩形内腔,环形凸卡2.1.2的外径小于封槽导管2.13中间段内腔的内径。

参照图2、图6和图4,连接塞2.5,,由透明材料制成,是一具中空、两端具开口、中间部位有一具中间孔隔层的回转体,连接塞2.5其中一端壁上开设一透气孔2.5.1,该端与大滑杆固接,并与大滑杆上透气2.6.1孔对齐,连接塞2.5外周另一端与导管座内腔插接,连接塞两端分别组配一密封件,在连接塞与导管座插接端内腔紧配合一前密封胶塞2.10,在另一端端面压贴一后密封胶塞2.11,在连接塞内腔的前后密封胶塞之间构成一密封空腔就是回血腔。

参照图2、图6和图5,大滑杆2.6,,由透明材料制作,是一薄型管体,其中一端内腔具有阶梯,阶梯高度足够容纳连接塞、紧贴连接塞端面的后密封胶塞2.11,以及紧贴后密封胶塞2.11的封槽导管挂片2.12,在有内阶梯端壁上具端面一点距离开设一透气孔2.6.1。

参照图2和图6,,操作手柄2.4,由透明材料制成,其是一薄型两端开口管体,在管体一端设有一径向外展翼片,在翼片所设管体端内侧口部设有环形凸卡,而管体里一端外周设有阶梯,与针座固定盖盖合固接。

穿刺组件装配:

首先针管上与针座固接端穿过连接塞前端密封胶塞2.10,穿入连接塞与导管座插接端,从连接塞隔层中间孔穿过,穿出连接塞,将前密封胶塞压入连接塞内腔,两者外端面平齐,然后针管固接端再穿入针尖止出构件,接着穿过后密封胶塞,及挂片与封槽导管预挂接号的组件,露出针管尾部,再接着针管穿过预组配好的伸缩式滑杆中内腔,露出针管尾部,紧接着,将连接塞连同后密封胶塞和挂片一起压入固定在大滑杆阶梯腔中,连接塞与大滑杆上透气孔对齐,并固接,在透气孔内安装塞入透气塞,或者在大滑杆外表面透气孔上粘贴透气膜,而针管尾端与针座插入固接,再接着针座上杆件与针座固定盖插接,然后将整组组件从操作手柄远离操作翼片开口端插入手柄内腔,直至针座固定盖与手柄盖合并固接,最后穿刺组件与导管组件再组配,通过针座上杆件调整好莱距离及针尖斜面方向,固接针座上杆件与针座固定盖,切去固定盖端面外多余针座杆件,完成组装。

留置针使用操作:

按照留置针使用操作规范使用留置针,首先穿刺病患血管,当针尖刺入血管,血液通过针管内腔孔道,从回血侧孔流出,进入连接塞内腔,透过透明操作手柄管体及连接塞壁体,观察到回血,判定针尖已进入血管,接着,推送导管,同时逐步撤出导管中针管,一旦通过操作手柄后撤带动针管后移,同时伸缩式滑杆亦随之逐渐展开,由于封槽导管与挂片结合力要大于导管与针管的阻尼滑动力,针管后移不会带动封槽导管移动,封槽导管暂时停留在原位,而处在连接塞内回血腔中的针管回血槽随之针管退出回血腔,即进入封槽导管内,因封槽导管两端内侧与针管阻尼密封,血液通过回血侧孔溢出被封闭在导管内,不会污染到滑杆内腔,如图6所示。继续后撤针管,当针管上环形凸卡后移到与封槽导管端部内腔紧密配合,由于两者紧配合力远大于封槽导管与挂片结合,封槽导管与挂片分离,随针管继续后移,如图7所示,直至各滑杆完全展开,针管完全收入滑杆内,在后拉操作手柄,连接塞与导管组件分离,如图8所示,操作结束。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