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肱骨柄假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6817发布日期:2019-02-19 19:02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肩关节肱骨柄假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肩关节肱骨柄假体。



背景技术:

全肩关节置换即人工肱骨头置换肩胛盂表面置换,这一手术对肩关节疼痛的缓解率可达80%~90%。同其他关节置换手术一样,感染和假体松动是全肩关节置换假体失效的主要原因,所以假体在人体中的稳定性是影响假体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目前生物型固定是临床中肩关节假体尤其是肱骨柄假体主要的固定型式。

肱骨柄假体生物型固定就是通过骨组织与肱骨柄体表面粗糙结构(例如钛浆喷涂)的整合,达到固定的目的。但是生物型固定有效的骨整合需要时间,属于远期固定模式。初期固定多属于机械固定,就是利用肱骨假体的结构与骨质形成暂时的固定,初期的固定效果直接影响远期的固定效果。

目前,初期固定位置在肱骨柄假体受力后都会发生改变。另外,由于髓腔形状的不规则性,现有的初期固定方式只能实现局部的固定,因此,现有的肱骨柄假体初期固定技术初始稳定性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为远期假体失效留下了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肩关节肱骨柄假体,以解决现有的肱骨柄假体初期固定技术的初始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肩关节肱骨柄假体,包括:主柄体;条状脊,设置在主柄体的外壁上,以在主柄体植入肱骨髓腔时,嵌入肱骨髓腔的骨皮质中以将主柄体固定在肱骨髓腔内。

进一步地,条状脊为多条,多条条状脊沿主柄体的周向相间隔地设置在主柄体的外壁上。

进一步地,条状脊沿主柄体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地,条状脊设置在主柄体的远端,主柄体植入肱骨髓腔时,条状脊嵌入肱骨髓腔远端的骨皮质中以将主柄体固定在肱骨髓腔内;其中,肱骨髓腔的远端为远离肱骨髓腔的开口的一端;主柄体的远端为主柄体植入肱骨髓腔后远离肱骨髓腔的开口的一端。

进一步地,主柄体的近端为楔形结构,以在主柄体植入肱骨髓腔时嵌入肱骨髓腔近端的骨皮质中以将主柄体固定在肱骨髓腔内;其中,肱骨髓腔的近端为靠近肱骨髓腔的开口的一端;主柄体的近端为主柄体植入肱骨髓腔后靠近肱骨髓腔的开口的一端。

进一步地,主柄体内设置有骨水泥引流通道,骨水泥引流通道用于在主柄体植入肱骨髓腔时将骨水泥引流至肱骨髓腔内以将主柄体固定在肱骨髓腔内。

进一步地,骨水泥引流通道包括:引流孔,设置在主柄体内并沿主柄体的延伸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骨水泥引流通道还包括:导出孔,沿主柄体的径向开设在主柄体上以将引流孔与主柄体的外部连通。

进一步地,导出孔为多个,多个导出孔沿主柄体的延伸方向呈多列布置,多列导出孔沿主柄体的周向相互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主柄体的远端的端部为半球形端头。

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肩关节肱骨柄假体,包括:主柄体和条状脊;条状脊设置在主柄体的外壁上,以在主柄体植入肱骨髓腔时,嵌入肱骨髓腔的骨皮质中以将主柄体固定在肱骨髓腔内。从而能够实现肱骨柄假体在肱骨髓腔内的初期固定,防止肱骨柄假体受力后位置发生改变,有效保证肱骨柄假体固定后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的肱骨柄假体初期固定技术的初始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一种肩关节肱骨柄假体在肱骨髓腔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一种肩关节肱骨柄假体的侧面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一种肩关节肱骨柄假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主柄体;20、条状脊;30、肱骨髓腔;40、骨水泥引流通道;41、引流孔;42、导出孔;50、限位端头;60、远端塞。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肩关节肱骨柄假体,如图1所示,包括:主柄体10和条状脊20;条状脊20设置在主柄体10的外壁上,以在主柄体10植入肱骨髓腔30时,嵌入肱骨髓腔30的骨皮质中以将主柄体10固定在肱骨髓腔30内。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肩关节肱骨柄假体,包括:主柄体10和条状脊20;条状脊20设置在主柄体10的外壁上,以在主柄体10植入肱骨髓腔30时,嵌入肱骨髓腔30的骨皮质中以将主柄体10固定在肱骨髓腔30内。从而能够实现肱骨柄假体在肱骨髓腔30内的初期固定,防止肱骨柄假体受力后位置发生改变,有效保证肱骨柄假体固定后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的肱骨柄假体初期固定技术的初始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具体实施时,如图1和图2所示,条状脊20设置在主柄体10的远端,主柄体10植入肱骨髓腔30时,条状脊20嵌入肱骨髓腔30远端的骨皮质中以将主柄体10固定在肱骨髓腔30内;其中,肱骨髓腔30的远端为远离肱骨髓腔30的开口的一端;主柄体10的远端为主柄体10植入肱骨髓腔30后远离肱骨髓腔30的开口的一端。

为了将主柄体10固定牢靠,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条状脊20为多条,每条条状脊20沿主柄体10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各条条状脊20沿主柄体10的周向相间隔地设置在主柄体10的外壁上,相邻的两条条状脊20之间的间距相等。通过多条条状脊20将主柄体10沿其周向在多个位置将固定,从而能够将主柄体10固定地更加牢靠。

为了能够在主柄体10植入肱骨髓腔30内后将肱骨髓腔30的近端进行固定,进一步地,主柄体10的近端为楔形结构,该楔形结构的宽度大于主柄体10远端的直径,从而在主柄体10植入肱骨髓腔30时楔形结构沿其宽度方向的两端嵌入肱骨髓腔30近端的骨皮质中以将主柄体10固定在肱骨髓腔30内以防止主柄体10绕其轴向转动起到抗旋转的作用;其中,肱骨髓腔30的近端为靠近肱骨髓腔30的开口的一端;主柄体10的近端为主柄体10植入肱骨髓腔30后靠近肱骨髓腔30的开口的一端。

为了在主柄体10植入肱骨髓腔30后能够将骨水泥灌入主柄体10与肱骨髓腔30的内壁之间的缝隙中以将主柄体10进一步固定,可选地,在主柄体10内设置有骨水泥引流通道40,

具体地,骨水泥引流通道40包括:引流孔41和导出孔42,引流孔41设置在主柄体10内并沿主柄体10的延伸方向延伸,导出孔42沿主柄体10的径向开设在主柄体10上以将引流孔41与主柄体10的外部连通。可选地,导出孔42为多个,多个导出孔42沿主柄体10的延伸方向呈多列布置,每列导出孔42位于相邻的两条条状脊20之间,多列导出孔42沿主柄体10的周向相互间隔设置,从而能够将骨水泥沿主柄体10的周向均匀引导至主柄体10与肱骨髓腔30的内壁之间。主柄体10植入肱骨髓腔30后,通过位于主柄体10的近端的引流孔41的入口灌入骨水泥,骨水泥沿引流孔41一直流到主柄体10的远端,再通过导出孔42流出至主柄体10的外壁与肱骨髓腔30内壁之间的缝隙中从而将主柄体10进一步固定。

主柄体10植入肱骨髓腔30时,为了将主柄体10植入到合适的位置,避免主柄体10植入过深,进一步地,在主柄体10的近端还设置有限位端头50,限位端头50用于在主柄体10植入肱骨髓腔30时与肱骨髓腔30的近端的入口配合将主柄体10卡住,从而将主柄体10限位在肱骨髓腔30中合适的深度;其中,主柄体10的近端为主柄体10植入肱骨髓腔30后靠近肱骨髓腔30的开口的一端。

为了便于植入主柄体10,进一步地,主柄体10的远端的端部为半球形端头,半球形端头能够有效减小植入主柄体10时的阻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肩关节肱骨柄假体,此主柄体10的近端为扁楔形结构,表面采用喷砂或生物材料喷涂等表面处理,能够实现远期骨组织细胞的长入,从而实现有效的骨整合。主柄体10的远端为圆锥形结构,远端的头部为半圆球形结构,能够便于主柄体10的植入。

主柄体10的远端沿其周向均匀分布着条状脊20,在相邻的两条条状脊20之间的主柄体10的外壁上分布有数量不等的导出孔42,在主柄体10中间设置有沿主柄体10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引流孔41,引流孔41与主柄体10远端均匀分布的导出孔42一一贯通。

临床手术过程中,首先用铰刀将肱骨髓腔30的远端锉成与主柄体10的远端的直径相适应的尺寸,用近端髓腔锉将肱骨髓腔30的近端锉成与主柄体10近端相适应的扁楔形状,然后用远端塞60将肱骨髓腔30的远端进行封堵,植入主柄体10并打压到位,扁楔形结构能够与肱骨髓腔30的近端配合实现抗旋转作用。均匀分布的条状脊20能够嵌入到肱骨髓腔30远端的骨皮质当中,与骨皮质紧密咬合在一起,实现肱骨髓腔30远端的初期生物机械固定,同时通过施压将骨水泥沿主柄体10内部的引流孔41注入主柄体10内部,并通过主柄体10远端表面均匀分布的导出孔42渗入到肱骨髓腔30的远端中,远端塞60防止骨水泥超出预期的扩散,骨水泥与骨质形成微内铰锁机制,实现局部骨水泥的固定,这样就实现了生物机械固定和骨水泥固定的混合固定方式,增强了主柄体10的初期稳定性,为实现远期主柄体10近端表面的粗糙结构与骨质有效的骨整合提供了保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