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导丝夹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3530发布日期:2018-08-28 22:43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导丝夹持机构。



背景技术:

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主要包括定位装置、导丝介入装置、影像导航设备以及监控设备等。导丝介入装置实现导丝的递送、旋转和测量阻力,导丝介入过程中需要导丝夹持机构来夹持导丝,并通过介入装置递送导丝。介入手术用导丝在工作时由于导丝直径较小,多采用辊子或平板挤压进行夹持;辊子夹持是一对辊子相互靠近将导丝夹紧,与导丝是点接触,夹持不够可靠且容易破坏导丝表面材料;平板挤压相对辊子挤压接触面积增大,但大都靠弹簧力实现夹紧,可靠性较差,弹簧力较难控制,需要经常调整或更换弹簧;另有靠皮带这样的具有一定弹性的两平面夹持导丝,这种方式夹持力不易控制,尤其对较细的导丝,有可能由于皮带等弹性表面自身的弹性变形已经大于导丝的直径导致夹持失效;而刚性平板夹持导丝,又对刚性夹持部件的定位精度和夹持速度有较严格要求,定位过松导致夹持不可靠,夹持过快或定位过紧导致刚性表面对导丝表面材料的破坏。

手术完成以后需要对导丝夹持机构进行消毒和清洗,受安装方式的限制往往比较麻烦或者清洗不干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导丝夹持可靠性差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夹持导丝稳定可靠的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导丝夹持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导丝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电机、底块、顶块、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夹持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分别于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顶块,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与一固定铰链支座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顶块和底块组成平面六连杆机构,在所述夹持电机的驱动下所述平面六连杆机构运动,所述导丝从所述底块与所述顶块之间穿过,当所述顶块顶紧在所述底块上时将所述导丝夹紧。

进一步地,所述底块包括两相互平行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具有夹持板;所述顶块的两端具有凸头,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具有与所述凸头对应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凸头沿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移动,通过所述顶块和夹持板之间的分离与贴合松开或夹紧导丝。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对应设置有使所述导丝穿过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机构通过夹持机构固定板固定在可前后移动的移动指底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机构固定板上固定有电机固定板和铰链固定板,所述夹持电机的外壳固定在所述电机固定板上,所述固定铰链支座固定在所述铰链固定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顶块的外表面设有一层医用橡胶膜。

更进一步地,所述顶块顶紧在所述底块上时,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顶块处于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处于一条直线上,所述平面六连杆机构处于死点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导丝夹持机构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平面六连杆机构的死点位置夹持导丝,相比辊子和弹簧平板挤压夹紧结构更简单、加工制造精度低,且夹持可靠。

2、在顶块的外表面覆医用橡胶膜,在夹紧导丝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少夹紧过程中的冲击对导丝的破坏,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结构加工误差对夹紧效果的影响。

3、底块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分别具有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工作时,导丝从孔中穿过,起到导丝松开时的辅助支撑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导丝介入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丝夹持机构的前视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移动指组件的后视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块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块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机构的顶块距离底块最远距离时的连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机构夹紧导丝时结构示意图。

图中:1、滑轨,21、前移动指组件,22、后移动指组件,23、移动指驱动电机,24、夹持机构,241、夹持电机,242、底块,2421、第一侧板,2422、第二侧板,2423、第一滑槽,2424、第二滑槽,2425、第一穿孔,2426、第二穿孔,2427、夹持板,243、顶块,2431、凸头,244、第一连杆,245、第二连杆,246、第三连杆,247、第四连杆,248、固定铰链支座,25、移动指底座,251、齿条移动滑块,26、夹持机构固定板,27、电机固定板,28、铰链座固定板,3、旋转组件,31、旋转盘,32、转盘电机,33、固定外壳,4、导丝,5、拉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需要声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中,规定导丝向血管中介入的方向为“前”。

如图1-图8所示的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导丝介入装置的具体实施例,包括:滑轨1、沿滑轨1移动的两个移动指组件和旋转组件3;移动指组件分为前移动指组件21和后移动指组件22,移动指组件包括:用来驱动移动指组件沿滑轨1移动的移动指驱动电机23、将导丝4松开或夹紧的夹持机构24以及移动指底座25;移动指底座25沿滑轨1移动;旋转组件3包括固定外壳33、旋转盘31和驱动旋转盘31转动的转盘电机32,旋转盘31与前移动指组件21的夹持机构24固定连接,固定外壳33固定在移动指底座25上;导丝4穿过移动指组件的夹持机构24和旋转盘31后介入到血管内,前移动指组件21的移动指驱动电机23与后移动指组件的移动指驱动电机23转速不同。

为了满足实现导丝4在大动脉里快速递送和分支血管里慢速递送,至少需要导丝4以两种不同的速度递送,即移动指组件以两种不同的速度沿滑轨1移动,为了实现上述需求,且尽量简化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两个移动指组件,分别为前移动指组件21和后移动指组件22。当然为了实现对导丝4更多速度的递送,可以根据需要多设置移动指组件。本实施例中,前移动指组件21的移动指驱动电机23转速慢,实现慢速调节;而后移动指组件22的移动指驱动电机23转速快,实现快速递送。在前移动指组件21递送的过程中,前移动指组件21的夹持机构24将导丝4夹紧,后移动指组件22的夹持机构24松开,仅作为递送过程中的支撑;反之,后移动指组件22的递送过程中,前移动指组件21的夹持机构24松开,仅作为递送过程中的支撑。两移动指组件相互支撑,无需附件支撑指,最大程度的简化了结构。

本实施例中采用齿条滑轨1,如图1所示,移动指底座25的下部具有齿条移动滑块251,移动指驱动电机23通过带动齿轮转动驱动齿条移动滑块251沿滑轨1移动。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旋转盘31与前移动指组件21的夹持机构24固定连接,旋转盘31组件还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固定外壳33,转盘电机32安装在固定外壳33上,而旋转盘31设置在固定外壳33中心,转盘电机32经过减速和传动机构驱动旋转盘31转动,旋转盘31与夹持机构24固定连接,使夹持机构24随旋转盘31同步转动,进而实现对导丝4的旋转,保留了夹持旋转的可靠性,仅旋转夹持机构24,减少了旋转的部件,减少旋转过程中的震动。后移动指组件22的夹持机构24通过夹持机构固定板26固定在移动指底座25上。

如图3所示,为了测量导丝4前端收到的阻力,旋转盘31和夹持机构24之间还安装有中空的拉压力传感器5,导丝4穿过拉压力传感器5,导丝4介入过程中,前端有阻力时,前移动指组件21就会将阻力作用在拉压力传感器5的受压面上,从而实现对导丝4前端阻力的测定,而无需增加其他的辅助装置,无需改变递送和旋转的原理。

参见图2和图3,本实施例的夹持机构24包括:夹持电机241、底块242、顶块243、第一连杆244、第二连杆245、第三连杆246和第四连杆247,夹持电机241的输出轴与第一连杆244的一端铰接,第一连杆244的另一端与分别于第二连杆245和第三连杆246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245的另一端铰接有顶块243,第三连杆246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247的一端铰接,第四连杆247的另一端与一固定铰链支座248铰接,第一连杆244、第二连杆245、第三连杆246、第四连杆247、顶块243和底块242组成平面六连杆机构,在夹持电机241的驱动下平面六连杆机构运动,导丝4从底块242与顶块243之间穿过,当顶块243顶紧在底块242上时将导丝4夹紧。

夹持机构通过夹持机构固定板26固定在后移动指组件的移动指底座25上,夹持机构固定板26上固定有用来安装夹持电机241的电机固定板27和铰链座固定板28,固定铰链支座248固定在铰链座固定板28上。

参见图5,底块242包括两相互平行的第一侧板2421和第二侧板2422,第一侧板2421和第二侧板2422之间具有夹持板2427;参见图6顶块243的两端具有凸头2431,第一侧板2421和第二侧板2422上具有与凸头2431对应的第一滑槽2423和第二滑槽2424,凸头2431沿第一滑槽2423和第二滑槽2424移动,通过顶块243和夹持板2427之间的分离与贴合松开或夹紧导丝4。第一侧板2421和第二侧板2422上对应设置有使导丝4穿过的第一穿孔2425和第二穿孔2426。

参见图7和图8,夹持机构24在夹持导丝4时,为了保证夹持的可靠性,希望夹持件顶块243和夹持板2427与导丝4的接触线尽量长来增加接触尺寸,结合手术机器人的尺寸、导丝4递送的行程等实际手术中的情况,取夹持段长度为30mm,即顶块243与夹持板2427之间的接触长度为30mm。

夹持机构在夹紧和松开两个状态转换时,顶块243所移动的行程没有严格要求,只要能够脱离导丝4即可,本实施例中人为给定完成一次夹持动作顶块243的行程为15mm左右。鉴于本实施例中的顶块243尺寸,以及初步确定的顶块243行程来设计此平面六连杆机构的具体尺寸。选取第一连杆244长度为30mm,第二连杆245长度为40mm。根据图解法,为限制顶块243松开时产生过大位移,使顶块243脱离所述底块242上的滑道,用第三连杆246和第四连杆247的长度来实现,使顶块243退回行程刚好为20mm时,第三连杆246和第四连杆247处于共线的一个极限位置,当顶块243夹紧导丝4,即第一连杆244和第二连杆245共线达到最远位移时,第三连杆246和第四连杆247也刚好达到共线的最远位置。初定第四连杆247的铰接点距离第一连杆244和第二连杆245铰接点最远位移为40mm,最近距离为30mm,则第三连杆246长度为10mm,第四连杆247长度为30mm。此时可以实现第一连杆244的摆动角度的一个极限位置对应靠死点支撑的夹紧位置(参见图7),另一个极限位置对应两第一连杆244和第三连杆246的铰接点以及第三连杆246与第四连杆247的铰接点的连线上(参见图8)。依照上述尺寸设计的平面六连杆机构能够实现对导丝4的夹持和松开。

以上设计尺寸仅是一个优选方式,当然本实用新型同样适用于手术过程中对导管的夹持,为了适应不同直径的导丝或导管,可以改变顶块的厚度和行程大小等,或者将顶块换成厚度可调的构建,通过调整顶块的厚度夹持不同直径的导丝或导管。与本实用新型设计结构和原理类似的用来夹持介入手术过程中的导管的机构同样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参见图7,顶块243顶紧在底块242上时,第一连杆244、第二连杆245和顶块243处于一条直线上,第三连杆246和第四连杆247处于一条直线上,平面六连杆机构处于死点位置。

参见图8,顶块243远离夹持板2427的最远位置时,第一连杆244、第三连杆246和第四连杆247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平面六连杆机构的死点位置实现对导丝4的夹持,使夹持更可靠且结构简单。

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消毒和清洗,将直接与导丝接触的底块和顶块设计成一次性可抛件,解决了手术器械难消毒的问题。

应当理解,以上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由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