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熏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5457发布日期:2019-04-20 03:14阅读:5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熏蒸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美容保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熏蒸机。



背景技术:

医疗、保健和美容领域的熏蒸是将药物放置于水中,对水进行加热,通过管路将水蒸发时所携带的药物挥发性成份引导至人体表面,利用水汽的热量促进药物经皮肤吸收进入人体或利用药物经鼻孔吸入及肺部吸收进入人体,并利用水汽的热量对人体的加热作用使受加热部位的毛孔扩张、皮肤腠理舒张、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加速受热部位的代谢产物的清除和为受热部位带来更多的新营养,从而起到治疗或保健或美容的作用。熏蒸在我国中医中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目前市场上的熏蒸机,加热后产生的蒸汽不能直接从上往下喷出,只能从喷管的侧面向外水平喷出,或者直接从喷头向上喷出,不便于卧床的病人使用。此外,现有的熏蒸机喷出的蒸汽容易冷凝成水滴,而这些水滴的温度还未能迅速冷却至常温,通常在60-90℃之间,而人体皮肤能接受的温度不超过50℃,如果60℃以上的热水滴到人体的皮肤表面就有可能烫伤、疼痛、甚至起泡,严重的会留下永久的疤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熏蒸机,对蒸汽进行二次加热,防止蒸汽冷凝成水滴或水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熏蒸机,包括:支架装置、蒸汽发生器和喷管装置;

所述蒸汽发生器设置在所支架装置上;

所述喷管装置包括喷管主体、进气管、连接管和加热器,所述喷管主体设有出气口,所述进气管一端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管连接,所述连接管设有喷头,所述喷头设置在所述出气口处,且所述连接管设置在所述喷管主体内,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内,蒸汽依次经过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喷头。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架装置包括底架、立柱、升降装置和支撑固定板,所述蒸汽发生器设置在所述支撑固定板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管、升降固定套和脚踏制动,所述升降管通过所述升降固定套设置在所述立柱内,所述叫脚踏制动通过锁销与所述升降管连接,所述升降管与所述支撑固定板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底架的底部设有万向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架装置还包括喷管支架,所述喷管支架与所述支撑固定板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蒸汽发生装置包括加热装置、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设有出气口,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出气口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连接管设有连接段和加热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进气管连接,所述喷头和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加热段。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加热段的直径小于所述连接段的直径。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加热器为发热管或发热片。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进气管的外部设有固定管。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熏蒸机,包括:支架装置、蒸汽发生器和喷管装置,所述蒸汽发生器设置在所支架装置上,所述喷管装置包括喷管主体、进气管、连接管和加热器,所述喷管主体设有出气口,所述进气管一端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管连接,所述连接管设有喷头,所述喷头设置在所述出气口处,且所述连接管设置在所述喷管主体内,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内,蒸汽依次经过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喷头。蒸汽从蒸汽发生器中产生,通过进气管进入到喷管装置,然后经过加热器的二次加热,最后通过喷头从出气口喷出,从而保证喷出的蒸汽具有足够的热量,不会冷凝成水滴或水珠。

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熏蒸机,所述支架装置包括底架、立柱、升降装置和支撑固定板,所述蒸汽发生器设置在所述支撑固定板上。通过所述升降装置,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蒸汽发生器的高度,从而调节蒸汽产生的高度。此外,所述底架的底部设有万向轮,本实用新型的熏蒸机可进行360度的任意移动,再加上可以调节高度,可适用于用户进行不同的姿势,例如坐、躺等,特别适用于行动不便的用户使用。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熏蒸机,所述连接管设有连接段和加热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进气管连接,所述喷头和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加热段,所述加热段的直径小于所述连接段的直径,其中,连接段的直径大于加热段的直径是为了便于蒸汽的进入,而加热段的直径小于连接段是为了减少蒸汽的热量损失。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熏蒸机,所述进气管的外部设有固定管,通过所述固定管来防止蒸汽的热量损失,避免使用者烫伤。此外,所述喷管装置通过所述固定管与所述喷管支架形成连接,便于所述喷管装置的放置和收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熏蒸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熏蒸机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3A-A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熏蒸机,包括:支架装置1、蒸汽发生器2和喷管装置3;

所述蒸汽发生器2设置在所支架装置1上;

所述喷管装置3包括喷管主体31、进气管32、连接管33和加热器34,所述喷管主体31设有出气口311,所述进气管32一端与所述蒸汽发生器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管33连接,所述连接管33设有喷头331,所述喷头331设置在所述出气口311处,且所述连接管33设置在所述喷管主体31内,所述加热器34设置在所述连接管33内,蒸汽依次经过所述加热器34和所述喷头331。

具体的,蒸汽从蒸汽发生器2中产生,通过进气管32进入到喷管装置3,然后经过加热器34的二次加热,最后通过喷头331从出气口311喷出,从而保证喷出的蒸汽具有足够的热量,不会冷凝成水滴或水珠。

所述支架装置1包括底架11、立柱12、升降装置和支撑固定板14,所述蒸汽发生器2设置在所述支撑固定板14上。通过所述升降装置,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蒸汽发生器2的高度,从而调节蒸汽产生的高度。具体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管131、升降固定套132和脚踏制动133,所述升降管131通过所述升降固定套132设置在所述立柱12内,所述叫脚踏制动133通过锁销134与所述升降管131连接,所述升降管131与所述支撑固定板14连接,且所述升降管131 的顶部与所述支撑固定板14连接,所述升降管131的底部穿过所述底架11。其中,所述底架11的底部设有万向轮15,本实用新型的熏蒸机可进行360度的任意移动,再加上可以调节高度,可适用于用户进行不同的姿势,例如坐、躺等,特别适用于行动不便的用户使用。

作为支架装置1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架装置1还包括喷管支架16,所述喷管支架16与所述支撑固定板15连接,用于支撑所述喷管装置3,防止其掉落。

所述蒸汽发生装置2包括加热装置21、锅体22和锅盖23,所述锅盖23设有出气口24,所述进气管32与所述出气口24连接。为了便于观察锅体22内液体在蒸发情况和剩余量,所述锅盖23的材质为透明材质,优选为玻璃。为了便于加热,所述加热装置21为电磁加热装置或电炉加热装置,但不限于此。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21设有控制面板,通过所述控制面板可以调节所述加热装置 21的加热功率,便于加热不同的溶液。此外,通过所述控制面板,在开始的时候使用最大功率来进行加热,使溶液迅速升温,快速产生蒸汽;然后可以减少功率,保持蒸汽产生,这样可以减少能耗。

作为加热器34的优选方案,为了便于安装,节省成本,所述加热器34为发热管。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器34为发热片。

根据不同的熏蒸需要,所述出气口311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所述出气口 311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条形或多边形,但不限于此。

具体的,所述连接管33设有连接段332和加热段333,其中,所述连接段 332与所述进气管32连接,所述喷头331和所述加热器34设置在所述加热段 333。为了减少蒸汽的热量损失,所述加热段333的直径小于所述连接段332的直径。为了便于安装,所述连接段333插入到所述进气管32内形成过盈连接。其中,连接段332的直径大于加热段333的直径是为了便于蒸汽的进入,而加热段333的直径小于连接段332是为了减少蒸汽的热量损失。优选的,为了提高加热效果,所述加热器34设置在所述加热段333的末端。

为了防止蒸汽的热量损失,避免用户烫伤,所述进气管32的外部设有固定管35,所述固定管35与所述喷管主体31连接。其中,所述固定管35的材质为隔温材料。为了便于安装,所述固定管35设有安装孔。进一步地,所述喷管装置3通过所述固定管35与所述喷管支架16形成连接,便于所述喷管装置3的放置和收纳。

为了美观,所述喷管主体31的顶部设有装饰套36。所述装饰套36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与所述出气口311相配。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熏蒸机,包括:支架装置、蒸汽发生器和喷管装置;

所述蒸汽发生器设置在所支架装置上;

所述喷管装置包括喷管主体、进气管、连接管和加热器,所述喷管主体设有出气口,所述进气管一端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管连接,所述连接管设有喷头,所述喷头设置在所述出气口处,且所述连接管设置在所述喷管主体内,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喷管主体的出气口处,蒸汽依次经过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出气口。

具体的,蒸汽从蒸汽发生器中产生,通过进气管进入到喷管装置,然后从喷头喷出并经过加热器的二次加热,最后从出气口喷出,从而保证喷出的蒸汽具有足够的热量,不会冷凝成水滴或水珠。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