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穴位温度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1023发布日期:2019-03-22 19:42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手持式穴位温度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临床检测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穴位温度检测仪。



背景技术:

穴位,学名腧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炙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穴位是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一般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类。

据研究,穴位的温度与非穴位的温度之间有一定差异,而当人体出现疾病,相应穴位的温度值会发生变化,因此通过监控穴位的温度值的变化趋势,可以在无创情况下获得客观、定量的数据,从而直接地反映出中医学“寒热”的概念,以实现对疾病的预防或诊断。

但是,如何准确地测量穴位的温度,是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穴位温度的测量是对穴位所在的体表温度进行测量,穴位所在的面积较小,而穴位的温度与周围皮肤的温度差仅0.5~1℃,而当人体出现疾病后,相应穴位的温度变化也仅在0.5℃左右,这就要求测量精度达到0.01℃。

目前最先进的体温测量方法是耳温测量法,其测量原理是采用非接触式红外测温技术,这种测量方法的优点是测量时长短,一般1~2秒内即可完成,使用非常方便,但缺点是会受环境温度、光强以及距离等影响,测量精度只能达到0.1℃,因此无法用于测量穴位的温度。

中医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应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但是自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人们开始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对中医进行质疑,甚至使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医的诊断结果和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主观判断。如何使中医的诊断指标更为客观并具备诊断参考价值,是现代中医发展的突破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手持式穴位温度检测仪,它可以精确地测量穴位温度,为医生提供定量的原始数据,从而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手持式穴位温度检测仪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包括壳体1,壳体1的头部活动设置有绝热探头7,绝热探头7伸出壳体1的头部;绝热探头7内固定设置有红外温度传感器6,绝热探头7开设有测量通道作为红外温度传感器6的测量窗口,红外温度传感器6能够通过绝热探头7的测量窗口采集数据;绝热探头7连接复位弹簧9的一端,复位弹簧9的另一端连接壳体1的内端面;复位弹簧9用于绝热探头7的复位。

本实用新型手持式穴位温度检测仪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将红外温度传感器固定内置于绝热探头,测量时使绝热探头接触待测穴位,则测量过程中红外温度传感器与待测穴位之间的距离(即测量距离)能够保持恒定,从而解决了测量距离对红外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精度的影响,提高了仪器的测量精度。

本实用新型在测量过程中使绝热探头接触待测穴位,绝热探头的测量通道能够将测温点罩于其内,从而将测温点与外界环境隔离,能够为待测穴位创造一个相对密闭的测量环境,使待测穴位的温度不再受环境温度和光强的影响,这又进一步提高了测量精度。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条件与耳温检测仪不同,耳温检测仪虽然也采用非接触式红外温度传感器,但耳温检测仪采集的是鼓膜的温度,而鼓膜位于耳道内部,因此受环境温度及光强的影响较小,而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对象穴位直接暴露于人体的体表,环境温度及光强会导致穴位的温度发生变化,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环境温度及光强对穴位温度的影响,因此提高了测量精度。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6设置有定位凸块6-1;绝热探头7沿轴向开设有温度传感器定位槽7-1,温度传感器定位槽7-1的前端面作为定位凸块6-1的定位面;通过定位凸块6-1与温度传感器定位槽7-1的配合连接,实现红外温度传感器6与绝热探头7的固定连接。红外温度传感器6属于非接触式传感器,虽然测量过程中不需要接触测量点,但是红外温度传感器6距离测量点越近,测量值越准确。本实用新型通过定位凸块6-1与温度传感器定位槽7-1的配合连接,实现红外温度传感器6与绝热探头7的固定连接,通过改变温度传感器定位槽7-1的定位面与绝热探头7受力端面之间的距离,能够精确控制红外温度传感器6与绝热探头7受力端面之间的距离,从而使红外温度传感器6处于最佳测量距离,以提高红外温度传感器6的测量精度。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6通过光电耦合器10-1实现控制。这种控制方式的实质是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6本身移动的距离控制开与关,而红外温度传感器6移动的距离与绝热探头7的受力成正比,因此通过控制绝热探头7的受力大小,就能够实现对红外温度传感器6开关的控制,操作更为简便易行。

优选地,所述绝热探头7固定连接光电耦合器10-1,壳体1固定连接用于触发光电耦合器10-1的光耦触发片5-1;当绝热探头7运动至光电耦合器10-1的光路与光耦触发片5-1发生干涉时,红外温度传感器6开启。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6固定设置于光电耦合器控制板10的前端;所述光电耦合器10-1固定设置于光电耦合器控制板10的后端。

进一步地,所述绝热探头7采用绝热材料。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绝热探头是热的不良导体,测量过程中虽然需要与待测穴位接触,但是不会产生热传导,因此不会引起测量穴位的温度变化,从而解决了热传导对温度的影响,能够使温度传感器所采集的穴位温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一致,从而保证了所采集的数据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所述绝热探头7的运动方向与壳体1的手持部之间形成测量仰角α,测量仰角α的范围为60±5℃,该范围的仰角能够便于使用者手持操作时向壳体1的头部施力。

进一步地,所述复位弹簧9套设于光电耦合器控制板10上,以提高壳体1头部的空间利用率。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的头部固定设置有探头保护套8,所述绝热探头7活动设置于探头保护套8内,绝热探头7伸出探头保护套8。所述探头保护套8可以通过卡扣结构固定连接壳体1,以方便探头保护套8与壳体1之间的固定连接。

使所述壳体1头部的绝热探头7接触待测穴位,向壳体1的头部施力,壳体1所受的力作用于绝热探头7,绝热探头7受力压缩复位弹簧9后移,绝热探头7带动之与固定连接的光电耦合器10-1一起后移;当光电耦合器10-1后移至光电耦合器10-1的光路与光耦触发片5-1发生干涉,光耦触发片5-1将光电耦合器10-1的光路切断,从而触发光电耦合器10-1,则红外温度传感器6开启,红外温度传感器6通过绝热探头7的测量窗口从待测穴位采集温度数据。

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非接触式红外温度传感器实现接触式测温,一方面充分利用了非接触式红外温度传感器测量时长短、使用方便的优点,另一方面彻底解决了接触式测温过程中热传导对测量值的干扰,以及外界条件包括环境温度、光强以及距离对测量值的干扰,使仪器的测量精度达到0.01℃。

本实用新型将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有机地结合,能够使穴位温度成为一项客观指标和医生诊断的客观依据,为中医诊断方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医诊断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以下说明仅是示意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所述原理可按多种方式应用,以实现许多不同的可替代实施方式。这些说明仅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内容的一般原理,不意味着限制在此所公开的实用新型构思。

结合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且与上文的总体说明和下列附图的详细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手持式穴位温度检测仪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块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为壳体, 2为开关控制板,

3为后盖, 4为开关按键,

5为固定块, 6为红外温度传感器,

7为绝热探头, 8为探头保护套,

9为复位弹簧, 10为光电耦合器控制板,

11为电源盒盖, 12为电源,

5-1为光耦触发片, 6-1为定位凸块,

7-1为温度传感器定位槽, 10-1为光电耦合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文中使用的“包括”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前”、“后”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手持式穴位温度检测仪,包括壳体1,壳体1的头部固定设置有探头保护套8,探头保护套8内活动设置有绝热探头7,绝热探头7伸出壳体1头部的探头保护套8,以便于绝热探头7的受力;

绝热探头7内固定设置有红外温度传感器6,绝热探头7开设有测量通道作为红外温度传感器6的测量窗口,红外温度传感器6能够通过绝热探头7的测量窗口采集数据;

绝热探头7连接复位弹簧9的一端,复位弹簧9套设于光电耦合器控制板10上,复位弹簧9的另一端连接壳体1的内端面;

光电耦合器控制板10的前端固定设置有红外温度传感器6;红外温度传感器6设置有定位凸块6-1;绝热探头7沿轴向开设有温度传感器定位槽7-1,温度传感器定位槽7-1的前端面作为定位凸块6-1的定位面;通过定位凸块6-1与温度传感器定位槽7-1的配合连接,实现红外温度传感器6与绝热探头7的固定连接;

光电耦合器控制板10的后方固定设置有固定块5,固定块5固定连接壳体1;

光电耦合器控制板10的后端固定设置有光电耦合器10-1,固定块5上形成有用于触发光电耦合器10-1的光耦触发片5-1,如图4所示;光电耦合器10-1用于控制红外温度传感器6的开关;

探头保护套8通过卡扣结构固定连接壳体1,以方便探头保护套8与壳体1之间的固定连接;

壳体1与后盖3组成壳体1的内腔;壳体1与后盖3之间通过卡扣连接实现固定连接;

壳体1与电源盒盖11组成电源盒,电源盒用于容纳电源12;壳体1与电源盒盖11之间通过卡扣连接实现固定连接;

壳体1内固定设置有开关控制板2,开关控制板2连接开关按键4,开关按键4用于控制仪器的电路通断;

绝热探头7采用绝热材料。

绝热探头7的运动方向与壳体1的手持部之间形成测量仰角α;考虑到人体工程学和被测量者的体验度,测量仰角α的范围为60±5℃,该范围的仰角能够便于使用者手持操作时向壳体1的头部施力。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打开开关按键4使仪器处于工作状态,手握壳体1的手持部,使壳体1头部的绝热探头7接触待测穴位,向壳体1的头部施力,壳体1所受的力作用于绝热探头7,绝热探头7受力压缩复位弹簧9后移,绝热探头7带动之与固定连接的光电耦合器控制板10一起后移,从而带动光电耦合器10-1后移;当光电耦合器10-1后移至光电耦合器10-1的光路与光耦触发片5-1发生干涉,光耦触发片5-1将光电耦合器10-1的光路切断,从而触发光电耦合器10-1,则红外温度传感器6开启,红外温度传感器6通过绝热探头7的测量窗口从待测穴位采集温度数据;

检测完毕后,使壳体1头部的绝热探头7离开待测穴位,绝热探头7在复位弹簧9的作用下自动复位。

红外温度传感器6属于非接触式传感器,虽然测量过程中不需要接触测量点,但是红外温度传感器6距离测量点越近,测量值越准确。本实用新型通过定位凸块6-1与止于绝热探头7头部的温度传感器定位槽7-1的配合连接,能够控制红外温度传感器6与绝热探头7受力端面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精确控制红外温度传感器6与待测穴位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将红外温度传感器6内置于绝热探头7,测量时使绝热探头7接触待测穴位,则此时红外温度传感器6处于最佳测量距离,从而能够提高测量精度。

虽然在上文中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能够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但是,应理解,这种修改和变化都属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之内。而且,在此说明的本实用新型可有其它的实施方式,并且可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或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