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管吻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9993发布日期:2019-02-15 20:32阅读:529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管吻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血管吻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血管吻合器。



背景技术:

血管吻合技术是把两根血管连接成一根的手术技术。血管吻合技术开始于一百多年前Carrel,A、(1908)及Hopfnet,E、(1903)等应用手工缝合法来进行血管移植及断肢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外科手术中。比如在整形外科、肝胆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众多领域的手术中,都需要用到血管吻合技术。血管吻合技术作为上述手术中最为重要的步骤之一,其成败直接关系到手术中的组织在术后能否得以存活。伴随血管吻合技术的发展,缝线吻合法和机械钉环吻合法在本领域日趋发展成熟;其中,利用缝线对血管的断端进行对接缝合的血管缝线吻合法,是当前公认的血管吻合标准方法,也是日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血管吻合方法;血管机械钉环吻合法是将两个血管断端分别穿入并外翻固定在独立的吻合环上,依靠吻合环的紧密对合来实现血管断端的吻合。对于血管缝线吻合法,虽然是血管吻合的“金”标准,但其仍存在如下技术缺陷:1.缝针对血管内膜会造成损害;2.缝线暴露于管腔内会干扰血液正常流动;3.吻合口内翻等操作会增加血管栓塞的风险;4.操作繁琐,手术时间长;5.对医生的个人能力要求较高,不经过培训很难在短期内熟练地掌握操作要领;6.手术质量容易受医生心理、生理波动的影响;7.血管是弹性、柔软、可伸缩人体组织,手工缝合很难对其定位,缝针很难精确缝合。所以在术中容易出现缝合不紧密,缝合过深或过浅、缝合过紧或过松等问题导致连接处血液渗漏;在术后,缝针及线的影响容易导致血管血栓;最终引起手术的失败。对于血管机械钉环吻合法,其采用2只塑料小环,每只小环上6根小针及6个小孔均匀相间,吻合时一侧血管断端穿过塑料小环的内孔后外翻90度固定在上述6根小针上;另一端血管重复上述操作,操作完毕后将两针环的针、孔相互嵌入对合。血管机械钉环吻合法的应用虽能大幅简化手术操作步骤,缩短手术操作时间,但仍存在如下技术缺点:在实际手术中,很多待连接的血管在管径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血管机械钉环吻合法中两个塑料环的内径必须要求一致,进而不能满足血管断面管径有差异时的吻合需求;在将血管壁挂在小针上时,每根待连接血管的断面都需经历六次大距离的拉扯才能完成固定操作,导致手术难度较大,实际操作不方便,且操作不当时极易引起血管意外撕裂,严重时甚至导致手术的失败。

因此,提供一种血管吻合器及其使用方法,以增加血管吻合手术操作的便捷性,降低手术中血管撕裂的技术风险,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血管吻合器,以期增加血管吻合手术操作的便捷性,降低手术中血管撕裂的技术风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血管吻合器,包括:固定套筒、活动套筒、和锁扣;所述固定套筒的一端设置有限位肩,所述固定套筒的另一端设置有吻合连接端;所述活动套筒套接在所述固定套筒的筒壁上,并在远离所述限位肩的一端设置有挂针;所述活动套筒内孔与所述固定套筒筒壁之间以键与槽的方式相配合,仅具有沿所述固定套筒轴线方向滑动的运动自由度;所述锁扣由弹性材料制成,外形为环状并设置有锁合部,所述锁扣的内孔形状与所述吻合连接端的外形相适配。

优选地,还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填充套,所述填充套的外形为圆筒状,所述填充套内孔的直径与所述吻合连接端的外形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吻合连接端的外壁与所述填充套内孔孔壁之间对应设置有凸起及与所述凸起位置相对应的凹坑。

优选地,还包括限位套,所述限位套为筒壁受压后即能发生可恢复弹性形变的圆筒,所述圆筒的筒壁沿轴线方向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在发生弹性形变后能张开的大小与所述固定套筒的直径尺寸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限位套上设置有把手。

优选地,将所述活动套筒替换为活动套件,所述活动套件包括:环形套片和多根引导柱;所述环形套片的内孔外形与所述固定套筒筒壁的外形相适配;多根所述引导柱在所述环形套片的同一端以平行于所述环形套片轴向的方式与所述环形套片紧固连接;所述限位肩上设置有多个外形与所述引导柱截面形状相适配的引导孔,多个所述引导孔的布设位置与所述引导柱的设置位置相适配;所述引导柱插入所述引导孔后,所述活动套件仅具有沿所述固定套筒轴线方向滑动的运动自由度;所述环形套片与连接所述引导柱相对的一端设置有挂针。

优选地,所述活动套筒,或所述环形套片在设置有挂针的一端设置有藏针槽,所述藏针槽的外形与所述挂针的外形相适配。

优选地,当所述限位套装配在所述固定套筒上且所述活动套筒的一端紧靠所述限位套时,所述活动套筒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吻合连接端外伸的长度,与所述吻合连接端的长度等同。

优选地,所述固定套筒上还设置有弹性阻挡块,用于对所述活动套筒滑动至限位肩一侧时,对所述活动套筒的当前位置进行限位。

优选地,所述挂针的设置数量大于等于三根小于等于八根,所述挂针在所述活动套筒远离所述限位肩的一端均布。

优选地,所述挂针的设置数量为三根,相邻两根挂针所成的夹角为120度。

优选地,所述锁扣采用具有自动锁定效果的插扣实现紧固连接。

优选地,所述插扣的外形为字符α状,由弹性薄片两端中的一端穿过另一端上设置的插孔,并经进一步的弯折后形成;当所述弹性薄片弯折后的两端受力靠拢时,所述锁扣的内孔因弹性薄片发生可恢复弹性形变而变大;当所述弹性薄片弯折后的两端不受外力作用时,所述锁扣的内孔的孔径缩至变大前的状态。

优选地,所述血管吻合器的各个部件均分别由高分子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高分子材料为可吸收高分子材料。

为了更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上述血管吻合器的其中一种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择与待连接血管管径相适配的血管吻合器;

S2:将活动套筒滑至远离限位肩的一端;

S3:将待连接的血管识别为第一血管和第二血管,所述第一血管的管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血管;

S4:将所述第一血管从所述固定套筒设置有限位肩的一端穿入,从所述固定套筒的另一端穿出;

S5:将所述第一血管的端面外翻后挂在所述挂针上;

S6:将所述活动套筒滑至限位肩一侧;

S7:待所述第二血管连接端的内壁与所述第一血管翻起的内壁相吻合时,将所述锁扣卡箍在连接有所述第二血管的吻合连接端上。

优选地,当所述第二血管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血管的管径时,在步骤S7中,在所述第一血管翻起的内壁与所述第二血管连接端的内壁之间套接填充套后,将所述锁扣卡箍在连接有所述第二血管的吻合连接端上;所述填充套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填充套内孔的直径与所述吻合连接端的外形相适配。

优选地,当血管吻合器的结构中包含限位套时,在步骤S2中,将活动套筒滑至远离限位肩的一端后,将限位套扣挂在限位肩与所述活动套筒之间,并在步骤S6中在将所述活动套筒滑至限位肩一侧前取下所述限位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管吻合器在使用时只需钩挂血管一次既能完成两根血管的吻合操作,使用中可通过控制活动套筒的滑动速度达到稳妥外翻血管内壁的技术效果,由于活动套筒的滑动速度可控性更高,整个操作中不易对被钩挂的血管造成撕裂,致使手术成功率得到大幅提升。进一步地,锁扣的设置用于以箍扣的方式将两根血管压合密封,有助于促进被连接血管更快速的愈合,使血管连接处更为牢固,还能够大幅降低血管连接处发生侧漏的手术风险。

进一步地,填充套的设置用于解决存在管径差异的两根血管间的连接问题,采用填充套后能够允许管径有差异的血管相吻合,突破了现有技术中血管机械钉环吻合法的应用局限性,填补了医学领域里的一项技术空白。

进一步地,在吻合连接端的外壁与填充套内孔孔壁之间设置的凸起及凹坑有助于增加血管与吻合连接端的接触面积,当锁扣锁紧时能够取得促进血管连接更为紧固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限位套的设置为钩挂血管侧壁提供稳固的位置支撑,防止血管翻挂操作时活动套筒在固定套筒上发生意外滑动而导致手术失败,为提高手术成功率提供安全保障。

进一步地,设置在限位套上的把手为使用血管吻合器时方便拆装限位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助于减少手术操作时所需消耗的时间,提高手术作业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活动套筒替换为活动套件,有助于缩小血管吻合器的结构长度,由于环形套片的制作厚度远小于活动套筒的制作长度,进而固定套筒的筒长得到大幅减小,使用时只需推拉穿过限位肩的引导柱,既能取得控制活动套件相对于固定套筒相对位置的技术效果。进一步地,采用该结构后血管吻合器的使用方式将变得更为容易,在没有限位套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引导柱的外露长度亦能取得良好的限位效果。

进一步地,藏针槽的设置用于收纳挂持血管壁后的挂针,挂针在完成挂接血管壁后,可通过更进一步弯折收纳于藏针槽中,采用该结构后能够取得避免手术中外露的挂针对血管周围的人体组织形成意外划伤。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当所述限位套装配在所述固定套筒上且所述活动套筒的一端紧靠所述限位套时,所述活动套筒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吻合连接端外伸的长度,与所述吻合连接端的长度等同;”这一结构形式能够获得外翻血管壁时不会对血管壁造成过大的牵拉力的技术效果,能有效避免血管外翻操作时受力过大而造成的管壁撕裂。

进一步地,设置在固定套筒上的弹性阻挡块用于对活动套筒的滑动位置实现有效限位,当活动套筒滑动至限位肩一侧时,弹性阻挡块向上弹起,利用侧壁阻挡活动套筒向反方向滑动,进而在使用状态下可达到将血管内壁外翻180度后停留在固定位置的技术效果;此外,上述操作后外翻的血管壁能够充分的包裹在吻合连接端的外壁上,为吻合血管操作提供极大的操作便利。

进一步地,基于本实用新型上述结构所带来的手术操作上的利好,挂针的设置数量可进一步减少至三根,更进一步降低血管吻合操作中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并能大幅降低血管壁被撕裂的手术风险。相比现有技术中需要至少挂接血管壁12次的血管机械钉环吻合法,本实用新型上述血管吻合器在整个手术操作中只需挂接血管壁3次,进而其相关技术操作难度得到大幅的降低,采用本实用新型上述血管吻合器后能够大幅减少手术操作中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并能促使手术成功率得到大幅的提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具有自动锁定效果的插扣实现锁扣的紧固连接,有助于达到快速紧固血管的技术效果,手术中只需将锁扣啮合即可达到上述技术目的,其操作更为简易便捷。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弹性薄片两端中的一端穿过另一端上设置的插孔,并经进一步的弯折后形成的字符α状插扣作为锁扣的固定形式,能够取得更进一步方便手术操作的技术效果,使用时只需将锁扣预先套在待连接血管上,待血管断面完成吻合操作后通过夹持弹性薄片弯折后的两端既能达到扩大锁扣内孔直径的技术效果,待将锁扣套接在已完成血管吻合连接的吻合连接端上时,通过解除对性薄片弯折后的两端的夹持,既能达到以套接的方式稳固血管连接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可吸收高分子材料制作所述血管吻合器的各个部件,为术后免于器械拆除及减轻患者术后病痛,提供技术保障。

此外,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管吻合器后能够彻底解决机械钉环吻合法中无法吻合管径有差异的血管的问题、优化血管吻合的手术操作、增加血管吻合手术操作的方便性,减少血管吻合手术关键步骤操作所耗费的时间,并能减少对血管造成撕裂的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致使血管吻合手术更为安全有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血管吻合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爆炸图;

图2图1中限位套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图1中固定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固定套筒的吻合连接端与填充套之间的配合连接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结构的另一种实现形式示意图;

图6为固定套筒上弹性阻挡块的结构剖视图;

图7为图1中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锁扣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锁扣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锁扣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血管吻合器的其中一种改进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血管吻合器组装后的结构状态图;

图13为手术操作初始活动套筒、限位套及固定套筒间的位置状态示意图;

图14为手术操作中第一血管从固定套筒穿过后的位置状态示意图;

图15为手术操作中将第一血管的端面外翻后挂在所述挂针上的位置状态示意图;

图16为手术操作中取下限位套后第一血管端部180度外翻效果示意图;

图17为手术操作中第一血管与第二血管待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18为手术操作中第二血管与填充套套接后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19为手术操作中将锁扣卡箍在第二血管的外壁上的连接状态剖视图;

图20为手术操作中将锁扣卡箍在第二血管的外壁上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考附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血管吻合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爆炸图,能够彻底解决机械钉环吻合法中无法吻合管径有差异的血管的问题,允许管径有差异的血管吻合,及促进血管吻合手术的标准化,减少医生手术难度及培训时间。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管吻合器整体上呈长圆柱状,由5个零件组成一个血管吻合系统,分别为:固定套筒100、活动套筒200、限位套300、填充套400和锁扣500。其中活动套筒200套在固定套筒上,并可前后滑动;限位套300用来限定固定套筒100和活动套筒200的初始位置;填充套400用来填充小直径血管和大直径血管之间的空隙。锁扣500用来轴向和径向锁定大小直径血管,使二者相互之间不会发生位移。具体的,所述固定套筒100的一端设置有限位肩110;所述活动套筒200套接在所述固定套筒100的筒壁上,并在远离所述限位肩110的一端设置有挂针210;所述活动套筒200内孔与所述固定套筒100筒壁之间以键与槽的方式相配合,仅具有沿所述固定套筒100轴线方向滑动的运动自由度;图2所示,限位套300的使用状态图,所述限位套300为设置有把手310的筒箍,所述筒箍由弹性材料制成,且外形与所述固定套筒100的外壁形状相适配,所述筒箍的筒壁沿轴线方向设置有开口320,所述开口320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张开的大小与所述固定套筒的直径尺寸相适配,便于在拆除限位套300时只需用力沿径向拉动把手310,即可将限位套300从固定套筒100上移除;所述固定套筒100的另一端设置有吻合连接端120,所述锁扣500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吻合连接端120的外形与所述锁扣500的内孔尺寸相适配;填充套400由弹性材料制成,填充套400内孔的直径与吻合连接端120的外形相适配。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活动套筒200内孔与所述固定套筒100筒壁之间以键与槽的方式相配合并不限于图1和图3中所示的将键设置在固定套筒的筒壁上,将槽设置在活动套筒的内壁上,采用相反的结构设置即将键设置在活动套筒的内壁,将槽设置在固定套筒的外壁亦能取得同样的技术效果,因此也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上述键与槽的设置数量亦不受限制,为满足稳固导向而设置的任意数量的键槽配合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位套300的应用并非解决血管吻合操作时所需采用的必要构件,其设置目的仅为更进一步方便医生操作,进而能够提升血管吻合手术的操作效率,降低手术时长,减轻患者痛楚,相比未设置前具有更进一步积极的技术意义。

以吻合连接管径不同的血管时所需的操作为例,本方案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操作步骤如下:首先,把小直径血管断端穿过固定套管和活动套管共同组成的内孔通道,并伸出活动套管带有挂针的端面一小段距离;使用显微镊把血管断端挂于活动套管端面挂针上;去除限位套,让活动套管回缩,这样会使小血管外翻180度,反套在固定套管外壁上,此时血管内壁外露;使用显微镊把填充套套在血管内壁上,然后把大直径血管套在填充套上;最后把锁扣套在大直径血管外壁上并锁定。从而完成了血管的吻合。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如图1和图2所示,限位套300可做成网孔状,节省材料的同时方便其更易发生可恢复弹性形变,更有利于限位套的安装与移除。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吻合连接端120的外壁与所述填充套400内孔孔壁之间对应设置有凸起121及与所述凸起位置相对应的凹坑401。在吻合连接端的外壁与填充套内孔孔壁之间设置的凸起及凹坑有助于增加血管与吻合连接端的接触面积,当锁扣锁紧时能够取得促进血管连接更为紧固的技术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凸起和凹坑的设置位置不会对上述技术效果造成实质性影响,因此如图5所示的将凸起设置在吻合连接端上,将凹坑设置在填充套400内孔孔壁上的结构形式,还可以基于将凸起设置在填充套400内孔孔壁上,将凹坑设置在吻合连接端上;亦或在吻合连接端120的外壁与所述填充套400内孔孔壁之间均分别设置外形相对应的凸起与凹坑,因此上述不同的实施结构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优选地,如图3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套筒100上还设置有弹性阻挡块130,用于对所述活动套筒200滑动至限位肩110一侧时,对所述活动套筒200的当前位置进行限位。设置在固定套筒上的弹性阻挡块用于对活动套筒的滑动位置实现有效限位,当活动套筒滑动至限位肩一侧时,弹性阻挡块130向上弹起,利用侧壁阻挡活动套筒向反方向滑动,进而在使用状态下可达到将血管内壁外翻180度后停留在固定位置的技术效果;此外,上述操作后外翻的血管壁能够充分的包裹在吻合连接端的外壁上,为吻合血管操作提供极大的操作便利。需要说明的是,图示中弹性阻挡块130采用向上弯起的挡片结构并不是实施上述技术效果所需的唯一结构形式,故能够实现上述阻挡功能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示中的结构,依现有技术采用可升降的弹簧卡舌亦能达到同样的技术效果,故将该结构应用在本实用新型中亦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挂针的设置数量为三根,相邻两根挂针所成的夹角为120度。基于本实用新型上述结构所带来的手术操作上的利好,挂针的设置数量可进一步减少至三根,更进一步降低血管吻合操作中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并能大幅降低血管壁被撕裂的手术风险。相比现有技术中需要至少挂接血管壁12次的血管机械钉环吻合法,本实用新型上述血管吻合器在整个手术操作中只需挂接血管壁3次,进而其相关技术操作难度得到大幅的降低,采用本实用新型上述血管吻合器后能够大幅减少手术操作中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并能促使手术成功率得到大幅的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挂针的设置数量并不限于三根,采用数量大于等于三根小于等于八根的挂针在所述活动套筒远离所述限位肩的一端均布亦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优选地,如图7至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锁扣500采用具有自动锁定效果的插扣实现紧固连接。如图7所示,锁扣500采用柱状插簧501,和与所述柱状插簧501直径尺寸相适配的通孔502实现自动锁定;其中,柱状插簧501由两片含有半圆台状凸起的弹片构成,所述弹片具有当柱状插簧501插入通孔502时对向收拢,并在柱状插簧501插入通孔后恢复原状的形变自由度,半圆台状凸起用于在柱状插簧501插入通孔后阻挡柱状插簧501从通孔502内拔出,进而达到自动锁定的技术效果。如图8所示,锁扣500采用圆柱状插条503,和与所述圆柱状插条503相适配的插槽504实现自动锁定;其中,圆柱状插条503包括圆柱状插舌和厚度小于圆柱状插舌直径的连接片,由于圆柱状插条503从插槽504内拔出需要克服插槽504侧壁形变所需的弹力,故使用时将圆柱状插条503压入插槽504内既能实现锁扣500的自动锁定。如图9所示,锁扣500采用片状设置有凸起的插舌505,和与所述插舌505外形相适配的插孔506实现自动锁定;其中,插舌505的插入方向与锁扣500的开合方向相垂直,具有锁定后不易意外打开的技术效果;本实施方式中插舌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但不限于两个,为满足设置需要而具有任意数量插舌的锁扣500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具有自动锁定效果的插扣实现锁扣的紧固连接,有助于达到快速紧固血管的技术效果,手术中只需将锁扣啮合即可达到上述技术目的,其操作更为简易便捷。

优选地,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插扣的外形为字符α状,由弹性薄片两端中的一端507穿过另一端508上设置的插孔509,并经进一步的弯折后形成;当所述弹性薄片弯折后的两端(507和508)受力靠拢时,所述锁扣500的内孔因弹性薄片发生可恢复弹性形变而变大;当所述弹性薄片弯折后的两端(507和508)不受外力作用时,所述锁扣的内孔的孔径缩至变大前的状态,进而可用于对吻合连接完成的血管进行紧固。实际制作时,弹性薄片的宽度与吻合连接端的长度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弹性薄片两端中的一端穿过另一端上设置的插孔,并经进一步的弯折后形成的字符α状插扣作为锁扣的固定形式,能够取得更进一步方便手术操作的技术效果,使用时只需将锁扣预先套在待连接血管上,待血管断面完成吻合操作后通过夹持弹性薄片弯折后的两端既能达到扩大锁扣内孔直径的技术效果,待将锁扣套接在已完成血管吻合连接的吻合连接端上时,通过解除对性薄片弯折后的两端的夹持,既能达到以套接的方式稳固血管连接的技术效果。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血管吻合器的各个部件均分别由高分子材料制成。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高分子材料为可吸收高分子材料。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可吸收高分子材料制作所述血管吻合器的各个部件,为术后免于器械拆除及减轻患者术后病痛,提供技术保障。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套筒的内壁涂覆有吸附涂层,吸附涂层的设置会把血管外壁吸附在其上,使得血管截面呈圆形,以利于后面的翻转操作。需要说明的是,吸附涂层的材质为现有技术,故其详细成分及相关涂覆工艺在此不再进一步图示与赘述。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填充套400的设置是基于待连接血管管径不一致时才需使用的连接构件,故可作为血管吻合器的可选配件依附于产品方案中,并非解决管径相同的两根血管连接时所需配置的必要构件。但不可否认的是填充套的设置可以巧妙解决存在管径差异的两根血管间的连接问题,采用填充套后能够允许管径有差异的血管相吻合,突破了现有技术中血管机械钉环吻合法的应用局限性,填补一项技术空白。

综上所述,上述血管吻合器不仅可以吻合直径相同的血管,而且还可吻合不同直径的血管,手术适用范围更广。彻底解决机械钉环吻合法中无法吻合管径有差异的血管的问题。采用上述血管吻合器后能够大幅优化血管吻合手术的操作。手术中血管断端只需挂3次,即可完成手术,远远小于机械钉环吻合法实施时所需的12次钩挂操作,从而增加手术操作的方便性,减少手术关键步骤操作时间,减少对血管造成意外撕裂的技术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使手术操作更为安全、高效。此外,采用本实用新型上述血管吻合器后对于外科手术医生来说这一实操技能更为简单,易于上手,只需简单的培训即可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要领,并且只要按照标准操作步骤进行血管吻合手术操作,血管吻合术后恢复质量基本一致,减少了医生不同水平导致的治疗差异,促进血管吻合手术的标准化,减少医生手术难度及培训时间,有利于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做更为广泛的推广。

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将所述活动套筒替换为活动套件220,所述活动套件230包括:环形套片231和多根引导柱232;所述环形套片231的内孔外形与所述固定套筒100筒壁的外形相适配;多根所述引导柱232在所述环形套片的同一端以平行于所述环形套片231轴向的方式与所述环形套片231紧固连接;所述限位肩110上设置有多个外形与所述引导柱232截面形状相适配的引导孔233,多个所述引导孔233的布设位置与所述引导柱232的设置位置相适配;所述引导柱232插入所述引导孔233后,所述活动套件230仅具有沿所述固定套筒100轴线方向滑动的运动自由度;所述环形套片231与连接所述引导柱232相对的一端设置有挂针21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柱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图示中的圆柱状,依现有技术能够达到同样导向效果的其余截面形状的引导柱也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引导柱的设置数量亦不受限制,依现有技术凡能达到同样稳固引导效果的引导柱设置数量也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活动套筒替换为活动套件,有助于缩小血管吻合器的结构长度,由于环形套片的制作厚度远小于活动套筒的制作长度,进而固定套筒的筒长得到大幅减小,使用时只需推拉穿过限位肩的引导柱,既能取得控制活动套件相对于固定套筒相对位置的技术效果。进一步地,采用该结构后血管吻合器的使用方式将变得更为容易,在没有限位套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引导柱的外露长度亦能取得良好的限位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11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动套筒,或所述环形套片在设置有挂针的一端设置有藏针槽220,所述藏针槽的外形与所述挂针的外形相适配。藏针槽的设置用于收纳挂持血管壁后的挂针,挂针在完成挂接血管壁后,可通过更进一步弯折收纳于藏针槽中,采用该结构后能够取得避免手术中外露的挂针对血管周围的人体组织形成意外划伤。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当所述限位套装配在所述固定套筒上且所述活动套筒的一端紧靠所述限位套时,所述活动套筒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吻合连接端外伸的长度,与所述吻合连接端的长度等同;”这一结构形式能够获得外翻血管壁时不会对血管壁造成过大的牵拉力的技术效果,能有效避免血管外翻操作时受力过大而造成的管壁撕裂。

图12所示上述血管吻合器组装后的结构状态图,采用该血管吻合器吻合血管时的其中一种操作实施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择与待连接血管管径相适配的血管吻合器;

S2:如图13所示,将活动套筒200滑至远离限位肩的一端,并将所述限位套300扣挂在限位肩于所述活动套筒200之间;

S3:将待连接的血管识别为第一血管和第二血管,所述第一血管的管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血管;其中,第一血管600的位置需理顺,不扭曲,然后摆放血管吻合器械使之与第一血管的相对位置和图13所示相一致;

S4:如图14所示,使用显微镊将所述第一血管600从所述固定套筒100设置有限位肩的一端穿入,从所述固定套筒100的另一端穿出;其中,第一血管600穿出后需要如图14所示外露,以方便后续进行的挂接固定操作;在执行下一步操作前需仔细检查第一血管600在贯穿过程中没有发生扭曲;

S5:如图15所示,将所述第一血管600的端面外翻后挂在所述挂针210上;其中,需要先观察挂针210的设置位置,使用显微镊把第一血管600的断端面的外沿拉向就近的挂针210,并最终使端面的外沿挂在挂针210上,重复同样的动作,将其余两个挂针上也挂在就近的断端外沿,最后达到如图13所示状态,这时第一血管600的断端口部呈喇叭状固定在活动套管200的端面上;

S6:取下所述限位套,将所述活动套筒滑至限位肩一侧;其中,如图16所示,活动套管回退到终止位置后,采用显微钳夹在图16所示的捏合面700上进行捏合,此时,第一血管600的端部已经实现了180度外翻;

S7:待所述第二血管连接端的内壁与所述第一血管翻起的内壁相吻合时,将所述锁扣卡箍在连接有所述第二血管的吻合连接端上。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当所述第二血管800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血管600的管径时,如图17所示,在步骤S7中,在所述第一血管600翻起的内壁与所述第二血管800连接端的内壁之间套接填充套400后,将所述锁扣500卡箍在连接有所述第二血管800的吻合连接端120上;所述填充套400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填充套400内孔的直径与所述吻合连接端120的外形相适配;具体的,先把填充套400撑起并套在第一血管600翻起的内壁上,并且使第一血管600与第二血管800同轴,并尽量靠近;使用显微镊拉着第二血管800的外沿,撑起并套在所述填充套400上,并达到图18所示位置;检查上述操作,需保证第一血管600与第二血管800之间没有发生相对扭转;如图19所示,把锁扣500卡箍在第二血管800的外壁上,并使用显微钳捏合,使锁扣500闭合,即完成了血管的吻合,最终吻合状态如图19和图20所示。

上述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在本技术领域内,凡是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上的变化和改进,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