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肿胀肢体的多功能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7689发布日期:2019-02-19 19:06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用于肿胀肢体的多功能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在治疗中需要抬高肢体从而达到避免肢体及引流管受压,促使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保持引流通畅目的的多功能可伸缩肢体抬高支架。



背景技术:

临床上很多原因需将上肢或下肢抬高,如:肢体肿胀时、肢体手术后、术后肢体切口引流等都需要抬高肢体,以达到避免肢体及引流管受压,促使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保持引流通畅的目的。如肢体抬高效果不理想,则会造成因肢体肿胀无法减轻或肿胀减轻缓慢、引流管受压引起引流效果差、受压肢体发生压疮,严重者甚至发生感染影响手术效果。因此使用合适的肢体抬高支架进行有效的肢体抬高对减少患者肢体手术后并发症及减轻肿胀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方法最多的还是用枕头或者其他较为简易的支架垫高肢体,这些方法存在着以下的不足: ①枕头垫高肢体时往往因枕头的厚度达不到肢体需要抬高的高度,且高度固定不可调,而且肢体无固定易从枕头上滑下,达不到抬高效果而且容易引起骨突部位的压疮;②肢体有引流管时,由于肢体与枕头紧密相贴,肢体无法悬空,导致引流管受压,引流不通畅,引流效果不佳从而影响治疗效果;③部分手术后肢体在抬高的同时也需要制动,而枕头和其他较为简易的支架无固定带,达不到固定肢体制动的目的;④肢体的长短因人而异,目前使用的枕头及其他肢体抬高支架不能随意调解支架的长短,从而造成患者不舒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肿胀肢体的多功能支架,它可以解决临床上需对患肢进行抬高或移位时存在的抬高高度或移位长度不可调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种用于肿胀肢体的多功能支架包括有多块相互滑动连接、依次从小到大伸出或缩进的托板;首块托板的前端安装有活动的挡板,末块托板两侧壁开设有从下而上倾斜的升高滑槽,所述末块托板两侧旁设置有支杆,所述支杆上开设有直滑槽,所述升高滑槽和所述直滑槽穿装有同一转销,所述转销端头设有锁紧螺母。

上述技术方案中,更为具体的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托板上设置有绑带。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在长度及高度上均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可适用于各种原因需要肢体抬高的患者,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患者肢体放置的舒适性,使用效果好,达到了减轻肿胀、便于引流、避免压疮发生、保持手术肢体制动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造价低廉,易于携带,即使外出检查也可以继续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左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端抬高时示意图。

图中标号表示为:1、挡板; 2、首块托板;3、绑带;4、末块托板;5、支撑台;5、升高滑槽,6、支杆;7、直滑槽;8、转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图2、图3和图4的用于肿胀肢体的多功能支架,包括有四块相互滑动连接、依次从小到大伸出或缩进的托板;首块托板2的前端安装有活动的挡板1,挡板1用于支撑下肢脚掌,当托板用于支撑上肢时可以取掉挡板1;

末块托板4两侧壁开设有从下而上倾斜的升高滑槽5,末块托板4两侧旁设置有支杆6,支杆6上开设有直滑槽7,升高滑槽5和直滑槽7穿装有同一转销8,转销8端头设有锁紧螺母。需要抬高末块托板4时,将升高滑槽5和直滑槽7中的转销8滑转到合适位置然后拧紧转销8端头的锁紧螺母即可。为了对肢体固定更牢固,在每一个托板上增设有活动的绑带,不需要时可以卸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