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眠仪以及助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60573发布日期:2019-03-08 18:02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速眠仪以及助眠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助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速眠仪以及助眠系统。



背景技术:

入眠障碍是现代人们生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入眠障碍的常见方法有药物助眠、助眠仪助眠等,药物助眠的效果较好,但安全性较差,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如:导致人逐步丧失记忆力、食欲减退、性欲减退、损害人体内脏器官、产生依赖性、神经错乱等;而助眠仪助眠的安全性较好,但传统的助眠仪助眠效果相对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助眠效果较好的速眠仪以及助眠系统。

一种速眠仪,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用于承载头部的表面,所述速眠仪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天线,所述天线用于发射脉冲电磁场以改变所述头部的功能兴奋区的兴奋频率。

上述速眠仪通过发射脉冲电磁场,脉冲电磁场与功能兴奋区的兴奋频率谐振,从而改变头部(脑)的功能兴奋区的兴奋频率,进而具有较好的助眠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脉冲电磁场的频率为3GHz~7GHz。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天线为微带阵列天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设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壳体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天线呈板状,所述天线的边缘搭载于多个所述加强筋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速眠仪还包括电池及主板,所述电池与所述主板并列设于多块所述加强筋围合形成的空间内,且所述电池与所述主板分别与所述天线平行设置,所述主板分别与所述电池及所述天线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散热底板、主体部以及盖板,所述天线、所述电池及所述主板均设于所述主体部内;

所述速眠仪还包括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于所述主板靠近所述散热底板的表面上,所述主体部包括靠近所述散热底板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开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片设于所述散热口内,且与所述散热底板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板设有射频连接器,所述主板通过所述射频连接器与所述天线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上设有按扣或刀片连接器,所述电池通过所述按扣或所述刀片连接器与所述主板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上设于多个位于所述主体部内的导向柱,所述盖板上设有与所述导向柱正对的第一固定柱,所述散热底板通过穿设于所述散热底板、所述导向柱及所述第一固定柱上的螺纹柱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上设于多个位于所述主体部内的第二固定柱,所述散热底板通过穿设于所述散热底板及所述第二固定柱上的螺纹柱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内设有多个第三固定柱,所述第三固定柱嵌于所述加强筋上,且所述第三固定柱与所述加强筋靠近所述盖板的一端齐平,所述天线通过穿设于所述天线及所述第三固定柱上的螺纹柱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还包括设于所述承载板上的隔板及限位板,所述电池与所述主板分别位于所述隔板的两侧,所述限位板的数目为多块,所述隔板与多块所述限位板围合形成所述电池容置腔,所述限位板与其相邻的所述加强筋连接,所述隔板与其相邻的所述限位板连接,所述电池容置于所述电池容置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的内侧壁上设有多个卡槽,所述盖板上设有多个卡块,所述卡块与所述卡槽一一对应,且所述卡块卡于所述卡槽内,以使得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盖板连接。

一种助眠系统,包括:

上述的速眠仪;以及

监测仪,用于为所述速眠仪提供肌电、体动及脉率信号;

其中,所述监测仪包括保护壳以及设于所述保护壳内的肌电传感器、脉率传感器及体动传感器,所述肌电传感器的触点露出,以与监测对象的皮肤接触,所述保护壳设有与所述脉率传感器正对的透光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监测仪为手环结构,所述监测仪还包括与所述保护壳两端连接的带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监测仪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块以及两个凸起,两个凸起分别设于所述连接块的相对的两侧,所述连接块的表面开设有位于两个所述凸起之间的容置槽,所述带体一端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保护壳包括保护主体及保护盖,所述保护主体设有第一容置部,所述保护盖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置部正对的第二容置部,所述连接块具有所述凸起的两侧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容置部及所述第二容置部内,当所述保护盖与所述保护主体固定连接时,所述保护盖及所述保护主体分别挤压两个所述凸起,以使得所述带体固定于所述连接块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带体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保护壳的一端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开设有卡口,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保护壳的一端设有卡块,所述卡块卡于所述卡口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监测仪包括层叠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主电路板、供电件及副电路板,所述主电路板分别与所述供电件及所述副电路板通信连接,所述肌电传感器、所述体动传感器及所述脉率传感器均设于所述副电路板远离所述主电路板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壳包括相连的保护主体及保护盖,所述主电路板、所述供电件及所述副电路板设于所述保护主体内,所述主电路板与所述副电路板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主电路板包括位于远离所述副电路板的表面的显示器、按键帽及蓝牙天线,以及穿设于所述保护主体上且外露的TypeC母座,所述保护盖上设有与所述显示器正对的透光镜片,所述按键帽远离所述主电路板的一侧外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主体内设有多块支撑板以及多块隔离板,多块所述支撑板沿所述保护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多块所述隔离板围合形成所述限位腔,所述供电件及所述副电路板设于所述限位腔内,所述主电路板搭载于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保护盖的一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肌电传感器包括设于所述副电路板上的一个第一触点以及两个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为环形结构,两个所述第二触点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触点的两端,所述脉率传感器设于所述副电路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触点内,所述体动传感器设于所述副电路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触点的排布方向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监测仪还包括透镜,所述第一触点的内壁上设有环形凸边,所述透镜位于所述第一触点内,且搭载于所述环形凸边上,所述透镜远离所述副电路板的一侧外露。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速眠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速眠仪去除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速眠仪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速眠仪的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监测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监测仪的局部爆炸图;

图7为图5所示的监测仪的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的监测仪除去保护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局部爆炸图;

图10为图5所示的监测仪的保护主体的局部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速眠仪及助眠系统进行进一步描述。

脑有多个功能兴奋区。其中有驱动兴奋区、睡眠兴奋区、丘脑和蓝斑核兴奋区。脑的驱动兴奋区任何时候都对全身的各块肌肉发送出驱动电信号或动作待机电信号。该驱动电信号或待机电信号先通过丘脑,然后通过蓝斑核兴奋区被驱动神经传动到身体的各块肌肉。当脑从醒的状态进入睡眠状态时,睡眠兴奋区提高兴奋致使睡眠荷尔蒙在全脑释放。睡眠荷尔蒙释放的结果导致1、全脑各个兴奋区的沟通/联系被阻隔;2、脑的蓝斑核兴奋区的兴奋频率降低以致降到零点,致使脑的驱动兴奋区对全身各块肌肉发出的驱动电信号或待机电信号在蓝斑核兴奋区被阻隔,减弱或根本发不出去。当蓝斑核兴奋区被阻隔,大脑的的驱动电信号或待机电信号根本发不出去的时候,脑内各种脑神经递质的协调工作会使原先脑的各个兴奋区的被阻隔取消。这时脑处于梦眠状态,也就是说当脑处于梦眠状态,蓝斑核兴奋区的兴奋降到最低/零点,这时脑驱动兴奋区对肌肉的驱动电信号或待机电信号不能发出到身体各块肌肉。

脑有多个功能兴奋区。其中有苏醒兴奋区(含:蓝斑核LC、盖背外侧核LDT、脚桥核PPT)、睡眠兴奋区(含:腹外侧视前区VLPO)、丘脑网状核TRN。在脑处于醒的状态时,苏醒兴奋区抑制着睡眠兴奋区和丘脑网状核,抑制的结果是睡眠荷尔蒙在全脑不被释放,以保持脑处于醒的状态。在脑从醒的状态转化到睡眠状态的过程中,睡眠兴奋区提高兴奋,抑制苏醒兴奋区的兴奋,从而使苏醒兴奋区对丘脑网状核的抑制减弱直至趋于零。当脑的苏醒兴奋区对丘脑网状核的兴奋的抑制趋于零/被阻隔,丘脑网状核就向全脑释放睡眠荷尔蒙,此时,脑进入睡眠状态。有入睡困难的人,由于各种原因,在入睡过程中睡眠兴奋区不能正常地提高兴奋,以致无法正常入睡。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一实施例的速眠仪10,包括壳体20、天线30、电池40、主板50以及充电线60。

壳体20包括相对的两个表面20a,分别为上表面及下表面,上表面用于承载头部,下表面用于散热。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表面的材质为塑胶,下表面的材质为金属铝。

天线30设于壳体20内,用于发射脉冲电磁场以改变头部的功能兴奋区的兴奋频率。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脉冲电磁场与功能兴奋区的兴奋频率谐振,从而改变头部(脑)的功能兴奋区的兴奋频率,以达到助睡眠的效果。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脉冲电磁场与蓝斑核兴奋区的兴奋频率谐振,其中,脉冲电磁场的频率为3GHz~7GHz。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脉冲电磁场也可以与睡眠兴奋区的兴奋频率谐振。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天线30为微带阵列天线。微带阵列天线通常呈板状,具有较大的发射面积,从而能使得速眠仪10的助眠效果更好。

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30呈板状,安装固定天线30的方式与传统的方式不相同。具体地,壳体20内设有多个加强筋248,多个加强筋248沿壳体20的周向间隔设置,天线30的边缘搭载于多个加强筋248上。也即在本实施例中,天线30的面积跟壳体20的表面20a的面积差别很小,大致相同,从而可以近似认为壳体20的表面20a即为发射表面,承载于表面20a上的人体头部的各个区域都可以近距离接收到脉冲电磁场,进而能使得速眠仪10的助眠效果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40与主板50并列设于多个加强筋248围合形成的空间内,且电池40与主板50分别与天线30平行设置,主板50分别与电池40及天线30通信连接。电池40与主板50并列设置,且分别与天线30平行设置的方式,相对于天线、电池与主板依次层叠设置的方式,更利于优化速眠仪10的厚度,以使得速眠仪10的厚度更利于承载人体头部。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电池40上设有刀片连接器42,电池40通过刀片连接器42与主板50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池40也可以通过按扣与主板50连接。

进一步,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板50包括位于边缘处的TypeC母座50a,以及以TypeC母座50a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布的开关键50b、电解电容50c、LDO电源(low dropout regulator,低压差线性稳压电源)50d、射频连接器50e、环形器50f、充电芯片(充电IC)50g、VCO+PLL 50h及蓝牙天线50i,以及位于主板50中部的蓝牙芯片50j、12V转9V芯片(IC)50k、电桥50l及PA(射频放大器)50m,其中,主板50远离TypeC母座50a的一端与电池40连接,主板50通过射频连接器50e与天线30连接。其中,PLL是锁相环,一个标准的锁相环由鉴相器、环路滤波器、分频器、压控振荡器(VCO)和晶体构成,VCO是PLL里的一个构成部件。

如图1及图4所示,充电线60与主板50的TypeC母座50a连接。当充电线60外界电源连接时,为电池40充电,通过电池40间接为速眠仪10供电。

进一步,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0包括依次连接的散热底板22、主体部24以及盖板26,天线30、电池40及主板50均设于主体部24内。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底板22为铝板,铝板的导热性及散热性良好,铝板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速眠仪10的温度。更具体地,主体部24包括靠近散热底板22的承载板242,承载板242上设于多个位于主体部24内的导向柱241,盖板26上设有与导向柱241正对的第一固定柱(图未示),散热底板22通过穿设于散热底板22、导向柱241及第一固定柱上的螺纹柱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速眠仪10还包括散热片52,散热片52设于主板50靠近散热底板22的表面上。承载板242开设有散热口2422,散热片52设于散热口2422内,且与散热底板22接触。散热片52与散热底板22接触,更利于热传导,从而更利于散热。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24还包括设于承载板242上的隔板244及限位板246,电池40与主板50分别位于隔板244的两侧,限位板246的数目为多块,隔板244与多块限位板246围合形成电池容置腔24a。其中,限位板246与其相邻的加强筋248连接,隔板244与其相邻的限位板246连接。电池40容置于电池容置腔24a内,通过电池容置腔24a限位固定。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承载板242上设有多个位于主体部24内的第二固定柱243,主板50通过穿设于主板50及第二固定柱243上的螺纹柱连接。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24内设有多个第三固定柱245,第三固定柱245嵌于加强筋248上,且第三固定柱245与加强筋248靠近盖板26的一端齐平,天线30通过穿设于天线30及第三固定柱245上的螺纹柱连接。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24的内侧壁上设有多个卡槽247,盖板26上设有多个卡块262,卡块262与卡槽247一一对应,且卡块262卡于卡槽247内,以使得主体部24与盖板26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24与盖板26的材质为塑胶。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监测仪70,该监测仪70用于为速眠仪10提供肌电、体动及脉率信号,从而判断患者的睡眠状况,以确定速眠仪10工作所需的参数,例如,工作时长,天线30发射的脉冲电磁场的频率等。

如图5、图6、图8及图9所示,监测仪70包括保护壳70a、带体70b、主电路板82、供电件(电池)84、副电路板86、肌电传感器92、脉率传感器94及体动传感器96。

如图5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监测仪70为手环结构,带体70b的两端分别与保护壳70a的相对的两端连接。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监测仪70的结构形式并不限于手环结构,监测仪70还可以为套筒结构(类似于血压计的袖筒)等合理的结构。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壳70a与带体70b通过连接件72连接。具体地,连接件72包括连接块722以及两个凸起724,两个凸起724分别设于连接块722的相对的两侧,连接块722的表面开设有位于两个凸起724之间的容置槽7222,带体70b一端设于容置槽7222内。

保护壳70a包括保护主体74及保护盖76,保护主体74设有第一容置部742,保护盖76设有与第一容置部742正对的第二容置部(图未示),连接块722具有凸起724的两侧分别位于第一容置部742及第二容置部内,当保护盖76与保护主体74固定连接时,保护盖76及保护主体74分别挤压两个凸起724,以使得带体70b固定于连接块722上。如此,可以使得保护壳70a与带体70b的连接处具有较大的强度。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保护主体74内设有多个第四固定柱744,保护盖76通过穿设于保护盖76及第四固定柱744上的螺纹柱连接。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带体70b包括第一部分71及第二部分73,第一部分71远离保护壳70a的一端设有卡接部712,卡接部712开设有卡口7122,第二部分73远离保护壳70a的一端设有卡块732,卡块732卡于卡口7122内。

如图7、图8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肌电传感器92、体动传感器96及脉率传感器94均设于保护壳70a内,且肌电传感器92的触点露出,以与监测对象的皮肤接触,保护壳70a设有与脉率传感器94正对的透光区域78。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主电路板82、供电件84及副电路板86层叠设于保护主体74内,且副电路板86相对于主电路板82远离保护盖76,主电路板82分别与供电件84及副电路板86通信连接,肌电传感器92、体动传感器96及脉率传感器94均设于副电路板86远离主电路板82的表面。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副电路板86与主电路板82通过柔性电路板88通信连接。

进一步,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保护主体74内设有多块支撑板746以及多块隔离板748,多块支撑板746沿保护主体74的周向间隔设置,多块隔离板748围合形成限位腔7482,供电件84及副电路板86设于限位腔7482内,主电路板82搭载于支撑板746靠近保护盖76的一端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保护主体74内设有多个第五固定柱749,主电路板82通过穿设于主电路板82及第五固定柱749上的螺纹柱连接。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电路板82包括位于远离副电路板86的表面的显示器822、按键帽824及蓝牙天线826,以及穿设于保护主体74且外露的TypeC母座828。保护盖76上设有与显示器822正对的透光镜片766。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保护盖76包括相连的连接框762以及透光板764,显示器822穿设于连接框762上,且位于透光板764与主电路板82之间,按键帽824穿过连接框762及透光板764而外露。

如图7、图8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肌电传感器92包括设于副电路板86上的一个第一触点922以及两个第二触点924,第一触点922为环形结构,两个第二触点924分别位于第一触点922的两端,第一触点922及第二触点924远离副电路板86的一侧外露。脉率传感器94设于副电路板86上,且位于第一触点922内。体动传感器96设于副电路板86上,且位于第一触点922与第二触点924的排布方向的一侧。监测仪70还包括透镜98,第一触点922的内壁上设有环形凸边9222,透镜98位于第一触点922内,且搭载于环形凸边9222上,透镜98远离副电路板86的一侧外露。透镜98所在的区域即为透光区域78。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监测仪70还包括弹性罩942,弹性罩942罩设于脉率传感器94上,弹性罩942位于第一触点922内,且弹性罩942设有与透镜98正对的透光孔(图未标)。弹性罩942可以很好的保护脉率传感器94及提高数据采集的精确度。

进一步,如图7、图8及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监测仪70还包括装饰件93,保护主体74设有缺口(图未示),装饰件93设于缺口内,且第一触点922、第二触点924及透镜98穿设于装饰件93并露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