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2127发布日期:2019-02-12 21:36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



背景技术:

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至今已有30余年,从早期的球囊扩张术、裸支架植入术发展到药物洗脱支架乃至今天的生物可吸收支架,不断的推动着冠心病介入治疗向前进步。目前,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不科学的饮食习惯、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近300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且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心血管患病率还在持续上升中。

永久性金属支架采用药物全部涂覆的方式进行血管介入治疗,虽然能够达到治疗的效果,但是病人术后需长期使用抗凝药物以避免支架部位的血栓形成,即使这样也难完全避免血栓形成,并且可能导致致命性大出血。使用药物洗脱金属支架(DES)能够使术后再狭窄率降至3%以下,但对于慢性的支架部位刺激性内膜增生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有研究指出因此造成的血管腔内支架术后远期通畅率甚至低于单纯球囊成型术;另外植入金属支架后病人不能接受核磁共振检查。这些都可能会制约金属支架长期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因此,解决上述问题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所述内衬装置安装在所述支架的内部,用于吸收所述支架外表面多余的药物,包括:

吸收部,所述吸收部为内部具有盲孔和腔室的筒体,所述盲孔纵向设置在所述筒体内部,所述腔室环绕在所述盲孔的外周,并与所述盲孔连通,所述筒体的外壁上设有多个第一气孔,所述第一气孔将所述腔室与外界连通;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连接在所述吸收部的第一端,用于连接负压装置,以向所述吸收部的所述盲孔内提供负压。

优选地,所述第一气孔均匀分布在所述吸收部的外周,且每三个第一气孔截面的圆心点连线构成等边三角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气孔为一端宽口一端窄口的锥形孔,所述锥形孔的宽口端设置在所述吸收部的外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盲孔和所述腔室通过多个第二气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第二气孔沿所述盲孔径向上均匀分布,且至所述吸收部第一端向远离所述吸收部第一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气孔的孔径逐渐变大。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套设在所述吸收部的第一端,所述连接部的第二端外周套设有所述安装部。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安装部的连接为内倒角连接。

优选地,所述内衬装置为惰性金属材料件。

优选地,所述吸收部的长度大于等于三分之二所述支架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的长度小于二分之一所述支架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通过设置吸收部和安装部,能够在吸收部内部处于负压状态时,将套设于内衬装置外周的支架在喷涂药物时产生的多余药物吸收掉,该内衬装置能够有效保证支架良好的喷涂效果,避免支架因内部留存多余药物导致的血栓、刺激性内膜增生等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套设支架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100;

吸收部10;第一气孔11;盲孔12;腔室13;第二气孔14;

安装部20;

连接部30;

支架4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100。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100,其用于安装在支架40的内部,能够吸收支架40外表面多余的药物,包括吸收部10和安装部20。

具体而言,吸收部10为内部具有盲孔12和腔室13的筒体,盲孔12纵向设置在筒体内部,腔室13环绕在盲孔12的外周,并与盲孔12连通,筒体的外壁上设有多个第一气孔11,第一气孔11将腔室13与外界连通,安装部20连接在吸收部10的第一端,用于连接负压装置,以向吸收部10的盲孔12内提供负压。

换句话说,吸收部10为一柱状的筒体,其内部具有径向设置的盲孔12,在盲孔12的环绕方向设有腔室13,使得吸收部10的横截面形成双环结构,且盲孔12与腔室13连通,其中,筒体的外壁上设有多个第一气孔11,第一气孔11与腔室13相通,从而使盲孔12与筒体的外表面连通。同时吸收部10与安装部20相连,安装部20与负压装置相连,负压装置工作时,使得吸收部10的盲孔12及腔室13内形成负压区域,从而实现安装在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100外周的支架40在喷涂药物时,多余的药物在负压力的作用下从支架40的缝隙流进吸收部10的腔室13和盲孔12内,以达到吸收支架40外表面药物的作用,从而避免了多余的药物留在支架40的内表面。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100,通过设置吸收部10和安装部20,将吸收部10与负压装置相连,使得吸收部10的内部能够产生负压,进而在支架40进行药物喷涂时,通过吸收部10将支架40外表面多余的药物及时吸收,不仅能够支撑支架40且能够使支架40内表面无药物存在,解决了支架40因内部留存药物导致的血栓、刺激性内膜增生等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第一气孔11均匀分布在吸收部10的外周,且每三个第一气孔11截面的圆心点连线构成等边三角形。通过此种设计的第一气孔11在抽取负压时能够使负压区域形成一个负压屏障,以使得支架40表面的每一处多余的药物均被吸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气孔11为一端宽口一端窄口的锥形孔,锥形孔的宽口端设置在吸收部10的外表面上。

换言之,第一气孔11为喇叭状的锥形孔,喇叭锥形孔的宽口端朝向吸收部10的外表面,窄口端朝向吸收部10的内部,这样在吸收部10的盲孔12内产生负压时,宽口端的负压区域增大,确保支架40内表面的负压屏障不留缝隙,均匀有效的吸收支架40表面多余的药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盲孔12和腔室13通过多个第二气孔14连通,多个第二气孔14沿盲孔12径向上均匀分布,且至吸收部10第一端向远离吸收部10第一端的方向上第二气孔14的孔径逐渐变大。

也就是说,盲孔12和腔室13通过多个第二气孔14连通,有利于盲孔12内与腔室13内的负压平衡,进一步地第二气孔14至吸收部10第一端向背离第一端的方向上孔径逐渐增大,由于负压装置工作时,紧邻负压装置的第一端压力较大,背离负压装置的一端负压力减弱,因此采用孔径的大小设计可以保持整个腔室13内的负压平衡,使支架40的内部受到均匀的负压力,更有利于支架40表面药物吸收的均匀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100还包括连接部30,连接部30的第一端套设在吸收部10的第一端,连接部30的第二端外周套设有安装部20。

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连接部30作为一个过渡段连接吸收部10和安装部20,且吸收部10、连接部30和安装部20三者的直径逐渐增大,这样支架40的一端可以安装在连接部30上,支架40的另一端套在吸收部10的外周并具有一定的缝隙,这样有利于吸收部10对支架40外表面药物的吸收。优选地,连接部30表面有一定的磨砂处理,以增加其与支架40间的摩擦力,使支架40更加稳定的固定在内衬装置上。

进一步地,连接部30与安装部20的连接处为内倒角结构,防止由于加工偏差造成的连接部30与安装部20连接处形成外圆角过渡导致支架40无法套到连接部30底部的情况。

优选地,内衬装置为惰性金属材料件,该材料能够防止生锈或腐蚀等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吸收部10的长度大于等于三分之二支架40的长度,以保证负压屏障能够完全覆盖半个支架40。连接部30的长度小于二分之一支架40的长度,保证在喷涂过程中能够完整覆盖支架40的二分之一。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支架靶向喷涂的内衬装置100,通过对支架40外表面多余的药物及时吸收,不仅能够使支架40内表面无药物存在,解决了支架40因内部留存药物导致的血栓、刺激性内膜增生等情况,且该装置可在喷涂结束后,拆下清洗反复使用,降低了成本。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