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70492发布日期:2018-09-29 04:20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生理用卫生巾等穿着于内裤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公开有一种具有从吸收体的外侧缘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的切口的吸收性物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切口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5229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切口,构成为易于在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借助切口发生变形。因此,吸收性物品的整体反复发生变形,有可能产生由吸收性物品的扭歪、偏移引起的泄漏。另外,在抵接于穿着者的臀部的后侧区域,后侧区域的两侧的外侧缘借助切口发生变形。因此,后侧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难以持续贴合于身体,有可能在臀沟与吸收性物品之间产生间隙,发生泄漏。

另外,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在后侧区域形成有多个切口,在配置有该切口的部分未配置吸收材料。由此,有可能经由切口而在后侧区域发生体液的泄漏。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对于穿着者的臀部的贴合性,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公开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1)的要旨在于,其具有:相互正交的前后方向(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宽度方向w);中央区域(中央区域s1),其与穿着者的排泄口相对;后侧区域(后侧区域s3),其与穿着者的臀部相对;中间区域(中间区域s4),其位于所述中央区域与所述后侧区域之间;以及吸收芯(吸收芯31),其配置于所述中央区域、所述后侧区域以及所述中间区域,所述吸收芯具有分别从所述吸收芯的两外侧缘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的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和在所述后侧区域沿着连结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中心线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所述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单位面积重量和所述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单位面积重量比所述后侧区域的所述吸收芯的外侧缘的单位面积重量低,所述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离,仅配置于所述中央区域、所述后侧区域以及所述中间区域中的所述中间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图2是从与图1相反的那一侧观察到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1的a-a线的吸收性物品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的b-b线的吸收性物品的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穿着于穿着者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穿着于穿着者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穿着于穿着者的状态的运动的图。

图8是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和所附附图的记载,至少能够明确以下的事项。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互相正交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

中央区域,其与穿着者的排泄口相对;

后侧区域,其与穿着者的臀部相对;

中间区域,其位于所述中央区域与所述后侧区域之间;以及

吸收芯,其配置于所述中央区域、所述后侧区域以及所述中间区域,其中,

所述吸收芯具有分别从所述吸收芯的两外侧缘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的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和在所述后侧区域沿着连结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中心线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

所述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单位面积重量和所述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单位面积重量比所述后侧区域的所述吸收芯的外侧缘的单位面积重量低,

所述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离,仅配置于所述中央区域、所述后侧区域以及所述中间区域中的所述中间区域。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利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抑制中央区域的吸收芯的变形对后侧区域的吸收芯的变形产生的影响,吸收性物品易于在中央区域和后侧区域独立地变形。由此,能够使吸收性物品的中央区域沿着穿着者的下裆的形状地配置,并且使吸收性物品的后侧区域沿着穿着者的臀部的形状地配置。由此,易于维持使中央区域和后侧区域分别贴合于身体的状态,能够提高贴合感。

像这样,当穿着者在吸收性物品贴合于身体的状态下行走时,对被两腿夹着的中央区域施加扭转方向的力。此时,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分别发生变形,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吸收因扭转方向的力引起的变形,能够减少后侧区域的变形。由此,即使在中央区域因腿的运动而较大程度地移动了的情况下也是,后侧区域相比于中央区域移动较少,能够持续沿着臀部。

另外,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在宽度方向上分离配置,中央区域和后侧区域能够分别以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之间的吸收芯为中心向左右发生变形。由此,吸收性物品能够以跟随行走时的穿着者的身体地扭转的方式发生变形,维持对于下裆和臀部的贴合性,能够抑制泄漏。另外,中央区域和后侧区域在行走时维持贴合于身体的状态,因此穿着者能够获得吸收性物品始终持续沿着身体这样的安心感。

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

在位于所述吸收芯的非皮肤面侧的非皮肤面片设有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内裤的粘合区域,

所述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和所述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配置于在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粘合区域不重叠的区域。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能够抑制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变形和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变形被内裤过度地阻碍。能够利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抑制施加于中央区域的力向后侧区域传递,并且能够使吸收性物品以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为基点呈凸状变形来维持对于臀部的贴合性。

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

在所述中央区域,一对第1侧方压缩部隔着所述中心线分别设于两侧,

在所述后侧区域,一对第2侧方压缩部隔着所述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分别设于两侧,

在所述中间区域未设有压缩部。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中间区域未设有压缩部,第1侧方压缩部和第2侧方压缩部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中央区域的吸收芯的变形对后侧区域的吸收芯的变形产生的影响。此外,在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两侧设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第2侧方压缩部。由于第2侧方压缩部的刚度比较高,因此其成为吸收芯的变形基点。夹在一对第2侧方压缩部之间的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更易于向穿着者的身体侧隆起。由此,能够更适应穿着者的身体,给穿着者带来舒适的贴合感。中央区域的吸收芯的侧部由于第1侧方压缩部而刚度变高,相对于吸收芯的侧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易于朝向穿着者的排泄口呈凸状变形。

另外,中间区域未设有压缩部,刚度比较低,因此在对吸收性物品施加了扭转方向的力时,易于因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而发生变形。由此,吸收性物品能够以跟随腿的运动地扭转的方式发生变形。由此,能够利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吸收前侧区域的变形,使后侧区域更加持续沿着臀部,能够抑制泄漏。

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

所述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在所述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外侧缘的位置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外侧缘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10mm以上,因此能够有效地截断中央区域的变形和后侧区域的变形。另外,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外侧缘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50mm以下,因此能够利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吸收身体的变形并且利用后侧区域吸收流到臀部侧的体液。使用者不易于因经血流到臀部侧而感觉到不安,能够获得穿着时的安心感。

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

在所述后侧区域,具有伸出到比所述中央区域的吸收芯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臀部翼片。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穿着时,不仅是吸收芯的侧部,连臀部翼片也被下压。由此,后侧区域的吸收芯更易于以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为顶点隆起。由此,更易于获得沿着穿着者的臀部配置吸收芯、抑制臀部的泄漏的效果。

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

所述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外侧缘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内侧缘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

所述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随着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去而变长。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外侧缘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内侧缘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在吸收芯受到了扭转的力时,吸收芯的可动区域变大,吸收芯能够更加跟随身体地变形。另外,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成对地分别形成在左右,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形状为朝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而变细的顶端较细的形状。由此,将在左右的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的外缘延长而得到的假想线呈大致字母x形状。吸收芯易于以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为支点沿旋转方向移动,易于跟随腿的前后运动。

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所述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相对于将所述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后端缘彼此间连结起来的假想线交叉。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相对于连结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假想线交叉,因此易于以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为基点将吸收芯的变形向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传递。另外,以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为顶点呈凸状变形的部分位于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之间,经由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受到来自穿着者的腿的力。因此,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后侧在经由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受到了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朝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力时,以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在连结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假想线上的部分为支点左右运动。与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沿宽度方向自由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限制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前侧的移动,能够抑制吸收芯的扭歪,能够抑制体液的泄漏。

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

该吸收性物品具有用于折叠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折叠线,

所述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配置于不具有所述折叠线的区域。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配置于不具有折叠线的区域,因此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未形成习惯性弯折,能够以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为基点使吸收芯变形。

该吸收性物品也可以是,

所述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后端缘位于比所述吸收芯的后端缘靠前方的位置。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比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靠后方的位置配置有吸收芯,未形成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因此不向穿着者侧隆起。比身体的臀沟靠后方的位置成为骶骨周边,呈比较平坦的形状。抵接于骶骨周边的部分成为平坦的形状,吸收芯的后端缘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

该吸收性物品也可以是,所述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后端缘位于所述吸收芯的后端缘。

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后侧区域的吸收芯被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左右截断,隔着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各侧的吸收芯分别根据腿的交替运动而移动。由此,能够使隔着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一侧的吸收芯以跟随身体的运动的方式移动,使另一侧的吸收芯持续贴合于身体。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可以是护垫(卫生护垫)、生理用卫生巾、失禁垫等任意的吸收性物品。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一个例子,说明一次性的生理用卫生巾。

此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应留意存在各尺寸的比例等与现实不同的情况。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该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之间也能包含相互的尺寸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

(1)吸收性物品的整体的结构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图2是从与图1相反的那一侧观察到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1的a-a线的吸收性物品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1的b-b线的吸收性物品的剖视图。

吸收性物品1具有前后方向l、宽度方向w以及厚度方向t。前后方向l是从穿着者的前侧(腹侧)向后侧(背侧)延伸的方向,或者从穿着者的后侧向前侧延伸的方向。宽度方向w是与前后方向l正交的方向。厚度方向t是从穿着者的皮肤面侧t1向非皮肤面侧t2延伸的方向,且是与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正交的方向。皮肤面侧t1相当于在使用时与穿着者的皮肤相面对的那一侧。非皮肤面侧t2相当于在使用时与皮肤面侧t1相反的那一侧,即朝向与穿着者的皮肤相反的方向的那一侧。

吸收性物品1具有中央区域s1、前侧区域s2、后侧区域s3以及中间区域s4。中央区域s1是包含与穿着者的排泄口(例如阴道口)相对的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的区域。在吸收性物品穿着于内裤时,中央区域s1位于内裤的下裆部。也就是说,中央区域是配置在穿着者的下裆即穿着者的两腿之间的区域。

前侧区域s2位于比中央区域s1靠前侧的位置。前侧区域s2的前端缘限定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缘。后侧区域s3位于比中间区域s4靠后侧的位置。后侧区域s3的后端缘限定吸收性物品1的后端缘。后侧区域s3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可以长于中央区域s1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

中间区域s4位于比中央区域s1靠后方且比后侧区域s3靠前方的位置。中间区域s4是包含后述的翼部3的后端缘的区域。中间区域s4的前端缘是后述的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的前端缘,中间区域s4的后端缘是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的后端缘。

在中央区域s1可以设有翼部3。此外,在后侧区域s3可以设有向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鼓出的臀部翼片4。臀部翼片4伸出到比中央区域s1的吸收芯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翼部3的前端缘被翼部3的根部所限定,相当于向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凹入最深的两个部分中的位于前侧的部分。翼部3的前端缘也可以限定中央区域s1和前侧区域s2之间的交界。翼部3的后端缘被翼部3的根部所限定,相当于向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凹入最深的两个部分中的位于后侧的部分。

吸收性物品1具有皮肤面片10、非皮肤面片20以及吸收体30。皮肤面片10设在比吸收体30靠皮肤面侧t1的位置。非皮肤面片20设在比吸收体30靠非皮肤面侧t2的位置。吸收体30设在皮肤面片10和非皮肤面片20之间。

皮肤面片10可以具有表面片11以及侧部片12。表面片11是使体液等液体透过的透液性的片材。表面片11覆盖吸收体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部。表面片11可以在前后方向l上从前侧区域s2延伸到后侧区域s3。

侧部片12覆盖表面片11的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缘,并向比表面片1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延伸。侧部片12能够由与表面片11相同的材料构成。侧部片12可以配置在吸收体30的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缘、翼部3以及臀部翼片4。非皮肤面片20是非透液性的片材。

侧部片12的内侧缘沿着前后方向l向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折回。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着前后方向的状态包含与前后方向平行的状态,沿着宽度方向的状态包含与宽度方向平行的状态。在该折回了的侧部片12之间配置有沿前后方向l伸缩的伸缩性构件91。侧部片12的内侧缘和伸缩性构件91构成立起性的防漏翻边。防漏翻边的立起点是比伸缩性构件91的后端缘、伸缩性构件91的前端缘以及侧部片中的伸缩性构件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

吸收体30至少配置在中央区域s1、中间区域s4以及后侧区域s3。吸收体30具有包含用于吸收液体的吸收材料的吸收芯31和包覆吸收芯31的芯包层32。芯包层32至少在比吸收芯31靠皮肤面侧的位置覆盖吸收芯31即可。构成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例如能够由亲水性纤维、浆料以及高吸水性高分子(sap)形成。芯包层例如能够由无纺布、棉纸构成。

翼部3和臀部翼片4伸出到比中央区域s1的吸收芯31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翼部3和臀部翼片4可以由侧部片12和非皮肤面片20层叠而构成。翼部3构成为能够向非皮肤面片20侧折回。翼部3在使用时被向内裤的裆部的非皮肤面侧折回。臀部翼片4位于比翼部3靠后侧的位置,并设在后侧区域s3。臀部翼片4在使用时不折回,而配置在内裤和穿着者的臀部之间。

利用以下的测量方法来进行本说明书的“吸收芯的厚度”的测量。

在吸收性物品1被封入包装袋等的情况下,将吸收性物品1从包装袋取出,使用以该状态在20℃±2℃、相对湿度60%±5%rh的环境下放置了12个小时的样本。

测量位置设在吸收芯的产品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在测量时,不以吸收性物品收缩的状态而是以伸长吸收性物品的伸缩性构件的状态进行测量。此外,将除了吸收芯之外的皮肤面片和非皮肤面片等除吸收芯之外的部分去除。使用尾崎制作所(株)制造的千分表peacock,采用直径为10mm的测头,准备大小为30mm×30mm的试片,测量该试片的厚度。将测量器对于试片施加的测量压力调整为3g/cm2。此处,对于10个样品,以各自的状态进行上述的测量,将其平均值作为长度。

此外,利用以下的测量方法来进行本说明书的“吸收芯的单位面积重量和密度”的测量。

在吸收性物品1被封入包装袋等的情况下,将吸收性物品1从包装袋取出,使用以该状态在20℃±2℃、相对湿度60%±5%rh的环境下放置了12个小时的样本。

对于由包装体包装起来的吸收性物品,将包装体开封,将折叠的吸收性物品展开,对要测量单位面积重量和密度的部分的厚度和面积进行测量。接着,从吸收性物品切取要测量单位面积重量和密度的部分,测量切取出来的部分的重量。

接着,从切取出来的部分去除皮肤面片和非皮肤面片等除吸收芯之外的部分,测量吸收体的重量。基于吸收体的重量、要测量单位面积重量和密度的部分的面积来计算单位面积重量。基于单位面积重量和厚度来计算密度。

此外,利用以下的测量方法来进行本说明书的“长度”的测量。

在吸收性物品1被封入包装袋等的情况下,将吸收性物品1从包装袋取出,使用以该状态在20℃±2℃、相对湿度60%±5%rh的环境下放置了12个小时的样本。接着,使用日本亲和测定株式会社制造的弹性卷尺(尺带:以玻璃纤维为基材,以聚氯乙烯为覆盖层),沿着测量对象部位对测量对象部位的该状态的长度进行测量。此处,对于10个样品,以各自的状态进行上述的测量,将其平均值作为长度。

(2)吸收体的详细结构

接着,更具体地说明吸收体30的结构。吸收芯31至少在中央区域s1具有中凸部33。中凸部33也可以从中央区域s1向前侧区域s2延伸。中凸部33在中央区域s1跨中心线cl地配置。中心线是连结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线,与前后方向平行。中凸部33是指厚度比吸收芯的外侧缘的厚度厚的区域。中凸部33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中央区域s1内的除中凸部33之外的区域的吸收芯31的单位面积重量高,比中间区域s4的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之间的区域的单位面积重量高。优选的是,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之间的吸收芯的厚度和比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靠后侧的吸收芯31的厚度比中凸部33的厚度薄。更优选的是,后侧区域s3整体的吸收芯31的厚度比中凸部33的厚度薄。由于中凸部33的厚度比较厚,因此易于贴合于穿着者的排泄口。另一方面,由于后侧区域s3的吸收芯的厚度比较薄,后侧区域s3的刚度比较低,因此易于跟随穿着者的腿的运动,能够降低使腿运动时的不适感。另外,若吸收芯的单位面积重量比较高,则吸收芯易于扭歪。通过使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之间的吸收芯的单位面积重量和比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靠后侧的吸收芯31的单位面积重量较低,从而穿着者的臀部侧的吸收芯难以扭歪。中凸部33的后端缘是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的前端缘。中凸部33的前端缘与后述的第1侧方压缩部81相邻。中凸部33被第1侧方压缩部81包围。

吸收体30具有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和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在此,“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是指由具有比其周围的吸收芯31的单位面积重量低的单位面积重量的吸收芯31构成的区域,或者不具有吸收芯31的区域。这样,“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是包含吸收芯31的单位面积重量为零的区域的概念。在穿着者躺卧的姿势下,吸收性物品的后侧区域配置在穿着者的臀部的正下方即臀部与床之间。由于形成于后侧区域的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刚度比较低,因此给穿着者带来的不适感较小。此外,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和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作用下,构成吸收芯的吸收材料不易在中央区域、后侧区域的右侧部分以及后侧区域的左侧部分之间移动。由此,能够抑制由穿着状态下的运动引起构成吸收芯的吸收材料局部地集中。其结果,在吸收性物品的穿着状态下,能够缓和穿着者的不适感。因而,穿着者特别是在躺卧的姿势时也不易感觉到不适感。

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42的吸收芯31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42的周围的吸收芯(除中凸部之外)的单位面积重量的6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本实施方式的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的单位面积重量和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后侧区域s3的吸收芯的外侧缘的单位面积重量低。

在吸收芯31是不具有“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区域的情况下也是,芯包层跨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地包覆吸收芯31整体。在该情况下,即使吸收芯31被截断为多个区域,吸收体30也利用芯包层形成为一体。

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和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成为吸收体30的刚度发生变化的交界。因而,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和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相当于吸收体30易于变形的区域。

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设于中间区域s4。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分别从吸收芯的两外侧缘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利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抑制了中央区域的吸收体的变形对后侧区域的吸收体的变形产生的影响,吸收性物品在中央区域和后侧区域易于独立地变形。由此,能够使吸收性物品的中央区域沿着穿着者的下裆的形状地配置,并且使吸收性物品的后侧区域沿着穿着者的臀部的形状地配置。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设于比翼部3的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3lc靠后侧的位置且设于比吸收体30的后侧缘靠前侧的位置。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在前后方向l上跨翼部3的后端缘地设置。由于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在前后方向上跨成为翼部的基端部的翼部的后端缘地配置,因此能够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截断自穿着者的腿对翼部施加的力,抑制该力传递到后侧区域的状况。由于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在前后方向上跨成为翼部的基端部的翼部的后端缘地配置,因此能够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截断自穿着者的腿对翼部施加的力,抑制该力传递到后侧区域s3的状况。像这样,当穿着者在吸收性物品贴合于身体的状态下行走时,对被两腿夹着的中央区域施加扭转方向的力。此时,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分别发生变形,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吸收因扭转方向的力引起的变形,能够减少后侧区域的变形。由此,即使在中央区域因腿的运动而较大程度地移动了的情况下也是,后侧区域相比于中央区域移动较少,能够持续沿着臀部。

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由此,以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之间的吸收芯为中心,中央区域和后侧区域能够分别左右变形。由此,吸收性物品能够以跟随行走时的穿着者的身体地扭转的方式发生变形,维持对于下裆和臀部的贴合性,能够抑制泄漏。另外,中央区域和后侧区域在行走时维持贴合于身体的状态,因此穿着者能够获得吸收性物品始终持续沿着身体这样的安心感。在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之间配置有吸收芯。该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之间的吸收芯在被穿着者的腿夹着时以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为基点呈凸状变形,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另外,在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之间配置有吸收芯,因此能够将体液从中央区域s1向后侧区域s3引导。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在宽度方向上分离,中央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未完全截断。在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之间配置有吸收芯,因此能够减小中央区域s1与后侧区域s3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偏移。因此,在起夜之后走到厕所等时,中央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的位置难以发生偏移,能够抑制在厚度方向上形成台阶,难以产生不适感。并且,中央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的位置难以发生偏移,易于在相对于身体合适的位置配置中央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

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仅配置于中央区域s1、后侧区域s3以及中间区域s4中的中间区域s4。即,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未设于中央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也未设于前侧区域s2。更详细而言,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未配置于通过翼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3lc并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上,而位于比该中心3lc靠后方的位置。中央区域s1被穿着者的腿夹着,被施加朝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力。该力特别施加于翼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3lc,吸收芯在朝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力的作用下以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的方式隆起。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相对于翼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3lc偏移,从而对翼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3lc施加朝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力,不会阻碍中央区域s1的贴合性。

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未设于中央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在中央区域s1未形成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中央区域s1的侧漏。另外,能够维持中央区域的吸收芯的刚度,能够抑制在吸收芯被穿着者的腿夹着时中央区域的吸收芯过度变形,抑制中央区域的吸收芯的意料之外的变形。另外,穿着者能够获得利用中央区域s1吸收体液这样的安心感,能够不会感到对泄漏的不安地使用吸收性物品。

另外,在后侧区域s3未形成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因此后侧区域s3的吸收芯31的外侧缘难以变形,易于被维持为变形基点。由此,后侧区域s3的吸收芯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易于以吸收芯的侧部为基点呈凸状变形,吸收芯易于持续贴合于臀沟,能够抑制泄漏的产生。另外,在前侧区域s2未设有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从而不会释放使前侧区域s2贴合于阴道口的力,能够使前侧区域s2贴合于阴道口,能够防止侧漏。

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的外侧缘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的内侧缘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随着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去而变长。由此,在吸收芯受到了扭转的力时,吸收芯的可动区域变大,吸收芯能够更加跟随身体地变形。另外,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成对地分别形成在左右,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形状为朝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而变细的顶端较细的形状。由此,将在左右的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的外缘延长而得到的假想线呈大致字母x形状。吸收芯易于以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为支点沿旋转方向移动,易于跟随腿的前后运动。

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能够设于将吸收性物品沿前后方向3等分而成的三个区域中的位于中央的区域。在三个区域中的前侧的区域未设有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从而不会释放使前侧区域s2贴合于阴道口的力,能够使前侧区域s2贴合于阴道口,能够防止侧漏。另外,在三个区域中的后侧的区域未设有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从而后侧区域s3的吸收芯31的外侧缘难以变形,易于被维持为变形基点。由此,后侧区域s3的吸收芯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易于以吸收芯的侧部为基点呈凸状变形,吸收芯易于持续贴合于臀沟,能够抑制泄漏的产生。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设于在前后方向上跨翼部3和臀部翼片4的范围。中央区域s1借助翼部3固定于内裤,后侧区域s3借助臀部翼片4固定于内裤。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设于跨翼部3和臀部翼片4的范围,因此发挥对中央区域s1的运动和后侧区域s3的运动这两者进行缓冲的功能。

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的外侧缘的位置优选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上且30mm以下。由于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10mm以上,因此能够有效地截断中央区域的变形和后侧区域的变形。此外,由于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50mm以下,因此能够利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吸收身体的变形并利用后侧区域吸收流到臀部侧的体液。穿着者不易因经血流到臀部侧而感觉到不安,能够获得穿着时的安心感。

构成防漏翻边的伸缩性构件91在前后方向l上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地配置。在伸缩性构件91的作用下沿前后方向伸缩的区域与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重叠,易于发挥因伸缩性构件91引起的收缩。另外,在吸收性物品1跟随腿的运动地扭转而贴合于身体时,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被压缩或者伸长。伸缩性构件91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压缩时易于收缩,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伸长时易于伸长。即使在吸收性物品1扭转了的状态下,立起性的防漏褶裥也易于跟随身体,能够良好地保持贴合性。此外,在伸缩性构件91的收缩的作用下,能够使隔着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位于前后方向上的两侧的中央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靠近。由此,即使在由于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的变形而在中间区域s4产生褶皱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褶皱集中。

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在后侧区域s3沿着吸收性物品的中心线cl在前后方向l上延伸。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可以在前后方向l上呈直线地延伸。由于在后侧区域形成有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因此在从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朝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力的作用下,后侧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易于朝向穿着者的身体突出。由此,在后侧区域中,吸收性物品在躺卧的姿势时能够与穿着者的臀沟的形状相配合地变形。其结果,穿着者在臀部获得与吸收性物品之间的舒适的贴合感。

另外,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相对于连结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的假想线交叉。该假想线是将各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任意部分彼此间连结起来这样的线即可,具体而言,是将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后端缘连结起来的线。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伸出到比连结左右的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的后端缘的假想线靠前方的位置。易于使吸收芯的变形以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为基点向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传递。利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形成的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变形基点与利用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形成的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变形基点易于联动,能够变形为到达臀沟的更深的位置。此外,中凸部和利用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形成的凸形状沿着身体的前后方向疑似地相连,能够吸收体液的区域在前后方向上相连。因而,能够迅速地吸收附着于穿着者的皮肤的体液,能够抑制体液在皮肤的表面上传递,减少体液的泄漏。另外,以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为顶点呈凸状变形的部分位于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之间,经由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受到来自穿着者的腿的力。因此,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后侧在经由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受到了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朝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力时,以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在连结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假想线上的部分为支点左右运动。与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沿宽度方向自由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限制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前侧的移动,能够抑制吸收芯的扭歪,能够抑制体液的泄漏。

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的后端缘位于比吸收芯的后端缘靠前侧且比后侧区域s3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靠后侧的位置。在穿着者的身体的沿着前后方向l的截面中,臀部之间的沟(臀沟)存在于从比会阴部靠后方的位置到尾骨为止的区域,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抵接于该区域。在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的两侧配置有吸收芯的单位面积重量高于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的单位面积重量且缓冲性较高的区域。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的两侧柔软地贴靠于尾骨,能够防止对穿着者的皮肤产生的刺激。另外,在比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靠后方的位置配置有吸收芯,未形成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因此不向穿着者侧隆起。比身体的臀沟靠后方的位置成为骶骨周边,呈比较平坦的形状。抵接于骶骨周边的部分成为平坦的形状,吸收芯的后端缘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

也可以是,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和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重叠的区域,构成吸收性物品的结构构件彼此间不接合。具体而言,既可以是表面片11不与吸收体30接合,也可以是非皮肤面片20不与吸收体30接合。通过使结构构件彼此间不接合,从而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和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能够更加柔软地变形,吸收性物品易于在身体的作用下跟随身体地发生变形。

(3)压缩部

吸收性物品1具有通过在厚度方向t上至少压缩吸收芯31而形成的压缩部80。形成有压缩部的区域是与未形成压缩部的区域相比密度较高的部分。压缩部80是与未形成压缩部的区域相比密度较高的部分。压缩部80具有第1侧方压缩部81和第2侧方压缩部82(参照图1)。压缩部80设于中央区域s1、前侧区域s2以及后侧区域s3,未设于中间区域s4。由此,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未设有压缩部。采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中间区域未设有压缩部,第1侧方压缩部和第2侧方压缩部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中央区域的吸收芯的变形对后侧区域的吸收芯的变形产生的影响。此外,在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两侧设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第2侧方压缩部。由于第2侧方压缩部的刚度比较高,因此其成为吸收芯的变形基点。夹在一对第2侧方压缩部之间的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更易于向穿着者的身体侧隆起。由此,能够更适应穿着者的身体,给穿着者带来舒适的贴合感。中央区域的吸收芯的侧部由于第1侧方压缩部而刚度变高,相对于吸收芯的侧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易于朝向穿着者的排泄口呈凸状变形。另外,中间区域未设有压缩部,刚度比较低,因此在对吸收性物品施加了扭转方向的力时,易于因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而发生变形。由此,吸收性物品能够以跟随腿的运动地扭转的方式发生变形。由此,能够利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吸收前侧区域的变形,使后侧区域更加持续沿着臀部,能够抑制泄漏。

第1侧方压缩部81至少设在中央区域s1。通过在厚度方向t上压缩表面片11和吸收体30而形成第1侧方压缩部81。第1侧方压缩部81隔着中心线cl和中凸部33配置在两侧,并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第1侧方压缩部81限定中凸部33的外侧缘。

第1侧方压缩部81在吸收芯31的前端缘附近朝向宽度方向w弯曲,呈字母u形地连续地相连。取而代之,第1侧方压缩部81也可以独立地设在中凸部33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侧。即,一对第1侧方压缩部81也可以以互相被截断的形态独立地设置。由此,在对吸收性物品施加了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朝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力时,易于借助第1侧方压缩部81向中凸部传递力,易于使中凸部贴合于阴道口。

第2侧方压缩部82在后侧区域s3隔着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设在两侧。第2侧方压缩部82与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分开,不妨碍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呈凸状的变形。第2侧方压缩部82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第1侧方压缩部81和第2侧方压缩部82在前后方向上分开。在第1侧方压缩部81和第2侧方压缩部82之间配置有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由于第1侧方压缩部和第2侧方压缩部在前后方向上分开,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中央区域s1的吸收体的变形对后侧区域的吸收体的变形产生的影响。此外,由于第2侧方压缩部隔着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设在两侧,因此夹在一对第2侧方压缩部之间的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更易于向穿着者的身体侧隆起。吸收芯更加适应穿着者的身体,能够给穿着者带来舒适的贴合感。

(4)粘合区域

如图2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有设有用于将吸收性物品1固定于内裤s的粘合剂的作为第1粘合区域的第1主体粘合区域61、作为第2粘合区域的第2主体粘合区域62、翼部粘合区域63以及臀部翼片粘合区域64。这些粘合区域61~64设在非皮肤面片20的非皮肤面侧。

第1主体粘合区域61配置在比第2主体粘合区域62靠前方的位置。第1主体粘合区域61和第2主体粘合区域62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第1主体粘合区域61与第2主体粘合区域62在前后方向l上分开地配置。第1主体粘合区域61位于比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靠前侧的位置。第2主体粘合区域62位于比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靠后侧的位置。翼部粘合区域63设于翼部3。臀部翼片粘合区域64设于臀部翼片4。通过使第1粘合区域和第2粘合区域分开,在比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靠前方的区域和比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靠后方的区域易于实现各自独立的变形、运动。在中央区域和后侧区域能够更容易地与穿着者的身体的形状相配合地变形为不同的形状。

优选的是,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配置于在厚度方向t上不与粘合区域61~64重叠的区域。更具体地讲,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设在第1主体粘合区域61和第2主体粘合区域62之间的区域。优选的是,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配置于在厚度方向t上不与粘合区域61~64重叠的区域。更具体地讲,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设在多个第2主体粘合区域62彼此之间。由此,能够抑制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变形和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变形被内裤过度地阻碍。能够利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抑制施加于中央区域的力向后侧区域传递。另外,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和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能够进一步作为变形基点发挥功能。也就是说,隔着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和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而相邻的吸收芯31易于互相独立地运动。由此,吸收体30更易于与穿着者的下裆和臀部的形状相配合地贴合。因而,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更适应穿着者的身体并给穿着者带来更舒适的贴合感的吸收性物品。

优选的是,第2侧方压缩部82设在与第2主体粘合区域62重叠的区域。设有第2侧方压缩部82的区域固定于内裤。由此,在吸收芯31以第2侧方压缩部82为基点进行变形时,能够利用内裤支承第2侧方压缩部82。由于能支承成为变形的基点的第2侧方压缩部82,因此易于维持第2侧方压缩部82之间的区域突出的状态。

(5)穿着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

接着,参照图5~图7说明穿着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的形状。图5是使用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的沿图1的c-c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6是使用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的沿图1的d-d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7是从皮肤相对面侧观察穿着于内裤的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而得到的图。另外,在图5和图6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用于表示穿着者的身体形状的线。

在穿着作为生理用卫生巾的吸收性物品1时,吸收性物品1固定于内裤s。穿着者将安装有吸收性物品的内裤上提,穿着吸收性物品。通过上提内裤,吸收性物品的中央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借助内裤被向穿着者侧按压,与穿着者的身体紧贴。在该状态下,在被穿着者的腿夹着时,吸收性物品1的中央区域s1被穿着者的两腿夹着,受到从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朝向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力。

穿着者的身体的沿着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的截面形状在下裆附近和臀部附近有所不同。具体地讲,穿着者的下裆的阴裂(经血流出的阴道口附近)附近的身体的截面形状是大阴唇凹陷、从吸收性物品1侧凹陷的形状。吸收性物品的中央区域s1与该穿着者的下裆区域相对地配置。在穿着者的下裆,中央区域s1的吸收芯31、特别是中凸部33沿着身体配置,能够抑制下裆处的体液泄漏(参照图5)。

穿着者的肛门、臀沟位于比会阴部靠后方的位置,该会阴部位于比大阴唇靠后方的位置。比该会阴部靠后方的位置附近的身体的截面形状是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凹入的形状。吸收性物品的后侧区域s3与该穿着者的臀部相对地配置。

在后侧区域s3中,形成有沿着中心线cl在前后方向l上延伸的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另外,对于后侧区域s3的吸收芯而言,吸收芯的侧部被左右的臀部下压。此时,由于设有臀部翼片,因此不仅是吸收芯的侧部,连臀部翼片也被下压。由此,后侧区域的吸收芯更易于以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为顶点隆起。后侧区域s3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易于在从吸收性物品的外侧朝向内侧的力的作用下朝向穿着者的身体突出(参照图6)。由此,在后侧区域s3中,吸收性物品1能够与穿着者的臀沟的形状相配合地变形。其结果,穿着者在臀部处也获得了与吸收性物品1之间的舒适的贴合感。另外,在比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靠后方的位置配置有吸收芯,未形成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因此不向穿着者侧隆起。比身体的臀沟靠后方的位置成为骶骨周边,呈比较平坦的形状。抵接于骶骨周边的部分成为平坦的形状,吸收芯的后端缘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

在此,吸收性物品1在中央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欲与穿着者的身体的形状相配合地变为不同的形状。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抑制了中央区域s1的吸收体30的变形对后侧区域s3的吸收体30的变形产生的影响。即,利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吸收性物品易于在中央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独立地变形。

另外,像这样构成的吸收性物品在穿着状态下根据穿着者的腿的运动而发生变形。图7表示穿着者使腿交替运动时的吸收性物品的变形形态。图7的(a)表示穿着者的两腿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一致的状态。从图7的(a)所示的状态起,在穿着者使位于图7中的左侧的左腿迈到比右腿靠前的位置时,中央区域s1被左腿朝向右前方推压,成为图7的(b)所示的状态。另外,从图7的(a)所示的状态起,在穿着者使位于图7中的右侧的右腿迈到比左腿靠前的位置时,中央区域s1被右腿朝向左前方推压,成为图7的(c)所示的状态。

在如图5和图6所示那样吸收性物品贴合于身体的状态下,在穿着者走路时,腿交替运动,向使产品扭转的方向施加力。此时,位于两侧的缺口部缓冲扭转的力,从而能够维持呈凸状贴合的形状。

更详细而言,在穿着者不使腿运动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中央区域s1贴合于穿着者的下裆,如图6所示,后侧区域s3贴合于穿着者的臀沟。在该状态下穿着者使腿运动时,被腿夹着的中央区域s1根据腿的前后运动而受到扭转方向的力。具体而言,从穿着者的腿对吸收性物品施加的力易于施加于中央区域s1、特别是翼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3lc。对吸收性物品的中央区域s1、特别是翼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3lc施加有沿着宽度方向的力。此时,后侧区域贴合于身体,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之间的区域的刚度比较低,因此中央区域以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之间的区域为中心偏向左右。由此,中央区域s1以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之间的区域为中心向左右扭转。另外,不仅在行走时,在穿着者躺卧的状态下翻身时,身体也发生扭转,在中央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施加有扭转的方向的力。由此,吸收性物品以根据腿的运动而扭转的方式发生变形,能够跟随身体的运动。

此时,相对而言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的单位面积重量比较低且刚度比较低,因此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被压缩或者伸长。利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变形,能够抑制中央区域s1的变形向后侧区域s3传递。例如,如图7的(b)和(c)所示,在以一对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之间的吸收芯为中心,中央区域s1的前端缘较大程度地偏向左右的情况下,左右的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分别发生变形,能够吸收中央区域的变形。因此,即使在中央区域s1的前端缘较大程度地偏向左右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后侧区域持续沿着身体。同样,利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能够抑制后侧区域s3的变形向中央区域s1传递。由此,中央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互相不缓冲,各自能够持续沿着身体。

(6)变形例

接下来,基于图8说明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1a。另外,在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变形例1的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由切口构成。利用由该切口构成的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也能够实现截断中央区域和后侧区域的吸收芯的运动的效果以及使吸收性物品扭转这样的变形。

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的后端缘位于吸收芯的后端缘。由此,吸收芯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缘与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前端缘之间的区域被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左右截断。

通过使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的后端缘位于吸收芯31的后端缘,从而将吸收芯左右分割,易于使后侧区域s3的吸收芯31在左右各自独立地跟随身体的运动。例如,在穿着者行走时,使左右腿交替运动。伴随着该腿的运动,臀部也左右交替运动。若后侧区域s3的吸收芯31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一体化地移动,则在腿的交替运动的作用下,后侧区域s3的吸收芯31整体左右移动,有时臀部的贴合感不稳定。

通过后侧区域s3的吸收芯31被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左右截断,从而隔着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的各侧的吸收芯31根据腿的交替运动而移动。由此,能够使隔着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的一侧的吸收芯31跟随身体的运动而移动,使另一侧的吸收芯31持续贴合于身体。

另外,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1a具有用于折叠吸收性物品的折叠线。变形例1的吸收性物品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折叠线fl以及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宽度折叠线f1~f3。该折叠线是在独立地包装时进行折叠的线。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配置于不具有前后折叠线fl以及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宽度折叠线f1~f3的区域。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配置于不具有折叠线的区域,因此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未形成习惯性弯折,能够持续发挥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的作为变形基点的功能。

另外,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未设有折叠线,因此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未形成习惯性弯折,能够以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为基点使吸收芯变形。更详细而言,能够抑制因折叠线而使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局部的刚度变高。例如,若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设有折叠线,则设有折叠线的部分的纤维变密,因此在对吸收性物品施加了力时,力易于集中于该变密的部分。因此,变密的部分成为变形基点,有可能产生吸收芯的走形。然而,在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未设有折叠线,因此能够抑制设有意料之外的变形基点。吸收芯以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1为基点发生变形,从而能够发挥持续贴合于臀沟的效果,抑制泄漏的产生。

以上,采用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明确本发明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规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前提下作为修改和变更技术方案进行实施。因而,本说明书的记载的目的在于例示说明,对于本发明并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义。

另外,通过参照,将2016年2月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第2016-17139号的全部内容编入本说明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提供一种提高对于穿着者的臀部的贴合性、抑制排泄物的泄漏的吸收性物品。

附图标记说明

1、1a、吸收性物品;3、翼部;4、臀部翼片;10、皮肤面片;20、非皮肤面片;31、吸收芯;33、中凸部;41、第1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42、第2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61、第1主体粘合区域;62、第2主体粘合区域;81、第1侧方压缩部;82、第2侧方压缩部;l、前后方向;w、宽度方向;t、厚度方向;s1、中央区域;s2、前侧区域;s3、后侧区域;s4、中间区域;cl、中心线;fl、f1、f2、f3、折叠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