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4215发布日期:2019-07-17 05:1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医疗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设备。

本申请基于2016年11月25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229420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背景技术:

提出有一种能够牵引在树脂制的管状主体内配置的操作线来对远位部进行弯曲操作的医疗设备。在向血管等体腔插入该种医疗设备时,能够通过在体腔的分叉点弯曲管状主体的远位部来选择插入方向。

当为这种医疗设备时,通常将复数个操作线对置地设置,选择位于打算弯曲的方向上的操作线来进行牵引,并松弛另一方,从而将受到牵引的操作线作为内侧来弯曲管状主体的远位部。

在具备复数个操作线的医疗设备中,设置有具有被称作转盘等的旋转部件的弯曲操作部,以使若牵引其中一方操作线则能够同时松弛另一方。操作线的一端部卷绕并固定于转盘,若通过使转盘旋转来牵引其中一方操作线,则能够同时使另一方操作线松弛。

然而,管状主体由树脂和金属复合而成,操作线为金属制。因此,管状主体和操作线的热膨胀系数大不相同。具体而言,管状主体的热膨胀系数比操作线大10倍左右。

因此,在医疗设备的装配成形后通过高温的反应条件化在管状主体的表面上形成亲水性涂层的工序等中,若导管曝露于高温中,则对操作线在拉伸方向上赋予张力,对于管状主体则作为其阻力而赋予轴心方向的压缩力。作为其结果,在操作线或管状主体上施加有大负荷,有在提供于手工前操作线断裂或管状主体塑性弯曲的可能性。

为应对这些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导管以如下方式构成:设置成弯曲操作部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滑动,在弯曲操作部滑动至远位侧的状态下操作线成为松弛的状态,在弯曲操作部滑动至近位侧的状态下操作线成为紧绷的状态。

在形成导管的亲水性涂层时等置于高温环境下时,使弯曲操作部滑动至远位侧来松弛操作线,由此防止对操作线施加张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883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随着近年来医疗设备的使用范围的扩大,要求具有更长的管状主体的医疗设备。在这些长的医疗设备中,在高温环境下由上述的管状主体和操作线的热膨胀率的差引起的问题变得更加明显。

因此,在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那样通过将操作线设为松弛状态来应对高温环境的类型的医疗设备中,随着医疗设备的长度加长,需要更进一步地松弛操作线。

然而,新发现了操作线越松弛,则关于操作线的布置越有进一步改良的空间。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对松弛的操作线的布置进一步进行改良的医疗设备。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包含以下技术思想。

(1)一种医疗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具备:管状主体,该管状主体是长条形状且为挠性;复数个操作线,该复数个操作线插穿于所述管状主体,并且末端部连接于所述管状主体的远位部;操作部主体,该操作部主体设置于所述管状主体的基端部;弯曲操作部,该弯曲操作部设置成能够在所述操作部主体进行旋转操作且能够在固定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滑动,并且固定有所述操作线的基端部且通过旋转操作对复数个所述操作线分别赋予牵引力来弯曲所述管状主体的远位部;以及路径规定部,该路径规定部对所述弯曲操作部内的所述操作线的路径进行规定,当所述弯曲操作部处于所述固定位置时,所述操作线成为松弛状态,并且当所述弯曲操作部处于所述操作位置时,所述操作线成为比所述松弛状态更加紧绷的状态,还具备防止所述操作线从由所述路径规定部规定的路径脱离的防脱离部件。

(2)根据(1)所述的医疗设备,其具备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在突出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滑动的滑块,所述滑块在所述突出位置限制所述弯曲操作部的旋转操作,在所述退避位置允许所述弯曲操作部的旋转操作,在所述防脱离部件形成有所述滑块能够通过的第1缺口部,所述滑块在所述突出位置和所述退避位置之间滑动时通过所述第1缺口部。

(3)根据(1)或(2)所述的医疗设备,其中,所述防脱离部件作为与所述路径规定部不同的部件而构成,与所述路径规定部嵌合。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设备,其中,在所述防脱离部件形成有使所述操作线通过的第2缺口部,并且划定所述第2缺口部的边缘成为在所述防脱离部件的厚度方向上具有圆角的倒角形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设备,为了防止操作线在弯曲操作部内脱离规定的路径,改良了已松弛的操作线的布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管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表示将弯曲操作部向一个方向进行操作的状态的导管的整体侧视图。

图3是表示将弯曲操作部向另一方向进行操作的状态的导管的整体侧视图。

图4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导管的远位部的纵剖视图。

图6是弯曲操作部处于固定位置的操作部的俯视图。

图7是对弯曲操作部处于固定位置时的操作线的状态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防脱离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通过防脱离部件防止了操作线的脱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滑块通过防脱离部件的第1缺口部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1是弯曲操作部处于操作位置时的操作部的俯视图。

图12是对弯曲操作部处于操作位置时的操作线的状态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设备的实例的导管进行说明。另外,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符号,并适当地省略重复说明。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医疗设备,以导管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包含内窥镜等其他医疗设备。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的内容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管1的整体侧视图。图2是表示将弯曲操作部92向一个方向进行操作的状态的导管1的整体侧视图。图3是表示将弯曲操作部92向另一方向进行操作的状态的导管1的整体侧视图。图4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图5是导管1的远位部的纵剖视图。图6是弯曲操作部92处于固定位置的操作部90的俯视图。图7是对弯曲操作部92处于固定位置时的操作线60的状态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防脱离部件99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通过防脱离部件99防止了操作线60的脱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滑块98通过防脱离部件99的第1缺口部992的情况的立体图。图11是弯曲操作部92处于操作位置时的操作部90的俯视图。图12是对弯曲操作部92处于操作位置时的操作线60的状态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在图1~图3所示的导管1中,将纸面左侧(管状主体10的端部所在侧)称作远位侧,将纸面右侧(操作部90所在侧)称作近位侧。

导管1具备:管状主体10,长条形状且为挠性;复数个操作线60,插穿于管状主体10,末端部连接于管状主体10的远位部de;以及操作部主体94,设置于管状主体10的基端部。

并且,导管1具备弯曲操作部92,所述弯曲操作部92设置成能够在操作部主体94进行旋转操作且能够在固定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滑动,并且固定有操作线60的基端部且通过旋转操作对复数个操作线60分别赋予牵引力来弯曲管状主体10的远位部de。

当弯曲操作部92处于固定位置时,操作线60成为松弛状态,并且当弯曲操作部92处于操作位置时,操作线60成为比松弛状态紧绷的状态。

导管1还具备:路径规定部93,对弯曲操作部92内的操作线60的路径进行规定;以及防脱离部件99,防止操作线60从由路径规定部93规定的路径脱离(参考图7、图9、图10)。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管状主体〕

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为用于将管状主体10插穿于血管内的血管内导管。

管状主体10也被称作套管(sheath),为在内部通孔形成有主管腔(主腔,mainlumen)20的中空管状且长条形状的部件。

如图5所示,管状主体10具有层叠构造。以主管腔20为中心,从内径侧依次层叠有内层(主软管)24以及外层50而构成管状主体10。在外层50的表面上形成有亲水层(未图示)。内层24以及外层50通过挠性的树脂材料而形成,分别为圆管状且具有大致均匀的厚度。

内层24为管状主体10的最内层,通过其内壁面来划定主管腔20。主管腔20的剖面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形。当横剖面为圆形的主管腔20时,其直径可遍及管状主体10的长边方向而均匀,或者也可根据长边方向的位置而不同。

从容易且精确度良好地进行装配的观点来看,优选内层具有大致均匀的厚度。

内层可由相同种类的材料构成,也可由不同种类的材料构成,从容易且精确度良好地进行装配的观点来看,优选由相同种类的材料构成。

内层24的材料例如能够举出氟系的热塑性聚合物树脂。作为氟系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具体而言,能够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以及全氟烷氧基氟树脂(pfa)。通过由这些氟系聚合物材料构成内层24,在通过主管腔20来供给药液等时的传递(delivery)性变得良好。并且,降低在主管腔20中插穿导丝等时的滑动阻力。

丝加强层30是设置于管状主体10中比操作线60更靠近内径侧来保护内层24的保护层。丝加强层30存在于操作线60的内径侧,从而能够防止操作线60从外层50朝向内层24贯穿而露出于主管腔20。

丝加强层30是将加强丝32进行卷绕而形成。加强丝32的材料中,除了钨(w)、不锈钢(sus)、镍钛系合金、钢、钛、铜、钛合金或铜合金等金属材料以外,还能够使用比内层24以及外层50的剪切强度更高的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pai)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树脂材料。丝加强层32的材料优选为金属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强丝32,使用不锈钢的细线。

丝加强层30为网眼层。第1标志物14、第2标志物16以及第3标志物18的下层是由作为不易产生机械变形的网眼层而形成的丝加强层30,由此能够将第1标志物14、第2标志物16以及第3标志物18铆接固定。

构成丝加强层30的加强丝32的条数没有特别的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图示出由16条加强丝32形成的丝加强层30。

在管状主体10的远位部de设置有第1标志物14、以及位于比该第1标志物14更靠近近位侧的第2标志物16。第1标志物14和第2标志物16是包含白金等x射线等放射线不透过的金属材料的环状的部件。通过将第1标志物14和第2标志物16该两个标志物的位置作为指标,能够在放射线(x射线)观察下视觉辨认体腔(血管)内的管状主体10的末端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判断进行导管1的弯曲操作的最佳的时机。

并且,在比第2标志物16更靠近近位侧,设置有第3标志物18。第3标志物18也成为导管1的操作时的标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标志物18的远位侧的侧面表示距离管状主体10的末端30mm的位置。

例如,当导管1用于向被试验者的体内导入可拆(detachable)线圈时,操作者能够将第3标志物18作为标准来掌握导管1的主管腔20内的可拆线圈的切断位置。可拆线圈是指用于栓塞被试验者的动脉瘤或血栓而保留在被试验者的体内的线圈。这些可拆线圈能够通过在主管腔20内被通电而在特定的切断位置进行切断。

第1标志物14、第2标志物16以及第3标志物18在本实施方式中均为包含相同材料且具有相同形状的部件。

如此,通过将第1标志物14、第2标志物16以及第3标志物18设为相同的部件,能够使用共用的模具来制成,与作为分别具有不同形状的部件而制成时相比,能够降低制造所需的成本。

上述的丝加强层30形成于第1标志物14、第2标志物16以及第3标志物18的下层,并且未在第1标志物14和第2标志物16之间的区域形成,所述区域成为丝加强层30的非形成区域。

在丝加强层30的非形成区域和形成有丝加强层30的区域中,弯曲刚性产生不连续性,丝加强层30的非形成区域的弯曲刚性变小。因此,在对操作线60进行牵引操作时,能够在丝加强层30的非形成区域中急剧弯曲管状主体1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标志物14、第2标志物16以及第3标志物18的下层设置有作为比内层24更不易产生机械变形的网眼层的丝加强层30。由此能够将第1标志物14、第2标志物16以及第3标志物18铆接固定,还能够防止固定后的脱离。

子管40是划定副管腔42的中空管状的部件。子管40埋设于外层50的内部。子管40例如能够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构成。作为该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醚酮(peek)或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等低摩擦树脂材料。子管40由弯曲刚性模量以及拉伸模量高于外层50的材料构成。

对子管40的外表面实施有金属钠处理或等离子处理等蚀刻处理。由此提高子管40与外层的密接性。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丝加强层30的周围以180度对置地配置有2个子管40,在这些2个子管40中分别插穿有操作线60。2个子管40相对于管状主体10的轴心方向平行。

2个子管40以包围主管腔20的方式配置在同一圆周上。也可以代替本实施方式,将3个或4个子管40以等间隔配置在主管腔20的周围。此时,可在所有的子管40中配置操作线60,或者也可在一部分子管40中配置操作线60。

操作线60相对于子管4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间隙插入。操作线60的末端部固定于管状主体10的远位部de。通过将操作线60牵引到基端侧,在相对于管状主体10的轴心偏心的位置被赋予拉伸力,因此管状主体10弯曲。本实施方式的操作线60极其细且挠性高,因此即使将操作线60推入到远位侧,实质上也不会对管状主体10的远位部de赋予推入力。

操作线60可由单一的线材构成,也可为通过将复数个细线相互捻合而构成的绞线。

作为操作线60,能够使用低碳钢(钢琴线)、不锈钢(sus)、进行了耐腐蚀性被覆的钢铁线、钛或钛合金或钨等金属线。此外,作为操作线60,能够使用聚偏二氟乙烯(pvdf)、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对亚苯基苯并双噁唑)(pbo)、聚醚醚酮(peek)、聚苯硫醚(pp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酰亚胺(pi)、聚四氟乙烯(ptfe)或者硼纤维等高分子纤维。

操作线60的末端部固定于第1标志物14的外周部分。将操作线60固定于第1标志物14的方式并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举出焊料接合、热融着、通过接着剂的接着以及操作线60和第1标志物14的机械卡止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线60是利用焊料接合来固定于第1标志物14的外周部分。

保持丝70将子管40、第1标志物14、第2标志物16、第3标志物18以及丝加强层30共同卷绕。保持丝70以线圈卷绕或编织成网眼状而形成于子管40的周围。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丝70为线圈,更具体而言是复数条线卷绕成多条的线圈(多条线圈)。

保持丝70包围对置配置于主管腔20的周围的一对子管40的外侧而卷绕成螺旋状。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丝70的卷绕形状为将子管40的排列方向作为长径方向的大致椭圆形或大致菱形。在图4中,将卷绕形状呈大致菱形的保持丝70以虚线进行图示。保持丝70与子管40的周面具体而言为与相当于主管腔20的轴心相反的一侧的外侧表面接触。在此,大致菱形表示第一对角线比第二对角线长,且所述第一对角线和所述第二对角线大致正交。这里所言的大致菱形除了菱形以外,还包含风筝形(kite)、扁平六边形或扁平八边形等扁平多边形。并且,大致椭圆形除了椭圆形和长圆形以外,还包括卵形等偏心圆形。

保持丝70在丝加强层30的形成区域中,在与长径方向正交的短径方向的两侧或一侧与丝加强层30的外表面接触。

子管40的内侧表面与第1标志物14、第2标志物16以及第3标志物18的外表面接触(参考图5)。保持丝70与一对子管40的外侧表面接触且以螺旋状卷绕成螺旋状。从管状主体10的长边方向观察,保持丝70遍及子管40的大致总长而卷绕。

由此,保持丝70将子管40、第1标志物14、第2标志物16及第3标志物18、以及位于第1标志物14、第2标志物16及第3标志物18的下层的丝加强层30彼此无松弛地密接而进行共同卷绕。因此,即使经过外层50的成型工序,子管40也能够相对于第1标志物14、第2标志物16及第3标志物18和丝加强层30以高精确度保持平行的状态,能够防止子管40的位置偏离。通过保持丝70为多条线圈来增加紧固力,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该子管40的位置偏离。

作为保持丝70的材料,能够使用能够用作加强丝32的上述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中的任意材料,但优选为金属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丝70包含与加强丝32不同种类的材料。优选为保持丝70的延性高于加强丝32的延性。具体而言,能够将作为退火材料的奥氏体系的软质不锈钢(w1或w2)、铜或铜合金用于保持丝70,另一方面在加强丝32中使用钨或不锈弹簧钢。

通过对保持丝70使用延性高的材料,在子管40的周围将保持丝70进行线圈卷绕或编织成网眼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线圈卷绕)时,保持丝70不会卷绕松弛而是塑性伸长变形并将子管40进行固定。

丝加强层30的近位端位于管状主体10的近位端,即操作部90的内部。

内层24的远位端可到达至管状主体10的远位端,或者也可以比远位端更靠近基端侧而终止。作为内层24终止的位置,可为第1标志物14的配设区域的内部。

外层50是构成管状主体10的主要壁厚的圆管状的部分。在外层50的内部,从内径侧依次设置有丝加强层30;第1标志物14以及第2标志物16以及第3标志物18;子管40;以及保持丝70。丝加强层30;第1标志物14、第2标志物16以及第3标志物18;以及保持丝70与管状主体10在同轴配置。

从容易且精确度良好地进行装配的观点来看,优选为外层具有大致均匀的厚度。

外层可由相同种类的材料构成,也可由不同种类的材料构成,但从容易且精确度良好地进行装配的观点来看,优选由相同种类的材料构成。

作为外层50的材料能够使用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作为该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能够举出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pa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乙烯(pe)、聚酰胺(pa)、聚酰胺弹性体(pae)、聚醚嵌段酰胺(peba)等尼龙弹性体、聚胺酯(pu)、乙烯-乙酸乙烯酯树脂(eva)、聚氯乙烯(pvc)或聚丙烯(pp)。

可在外层50中混合无机填料。作为无机填料,能够例示出硫酸钡或次碳酸铋等造影剂。通过在外层50中混合造影剂,能够提高体腔内的管状主体10的x射线造影性。

〔操作部〕

如图6、图7、图9~图12所示,操作部90具有使用者用手把持的操作部主体94、以及相对于该操作部主体94设置成能够进行旋转操作且能够滑动的弯曲操作部92。管状主体10的基端部导入于操作部主体94的内部。

操作部主体94具有内部空间,在所述内部空间内设置有用于将弯曲操作部92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保持的滑动机构。

并且,操作部主体94具备以与管状主体10的主管腔20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套筒(hub)96。在套筒96安装有注射器(未图示)。套筒96设置于操作部主体94的后端部,从套筒96的后方安装有注射器。通过注射器向套筒96内注入药液等,由此能够经由主管腔20将药液等供给至被试验者的体腔内。作为药液等,除了造影剂、液体抗癌剂、生理盐水、用作瞬间粘接剂的nbca(n-butyl-2-cianoacrylate,正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等药液以外,还能够举出可拆线圈或珠(beads,塞栓球状物质)等医疗用设备。

操作线60以及子管40在操作部主体94的内部空间的前端部从管状主体10分叉。从2个子管40分别拉出的操作线60的基端部连结于弯曲操作部92的转盘922。

弯曲操作部92具备:转盘922,将复数个操作线60分别进行牵引;以及转盘支承部923,支承该转盘922,并且与操作部主体94的滑动机构卡合而将弯曲操作部92从固定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动。

在转盘922的远位侧且转盘支承部923的上边缘与主体壳94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大于操作线60的线径,在内部布置有操作线60。

而且,在弯曲操作部92的转盘支承部923设置有未图示的卡止爪。卡止爪在弯曲操作部92从固定位置向操作位置滑动时与设置于操作部主体94的内周面的未图示的卡止凹部卡合,由此使弯曲操作部92无法从操作位置返回到固定位置。

在外层50的表面上形成亲水层时,弯曲操作部92处于固定位置。并且,可以在导管1出厂时使弯曲操作部92从固定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动,或者也可以在出厂时将弯曲操作部92处于固定位置,在即将使用导管1之前将其从固定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动。

并且,在导管1具备设置成相对于操作部主体94能够在突出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滑动的滑块98。滑块98在突出位置限制弯曲操作部92的旋转操作,在退避位置允许弯曲操作部92的旋转操作。在防脱离部件99上形成有滑块98能够通过的第1缺口部992,滑块98在突出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滑动时通过第1缺口部992。

滑块98与设置于主体壳941的凹部95卡合。凹部95是贯穿主体壳941,且在末基端方向上延伸的狭缝。滑块98的突起981以插穿于凹部95的状态容纳于操作部主体94的内部。

通过构成为滑块98在突出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滑动时通过防脱离部件99的第1缺口部992,能够将这些部件在操作部主体94的长边方向上并列配置,能够防止操作部主体94的直径变大。并且,通过在防脱离部件99设置第1缺口部992,即使在将这些部件在操作部主体94的长边方向上并列配置时也能够防止滑块98干涉防脱离部件99。

如图10所示,在滑块98的下方且朝向转盘922的末端部形成有突起981。突起981具有小于转盘922的周面的凹凸卡合部(纵式滚花)921的开口宽度的直径。因此若将滑块98朝向转盘922滑动,则突起981卡止于转盘922的周面而限制转盘922的旋转。由此,能够以管状主体10的远位部de弯曲的状态限制转盘922的旋转,能够维持导管1的弯曲状态。

另外,在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对操作线60的布置路径进行规定的路径规定部93、以及与路径规定部93嵌合并防止操作线60从路径规定部93脱离的防脱离部件99。操作线60的近位侧的端部卷绕并固定于转盘922。

通过存在防脱离部件99,即使操作线60松弛,也防止操作线60越过肋状部932并进入到所述间隙中。

防脱离部件99以作为与路径规定部93不同的部件而构成,嵌合于路径规定部93。

通过防脱离部件99和路径规定部93以作为不同的部件而构成,在导管1的制造工序中,能够在路径规定部93布置操作线60后将防脱离部件99嵌合。由此操作线60的布置变得容易,能够提高导管1的制造容易性。

路径规定部93由设置于操作线60的布置路径的周围的4个肋状部932形成。

关于肋状部932,在弯曲操作部92的内周壁的对置的位置各设置有2个。形成于一侧的2个肋状部932呈分开的状态,规定了狭缝931。形成于另一侧的2个肋状部932也同样地呈分开的状态,规定了狭缝931。防脱离部件99通过嵌合于这些2个狭缝931而固定于路径规定部93。

操作线60通过该路径规定部93的对置配置的肋状部932之间,由此规定操作部主体94内的布置的路径。

防脱离部件99是包含树脂的大致h型的部件,在一端侧设置有第1缺口部992。第1缺口部992成为滑块的突起981能够通过的大小。

并且,在防脱离部件形成有使操作线通过的第2缺口部993,划定第2缺口部993的边缘成为在防脱离部件的厚度方向上具有圆角的倒角形状。

第2缺口部993为这些具有圆角的形状,由此能够防止通过其的操作线60的钩挂。

在防脱离部件99中,第1缺口部992形成于上方(图8的纸面上方),第2缺口部993形成于下方(图8的纸面下方)。

防脱离部件99嵌合于路径规定部93,由此能够防止位于路径规定部93内的操作线60越过路径规定部93而脱离。因此在弯曲操作部92处于固定位置且操作线60松弛时或操作线由于弯曲操作部92的旋转操作而松弛时等,能够防止操作线60的松弛部分从路径规定部93脱离而干涉其他部件。

并且,防脱离部件99在其下方形成有侧面被切掉的第3缺口部994。在路径规定部93的狭缝931内,形成有具有与该第3缺口部994互补的形状的未图示的突起。

防脱离部件99在从第3缺口部994侧插入时,由于存在第3缺口部994因此能够不干涉上述的突起而插入到狭缝931内。另一方面,因存在上述的突起,妨碍防脱离部件99从形成有第1缺口部992侧的进入,无法插入到狭缝931内。

由此能够防止在制造导管1时将防脱离部件99以错误的方向嵌合于路径规定部93。

转盘922是在周面形成有作为波形的纵式滚花的凹凸卡合部921的圆盘状的部件。在转盘922的上表面形成有隔着转盘922的旋转轴并列形成的2个卡合槽924。

卡合槽924以连结相对于转盘922的圆形的外周的弦的两端部的方式形成。卡合槽924形成为比转盘922的旋转半径长。卡合槽924的宽度成为形成于操作部主体94的卡合突起97能够进入的宽度。通过卡合槽924形成为比转盘922的旋转半径长,能够确保朝向卡合突起97的卡合槽924的进入长度比转盘922的旋转半径长。

在本发明中,转盘92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盘状,也可为俯视观察时为椭圆状或多边形状的转盘922。

弯曲操作部92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94在远位侧(固定位置)和近位侧(操作位置)之间滑动。

当弯曲操作部92处于图6以及图7所示的固定位置时,成为操作部主体94的卡合突起97在形成于转盘922的卡合槽924内卡合的状态。因此成为转盘922的旋转因卡合突起97而被限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2个操作线60如图7所示成为松弛状态。

另一方面,当弯曲操作部92处于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操作位置时,成为卡合突起97从卡合槽924脱离的状态。因此通过卡合突起97的限制被解除,转盘922成为能够旋转的状态。在该状态下,2个操作线60随着弯曲操作部92从固定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的滑动而被牵引,因此如图12所示成为比松弛状态更加紧绷的状态。

通过将处于操作位置的弯曲操作部92的转盘922朝向任意方向进行旋转操作,能够将2个操作线60中的一方向基端侧牵引来赋予张力,且松弛另一方。由此,受到牵引的操作线60弯曲管状主体10的远位部de。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若转盘922向一方向(顺时针)旋转,则一方操作线60向基端侧被牵引。如此一来,在管状主体10的远位部de经由所述一方操作线60而被赋予拉伸力。由此,以管状主体10的轴心为基准,朝向插穿有所述一方操作线60的子管40侧,管状主体10的远位部de弯曲。

并且,如图3所示,若进行转盘922绕其旋转轴向另一方向(逆时针)旋转的操作,则另一方操作线60向基端侧被牵引。如此一来,在管状主体10的远位部de经由所述另一方操作线60被赋予拉伸力。由此,以管状主体10的轴心为基准,朝向插穿有所述另一方操作线60的子管40侧,管状主体10的远位部de弯曲。

如此,通过对操作部90的转盘922进行操作,能够选择性地牵引2个操作线60,由此能够使管状主体10的远位部de向彼此包含于同一平面的第一或第二方向选择性地弯曲。

并且,通过使操作部90本身绕管状主体10的轴进行旋转,能够使管状主体10的远位部de以特定的角度进行扭矩旋转。因此,通过将弯曲操作部92的操作和操作部90整体的轴旋转进行组合,能够自由地控制导管1的远位部de的方向。

并且,通过调整弯曲操作部92的旋转角度的大小,能够将操作线60的牵引长度调整为特定的长度,能够控制导管1的远位部de的弯曲角度。

因此,能够向以各种角度分叉的血管等体腔推入导管1来使其进入。

本发明的医疗设备的构成要素无需各自独立存在。允许复数个构成要素作为一个部件而形成、一个构成要素由复数个部件形成、某一构成要素为另一构成要素的一部分以及某一构成要素的一部分与其他构成要素的一部分重复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提供一种关于松弛的操作线的布置得到进一步改良的医疗设备。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导管,10-管状主体,14-第1标志物,16-第2标志物,18-第3标志物,20-主管腔,24-内层,30-丝加强层,32-加强丝,40-子管,42-副管腔,50-外层,60-操作线,70-保持丝,90-操作部,92-弯曲操作部,93-路径规定部,94-操作部主体,95-凹部,96-套筒,97-卡合突起,98-滑块,99-防脱离部件,921-凹凸卡合部,922-转盘,923-转盘支承部,924-卡合槽,931-狭缝,932-肋状部,941-主体壳,981-突起,992-第1缺口部,993-第2缺口部,994-第3缺口部,de-远位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