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9183发布日期:2018-07-13 17:48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经检索,授权公告号为cn204709385u所公开的一种针灸器,包括针灸针和针座,所述针座的中心开设有贯通的通孔,所述针灸针设置在通孔内;新型结构的针灸器,针灸针利用电能转换为热能,具有针刺、温针、火针的共同作用。当输入电流后,温热感可透入机体深部并可传导扩散,随着电流增大,温度增高,同于火针,且温度恒定可调,可以将热辐射引入机体深部,安装时,只需按压针柄即可,针体可牢靠的固定在针座内,并牢固支撑在患者皮肤上,当取针时,只需捏住弹片,挡块即可弹出,并在弹簧的反作用力下快速取出针体,但是其不具备入针角度的调节,且不能够精准的对入针角度进行定位,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转动安装有第一支撑板,底座的一侧设有第一把手,第一把手靠近底座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杆,第一通孔靠近第一把手的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块,第一支撑块内开设有腔体,第一支撑杆远离第一把手的一端延伸至腔体内,第一支撑杆位于腔体内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撑块,第二支撑块远离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对称铰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远离第二支撑块的一侧铰接有第一卡块,两个第一卡块相互靠近的一侧焊接有同一个第一弹簧,第一支撑板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凹槽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上均开设有第二环形凹槽,两个第一卡块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位于两个第二环形凹槽内,第一支撑板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设有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柱远离第一把手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二通孔远离第一把手的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圆轴,圆轴靠近第一把手的一端固定套设有第一轴承,第一轴承的外侧与第一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柱的顶部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孔内活动安装有钢针,定位孔远离第一把手的一侧设有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柱顶部的第三支撑块,第三支撑块的一侧开设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内滑动安装有卡杆,卡杆的两侧均延伸至第三通孔的外侧,卡杆的顶部和底部固定安装有限位块,第三通孔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上均开设有限位槽,两个限位块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与两个限位槽相互远离的一侧内壁滑动连接,限位块靠近第一把手的一侧焊接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靠近第一把手的一端焊接在相对应的限位槽靠近第一把手的一侧内壁上,第一支撑柱远离第一把手的一侧设有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顶部的定位板,定位板靠近第三支撑块的一侧开设有卡槽,卡杆靠近定位板的一端位于卡槽内,卡杆远离定位板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把手。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上嵌套有多个第一滚珠,多个第一滚珠呈环形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第一把手的一端固定套设有第二轴承,第二支撑块靠近第一把手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二轴承的外圈与第一安装槽的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定位板靠近第三支撑块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多个刻度标签,且多个刻度标签呈半圆形分布。

优选地,所述定位板靠近第三支撑块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卡槽,多个卡槽呈半圆形分布,且卡槽与刻度标签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第一把手的外侧固定套设有第一防滑套,第二把手的外侧固定套设有第二防滑套。

优选地,两个限位块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嵌套有第二滚珠,且第二滚珠与限位槽的内壁相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内壁上镶嵌有多个第三滚珠,且多个第三滚珠呈环形分布。

本发明中,通过底座、第一通孔、第一支撑板、第一把手、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块、腔体、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卡块、第一弹簧、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相配合,第一把手带动第一支撑杆运动,第一支撑杆带动第一支撑块运动,第一支撑块带动第二支撑杆运动,第二支撑杆带动第一卡块运动,可使第一支撑板在水平任意角度被固定,从而完成对所需要的入针的水平角度进行固定,通过第二通孔、第一支撑柱、第一凹槽、第一轴承、圆轴、定位孔、钢针、第三支撑块、第三通孔、卡杆、限位块、限位槽、第二弹簧、卡槽、第二把手和定位板相配合,第二把手带动卡杆运动,卡杆带动限位块在限位槽内运动,第二弹簧被压缩,直至卡杆从卡槽内移出后,使第二把手带动卡杆转动,卡杆带动第三支撑块转动,第三支撑块带动第一支撑柱以圆轴转动,使第一支撑柱转动至所需要入针的角度且第一支撑柱与定位板上的刻度相对应,第二弹簧推动限位块在限位槽内运动,限位块带动卡杆运动,使卡杆进入相对应的卡槽内,从而完成对所需要的入针的竖直角度进行固定,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对钢针的入针角度进行定位,使钢针能够准确的扎入穴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的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的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的c部分的放大安装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中的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第一通孔、3第一支撑板、4第一把手、5第一支撑杆、6第一支撑块、7腔体、8第二支撑杆、9第二支撑杆、10第一卡块、11第一弹簧、12第一环形凹槽、13第二环形凹槽、14第二通孔、15第一支撑柱、16第一凹槽、17第一轴承、18圆轴、19定位孔、20钢针、21第三支撑块、22第三通孔、23卡杆、24限位块、25限位槽、26第二弹簧、27卡槽、28第二把手、29定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实施例

参考图1-5,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通孔2,第一通孔2内转动安装有第一支撑板3,底座1的一侧设有第一把手4,第一把手4靠近底座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杆5,第一通孔2靠近第一把手4的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块6,第一支撑块6内开设有腔体7,第一支撑杆5远离第一把手4的一端延伸至腔体7内,第一支撑杆5位于腔体7内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撑块8,第二支撑块8远离第一支撑杆5的一端对称铰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杆9,第二支撑杆9远离第二支撑块8的一侧铰接有第一卡块10,两个第一卡块10相互靠近的一侧焊接有同一个第一弹簧11,第一支撑板3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12,第一环形凹槽12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上均开设有第二环形凹槽13,两个第一卡块10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位于两个第二环形凹槽13内,第一支撑板3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14,第二通孔14内设有第一支撑柱15,第一支撑柱15远离第一把手4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16,第二通孔14远离第一把手4的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圆轴18,圆轴18靠近第一把手14的一端固定套设有第一轴承17,第一轴承17的外侧与第一凹槽16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柱15的顶部开设有定位孔19,定位孔19内活动安装有钢针20,定位孔19远离第一把手4的一侧设有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柱15顶部的第三支撑块21,第三支撑块21的一侧开设有第三通孔22,第三通孔22内滑动安装有卡杆23,卡杆23的两侧均延伸至第三通孔22的外侧,卡杆23的顶部和底部固定安装有限位块24,第三通孔22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上均开设有限位槽25,两个限位块24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与两个限位槽25相互远离的一侧内壁滑动连接,限位块24靠近第一把手4的一侧焊接有第二弹簧26,第二弹簧26靠近第一把手4的一端焊接在相对应的限位槽25靠近第一把手4的一侧内壁上,第一支撑柱15远离第一把手4的一侧设有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3顶部的定位板29,定位板29靠近第三支撑块21的一侧开设有卡槽27,卡杆23靠近定位板29的一端位于卡槽27内,卡杆23远离定位板29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把手28,通过底座1、第一通孔2、第一支撑板3、第一把手4、第一支撑杆5、第一支撑块6、腔体7、第二支撑杆8、第二支撑杆9、第一卡块10、第一弹簧11、第一环形凹槽13和第二环形凹槽1相配合,第一把手4带动第一支撑杆5运动,第一支撑杆5带动第一支撑块6运动,第一支撑块6带动第二支撑杆9运动,第二支撑杆9带动第一卡块10运动,可使第一支撑板3在水平任意角度被固定,从而完成对所需要的入针的水平角度进行固定,通过第二通孔14、第一支撑柱15、第一凹槽16、第一轴承17、圆轴18、定位孔19、钢针20、第三支撑块21、第三通孔22、卡杆23、限位块24、限位槽25、第二弹簧26、卡槽27、第二把手28和定位板29相配合,第二把手28带动卡杆23运动,卡杆23带动限位块24在限位槽25内运动,第二弹簧26被压缩,直至卡杆23从卡槽27内移出后,使第二把手28带动卡杆23转动,卡杆23带动第三支撑块21转动,第三支撑块21带动第一支撑柱15以圆轴18转动,使第一支撑柱15转动至所需要入针的角度且第一支撑柱15与定位板29上的刻度相对应,第二弹簧26推动限位块24在限位槽25内运动,限位块24带动卡杆23运动,使卡杆23进入相对应的卡槽27内,从而完成对所需要的入针的竖直角度进行固定,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对钢针20的入针角度进行定位,使钢针20能够准确的扎入穴位。

本发明中,第一通孔2的内壁上嵌套有多个第一滚珠,多个第一滚珠呈环形分布,第一支撑杆5远离第一把手4的一端固定套设有第二轴承,第二支撑块8靠近第一把手4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二轴承的外圈与第一安装槽的内壁固定连接,定位板29靠近第三支撑块2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多个刻度标签,且多个刻度标签呈半圆形分布,定位板29靠近第三支撑块21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卡槽27,多个卡槽27呈半圆形分布,且卡槽27与刻度标签相适配,第一把手4的外侧固定套设有第一防滑套,第二把手28的外侧固定套设有第二防滑套,两个限位块24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嵌套有第二滚珠,且第二滚珠与限位槽25的内壁相接触,第一环形凹槽12的内壁上镶嵌有多个第三滚珠,且多个第三滚珠呈环形分布,通过底座1、第一通孔2、第一支撑板3、第一把手4、第一支撑杆5、第一支撑块6、腔体7、第二支撑杆8、第二支撑杆9、第一卡块10、第一弹簧11、第一环形凹槽13和第二环形凹槽1相配合,第一把手4带动第一支撑杆5运动,第一支撑杆5带动第一支撑块6运动,第一支撑块6带动第二支撑杆9运动,第二支撑杆9带动第一卡块10运动,可使第一支撑板3在水平任意角度被固定,从而完成对所需要的入针的水平角度进行固定,通过第二通孔14、第一支撑柱15、第一凹槽16、第一轴承17、圆轴18、定位孔19、钢针20、第三支撑块21、第三通孔22、卡杆23、限位块24、限位槽25、第二弹簧26、卡槽27、第二把手28和定位板29相配合,第二把手28带动卡杆23运动,卡杆23带动限位块24在限位槽25内运动,第二弹簧26被压缩,直至卡杆23从卡槽27内移出后,使第二把手28带动卡杆23转动,卡杆23带动第三支撑块21转动,第三支撑块21带动第一支撑柱15以圆轴18转动,使第一支撑柱15转动至所需要入针的角度且第一支撑柱15与定位板29上的刻度相对应,第二弹簧26推动限位块24在限位槽25内运动,限位块24带动卡杆23运动,使卡杆23进入相对应的卡槽27内,从而完成对所需要的入针的竖直角度进行固定,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对钢针20的入针角度进行定位,使钢针20能够准确的扎入穴位。

本实施例中,当对病人进行针灸时,首先将找准穴位,然后将底座1放在穴位上,且定位孔19对准穴位,然后拉动第一把手4,第一把手4带动第一支撑杆5运动,第一支撑杆5带动第一支撑块6运动,第一支撑块6带动第二支撑杆9运动,第二支撑杆9带动第一卡块10运动,使第一卡块10从第二环凹槽13内移出并进入腔体7内后,转动第一支撑板3,第一支撑板3带动第二通孔14转动至所以要调整的位置,然后松开第一把手4,在第一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第一弹簧11推动第一卡块10运动,使第一卡块10进入第二环形凹槽13内并对第一支撑板3夹紧,使第一支撑板3被固定,然后拉动第二把手28,第二把手28带动卡杆23运动,卡杆23带动限位块24在限位槽25内运动,第二弹簧26被压缩,直至卡杆23从卡槽27内移出后,推动第二把手28,使第二把手28带动卡杆23转动,卡杆23带动第三支撑块21转动,第三支撑块21带动第一支撑柱15以圆轴18转动,直至第一支撑柱15转动至所需要入针的角度且第一支撑柱15与定位板29上的刻度相对应时,此时卡杆23刚好正对相对应的卡槽27,然后保持第一支撑柱15不动,松开第二把手28,在第二弹簧26的弹力作用下,第二弹簧26推动限位块24在限位槽25内运动,限位块24带动卡杆23运动,使卡杆23进入相对应的卡槽27内,就完成对第一支撑柱15的固定,然后就可将钢针放入定位孔19内,并对病人进行扎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