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猴睾酮缺乏模型的建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36867发布日期:2018-09-14 22:18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动物模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猴睾酮缺乏模型的建立方法。



背景技术:

睾酮缺乏综合征(testosteronedeficiencysyndrome,tds)是指在男性一生中的不同时期可能因各种原因导致体内睾酮水平不足而造成其靶器官形态、功能异常,进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与男性不育症、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抑郁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代谢综合症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严重影响男性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的男性生殖内分泌疾病。tds主要包括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late-onsethypogonadisim,loh))、先天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睾丸损伤等疾病。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tds发病率逐年升高,医疗市场需求非常庞大,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临床上治疗tds主要使用外源性睾酮药物补充疗法,通过口服、注射等途径补充外源性睾酮,虽然有一定疗效,但是由于存在使用不方便和副作用大等明显缺陷,目前仅有很少一部分tds患者接受该疗法。因此,探索一种治疗tds的新方法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

目前外源性睾酮药物补充疗法是tds的常用治疗方法。研究证实,患者可从睾酮替代治疗中获益,如性欲的提高、骨密度的增加、情绪和认知的改善、体质增强等。但是,外源性睾酮药物补充疗法存在明显缺陷:(1)由于患者的睾酮下降水平存在个体差异,造成补充睾酮的剂量难于掌握,剂量过少难于奏效,剂量过大则易于出现副作用和并发症;(2)会造成体内睾酮水平丧失了原有的昼夜节律变化,引起多种并发症;(3)使用不方便,需长期频繁用药;(4)使用外源性睾酮药物会抑制睾丸的生精功能,长期使用会造成少精子症或无精子症等不育症。由于上述缺陷,目前仅有很少一部分tds患者在接受外源性睾酮药物治疗。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治疗tds的新方法。体内超95%的睾酮是lcs(leydigcells,睾丸间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睾丸间质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被认为是tds的核心发病机制,这提示细胞移植疗法可能取得较好疗效。而细胞移植疗法的开展有赖于tds模型的发展,因此tds模型的研究成为tds治疗新方法研究领域中的关键问题。

目前tds模型有两种,一种为老年迟发型性腺功能减退模型,另一种为二甲基磺酸乙烷(ethane-1,2-dimethylsulphonate,eds)损伤模型;因老年动物成本高,个体差异大,不易获取等诸多缺点,难以应用。eds是一种细胞毒性烷化剂,能够选择性杀死大鼠和其他物种的lcs,但是对生精细胞的增殖并不影响。大鼠单次腹腔注射75mg/kg体重的eds后,可以诱导凋亡而清除大鼠睾丸间质内成熟的lcs。在注射eds后6~18小时内逐渐出现lcs核固缩和核碎裂,24小时后大部分lcs出现凋亡,72小时后所有的lcs被清除干净。2~3周左右可以在其睾丸间质内发现新生的lcs,大约8~10周左右lcs数量恢复到给药前水平。eds注射14天内血清lh逐渐上升,14~21天内由于新生的lc分泌睾酮而导致血清lh开始下降,21天后血清lh降至注射前水平。eds注射后的2~8周内,大鼠失去生育功能。其他研究显示,由于eds注射后导致体内睾酮水平明显下降,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和精囊在内的生殖器官的重量也明显减少。因此是一种较好的研究tds细胞移植疗法的理想模型。

然而,尽管大鼠、小鼠等啮齿类动物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但与人类存在较多差异。食蟹猴属灵长类动物,在解剖、生理机能及生化代谢等方面与人类相似,是了解人类生理和病理生理知识的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也是临床转化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型。为了促进人slcs治疗tds的临床转化,评估人slcs治疗td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非人灵长类模型的数据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建立灵长类动物tds模型至关重要。但非人灵长类模型十分昂贵,如何保证高效安全地建立动物模型,是人slcs治疗tds临床转化十分重要的基础。食蟹猴模型建立的关键在eds的使用,由于eds的剂量与肝毒性的发生密切相关,寻找既能诱导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稳定的tds模型又能保证动物的高存活率的eds最佳剂量和使用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在食蟹猴tds模型的建立方面,国内尚未有报道,国外仅见一篇文献报道(ethanedimethylsulphonateselectivelydestroysleydigcellsintheadultbonnetmonkeys(macacaradiata))。文献中动物选用的是7-8岁的冠毛猕猴,重6-8千克。作者通过向双侧睾丸内注射5、10、20、50mg的eds,发现前四天各组睾酮水平出现明显的下降,5mg/testis组的睾酮水平处理后第四天下降到62%,并且在eds后45天恢复到给药前水平。但是灵长类睾丸中由睾丸纵隔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隔,将睾丸实质分成许多锥体形的睾丸小叶,局部注射难以保证eds的均匀分布及造模效果。另外,eds具有明显的肝毒性,选择合适的造模剂量、给药方式及评估造模后药物损害也至关重要,但目前尚未见国内外相关报道。因此复制稳定的tds模型,为研究slcs治疗tds有效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非人灵长类tds模型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稳定的睾酮缺乏动物模型,为研究人slcs治疗tds有效性、安全性提供良好的基础。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猴睾酮缺乏模型的建立方法,其采用向成年猴睾丸动脉注射二甲基磺酸乙烷(eds)结合阻断精索血流的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注射二甲基磺酸乙烷的量为至少50mg/睾丸。优选地,注射二甲基磺酸乙烷的量为50-200mg/睾丸。优选地,注射二甲基磺酸乙烷的量为50-100mg/睾丸。优选地,注射二甲基磺酸乙烷的量为100-200mg/睾丸。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其具体步骤为:将成年食蟹猴麻醉后,消毒其下腹及会阴部,采用腹股沟内环切口暴露双侧精索,用无损伤钳阻断精索血流20-30分钟;阴囊切口暴露睾丸,将二甲基磺酸乙烷注射入睾丸动脉内。

eds注射后0、1、2、3、4、5、7、9、11、13、15、20、25、30、35、40、45天上午9点-10点,从上肢静脉采血,每次1-2ml血液,室温静置90分钟,2000g离心15分钟,分离血清,-20℃储存,用于检测睾酮及肝功能。

eds注射后4、14、28、45天分别进行睾丸穿刺取得睾丸组织,用4%多聚甲醛固定后,在10%、20%、30%蔗糖溶液中梯度脱水至组织沉底,利用oct包埋,冰冻切片机中行6μm厚的切片,每个时间点5个样品。免疫荧光染色对睾丸间质细胞特异性蛋白cyp11a1染色。

优选地,将二甲基磺酸乙烷注射入睾丸动脉内的时间为1-5分钟。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所述成年猴的年龄为至少6岁。

本发明的方法选用成年猴(优选食蟹猴),采用睾丸动脉注射eds结合阻断精索血流的方法,建立了安全、稳定的猴tds模型。通过连续、长期观测肝脏等指标,证实了本方法能够有效清除成年雄性猴睾丸中lcs,建立了猴tds模型;此外,本发明的方法降低了eds导致的肝脏损伤等毒副作用,从而为tds发病机制研究、药效学研究和其他转化医学临床前研究提供稳定的模型载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睾丸动脉内注射eds结合阻断精索血流效果。

图2是食蟹猴睾丸内局部注射eds和睾丸动脉内注射eds联合阻断精索血流效果比较。

图3是食蟹猴睾丸动脉注射eds和睾丸动脉内注射eds联合阻断精索血流效果比较。

图4是睾丸染色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便于理解。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睾丸动脉内注射eds结合阻断精索血流,清除睾丸间质细胞,建立睾酮缺乏模型。

本实验中选用的动物为成年雄性食蟹猴,年龄>6岁,重量8-10kg,共8只成年雄性食蟹猴,随机分为4组,每组2只。

第一组(也称为“溶媒组”)2只食蟹猴双侧睾丸动脉内注射溶媒(dmso:h2o,1:3,v/v)。eds溶于溶媒,第二组2只食蟹猴睾丸动脉内注射50mgeds;第三组2只食蟹猴睾丸动脉内注射100mg的eds;第四组2只食蟹猴睾丸动脉内注射200mg的eds。

实验当日,食蟹猴麻醉后,消毒下腹及会阴部,采用腹股沟内环切口暴露双侧精索,用无损伤钳阻断精索血流20-30分钟;阴囊切口暴露睾丸,相应剂量的eds缓慢注入睾丸动脉内,注射时间为1-5分钟。

eds注射后0、1、2、3、4、5、7、9、11、13、15、20、25、30、35、40、45天上午9点-10点,从上肢静脉采血,每次1-2ml血液,室温静置90分钟,2000g离心15分钟,分离血清,-20℃储存,用于检测睾酮及肝功能。

结果参见图1。其中,a:eds后第4天,溶媒组睾酮水平未受明显影响睾丸动脉内注射50、100、200mg/testis的eds联合阻断精索血流均能显著降低食蟹猴血清睾酮水平,其中50mg/testis组睾酮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的30%,100和200mg/testis组睾酮水平低于检测下限0.13ng/ml。50、100、200mg/testis组的睾酮水平在eds注射后45天恢复至给药前水平。b、c:eds注射后,溶媒组反映肝脏损伤的指标alt、ast没有明显变化,处于正常水平;eds注射后1天,50、100、200mg/testis组alt、ast升高,且随着剂量的加大不断增高,并于7天内恢复至给药前水平。

eds注射后4、14、28、45天分别进行睾丸穿刺取得睾丸组织,用4%多聚甲醛固定后,在10%、20%、30%蔗糖溶液中梯度脱水至组织沉底,利用oct包埋,冰冻切片机中行6μm厚的切片,每个时间点5个样品。免疫荧光染色对睾丸间质细胞特异性蛋白cyp11a1染色。

图4是睾丸染色图。其中,a:eds注射后第4天睾丸染色图,图中显示睾丸间质细胞被全部清除;b:eds注射后第14天睾丸染色图,图中显示睾丸间质细胞开始恢复;c:eds注射后第28天睾丸染色图,图中显示睾丸间质细胞数量恢复约50%;d:eds注射后第45天睾丸染色图,图中显示睾丸间质细胞数量恢复至正常。睾丸切片显示eds只影响睾丸间质细胞,但不影响其他细胞。

实施例2:食蟹猴睾丸内局部注射eds和睾丸动脉内注射eds联合阻断精索血流效果比较。

另外选用4只成年雄性食蟹猴,年龄>6岁,重量8-10kg,随机分为2组,每组2只。

实验当日,食蟹猴麻醉后,消毒下腹及会阴部,第一组(也称为“局部组”)2只食蟹猴双侧睾丸局部注射100mg/testiseds;第二组(也称为“联合组”)2只食蟹猴采用腹股沟内环切口暴露双侧精索,用无损伤钳阻断精索血流20-30分钟;阴囊切口暴露睾丸,将等量eds缓慢注入睾丸动脉内,注射时间为1-5分钟。

eds注射后0、1、2、3、4、5、7、9、11、13、15、20、25、30、35、40、45天上午9点-10点,从上肢静脉采血,每次1-2ml血液,室温静置90分钟,2000g离心15分钟,分离血清,-20℃储存,用于检测睾酮及肝功能。

结果参见图2。其中,a:eds后第4天,睾丸局部注射eds组(局部组)睾酮水平未受影响,睾丸动脉内注射eds+阻断精索血流组(联合组)食蟹猴血清睾酮水平低于检测下限0.13ng/ml,并于eds后45天恢复至给药前水平。b、c:eds注射后,局部组反映肝脏损伤的指标alt、ast没有明显变化,处于正常水平;eds注射后1天,联合组alt、ast轻度升高,并于4天内恢复至给药前水平。

实施例3:食蟹猴睾丸动脉注射eds和睾丸动脉内注射eds联合阻断精索血流效果比较。

另外选择成年雄性食蟹猴4只,年龄>6岁,重量8-10kg,4只成年雄性食蟹猴,随机分为2组,每组2只。

实验当日,食蟹猴麻醉后,消毒下腹及会阴部,第一组2只食蟹猴双侧睾丸动脉内注射100mg/testiseds;第二组(也称为“联合组”)采用腹股沟内环切口暴露双侧精索,用无损伤钳阻断精索血流20-30分钟;阴囊切口暴露睾丸,将等量eds缓慢注入睾丸动脉内,注射时间为1-5分钟。

eds注射后0、1、2、3、4、5、7、9、11、13、15、20、25、30、35、40、45天上午9点-10点,从上肢静脉采血,每次1-2ml血液,室温静置90分钟,2000g离心15分钟,分离血清,-20℃储存,用于检测睾酮及肝功能。

结果参见图3:a、eds注射后动脉组食蟹猴睾酮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并于第3天因肝脏衰竭死亡。eds注射后第4天,联合组睾酮水平低于检测下限0.13ng/ml,并于eds后45天恢复至给药前水平。b、c:eds后第2天,单纯睾丸动脉内注射eds严重损害食蟹猴肝脏功能,2只食蟹猴均出现明显的肝昏迷症状,并于eds后第3天死亡。联合组alt、ast轻度升高,并于4天内恢复至给药前水平。

由以上实验效果可见,本发明的方法通过食蟹猴睾丸动脉内eds注射联合阻断精索血流,并且连续、长期观测肝脏等指标,证实本方法能够有效清除成年雄性食蟹猴睾丸中lcs,建立了食蟹猴tds模型;并且降低了eds导致的肝脏损伤等毒副作用从而为tds发病机制研究、药效学研究和其他转化医学临床前研究提供稳定的模型载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