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36584发布日期:2018-08-24 05:40阅读:75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大蒜制品和应用术领域,是一种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所述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制备治疗由蚊虫叮咬或/和炎症或/和细菌感染或/和真菌病毒感染或/和湿疹引起的瘙痒药物中的应用,以及所述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在制备祛痘或/和抑菌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寻常痤疮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也叫“青春痘”,多发生在面部和胸背部等皮脂腺较丰富部位,常表现为粉刺、丘疹、结节、瘢痕、脓疱、囊肿等,常伴有皮脂溢出、炎症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有: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微生物感染、炎性反应等。其病程长,易复发,不仅是一种躯体疾病,也在患者的心理、社交等方面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目前,市场上用于祛痘止痒的产品大多为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近年来,市场上采用天然活性成分和植物原料的产品越来越多,且消费者也越来越倾向于购买此类产品。大量研究及文献报道表明大蒜具有良好的抑菌祛痘止痒作用,且民间也有很多用大蒜抑菌消炎止痒祛痘消肿的验方,将大蒜切片或捣碎敷于患处可解疼止痒消肿,但使用不方便,常见的一些含酒精成分的药物皮肤刺激性强,激素类药物止痒效果明显但副作用多,抗生素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成人及婴幼儿均需慎用,其他如花露水等止痒效果不佳,更难以达到祛痘的目的。

因此开发一种天然、无刺激无毒副作用、适用范围广的抑菌消炎止痒祛痘的产品显得尤为迫切。

大蒜俗称蒜、大蒜头,别名胡蒜、独蒜等为广义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sativuml.)的鳞茎,自是众所周知的药食两用植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药典《唐本草》中便有记载,《本草纲目》中详细了记录了大蒜的功能主治,大蒜“通五脏,达诸窍,祛寒湿,辟邪恶,消痈肿”,“止霍乱,除邪祟,解瘟疫,去蛊毒、恶疮、蛇虫、溪毒”。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大蒜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及抗病原微生物等多种药理作用,发挥这些药理作用的主要成分是大蒜中的含硫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蒜氨酸和大蒜辣素,蒜氨酸是大蒜中含量最高的含硫氨基酸,而完整的大蒜中并不存在大蒜辣素,是在被切开或碾碎后,分处于细胞不同部位的蒜氨酸与蒜酶相遇,在有水分的条件下发生催化裂合反应产生的,大蒜辣素也是目前公认的大蒜发挥一系列药理活性作用的主要成分。蒜酶又称蒜氨酸裂合酶,对温度敏感,在有水存在且温度高于35℃时,酶活力开始下降,大蒜鳞茎粉采用新疆高蒜氨酸含量大蒜,经冷冻干燥、粉碎后获得,几乎保留了新鲜大蒜中除水分外的所有成分及蒜酶的活性,当遇到水后,蒜氨酸与蒜酶即可发生反应产生大蒜辣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用于抑菌祛痘止痒的药物副作用大、刺激性大;以及民间大蒜抑菌祛痘止痒验方,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含蒜氨酸和蒜酶的物质1份至20份、白凡士林60份至90份、硬脂酸甘油酯1份至10份、液体石蜡1份至10份和薄荷油0.05份至1份。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之一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含蒜氨酸和蒜酶的物质为大蒜鳞茎粉,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大蒜鳞茎粉1份至20份、白凡士林66.5份至87.5份、硬脂酸甘油酯7.5份、液体石蜡3.8份和薄荷油0.2份。

上述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大蒜鳞茎粉1份至4份、白凡士林87.5份、硬脂酸甘油酯7.5份、液体石蜡3.8份和薄荷油0.2份。

上述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大蒜鳞茎粉5份至9份、白凡士林78.5份、硬脂酸甘油酯7.5份、液体石蜡3.8份和薄荷油0.2份。

上述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大蒜鳞茎粉10份至20份、白凡士林66.5份、硬脂酸甘油酯7.5份、液体石蜡3.8份和薄荷油0.2份。

上述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按下述方法得到:向所需量的白凡士林中加入所需量的硬脂酸甘油酯后,在温度为60℃的条件下加热融化得到融化物,向融化物中加入所需量的液体石蜡和薄荷油并搅拌均匀得到均匀混合物;当均匀混合物的温度降至30℃至50℃后,向均匀混合物中加入所需量的大蒜鳞茎粉,搅拌均匀,得到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

上述大蒜鳞茎粉按下述方法得到:将大蒜鳞茎依序经过去皮、切片、冷冻干燥、超微粉碎和灭菌后,获得大蒜鳞茎粉。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二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技术方案之一所述的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的制备方法,按下述方法进行:向所需量的白凡士林中加入所需量的硬脂酸甘油酯后,在温度为60℃的条件下加热融化得到融化物,向融化物中加入所需量的液体石蜡和薄荷油并搅拌均匀得到均匀混合物;当均匀混合物的温度降至30℃至50℃后,向均匀混合物中加入所需量的大蒜鳞茎粉,搅拌均匀,得到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三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在制备治疗由蚊虫叮咬或/和炎症或/和细菌感染或/和真菌病毒感染或/和湿疹引起的瘙痒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四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在制备祛痘或/和抑菌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述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对痤疮、以及由蚊虫叮咬或/和炎症或/和细菌感染或/和真菌病毒感染或/和湿疹引起的瘙痒,具有见效快,疗效好,天然无刺激,无毒副作用,使用方便,治疗成功率高的优点,并且具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另外,本发明所述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的制备方法简单;基于所述优点,使本发明所述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中所提到各种化学试剂和化学用品如无特殊说明,均为现有技术中公知公用的化学试剂和化学用品;本发明中的常温、室温一般指15℃到25℃的温度,一般定义为25℃。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该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含蒜氨酸和蒜酶的物质1份至20份、白凡士林60份至90份、硬脂酸甘油酯1份至10份、液体石蜡1份至10份和薄荷油0.05份至1份。

采用本发明所述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对痤疮、以及由蚊虫叮咬或/和炎症或/和细菌感染或/和真菌病毒感染或/和湿疹引起的瘙痒,具有见效快,疗效好,天然无刺激,无毒副作用,治疗成功率高达98%以上;并且具有很好的抑菌作用。

实施例2:该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含蒜氨酸和蒜酶的物质1份或20份、白凡士林60份或90份、硬脂酸甘油酯1份或10份、液体石蜡1份或10份和薄荷油0.05份或1份。

实施例3: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化,含蒜氨酸和蒜酶的物质为大蒜鳞茎粉,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大蒜鳞茎粉1份至20份、白凡士林66.5份至87.5份、硬脂酸甘油酯7.5份、液体石蜡3.8份和薄荷油0.2份。

实施例4:作为上述实施例3的优化,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大蒜鳞茎粉1份至4份、白凡士林87.5份、硬脂酸甘油酯7.5份、液体石蜡3.8份和薄荷油0.2份。

本实施例4所述的软膏为止痒护肤膏,其能够用于治疗由蚊虫叮咬或/和炎症或/和细菌感染或/和真菌病毒感染或/和湿疹引起的瘙痒。

在使用本实施例4所述止痒护肤膏时,最好配合清凉啫喱使用,先涂抹止痒护肤膏,再涂抹清凉啫喱,按摩至吸收,涂抹次数为一日两次,每次间隔时间为12小时。二者配合使用,清凉啫喱为本实施例所述止痒护肤膏提供反应所需的水分,在患处原位实时释放大蒜辣素,产生止痒之功效。

清凉啫喱按下述方法得到:(1)将所需量卡波姆加入纯水中,溶胀过夜;(2)然后加入甘油,搅拌均匀;(3)水杨酸、冰片溶解于乙醇中,再加入第(2)步得到的混合液中,搅拌均匀;(3)亚硫酸氢钠溶于纯水中,再加入第(3)步得到的混合液中,搅拌均匀;(4)再加入余量的纯水,搅拌均匀,最后加三乙醇胺将ph调节至6.5,搅拌均匀后,即得清凉啫喱。按重量份数计,卡波姆0.8份、甘油5份、乙醇5份、水杨酸0.4份、冰片0.1份、亚硫酸氢钠0.04份、纯水87.7份。

实施例5:作为上述实施例3的优化,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大蒜鳞茎粉5份至9份、白凡士林78.5份、硬脂酸甘油酯7.5份、液体石蜡3.8份和薄荷油0.2份。

本实施例5所述的软膏为祛痘膏,其能够能够用于祛痘。

在使用本实施例5所述祛痘膏时,最好配合平衡胶使用,先涂抹祛痘膏,再涂抹平衡胶,按摩至吸收,涂抹次数为一日两次,每次间隔时间为12小时。二者配合使用,平衡胶为本实施例所述祛痘膏提供反应所需的水分,在患处原位实时释放大蒜辣素,产生祛痘之功效。

平衡胶按下述方法得到:(1)将所需量卡波姆加入纯水中,溶胀过夜;(2)然后加入甘油,搅拌均匀;(3)水杨酸、冰片溶解于乙醇中,再加入第(2)步得到的混合液中,搅拌均匀;(3)亚硫酸氢钠溶于纯水中,再加入第(3)步得到的混合液中,搅拌均匀;(4)再加入余量的纯水,搅拌均匀,最后加三乙醇胺将ph调节至6.5,搅拌均匀后,即得平衡胶。按重量份数计,卡波姆0.8份、甘油5份、乙醇5份、水杨酸0.4份、冰片0.1份、亚硫酸氢钠0.04份、纯水87.7份。

实施例6:作为上述实施例3的优化,与实施例4至5的不同之处在于,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大蒜鳞茎粉10份至20份、白凡士林66.5份、硬脂酸甘油酯7.5份、液体石蜡3.8份和薄荷油0.2份。

本实施例6所述的软膏为抑菌软膏,其能够用于抑菌。

本实施例6所述抑菌软膏直接涂抹于患处,涂抹次数为一日两次,每次间隔时间为12小时。

实施例7:上述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按下述方法得到:向所需量的白凡士林中加入所需量的硬脂酸甘油酯后,在温度为60℃的条件下加热融化得到融化物,向融化物中加入所需量的液体石蜡和薄荷油并搅拌均匀得到均匀混合物;当均匀混合物的温度降至30℃至50℃后,向均匀混合物中加入所需量的大蒜鳞茎粉,搅拌均匀,得到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

本实施例7中,最好60℃水浴加热融化,这样可以受热更加均匀,使得原料混合更加均匀;最好在均匀混合物的温度降至40℃时,加入大蒜鳞茎粉。

通过本实施例7所述方法可知,本发明所述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制备方法简单。

实施例8: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化,大蒜鳞茎粉按下述方法得到:将大蒜鳞茎依序经过去皮、切片、冷冻干燥、超微粉碎和灭菌后,获得大蒜鳞茎粉。大蒜鳞茎粉也可以采用其它现有公知的大蒜鳞茎粉。

对照例1: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大蒜鳞茎粉0.5份、医用白凡士林88份、硬脂酸甘油酯7.5份、液体石蜡3.8份、薄荷油0.2份,制备方法同实施例7。对照例1为为实施例4所述止痒护肤膏的对比例。

对照例2: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大蒜鳞茎粉4份、医用白凡士林84.5份、硬脂酸甘油酯7.5份、液体石蜡3.8份、薄荷油0.2份,制备方法同实施例7。对照例2为实施例5所述祛痘膏的对比例。

对照例3: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大蒜鳞茎粉10份、医用白凡士林78.5份、硬脂酸甘油酯7.5份、液体石蜡3.8份、薄荷油0.2份,制备方法同实施例7。对照例3为实施例6所述抑菌软膏的对比例。

对实施例4至6、对照例1至3所述软膏分别进行试用。

试用对象

抽选120名面部有明显的粉刺和痘痘的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将这120名受试者平均分为6组,每组20人,分别试用实施例4至6、对比例1至3所述软膏,同类软膏使用方法相同,抑菌软膏试用患者应为已婚妇女,祛痘膏和止痒护肤膏不限。在试用期间,受试者禁止使用其他护肤品,且应保持良好生活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

受试样品的使用方法和时间

样品使用方法:同类软膏使用方法相同。

样品使用时间:使用时间为两周,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

测试疗程

祛痘膏和止痒护肤膏试用时间为两周,试用前后对试用者的患处进行拍照。

抑菌软膏试用时间为5天,记录使用前后患者主诉。

祛痘膏和止痒护肤膏疗效评价标准

效果显著:皮损消退面积>80%、无或有很少量粉刺或丘疹残留;

效果较好:皮损消退面积>60%、有少量粉刺或丘疹残留;

效果一般:皮损消退面积>30%、有较多粉刺或丘疹残留;

效果不明显或无效:皮损消退面积≤30%,面部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

抑菌软膏疗效评价标准

效果显著:瘙痒、异味消除或明显改善;

效果较好:瘙痒、异味有一定程度改善,有轻微瘙痒感;

效果一般:瘙痒、异味略有改善,但效果不明显;

效果不明显或无效:瘙痒、异味无改善,甚至加重。

实施例4所述止痒护肤膏与对照例1所述软膏采用同样的疗效评价标准。

实施例5所述祛痘膏与对照例2所述软膏采用同样的疗效评价标准。

实施例6所述抑菌软膏与对照例3所述软膏采用同样的疗效评价标准。

试用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相比于对照例1所述软膏,本发明实施例4所述止痒护肤膏止痒效果显著;相比于对照例2所述软膏,本发明实施例5所述祛痘膏疗效显著;相比于对照例3所述软膏,本发明实施例6所述抑菌软膏疗效显著。

说明由各自特定含量的原料制成的本发明所述止痒护肤膏、祛痘膏、抑菌软膏,才能发挥相应的止痒、祛痘、抑菌效果。

并且本发明所述止痒护肤膏的原料中,大蒜鳞茎粉的重量份数不得低于1份,否则止痒效果会明显下降;本发明所述祛痘膏的原料中,大蒜鳞茎粉的重量份数不得低于5份,否则祛痘效果会明显下降;本发明所述抑菌软膏的原料中,大蒜鳞茎粉的重量份数不得低于10份,否则抑菌效果会明显下降,并且大蒜鳞茎粉的重量份数不可超过20份,否则会对皮肤产生强烈的刺激、灼烧感,会引起局部不适。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对痤疮、以及由蚊虫叮咬或/和炎症或/和细菌感染或/和真菌病毒感染或/和湿疹引起的瘙痒,具有见效快,疗效好,天然无刺激,无毒副作用,使用方便,治疗成功率高的优点,并且具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另外,本发明所述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的制备方法简单;基于所述优点,使本发明所述抑菌消炎止痒祛痘大蒜软膏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