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系列药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36562发布日期:2018-08-24 05:38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系列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同的慢性盆腔痛(cpp)的定义是非周期性盆腔痛,并持续6个月以上,产生功能障碍或需要去除或手术治疗。严格意义上讲,慢性盆腔痛是一组症候群,其病因复杂,患者多为育龄期妇女,发病率高达15%,多数伴有器质性病变,亦可产生生理功能障碍和精神症状。其中盆腔炎性疾病导致慢性盆腔疼痛的发生率达20.85%。在我国,盆腔炎性疾病在已婚妇女中属常见病、多发病。如盆腔炎性疾病未能及时、正确地治疗,则容易发展成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而其中大约十分之一的患者都是以慢性盆腔痛为主要症状就医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引起妇科慢性盆腔痛的最常见原因。

西医学有观点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常存在盆腔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子宫旁组织增生、粘连,甚至形成炎性包块。而它之所以难于根治,是因为致病菌在增生和粘连的结缔组织内,药物难以深入其中而影响疗效,免疫力低下时病菌又重新活跃而使病情反复发作。治疗本病的关键应活血化瘀,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使增生粘连的组织松解消散,这样药物才能达于病所而发挥作用,而这正是中医治疗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慢性盆腔痛虽然不危及生命,但由于长期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骶酸痛、不耐劳累,同时患者多伴有焦虑、多疑、抑郁等精神神经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加剧了社会和家庭的不稳定性,且病程越长者治疗效果越不佳。患病率和复发率的增高、治疗上的棘手,疗效不佳等诸多问题,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目前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痛尚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成为临床上治疗慢性盆腔痛的主要手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基于“痛则不通”、“久病多虚多瘀”和“荣则不痛”“通则不痛”的中医理论,同时结合女性的生理周期、盆腔结构特点,提供的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系列方药。这种治疗慢性盆腔痛系列方药是根据月经期间和月经后女性的身体特点,同时将内服和外用相结合,得到的这种系列方药。

本发明针对目前慢性盆腔痛治疗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系列方药,这种系列方药为三种,具体的分为在月经期间第1-5天期间内服的痛经止痛方、月经周期第6天开始内服的消瘕镇痛方和月经干净3天后灌肠用的消瘕灌肠方。该系列方药临床应用疗效效果显著,不易复发,实用性强,患者易于掌握,且治疗过程无痛苦,能够为众多慢性盆腔痛患者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系列药,包括痛经止痛方、消瘕镇痛方和消瘕灌肠方;

其中,所述痛经止痛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桃仁9~12份、土鳖虫6~10份、益母草25~30份、延胡索9~12份、丹皮9~12份、白蔹9~12份、白花蛇舌草25~30份、杜仲12~15份、巴戟天12~15份、黄芪12~18份和炙甘草3~6份;

所述消瘕镇痛方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党参10~15份、黄芪18~25份、乌药9~12份、丹参15~20份、鳖甲10~15份、杜仲12~15份、巴戟天12~18份、金银花25~30份、连翘10~15份、败酱草40~50份、炒薏苡仁20~30份、白头翁15~20份和炙甘草6~9份;

所述消瘕灌肠方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昆布12~15份、海藻12~15份、山慈菇12~15份、赤芍12~15份、红藤15~20份、蜀羊泉25~30份、败酱草25~30份、黄连10~15份和槐米10~15份。

这种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系列药的制备方法,包括痛经止痛方的制备、消瘕镇痛方的制备和消瘕灌肠方的制备;

其中,所述痛经止痛方的制备过程如下:

首先,按照配比称取原料药置于砂锅中,并用凉水浸泡25min~35min,凉水的用量为砂锅中水面高出药平面2cm~3cm;其次,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5min~35min,过滤,得到第一次滤渣和第一次药汁待用;再次,向第一次滤渣中加水,武火煮沸,改文火煎煮15min~25min,过滤,得到滤渣和第二次药汁,其中第二次药汁待用;最后,并将第二次药汁与第一次药汁混合,得到痛经止痛方;

所述消瘕镇痛方的制备过程如下:

首先,按照配比称取原料药置于砂锅中,并用凉水浸泡30min~1h,凉水的用量为砂锅中水面高出药平面2cm~3cm;其次,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30min~40min,过滤,得到第一次滤渣和第一次药汁待用;再次,向第一次滤渣中加水,武火煮沸,改文火煎煮20min~30min,过滤,得到滤渣和第二次药汁,其中第二次药汁待用;最后,并将第二次药汁与第一次药汁混合,得到消瘕镇痛方;

所述消瘕灌肠方的制备过程如下:

首先,按照配比称取原料药置于砂锅中;其次,用凉水浸泡30min~1h,凉水的用量为砂锅中水面高出药平面2cm~3cm;再次,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40min~50min,过滤,得到消瘕灌肠方。

各味原料药的药理作用:

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肺痈肠痈,跌扑损伤,肠燥便秘,咳嗽气喘。

土鳖虫性寒,味咸;有小毒,归肝经,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疮疡肿毒。

延胡索主治心腹腰膝诸痛、月经不调、症瘕、崩中、产后血晕、恶露不尽、跌打损伤等,有镇痛、镇静、催眠作用。

丹皮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利尿、抗溃疡等作用。

白蔹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等功效。

白花蛇舌草入胃、大肠、小肠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尿除湿。

杜仲味甘,性温。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

巴戟天主治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炙甘草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治疗功效。

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党参有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

乌药用于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丹参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

鳖甲养阴清热,平肝熄风,软坚散结。治劳热骨蒸,阴虚风动,劳疟疟母,癥瘕痃癖,经闭经漏,小儿惊痫。

金银花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症,均效果显著。

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

败酱草味辛、苦,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等功效。

炒薏苡仁性凉,味甘、淡,入脾、肺、肾经,具有利水、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

白头翁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的功效。

昆布有消痰软坚;利水退肿的功效。

海藻具有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之功效。

山慈菇味甘、微辛,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等功效,常用于痈肿疔毒,瘰疬痰核,蛇虫咬伤,瘸瘕痞块。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

红藤败毒消痈,活血通络,祛风杀虫。治急、慢性阑尾炎,风湿痹痛,赤痢,血淋,月经不调,疳积,虫痛,跌扑损伤。

蜀羊泉主治清热解毒。主咽喉肿痛;目昏赤;乳腺炎;肋腺炎;疥癣;疥癣瘙痒。

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

槐米性微寒、味苦,具有润肠通便、止血凉血的功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痛经止痛方中桃仁、土鳖虫、丹皮、益母草活血逐瘀,使胞宫胞脉瘀滞得散并顺利外排,“通则不痛”;“气血得温则行”,故以杜仲、巴戟天、延胡索温肾暖宫,理气止痛;本病往往病程日久,多虚多瘀,故以黄芪、炙甘草益气扶正,行血又摄血;“瘀久易化热”,故以白花蛇舌草、白蔹清热利湿解毒,防潜伏内蕴之邪乘虚作乱,又制约他药温燥之性,药理研究提示此三味药均有抗菌、消炎、镇痛之效。通经止痛方针对经前血海充盈、经期血室正开的生理特点,依据因势利导的原则,抓住经期这一消炎的有利时机,温活行补同用,扶正祛邪并行,寒热之药共襄,使气行血活,经血畅行,“通而不痛”。

经后血去气伤,胞门闭合,宜“求因治本”。本病往往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日久,正虚邪实,寒湿热瘀阻胞脉冲任,不通则痛,故多虚、瘀、湿、热并见。消瘕镇痛方中以党参、黄芪益气健脾,生血行血;杜仲、巴戟天强腰固肾,调补冲任,扶正固本;乌药、丹参配伍,一入气分散寒行气,一入血分活血祛瘀,使瘀散气行,血脉畅通而痛止;鳖甲软坚散结,消瘕化癥,通络止痛;“血不利则为水”,炒薏苡仁利水渗湿又健脾,药理研究有镇静镇痛作用;“瘀久化热”,妙在大剂量败酱草清热解毒又破血行瘀,通经止痛,金银花、连翘、白头翁清热解毒,共同清瘀中之热,并制约它药温燥之性,药理研究均有较好的解热抗炎镇静作用;炙甘草调和诸药并解诸药之毒性。全方健脾固肾,清热利湿、理气消癥,标本同治,正切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病机实质,且补正不留邪,驱邪不伤正,能使热清湿祛,瘀通结散,正气得复,气血和顺,经脉畅通而疼痛自消。

临床上除口服中药外,配合中药灌肠剂保留灌肠,内外合治,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消瘕灌肠方功能清热解毒利湿,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消癥止痛。方中蜀羊泉、黄连、败酱草清热解毒,利湿化瘀;赤芍、红藤活血通络;山慈菇、昆布、海藻软坚散结消肿;槐米性凉苦降,泄血分之热而使邪有出路。

痛经止痛方在经期第一天开始服用,连服5天;消瘕镇痛方在月经第6天开始服用,连服20天;消瘕灌肠方在经净3天后开始外用,灌肠时,药液温度37℃左右,患者取侧卧位,一次性灌肠管插入肛门25cm~30cm,注射器取药液后经一次性灌肠管徐徐注入直肠,保留至少2h,连用15天。本发明根据月经期间和月经后女性的身体特点,同时将内服和外用相结合,具有疗效效果显著,不易复发,无明显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治疗过程无痛苦等优点,且能够为众多慢性盆腔痛患者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到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系列药,包括痛经止痛方、消瘕镇痛方和消瘕灌肠方;

其中,痛经止痛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桃仁9份、土鳖虫6份、益母草25份、延胡索9份、丹皮9份、白蔹9份、白花蛇舌草25份、杜仲12份、巴戟天12份、黄芪12份和炙甘草3份;

消瘕镇痛方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党参10份、黄芪18份、乌药9份、丹参15份、鳖甲10份、杜仲12份、巴戟天12份、金银花25份、连翘10份、败酱草40份、炒薏苡仁20份、白头翁15份和炙甘草6份;

消瘕灌肠方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昆布12份、海藻12份、山慈菇12份、赤芍12份、红藤15份、蜀羊泉25份、败酱草25份、黄连10份和槐米10份。

实施例2

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系列药,包括痛经止痛方、消瘕镇痛方和消瘕灌肠方;

其中,痛经止痛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桃仁10份、土鳖虫8份、益母草27份、延胡索10份、丹皮10份、白蔹10份、白花蛇舌草27份、杜仲13份、巴戟天13份、黄芪14份和炙甘草4份;

消瘕镇痛方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党参12份、黄芪22份、乌药10份、丹参17份、鳖甲12份、杜仲12份、巴戟天15份、金银花22份、连翘13份、败酱草45份、炒薏苡仁25份、白头翁17份和炙甘草7份;

消瘕灌肠方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昆布13份、海藻13份、山慈菇13份、赤芍13份、红藤17份、蜀羊泉27份、败酱草27份、黄连12份和槐米12份。

实施例3

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系列药,包括痛经止痛方、消瘕镇痛方和消瘕灌肠方;

其中,痛经止痛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桃仁12份、土鳖虫10份、益母草30份、延胡索12份、丹皮12份、白蔹12份、白花蛇舌草30份、杜仲15份、巴戟天15份、黄芪18份和炙甘草6份;

消瘕镇痛方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党参15份、黄芪25份、乌药12份、丹参20份、鳖甲15份、杜仲15份、巴戟天18份、金银花30份、连翘15份、败酱草50份、炒薏苡仁30份、白头翁20份和炙甘草9份;

消瘕灌肠方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昆布15份、海藻15份、山慈菇15份、赤芍15份、红藤20份、蜀羊泉30份、败酱草30份、黄连15份和槐米15份。

这种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系列药是通过以下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这种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系列药的制备方法包括痛经止痛方的制备、消瘕镇痛方的制备和消瘕灌肠方的制备;

其中,痛经止痛方的制备过程如下:

首先,按照配比称取原料药置于砂锅中,并用凉水浸泡25min~35min,凉水的用量为砂锅中水面高出药平面2cm~3cm;其次,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5min~35min,过滤,得到第一次滤渣和第一次药汁待用;再次,向第一次滤渣中加水,武火煮沸,改文火煎煮15min~25min,过滤,得到滤渣和第二次药汁,其中第二次药汁待用;最后,并将第二次药汁与第一次药汁混合,得到痛经止痛方;

消瘕镇痛方的制备过程如下:

首先,按照配比称取原料药置于砂锅中,并用凉水浸泡30min~1h,凉水的用量为砂锅中水面高出药平面2cm~3cm;其次,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30min~40min,过滤,得到第一次滤渣和第一次药汁待用;再次,向第一次滤渣中加水,武火煮沸,改文火煎煮20min~30min,过滤,得到滤渣和第二次药汁,其中第二次药汁待用;最后,并将第二次药汁与第一次药汁混合,得到消瘕镇痛方;

消瘕灌肠方的制备过程如下:

首先,按照配比称取原料药置于砂锅中;其次,用凉水浸泡30min~1h,凉水的用量为砂锅中水面高出药平面2cm~3cm;再次,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40min~50min,过滤,得到消瘕灌肠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根据月经期间和月经后女性的身体特点,同时将内服和外用相结合,具有疗效效果显著,不易复发,无明显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治疗过程无痛苦等优点,且能够为众多慢性盆腔痛患者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治疗效果,现提供患者使用本发明药物的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慢性盆腔痛患者300例,年龄在22~45岁,平均年龄为35.2岁。

(一)、诊断标准

参照2015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性传播疾病治疗指南》中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标准拟定。

⑴病史:既往盆腔炎性疾病病史。

⑵症状:①以盆腔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间断或持续性疼痛,时间超过6个月,疼痛部位包括:盆腔、前腹壁、腰骶部及臀部,症状可能在经期加重;②性交痛:可有性交痛;③低热、疲乏:患者全身症状常常不明显,有的患者有低热、疲乏等症状,病程长者可出现失眠、精神萎靡等神经衰弱症状。

⑶妇科检査:①子宫多呈后倾后屈位,活动受限,可有或无子宫压痛;②若为输卵管炎时,在宫体单侧或双侧可触及呈条索状増粗的输卵管,有压痛;③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时,则可在盆腔单侧或双侧触及囊性肿块,活动受限,可有压痛;④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则在宫体单侧或双侧可折及呈片状的增厚,有压痛,或可触及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⑷辅助检查:①b超:正常或可探及一侧或两侧附件肿物、盆腔积液或输卵管积液等;②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盆腔粘连病灶或盆腔内炎性包块形成,或输卵管积水、伞端闭锁等。

注:以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至少需要同时具备下列两项:(1)以盆腔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间断或持续性疼痛,时间超过6个月,疼痛部位包括:盆腔、前腹壁、腰骶部及臀部;(2)子宫活动受限或子宫固定伴有压痛;附件区(索状増粗、呈片状増厚或呈包块状)压痛。

(二)、治疗方法

患者在经期第1天开始服用痛经止痛方,连服5天;在月经第6天开始服用消瘕镇痛方,连服20天;在经净3天后开始外用消瘕灌肠方,灌肠时,药液温度37℃左右,患者取侧卧位,一次性灌肠管插入肛门25cm~30cm,注射器取药液后经一次性灌肠管徐徐注入直肠,保留至少2h,连用15天。

(三)、治疗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妇科检查正常,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妇科检查有显著性改善;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显著减轻;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无改善或加重。

(四)、治疗结果

在300例慢性盆腔痛患者中,经治疗后,痊愈196例,占65.3%;显效75例,占25%;有效29例,9.7%;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

二、典型病例:

病例1:

郭某某,27岁,2017.07.21初诊。

患者因“间断性右下腹疼痛9年,加重1月余”就诊,9年前发现右下腹间断抽掣样痛,未重视未治疗。2年前剖宫产时发现盆腔粘连,遂行粘连分离。近1月余右小腹疼痛较前加重,伴白带量多,色时青时黄,外阴无瘙痒;食欲差,眠可,大便偏稀,舌质淡暗,边齿痕,中后部苔薄黄腻,脉濡细数。孕1剖1,平常月经8天/23天,lmp:7.4。妇检:后穹窿触及一结节,有触痛,附件压痛++。诊断:妇人腹痛(慢性盆腔痛)。

初诊采用方药:通经止痛方和消瘕镇痛方,其中通经止痛方6付,并在经期第1天开始服用,每日一付,每日于早晚饭后温服口服,1日2次;消瘕镇痛方15付,并在月经第7天开始服用消瘕镇痛方,每日一付,每日于早晚饭后温服口服,1日2次。

患者于2017.08.08复诊。

患者lmp:7.28,量多,色可,月经7天净,服药后右小腹痛较前减轻,纳食好转,大便偏稀且日一次,面色黄,舌质淡,舌尖红,边齿痕,舌前部无苔,中后部苔薄黄略腻,脉濡细滑数。

复诊采用方药:消瘕镇痛方、通经止痛方和消瘕灌肠方。其中消瘕镇痛方15付,并在月经第7天开始服用消瘕镇痛方,每日一付,每日于早晚饭后温服口服,1日2次。通经止痛方5付,并在经期第1天开始服用,每日一付,每日于早晚饭后温服口服,1日2次。消瘕灌肠方15付,水煎,保留灌肠,于经净3天后开始外用消瘕灌肠方,每日一付,灌肠时,药液温度37℃左右,患者取侧卧位,一次性灌肠管插入肛门25cm~30cm,注射器取药液后经一次性灌肠管徐徐注入直肠,保留至少2h,连用15天。

2017.08.29三诊。

lmp:8.22,现d8天,量色可,经将净。服药后小腹疼、经期腹痛明显减轻,右侧小腹偶有微痛,食欲差,眠可,大便稀,一天一次,舌质暗,边齿痕,中后部苔黄腻,脉濡弱。

三诊采用方药:消瘕镇痛方、通经止痛方和消瘕灌肠方。其中消瘕镇痛方24付,并在月经第7天开始服用消瘕镇痛方,每日一付,每日于早晚饭后温服口服,1日2次。通经止痛方5付,并在经期第1天开始服用,每日一付,每日于早晚饭后温服口服,1日2次。消瘕灌肠方20付,水煎,保留灌肠,于经净3天后开始外用消瘕灌肠方,每日一付,灌肠时,药液温度37℃左右,患者取侧卧位,一次性灌肠管插入肛门25cm~30cm,注射器取药液后经一次性灌肠管徐徐注入直肠,保留至少2h,连用20天。

1个月后随访:腹痛基本消失。

病例2

朱某,32岁,2009.1.5初诊。

患者因“流产后腰腹疼痛近1年”就诊,1年前自然流产清宫术后经常出现小腹隐痛、腰骶坠痛不适,经期加重,曾间断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舌质黯红,边有齿痕、瘀点,舌苔黄腻,脉沉细。平常月经5天/23-27天,lmp:2008.12.22。诊断:妇人腹痛(慢性盆腔痛)

初诊采用方药:消瘕镇痛方和消瘕灌肠方,其中消瘕镇痛方10付,并在月经第7天开始服用消瘕镇痛方,每日一付,每日于早晚饭后温服口服,1日2次。消瘕灌肠方10付,水煎,保留灌肠,于经净3天后开始外用消瘕灌肠方,每日一付,灌肠时,药液温度37℃左右,患者取侧卧位,一次性灌肠管插入肛门25cm~30cm,注射器取药液后经一次性灌肠管徐徐注入直肠,保留至少2h,连用10天。

2009.1.15复诊。

服药后腰腹疼痛症状较前减轻。考虑到月经将潮,予因势利导,活血通经,以促经血畅行。暂停消瘕镇痛和消瘕灌肠方。处以通经止痛方6付,日一付,口服,1日2次。

2009.1.23三诊。

lmp:2009.1.15晚,量中等,色质正常,经期仅轻微腰部酸困,余无不适,7天经净。之后采用通经止痛方、消瘕镇痛方、消瘕灌肠方分阶段用药,据病情加减,共治疗3个月,腰腹疼痛症状基本消失。4月中旬停药。7.20在我院检查已怀孕近12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系列方药治疗效果显著,且不易复发。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