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60446发布日期:2018-06-22 23:24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药品技术的领域。

技术背景

随着血液透析(HD)技术的不断发展,维持性血液透析(maj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的存活时间逐渐延长。但其生活质量仍低于正常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高。研究发现,MHD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反应,微炎症反应是一种并非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循环中炎症标志蛋白及炎性细胞因子持续轻度增高,导致各种并发症的低强度、慢性进展的非显性炎症状态。30%-50%患者检测发现血清炎症指标,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等水平升高。微炎症状态是MHD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如心脑血管事件、贫血、营养不良等的主要原因。并可引起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综合征。致使MHD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升高。

针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常常采用西医治疗,主要是用他汀类药物、左卡尼汀、乌司他丁等药物,这些药物虽能对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但存在较重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且有一定的药物依赖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药物具有补脾益肾,化湿祛浊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疗效好,安全无副作用。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药物,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黄芪5-25份、党参5-25份、熟地5-15份、茯苓5-15份、白术5-15份、藿香5-25份、佩兰5-25份、陈皮5-15份、法夏5-15份和茵陈5-25份制成。

前述的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药物中,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黄芪10-20份、党参10-20份、熟地8-12份、茯苓8-12份、白术8-12份、藿香10-20份、佩兰10-20份、陈皮8-12份、法夏8-12份和茵陈10-20份制成。

前述的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药物中,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黄芪15份、党参15份、熟地10份、茯苓10份、白术10份、藿香15份、佩兰15份、陈皮10份、法夏10份和茵陈15份制成。

一种前述的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药物的制作方法,取上述药物,可以加辅料或可以不加辅料,制成药物制剂。

前述的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药物的制作方法,所述药物制剂为口服制剂。

前述的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药物的制作方法,所述口服制剂为汤剂、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或丸剂。

前述的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药物的制作方法,所述汤剂这样制作:取上述药物,加8-10倍量的水浸泡10-15分钟,先大火煎煮10-15min至沸后,再继续用小火煎煮15-25min,过滤,滤渣再加入4-6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20-40min,过滤,合并滤液,即得。

前述的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药物的制作方法,所述胶囊剂这样制作:取上述药物,加8-10倍量的水浸泡10-15分钟,先大火煎煮10-15min,再继续用小火煎煮15-25min,煎煮3次,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50-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5的浸膏,另取浸膏量30%的淀粉和0.7%的硬脂酸镁与浸膏混匀,用60%的乙醇制粒,干燥,粉碎,填充胶囊,即得。

前述的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药物的制作方法,所述片剂这样制作:取上述药物,加8-10倍量的水浸泡10-15分钟,先大火煎煮10-15min,再继续用小火煎煮15-25min,煎煮3次,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50-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5的浸膏,浸膏与浸膏量20%的淀粉混匀,压片,包薄膜衣,即得。

前述的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药物的制作方法,所述颗粒剂这样制作:取上述药物,加8-10倍量的水浸泡10-15分钟,先大火煎煮10-15min,再继续用小火煎煮15-25min,煎煮3次,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50-60℃时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浸膏,浸膏与浸膏量20%的淀粉和20%的糊精粉混合制粒,干燥,即得。

本发明药物主要由黄芪、党参、熟地、茯苓、白术、藿香、佩兰、陈皮、法夏和茵陈制成。其中,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肺、脾、肝、肾经;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党参(学名;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桔梗科党参属,甘,平。补中益气,和胃生津,祛痰止咳。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四肢无力,心悸,气短,口干,自汗,脱肛,阴挺。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的块根,【药性】甘,微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血养阴,填精益髓。茯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白术,拉丁学名Atractylodesmacrocephala,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藿香,学名:Agastache rugosa(Fisch.et Mey.)O.Ktze,佩兰,菊科植物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的干燥地上部分,藿香、佩兰皆为芳香化浊之物,能化湿醒脾,辟秽和中,以清化湿浊毒邪。陈皮,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性味:味苦、辛,性温;归经:归肺、脾经;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法夏是法半夏的别称,具有治疗燥湿化痰、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的功效。茵陈,ArtemisiacapillarisThunb,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功能主治: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药理学研究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

发明人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药物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研究,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没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肾病的名称,发明人经过长期的试验研究发现,可从慢性肾衰竭对机体造成病理性损害并表现于外的现象来分析,属于中医“虚劳”、“关格”、“溺毒”等范畴。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慢性肾功能衰竭阶段存在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轻微升高,从而形成了慢性肾功能衰竭‘微炎症状态”学说。慢性肾功能衰竭微炎症状态的是由于脾肾功能衰败,而致痰、瘀、湿、浊、热、水等蕴积体内,化生毒邪所致。其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以脾肾气血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血瘀为甚。气虚帅血无力致血行障碍,气虚不能化气行水致浊毒蕴里,淤浊互结又阻碍气机运行,终致气滞、血淤浊毒胶结为患,从而导致脏腑失其所养加重气虚,恶性循环,加重病情。由此可见,气虚、气滞、血瘀、浊毒贯穿于疾病全程,所以脾肾气虚,淤浊内结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本病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确立了补脾益肾、化湿祛浊的治疗原则。

本发明涉及的用于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中药制剂,由多种中药组成,本方补脾益肾为主,化湿祛浊为辅,共奏攻补兼施之功,临床研究表明能明显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肾性贫血,为维持性血透患者合并微炎症状态的治疗找到了新的方法。

本发明以黄芪、党参、熟地、茯苓、白术、藿香、佩兰、陈皮、法夏和茵陈为原料制成。方中以黄芪、党参健脾益气,培补“后天之本”,以熟地填精益肾,育“先天之本”,三者同用能补益脾肾之虚,帮助恢复脾肾功能;陈皮、法夏、茯苓、白术四药同用能调理中焦气机,利湿化痰;茯苓、白术与党参、黄芪同用以助益气健脾之功;藿香、佩兰皆为芳香化浊之物,能化湿醒脾,辟秽和中,以清化湿浊毒邪;茵陈以助利湿,其性微寒,故能清湿热,全方合用,共奏健脾益肾,化湿祛浊之功效。

申请人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部分试验如下: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10月一2011年10月本院血液透析室维持血液透析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0±24)岁;MHD时间均>3个月,平均透析时间(16±12)个月,透析每周2~3次,每次4h。原发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28例,高血压肾病10例,糖尿病肾病11例,多囊肾1例。所有人选患者近3月内均未用过维生素E、维生素C等药物,其他用药治疗无差异。排除标准:在观察期内合并严重肝功能不全、急性感染、急性脑血管意外、肿瘤、严重营养不良。半年内无结核感染、慢性病毒感染、手术、创伤、妊娠,并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研究周期3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透析龄、营养状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简单随机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血透透析治疗。透析方式:血透透析,每周两次;血液透析滤过,每周一次;血液灌流,每月两次。透析均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对照组患者服用安慰剂(饴糖)30ml/次,每天3次,共8周,作为对照;治疗组在予本发明药物(按实施例1进行制备)内服30ml/次,每天3次,共8周。

1.3观察指标取两组治疗前与单次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后血液标本。以上标本均离心后取血清-20℃冷冻保存。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的测定均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MODEL 550型酶标比色仪检测。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O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全部数据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两组指标对比

2.1.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治疗对比共有50例患者参加此项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期间无脱落病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患者进入实验前的临床资料见表1,本试验人选病例在治疗前两组比较,相关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相关指标比较(n=50,)

2.1.2治疗前两组Hs-CRP、IL-6、TNF-a水平比较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2。治疗前两组Hs-CRP、IL-6、TNF-a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治疗前两组Hs-CRP、IL-6、TNF-α水平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5

2.1.3治疗前与单次治疗后及治疗3月后Hs-CRP、IL-6、TNF-a、血红蛋白水平比较。血液透析组治疗前后患者体内的Hs-CRP、IL-6、TNF-a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并不能清除MHD患者体内的微炎症标记物,对微炎症状态无改善作用。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组治疗后微炎症标记物Hs-CRP、IL-6水平显著降低(P<O.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其对微炎症状态改善有积极意义。单次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后Hs-CRP未见明显下降,持续治疗3月后Hs-CRP明显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Hs-CRP的清除需持续治疗,并可能与IL-6、TNF-a的清除有关。MHD患者常合并与微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增加MHD患者死亡率口。本组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血红蛋白浓度较治疗前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中药治疗对MHD患者贫血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能与中药治疗减轻了微炎症反应有关。故中药治疗不仅有助于改善M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而且对减轻炎症相关性肾性贫血等并发症也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前与单次治疗后及治疗3月后Hs-CRP、IL-6、TNF-α、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单次治疗比较,#P<0.05

3.研究发现,本发明能有效缓解血透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有效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合并微炎症状态有治疗作用。且观察期定期监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该药物拥有疗效好、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等优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药物具有补脾益肾,化湿祛浊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疗效好,安全无副作用。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限制的依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配方:黄芪15g、党参15g、熟地10g、茯苓10g、白术10g、藿香15g、佩兰15g、陈皮10g、法夏10g和茵陈15g。

工艺:取上述药物,加9倍量的水浸泡12分钟,先大火煎煮12min至沸后,再继续用小火煎煮20in,过滤,滤渣再加入5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30min,过滤,合并滤液,即得汤剂。

用法用量:30ml/次,3次/日。

实施例2.

配方:黄芪20g、党参20g、熟地12g、茯苓12g、白术12g、藿香20g、佩兰20g、陈皮12g、法夏12g和茵陈20g。

工艺:取上述药物,加10倍量的水浸泡15分钟,先大火煎煮15min,再继续用小火煎煮25min,煎煮3次,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50-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5的浸膏,另取浸膏量30%的淀粉和0.7%的硬脂酸镁与浸膏混匀,用60%的乙醇制粒,干燥,粉碎,填充胶囊,即得胶囊剂。

规格:0.5g/粒。

用法用量:每次2-3粒,每日2-3次。

实施例3.

配方:黄芪10g、党参10g、熟地8g、茯苓8g、白术8g、藿香10g、佩兰10g、陈皮8g、法夏8g和茵陈10g。

工艺:取上述药物,加8倍量的水浸泡10分钟,先大火煎煮10min,再继续用小火煎煮15min,煎煮3次,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50-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5的浸膏,浸膏与浸膏量20%的淀粉混匀,压片,包薄膜衣,即得。

规格:0.5g/片。

用法用量:每次2-3片,每日2-3次。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