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科康复用可调节的电动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98089发布日期:2018-10-19 19:22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骨科医疗领域,具体为一种骨科康复用可调节的电动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骨科是各大医院最常见的科室之一,主要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更,骨科伤病谱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骨关节结核、骨髓炎、小儿麻痹症等疾病明显减少,交通事故引起的创伤明显增多。

骨科学又称矫形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专业或学科,专门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以及治疗这一系统的伤病。骨科学又称矫形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专业或学科,专门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以及治疗这一系统的伤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骨科学在诊断、治疗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手外科的建立和发展,使手外伤的诊治技术迅速得到普及和提高;显微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使多趾游离再造手、神经束的吻合及松解,0.2mm的小动脉间的吻合已不再是神话;采用新的术式治疗脊柱侧凸、颈椎病及颈椎狭窄等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的骨科学效果;对关节炎患者采取的各种有效的术式,使得多年卧床的患者从新站立起来;对恶性骨肿瘤的治疗已从单一的截肢发展到综合的治疗,提高了手术的治愈率和存活率。总之,骨科学的发展与基础医学,特别是实验医学及材料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在骨科治疗的过程中,常用到电动牵引装置对骨病患者进行促进型康复治疗,使得患者的康复速度更快。现有的用于骨科康复的电动牵引装置通常包括支撑床体,且在支撑床体上设置若干个牵引带,牵引带绕过定滑轮与电动马达的输出端连接,使得在电动马达的带动下,能够实现患者手臂、腿部的活动,从而能够提高患者康复的速度。

例如,申请号为201710113083.9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骨科用的牵引床机构,该装置通过在床板的一端固定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立板,在床板的表面还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床板表面,立板表面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有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立板朝向支撑板的一面设有可沿竖直方向滑动地设置有固定支板,固定支板上设置有贯穿孔,支撑板上设置有腿牵引机构,牵引绳一端固定在腿牵引机构上,另一端穿过贯穿孔并连接有把手,且牵引绳分别缠绕在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上,能够解决了一般的牵引床不易调节腿部的牵引角度,而且牵引的松紧需要医生来调节,患者自己不方便调节的问题

但是,现有的骨科康复用电动牵引装置存在以下缺陷:

(1)现有的电动牵引装置大多只着重活动患者的腿部和肩部,而一些相对较小的关节如踝关节、肘关节、颈部关节等则不能活动,使得装置的适用范围较窄、功能较少,不利于患者的使用;

(2)现有的电动牵引装置在对患者的关节进行活动时,大多都是单独活动,使得患者的各个关节之间没有联动,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3)在对患者的关节进行活动时,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很容易使患者再次受伤,而现有的电动牵引装置无法很好的做到这一点,使得装置的使用效果不好,且很容易产生反面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骨科康复用可调节的电动牵引装置,该装置能够在活动患者肩部、腿部等大关节的前提下,对踝关节、肘关节、颈部关节等小关节也进行牵引治疗,使得装置的使用范围更广,同时,能够使患者的各个关节共同活动,有利于提高患者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此外,该装置还能够对患者的关节进行循序渐进的活动,使得装置的使用效果更好,能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骨科康复用可调节的电动牵引装置,包括支撑床体,且在支撑床体的顶面一侧设置有躺卧靠垫,所述支撑床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倒“l”形的支撑架,且在支撑架上设置有联动腿肩活动机构,所述支撑床体的顶面中央设置有腰部活动机构,且在支撑床体的顶面相对于躺卧靠垫的另一侧设置有脚踝活动机构;

所述支撑床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有靠板,且在靠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坐垫,所述靠板的两侧设置有肘部活动机构,且在靠板的表面顶端设置有颈部活动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联动腿肩活动机构包括两对交叉设置的前斜置支撑杆和后斜置支撑杆,且前斜置支撑杆和后斜置支撑杆的顶端均与支撑架活动连接,每对所述的前斜置支撑杆和后斜置支撑杆之间均通过跨度调节机构连接,且位于同一侧的前斜置支撑杆和后斜置支撑杆之间均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前斜置支撑杆和后斜置支撑杆的底端均连接有定滑轮,且在定滑轮上套设有牵引带,所述牵引带的底端均连接有交叉杆,且交叉杆的底部均连接有弹性套袋。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的表面均固定安装有第一电动马达,且第一电动马达的输出端连接有主动轴,所述主动轴的表面均设置有主动齿轮,且在主动轴的两侧均设置有被动轴,所述被动轴的内端均通过旋转轴承与连接板连接,且在被动轴的表面均设置有与主动齿轮啮合的被动齿轮,所述被动轴的外端均设置有绕槽,且牵引带的顶端均与对应的绕槽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的底面两侧均设置有滑轨,且在滑轨上均安装有与滑轨匹配的电动滑块,所述电动滑块的底端均连接有弯杆,且弯杆的外端均连接有与牵引带匹配的导向滑轮。

进一步地,所述跨度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前斜置支撑杆和后斜置支撑杆内侧面的条形槽,且在每对前斜置支撑杆和后斜置支撑杆之间均设置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调节滑块,且调节滑块分别卡在对应的条形槽内,两个所述的调节杆之间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且在连接杆的中央设置有螺孔,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动马达,且第二电动马达的输出端连接有驱动螺杆,所述驱动螺杆插设在螺孔内,所述支撑架的顶端两侧均设置有限位孔,所述连接杆的顶面两端均连接有限位杆,且限位杆分别插设在对应的限位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腰部活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撑床体顶面中央的方形槽,且在方形槽内设置有腰部支撑板,所述腰部支撑板的顶面设置有符合人体结构的内凹槽,且在内凹槽的表面设置有软垫,所述腰部支撑板的侧面设置有两个贯穿的通孔,且在通孔内插设有横杆,所述方形槽的两侧内壁均设置有竖槽,且横杆的两端分别插设在对应的竖槽内,所述横杆的表面两端均套设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的内端均与腰部支撑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方形槽的内壁设置有放置槽,且在放置槽内安装有第三电动马达,所述第三电动马达的输出端连接有与横杆垂直的旋转轴,且在旋转轴的外部套设有环形转盘,所述环形转盘的表面设置有2-4个均匀分布的锯齿凸起,所述腰部支撑板的底面设置有与锯齿凸起匹配的锯齿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脚踝活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撑床体顶面两侧的脚踏板,且脚踏板的底端与支撑床体活动连接,两个所述的脚踏板之间设置有固定在支撑床体顶面的第四电动马达,且第四电动马达的输出端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表面设置有两个环形槽,所述脚踏板的后侧均设置有固定在支撑床体顶面的滑轮架,且在滑轮架上安装有调节滑轮,所述脚踏板的底端顶部均连接有调节绳,且调节绳均绕过调节滑轮并与对应的环形槽连接,所述脚踏板的底端中央均通过调节弹簧与支撑床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肘部活动机构包括两个分别位于靠板左、右两侧的旋转板,且在靠板的左、右两侧面顶端均固定安装有第五电动马达,所述第五电动马达的输出端均连接活动轴,且活动轴的底端均与对应的旋转板固定连接,所述活动轴的侧面均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靠板左、右侧面的前、后两端均连接有平面限位片和直角限位片,所述旋转板的表面均设置有绑带。

进一步地,所述颈部活动机构包括位于靠板表面顶端的弧形槽,且在弧形槽的底面设置有马达槽,所述马达槽内放置有第六电动马达,且第六电动马达的输出端连接有牵引轴,所述弧形槽内设置有弧形靠枕,且弧形靠枕的底端与牵引轴固定连接,所述弧形靠枕的顶端通过固定轴与弧形槽的顶端活动连接,且弧形靠枕的表面设置有弹性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不仅能够对患者的肩部、腿部、腰部等大关节进行牵引活动,还能够对踝关节、肘关节、颈部关节等小关节进行活动,使得装置的作用范围更广、功能更强大,能够适用不同种类的骨病患者;

(2)本发明能够使患者的不同关节相互联动、共同活动,有利于提高患者身体整体的协调性,能够促进患者骨骼关节的康复,使装置的作用效果更好;

(3)本发明在对骨病患者的关节进行活动时,能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活动过于猛烈,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够避免患者二次受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动齿轮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弯杆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连接杆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条形槽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腰部支撑板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腰部支撑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脚踏板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驱动轴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直角限位片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弧形靠枕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马达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支撑床体;2-支撑架;3-联动腿肩活动机构;4-腰部活动机构;5-脚踝活动机构;6-肘部活动机构;7-颈部活动机构;8-跨度调节机构;9-躺卧靠垫;10-靠板;11-坐垫;

301-前斜置支撑杆;302-后斜置支撑杆;303-连接板;304-定滑轮;305-牵引带;306-交叉杆;307-弹性套袋;308-第一电动马达;309-主动轴;310-主动齿轮;311-被动轴;312-旋转轴承;313-被动齿轮;314-绕槽;315-滑轨;316-电动滑块;317-弯杆;318-导向滑轮;

401-方形槽;402-腰部支撑板;403-内凹槽;404-软垫;405-通孔;406-横杆;407-竖槽;408-复位弹簧;409-放置槽;410-第三电动马达;411-旋转轴;412-环形转盘;413-锯齿凸起;414-锯齿卡槽;

501-脚踏板;502-第四电动马达;503-驱动轴;504-环形槽;505-滑轮架;506-调节滑轮;507-调节绳;508-调节弹簧;

601-旋转板;602-第五电动马达;603-活动轴;604-限位块;605-平面限位片;606-直角限位片;607-绑带;

701-弧形槽;702-马达槽;703-第六电动马达;704-牵引轴;705-弧形靠枕;706-固定轴;707-弹性垫;

801-条形槽;802-调节杆;803-调节滑块;804-连接杆;805-螺孔;806-第二电动马达;807-驱动螺杆;808-限位孔;809-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骨科康复用可调节的电动牵引装置,包括支撑床体1,且在支撑床体1的顶面一侧设置有躺卧靠垫9,支撑床体1和躺卧靠垫9用于供患者躺卧,以便更好的进行关节活动,支撑床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倒“l”形的支撑架2,且在支撑架2上设置有联动腿肩活动机构3,支撑架2用于支撑联动腿肩活动机构3,且联动腿肩活动机构3用于对患者的肩部和腿部进行共同牵引活动。

联动腿肩活动机构3包括两对交叉设置的前斜置支撑杆301和后斜置支撑杆302,且前斜置支撑杆301和后斜置支撑杆302的顶端均与支撑架2活动连接,使得前斜置支撑杆301和后斜置支撑杆302均能够绕着支撑架2转动,每对前斜置支撑杆301和后斜置支撑杆302之间均通过跨度调节机构8连接,跨度调节机构8用于调节每对前斜置支撑杆301和后斜置支撑杆302张开的角度。

位于同一侧的前斜置支撑杆301和后斜置支撑杆302之间均通过连接板303固定连接,使得同一侧的前斜置支撑杆301和后斜置支撑杆302能够共同运动,前斜置支撑杆301和后斜置支撑杆302的底端均连接有定滑轮304,且在定滑轮304上套设有牵引带305,牵引带305的底端均连接有交叉杆306,且交叉杆306的底部均连接有弹性套袋307,弹性套袋307为柔软有弹性的材料制成,用于支撑患者的腿部和胳膊。

连接板303的表面均固定安装有第一电动马达308,且第一电动马达308的输出端连接有主动轴309,主动轴309的表面均设置有主动齿轮310,且在主动轴309的两侧均设置有被动轴311,被动轴311的内端均通过旋转轴承312与连接板303连接,且在被动轴311的表面均设置有与主动齿轮310啮合的被动齿轮313,被动轴311的外端均设置有绕槽314,且牵引带305的顶端均与对应的绕槽314固定连接。

当第一电动马达308工作时,能够带动主动轴309转动,并在主动齿轮310和被动齿轮313的作用下,使两侧的被动轴311也跟着转动,被动轴311转动,会使得牵引带305缠绕在绕槽314上,使得弹性套袋307能够在牵引带305的带动下向上移动,在对患者的肩部和腿部进行关节活动时,将患者的胳膊和腿分别放在对应的弹性套袋307上,弹性套袋307顶部设有松紧绳,能够系住患者的手腕以及小腿,然后启动第一电动马达308,患者的腿部和胳膊会在牵引带305的作用下抬起,之后断开第一电动马达308,会使得患者的腿部和胳膊在重力的作用下下降,重复操作,由于患者的胳膊和腿部都是处于伸直状态,因此能够对患者的腿部和肩部进行关节引导活动,帮助患者的腿部和肩部更快的康复,断开和启动第一电动马达308的方法既可以使手动控制,也可以添加自动机构,使其有规律的通断,手动控制的好处是患者可凭借自己的感觉进行使用,避免超过患者身体的负荷,而自动控制的好处是节省使用步骤,不必频繁的操作,具体使用可由患者自行决定,同时,由于患者的腿部和肩部共同运动,会使得患者的身体协调性更好,能够加快骨病的康复速度。

连接板303的底面两侧均设置有滑轨315,且在滑轨315上均安装有与滑轨315匹配的电动滑块316,使得电动滑块316能够在滑轨315上移动,且不会脱离滑轨315,电动滑块316初始时位于滑轨315的最外端,电动滑块316的底端均连接有弯杆317,且弯杆317的外端均连接有与牵引带305匹配的导向滑轮318,弯杆317为类“l”形,且开口均向外,牵引带305绕过导向滑轮318,且能够在弯杆317的作用下向外凸起。

在对患者的腿部和肩部进行关节牵引活动时,可以通过启动电动滑块316,使电动滑块316向内运动,由于牵引带305初始时在弯杆317的作用下向外凸起,会使得电动滑块316向内移动时,牵引带305凸起的幅度逐渐降低,使得第一电动马达308在转速不变的情况下,牵引带305提升的速度增大,使得在对患者的肩部和腿部进行活动时,能够逐渐增大幅度,可以避免牵引带305提升的速度过快,导致患者不适应,更严重的导致患者二次受伤,有利于提高装置的使用效果。

跨度调节机构8包括设置在前斜置支撑杆301和后斜置支撑杆302内侧面的条形槽801,且在每对前斜置支撑杆301和后斜置支撑杆302之间均设置有调节杆802,调节杆802的两端均设置有调节滑块803,且调节滑块803分别卡在对应的条形槽801内,使得调节杆802能够沿着条形槽801上下移动,使得两个前斜置支撑杆301和两个后斜置支撑杆302张开的角度能够跟着变化。

两个调节杆802之间通过连接杆804固定连接,使得两个调节杆802能够被连接杆804共同控制,连接杆804的中央设置有螺孔805,支撑架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动马达806,且第二电动马达806的输出端连接有驱动螺杆807,驱动螺杆807插设在螺孔805内,支撑架2的顶端两侧均设置有限位孔808,连接杆804的顶面两端均连接有限位杆809,且限位杆809分别插设在对应的限位孔808内,使得连接杆804只能沿着限位杆809的方向上下移动,而无法转动,当第二电动马达806工作时,驱动螺杆807能够实现正转或反转,由于驱动螺杆807和螺孔805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且驱动螺杆807的转速较快,会使得连接杆804较大幅度的上升或下降。

在对患者的肩部和腿部进行活动时,可以通过启动第二电动马达806,使得调节杆802在连接杆804的带动下升降,从而使两个前斜置支撑杆301和两个后斜置支撑杆302张开的角度发生变化,使得患者腿部和肩部能够进行多个方向的活动,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果,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支撑床体1的顶面中央设置有腰部活动机构4,腰部活动机构4包括设置在支撑床体1顶面中央的方形槽401,且在方形槽401内设置有腰部支撑板402,腰部支撑板402的顶面设置有符合人体结构的内凹槽403,且在内凹槽403的表面设置有软垫404,当患者躺在支撑床体1上时,患者的腰部能够刚好卡在内凹槽403上,软垫404由海绵、棉织品等材料制成,用于保护患者的腰部。

腰部支撑板402的侧面设置有两个贯穿的通孔405,且在通孔405内插设有横杆406,方形槽401的两侧内壁均设置有竖槽407,且横杆406的两端分别插设在对应的竖槽407内,使得腰部支撑板402能够悬在方形槽401上,且能够沿着横杆406左右移动,同时,能够使腰部支撑板402、横杆406整体沿着竖槽407上下移动,横杆406的表面两端均套设有复位弹簧408,且复位弹簧408的内端均与腰部支撑板402固定连接,复位弹簧408使得腰部支撑板402在左右移动后,能够回到原位。

方形槽401的内壁设置有放置槽409,且在放置槽409内安装有第三电动马达410,第三电动马达410的输出端连接有与横杆406垂直的旋转轴411,且在旋转轴411的外部套设有环形转盘412,使得第三电动马达410在工作时,能够使环形转盘412在旋转轴411的带动下转动,环形转盘412的表面设置有2-4个均匀分布的锯齿凸起413,腰部支撑板402的底面设置有与锯齿凸起413匹配的锯齿卡槽414,环形转盘412的顶端靠近腰部支撑板402的底面,且环形转盘412转动时,能够使锯齿凸起412先插入锯齿卡槽414中,再带动腰部支撑板402移动,最后脱离锯齿卡槽414。

当患者躺在支撑床体1上时,启动第三电动马达410,使得环形转盘412转动,由于锯齿凸起412和锯齿卡槽414的卡合,会使得腰部支撑板402向一侧移动,并在移动的过程中先上升再下降,最后再在复位弹簧408的作用下回到原位,并重复此过程,使得患者的腰部能够进行弧形的扭动,从而达到活动效果,此外,该装置能够使患者在进行腰部活动时,同时进行肩部和腿部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整体的协调性,还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支撑床体1的顶面相对于躺卧靠垫9的另一侧设置有脚踝活动机构5,脚踝活动机构5包括设置在支撑床体1顶面两侧的脚踏板501,脚踏板501的表面设置有符合人体脚型的凹槽,脚踏板501的底端与支撑床体1活动连接,使得脚踏板501能够绕着支撑床体1前后转动,两个脚踏板501之间设置有固定在支撑床体1顶面的第四电动马达502,且第四电动马达502的输出端连接有驱动轴503,驱动轴503的表面设置有两个环形槽504,使得第四电动马达502工作时,能够使驱动轴503转动,并且使环形槽504也跟着转动。

脚踏板501的后侧均设置有固定在支撑床体1顶面的滑轮架505,且在滑轮架505上安装有调节滑轮506,脚踏板501的底端顶部均连接有调节绳507,且调节绳507均绕过调节滑轮506并与对应的环形槽504连接,脚踏板501的底端中央均通过调节弹簧508与支撑床体1固定连接,使得第四电动马达502工作时,能够使调节绳507在驱动轴503的作用下收缩缠绕,并使脚踏板501向下旋转,当然,也可以将脚踏板501的侧面与调节绳507之间通过绳子连接,使得调节绳507收缩时,能够使脚踏板501向内移动,当第四电动马达502停止工作时,脚踏板501会在调节弹簧508的弹力下回到原位。

当患者躺在支撑床体1上时,患者的脚部能够插在脚踏板501内,同时间歇性的启动和关闭第四电动马达502,能够使脚踏板501在调节绳507的牵引以及调节弹簧508的弹力下不断前后左右旋转,从而达到活动患者脚踝的目的,使得装置能够在活动患者肩部、腿部等大关节的基础上,也能够活动患者的小关节,使得装置的用途更广泛,同样的,在活动患者脚踝时,也可以同样进行腰部活动、腿部活动和肩部活动。

支撑床体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靠板10,且在靠板10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坐垫11,使得患者可以坐在坐垫11并靠在靠板10上,靠板10的两侧设置有肘部活动机构6,肘部活动机构6包括两个分别位于靠板10左、右两侧的旋转板601,且在靠板10的左、右两侧面顶端均固定安装有第五电动马达602,第五电动马达602的输出端均连接活动轴603,且活动轴603的底端均与对应的旋转板601固定连接,使得第五电动马达602工作时,能够使旋转板601绕着靠板10的侧方旋转。

活动轴603的侧面均设置有限位块604,靠板10左、右侧面的前、后两端均连接有平面限位片605和直角限位片606,平面限位片605和直角限位片606能够对活动轴603的转动进行限位,使其只能转动90°,旋转板601的表面均设置有绑带607,绑带607用于将患者的胳膊系在旋转板601上。

当患者坐在坐垫11上时,可以将患者的胳膊系在旋转板601上,并启动第五电动马达602,使活动轴603正转和反转,由于限位块604的限制,使得旋转板601只能在90°的范围内转动,使得患者的肘部能够活动,且不会因超过肘部活动范围而损伤,有利于患者肘部关节的恢复。

靠板10的表面顶端设置有颈部活动机构7,颈部活动机构7包括位于靠板10表面顶端的弧形槽701,且在弧形槽701的底面设置有马达槽702,马达槽702内放置有第六电动马达703,且第六电动马达703的输出端连接有牵引轴704,弧形槽701内设置有弧形靠枕705,且弧形靠枕705的底端与牵引轴704固定连接,弧形靠枕705的顶端通过固定轴706与弧形槽701的顶端活动连接,且弧形靠枕705的表面设置有弹性垫707,弧形靠枕705的形状符合人体头部的形状,弹性垫707用于保护患者的头部。

当患者靠在靠板10上时,患者的头部能够靠在弧形靠枕705上,启动第六电动马达703,能够使弧形靠枕705在牵引轴704的带动下正反转,使得患者的头部也能够跟着转向,从而达到活动患者颈部的目的,同样的,该装置也能够使患者的颈部和肘部同时进行活动,有利于提高牵引治疗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本装置的第一电动马达308、电动滑块316、第二电动马达806、第三电动马达410、第四电动马达502、第五电动马达602和第六电动马达703均独立控制,且连接电线分别设置在支撑床体1、支撑架2和靠板10的内部,同时,各个电动装置的参数,转动、移动方向,转动角度以及开关等皆能调控,使得各个装置不互相影响,且能够更好的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