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33892发布日期:2018-11-14 02:04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骨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肌腱损伤修复的微创缝合锚钉,尤其适合于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患者的肌腱修复固定。

背景技术

关节周围肌腱、韧带损伤是骨科常见的伤病,临床上常用缝合锚钉将损伤的肌腱残端固定到骨组织,以恢复肌腱的正常结构和关节功能,通过腱骨愈合达到最终固定的目的。

腱骨愈合的过程需要肌腱与骨端的粗糙面有一定的接触面积并有牢固的接触稳定性。因此,锚钉在骨内的固定强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和基础。

目前市场现有的缝合锚钉多数是在锚钉的主体设有螺纹结构,通过预钻一个直径略小于锚钉直径的通道,再通过旋转拧入或直接打入骨内,达到固定的目的。然而锚钉多为直径3.5mm以下的微型锚钉,通过螺纹与骨组织产生的加压稳定性有限。临床上锚钉固定后出现锚钉松动、拨出,导致固定失效、手术失败的现象常有发生,特别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病例,以及在关节活动范围大、肌腱力量强大肩肘等关节部位更容易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目前尚无可靠、稳定的技术防止缝合锚钉在骨内松动、拨出,引起固定失效。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全新固定方式的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在固定初时阶段,收紧缝线时,通过动力加压栓的滑动加压达到锚钉在骨内的初始稳定。在关节活动时,将肌腱、韧带收缩的拉伸应力转换为锚钉主体对周围骨的挤压应力,进一步增强锚钉在骨内的稳定性,促进腱骨愈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包括锚钉主体和锚钉动力加压栓两部分,所述锚钉主体为一体结构,包括锚钉头部、锚钉体部、锚钉尾部、锚钉动力加压槽和螺纹部;所述锚钉体部位于锚钉头部和锚钉尾部之间,所述锚钉头部的底边为圆角结构,所述锚钉尾部为多边体结构,从所述锚钉尾部上表面的中心沿锚钉主体的径向开设有伸向锚钉头部的锚钉动力加压槽,所述锚钉动力加压槽横断面的面积从锚钉尾部到锚钉头部逐渐增大;

所述锚钉动力加压栓为一体结构,所述锚钉动力加压栓包括动力加压栓主体和缝线固定孔,所述锚钉动力加压栓的结构与所述锚钉动力加压槽的结构相匹配,所述锚钉动力加压栓的高度小于锚钉动力加压槽的高度并容纳在锚钉动力加压槽内进行滑动,所述缝线固定孔为设置在靠近锚钉头部的动力加压栓主体一端的圆形通孔,与所述缝线固定孔相对的锚钉主体的外表面沿径向开设有一对与锚钉动力加压槽相连通的切口,一对所述切口的形态与所述动力加压栓的形态相一致并暴露出所述缝线固定孔,一对所述切口与所述缝线固定孔连通形成缝线穿入通道;所述螺纹部对称设置在以连通一对切口的平面为对称面的所述锚钉主体的外侧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锚钉头部的高度占锚钉主体高度的1/5-1/3,所述锚钉头部的横断面的长径小于包含螺纹部的锚钉主体的横断面长径;所述锚钉体部的高度占锚钉主体高度的1/3-3/5;所述锚钉尾部的高度占锚钉主体高度的1/5-1/3,所述锚钉尾部为4-6边体的等边多边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锚钉头部的高度占锚钉主体高度的1/4,所述锚钉体部的高度占锚钉主体高度的1/2,所述锚钉尾部的高度占锚钉主体高度的1/4,所述锚钉尾部为等6边体结构。

一种技术方案:矩形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

所述锚钉主体和锚钉体部均为矩形结构,所述锚钉动力加压槽为从锚钉尾部到锚钉头部横断面面积逐渐增大的梯形结构,梯形锚钉动力加压槽在锚钉尾部上表面中心开设的槽孔为矩形结构;所述锚钉动力加压栓为与梯形锚钉动力加压槽相匹配的梯形结构,一对切口为与梯形锚钉动力加压栓的形态相一致的梯形结构,所述螺纹部的单个螺纹为三角体结构并沿矩形锚钉体部向外侧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矩形锚钉主体的高度大于矩形锚钉主体横断面的最大长径,所述矩形锚钉主体的高度为8-12mm,所述矩形锚钉主体的横断面最大长径为1.8-3.5mm;所述矩形锚钉主体的横断面的长径大于横断面的短径,所述矩形锚钉主体的横断面的短径长度为1.2-2.5mm。

优选的,所述矩形锚钉主体的高度为10mm,所述矩形锚钉主体的横断面最大长径为2.5mm,所述矩形锚钉主体的横断面的短径长度为2.0mm。

另一种技术方案:圆柱形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

所述锚钉主体和锚钉体部均为圆柱形结构,所述锚钉动力加压槽为从锚钉尾部到锚钉头部横断面面积逐渐增大的圆柱形结构,圆柱形锚钉动力加压槽在锚钉尾部上表面中心开设的槽孔为为圆形结构;所述锚钉动力加压栓为与圆柱形锚钉动力加压槽相匹配的圆柱形结构,一对切口为与圆柱形锚钉动力加压栓的形态相一致的圆柱形结构,所述螺纹部为自圆柱形锚钉体部向外周延伸的外螺纹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圆柱形锚钉主体的直径为1.8-3.5mm,所述圆柱形锚钉主体的高度为8-12mm。

优选的,所述圆柱形锚钉主体的直径为2.5mm,所述圆柱形锚钉主体的高度为10mm。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肌腱缝合锚钉的固定方式,在收紧缝线时,通过滑动加压增强锚钉主体与骨组织的接触应力,可有效防止锚钉的松动和滑脱。在关节活动时,通过动力加压栓和锚钉主体,将肌腱收缩的拉伸应力转换为锚钉对骨组织的压应力,通过动力加压,进一步增强锚钉在骨内的稳定性,有利于腱骨愈合。本发明结构简单,可有效防止锚钉固定过程中的出现的锚钉松动和拨出现象,尤其适合于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患者的肌腱缝合固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矩形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的轴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矩形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矩形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圆柱形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的轴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圆柱形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的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圆柱形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的俯视图。

图中:1、矩形锚钉主体;11、矩形锚钉尾部;12、矩形锚钉体部;13、矩形锚钉头部;14、矩形锚钉螺纹部;15、矩形动力加压槽;2、矩形动力加压栓;21、矩形动力加压栓主体;22、矩形动力加压栓缝线固定孔;3、圆柱形锚钉主体;31、圆柱形锚钉头部;32、圆柱形锚钉体部;33、圆柱形锚钉尾部;34、圆柱形动力加压槽;35、圆柱形锚钉螺纹部;4、圆柱形动力加压栓;41、圆柱形动力加压栓主体;42圆柱形动力加压栓缝线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但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的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的钉体及动力加压栓所用的材料,可为医用金属材料,如钛及钛基合金,也可为可吸收高分子材料,如pla等。根据动力加压固定原理,本发明提供两种形态的动力加压缝合锚钉的实施方案。

实施例1矩形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

如图1所示,矩形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包括矩形锚钉主体1和矩形动力加压栓2两部分。所述矩形锚钉主体1为一体结构,主视图及俯视图均为矩形结构。如图2所示,矩形锚钉主体高度a>矩形锚钉主体横断面的长径b,矩形锚钉主体高度为8-12mm,优选为10mm;矩形锚钉主体的横断面长径为1.8-3.5mm,优选为2.5mm。如图3所示,俯视图中矩形锚钉主体的横断面的长径b>横断面的短径c,横断面的短径长度1.2-2.5mm,优选为2.0mm。横断面的矩形形态,一方面便于锚钉置入骨内,一方面有利于缝合时缝线可在骨内自由滑动而不会受到骨组织的切割产生缝线的折断。

所述矩形锚钉主体1包括:矩形锚钉头部13、矩形锚钉体部12、矩形锚钉尾部11、矩形锚钉螺纹部14和矩形动力加压槽15。在图1中所示,矩形锚钉头部13位于矩形锚钉主体1的下方,高度占矩形锚钉主体1高度的1/5-1/3,优选为1/4,横断面的长径小于包含矩形锚钉螺纹部14在内的矩形锚钉主体横断面的长径,末端圆角结构,有利于锚钉的置入和固定。矩形锚钉体部12位于矩形锚钉主体1的中部,高度占矩形锚钉主体1高度的1/3-3/5,优选为1/2。所述矩形锚钉尾部11位于矩形锚钉主体1的上方,高度占矩形锚钉主体1高度的1/5-1/3,优选为1/4,矩形锚钉尾部11为等边的4-6边体结构,优选为6边体,可与外部的锚钉置入手柄相连接,方便锚钉置入。矩形锚钉螺纹部14为多个三角体结构,自矩形锚钉体部12向侧方延伸,远端角(d角)为锐角,便于锚钉顺利置入。近端角(e角),大于或等于90°,三角体向侧方延伸的距离为0.2-0.5mm,优选为0.4mm。所述矩形动力加压槽15,首先以矩形锚钉尾部11的上表面的中心点为中心开矩形槽,宽度0.5-1mm,再以矩形锚钉主体1横断面中心点为中心,沿矩形锚钉主体1径向开梯形槽,梯形槽的上部面积小于下部面积,此梯形槽与矩形动力加压栓2的形态一致,并容纳矩形动力加压栓2。

所述矩形动力加压栓2为一体式结构,包括矩形动力加压栓主体21和矩形动力加压栓缝线固定孔22。所述矩形动力加压栓主体21为上底边面积小于下底边面积的梯形结构,其形态与矩形动力加压槽15形态一致。所述矩形动力加压栓缝线固定孔22设置在矩形动力加压栓主体21的下部,以横断面长径的中心沿矩形锚钉主体1的径向开设一对与矩形动力加压槽15相连通的切口,一对所述切口的形态与所述动力加压栓的形态相一致并暴露出所述矩形动力加压栓缝线固定孔22,一对所述切口与所述矩形动力加压栓缝线固定孔22连通形成缝线穿入通道,为锚钉固定缝线的出入口。

实施例2圆柱形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

如图4所示,圆柱形动力加压型缝合锚钉包括:圆柱形锚钉主体3和圆柱形动力加压栓4两部分。

所述圆柱形锚钉主体3为一体式结构,包括圆柱形锚钉头部31、圆柱形锚钉体部32、圆柱形锚钉尾部33、圆柱形动力加压槽34、圆柱形锚钉螺纹部35。所述圆柱形锚钉主体3的钉体直径为1.8-3.5mm,优选为2.5mm,高度为8-12mm,优选为10mm。

如图4所示,所述圆柱形锚钉头部31位于圆柱形锚钉主体3的下方,占圆柱形动力加压缝合锚钉主体高度的1/5-1/3,优选为1/4。所述圆柱形锚钉体部32位于圆柱形锚钉头部与尾部之间,高度占圆柱形锚钉主体3高度的1/3-3/5,优选为1/2。所述圆柱形锚钉尾部33位于圆柱形锚钉主体3的上方,高度占圆柱形锚钉主体3高度的1/3-1/5,优选为1/4,为等边的多边体结构,可为4-6边体,优选为6边体。

所述圆柱形动力加压槽34位于圆柱形锚钉主体3的中心位置,自圆柱形锚钉尾部33向圆柱形锚钉头部31开设的圆柱形的动力加压槽,圆柱形动力加压槽34的上部面积小于下部面积。圆柱形动力加压槽34的形态与所述圆柱形动力加压栓4的形态一致。

所述圆柱形锚钉螺纹部35是自圆柱形锚钉体部32向外周延伸的外螺纹结构,外螺纹直径为1.8-3.5mm,螺距不做特殊限制。

所述圆柱形动力加压栓4为一体式结构,包括圆柱形动力加压栓主体41和圆柱形动力加压栓缝线固定孔42。所述圆柱形动力加压栓主体41是上底边面积小于下底边面积的圆柱形结构,与圆柱形动力加压槽34形态一致,圆柱形动力加压栓4位于圆柱形动力加压槽34内。所述圆柱形动力加压栓缝线固定孔42位于圆柱形动力加压栓4的下部,自中心位置贯穿的通道,为固定缝线的通道,直径为0.5-1mm,优选为0.8mm。锚钉置入骨内后,当收紧缝线时,动力加压栓沿动力加压槽向钉尾部滑动,锚钉主体向周围骨组织加压,增加了锚钉固定的初始稳定。当关节活动时,可将肌腱、韧带收缩产生的拉伸应力转化为锚钉主体对骨组织的压应力,进一步增强骨与肌腱组织的动力稳定性,促进腱骨愈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