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3312发布日期:2018-08-24 20:12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用引流管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肠瘘是指肠管之间,肠管与其他脏器或者体外出现病理性通道,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液体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肠瘘的患者如果未能及时处理,往往会有严重的腹腔感染。肠瘘存在时因肠液含有胆汁及被激活的消化酶,其腐蚀性较强,故如不能及时合理的引流,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有效的腹腔引流为必要手段。

现阶段的腹腔引流主要采用黎式双套管,双套管通过内部负压作用将腹腔内或感染腔内的液体及时引流处体外。此外,在切口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中,双套管均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因此,黎式双套管的出现挽救了无数肠瘘患者的生命。

目前,虽然双套管能够实现及时引流的目的,但双套管的临床应用并不广泛。首先,合格的双套管制作要求较高,且日常的维护较难,临床上发现最大的问题便是双套管的堵塞,由于长期的负压吸引,引流管周围的坏死组织等常常堵塞管芯,造成引流不畅,于是造成引流的效果不理想甚至加重腹腔感染的扩散,而这种情况目前临床的处理大多为拔除双套管后更换新的双套管进行负压冲洗及引流,但重新放置双套管由于并非在直视下进行,或者由于瘘道没有完全形成,再次放置时很有可能位置出现偏离,导致引流效果不理想,且造成患者二次创伤和痛苦。

因此,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可以防止双套管堵塞的装置,以便维持双套管的引流位置,保持引流效果,增加患者的治愈率,减少死亡率等,都有很大的优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通过在内芯管前端设置清堵结构,在双套管内堵塞后通过拔出内芯管以将堵塞物清除至外侧,一方面实现清堵的目的,另一方面无需拔出双套管,保持引流效果,减少患者二次创伤,增加患者的治愈率。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的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包括外套管与内芯管,所述外套管与所述内芯管间形成引流腔,所述内芯管插入外套管内的一端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清除引流腔内堵塞物的清堵结构,所述清堵结构设置于所述内芯管的外周上。

优选的,所述清堵结构为刮刀,且绕内芯管一周设置。

优选的,引流时,所述内芯管插入至所述外套管的底部,所述清堵结构位于外套管的底部位置处并与外套管接触,清堵结构为与外套管底部形状匹配的弧形结构。

优选的,引流时,所述外套管的一端部置于体内,该端部开设有引流孔,所述引流孔分布于外套管的外周上,引流孔由内向外数量逐渐减少。

优选的,所述内芯管前端靠近所述清堵结构处开设有若干侧孔,所述侧孔连通引流腔与内芯管,用以实现引流腔内负压。

优选的,所述内芯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硬质管与软管,所述硬质管一端插入至所述外套管内,另一端伸出所述外套管,所述清堵结构为与所述硬质管固定连接的硬质结构。

优选的,所述清堵结构的外周为一圆形结构,其直径大于或等于外套管的内径,所述清堵结构与所述外套管间紧密配合。

优选的,所述清堵结构的外缘设置有一圈软胶圈,随着内芯管的移动,软胶圈呈向前或向后倾斜状态,所述软胶圈与所述外套管内壁间紧密接触。

优选的,所述清堵结构为网状结构,清堵时,固体组织随清堵结构移动排出至外套管外侧,液体自网孔漏出至引流腔内。

优选的,所述外套管外侧设置有一用于接生理盐水的滴水管,所述滴水管的前端延伸至所述外套管底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的双套管引流装置的优点是:

通过在内芯管前端设置清堵结构,在双套管内堵塞后通过拔出内芯管以将堵塞物清除至外侧,一方面实现清堵的目的,另一方面无需拔出双套管,保持引流效果,减少患者二次创伤,增加患者的治愈率。

该引流装置操作方便,不需要特殊的护理,造价成本低,易于推广普及。

且使用时仅需一个外套管即可完成长时间引流的目的,减少多次更换的成本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内芯管可清洗消毒反复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双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内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双套管堵塞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内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数字或字母所代表的相应部件的名称:

1、外套管11、引流腔12、引流孔2、内芯管21、清堵结构22、侧孔23、软胶圈3、滴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传统技术中的双套管由于长期的负压吸引,引流管周围的坏死组织等常常堵塞管芯,造成引流不畅,需要拔除双套管后更换新的双套管进行负压冲洗及引流,引流效果不理想,且造成患者二次创伤和痛苦。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通过在内芯管前端设置清堵结构,在双套管内堵塞后通过拔出内芯管以将堵塞物清除至外侧,一方面实现清堵的目的,另一方面无需拔出双套管,保持引流效果,减少患者二次创伤,增加患者的治愈率。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一并参见图1与图2,如图所示,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包括外套管1与内芯管2,外套管1与内芯管2间形成引流腔11,外套管1的前端部分插入腹腔内,位于腹腔内的部分上开设有若干引流孔12,内芯管前端设置有侧孔,内芯管一端接负压装置,通过负压装置的作用形成引流腔内的负压,肠液通过引流孔12进入引流腔内后流出至外侧。

内芯管2的前端固定设置有用于清除引流腔11内堵塞物的清堵结构21,清堵结构21设置于内芯管2的外周上。长时间引流后,引流腔11内部堵塞时,通过向外拔出内芯管2,内芯管2带动清堵结构同步移动,清堵结构将堵塞物带出至外部。

进一步地,为了一次性将内部堵塞物清除,因此将清堵结构绕内芯管一周设置,且使得清堵结构21的边缘与外套管1内壁接触,实现彻底清除内部堵塞物的目的。优选清堵结构的外周为一圆形结构,其直径大于或等于外套管的内径,使得清堵结构与外套管间紧密配合。

清堵结构优选为刮刀,清堵结构位于外套管的底部位置处并与外套管接触,清堵结构底部为与外套管底部形状匹配的弧形结构,引流时,清堵结构位于外套管的底部,且朝向外套管外部设置,便于将堵塞物集中排出。其他实施例中清堵结构也可为平面结构,整体呈与外套管内侧壁相匹配的圆盘状结构,具体结构形式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外套管1位于腹腔内的部分开设有引流孔12,引流孔12分布于外套管1的外周上,引流孔由内向外数量逐渐减少。这样设置使得外套管靠近底部一侧引流孔较多,上部引流孔数量较少,在同样堵塞的程度下,可延长外套管的使用周期,减少清堵次数。

进一步地,内芯管2的侧孔22通常设置在前端位置处,这样在引流腔内堵塞后难以形成负压,因此,为解决该问题,还可在内芯管1上远离清堵结构21的一端上开设侧孔,在前端侧孔堵塞的情况下,通过后端侧孔以形成负压,延长内芯管的使用周期,减少清堵次数。

进一步地,内芯管2包括相互连接的硬质管与软管(未示出),硬质管一端插入至外套管1内,另一端伸出外套管,清堵结构21为与硬质管固定连接的硬质结构。通过对内芯管的材质进行限定,采用质地较韧的材料,方便将内芯管顺利的拔出与安放,操作方便。本实施例中优选清堵结构与硬质管一体成型,结构简单。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单独成型内芯管与清堵结构,将清堵结构固定连接于传统的内芯管上即可,加工成型以及操作方便,便于合理化利用传统仪器设备。

此外,外套管1外侧设置有一用于接生理盐水的滴水管3,滴水管3的前端延伸至外套管1底部。通过滴水管持续的接生理盐水冲洗,保证患者健康。

具体地,本发明中的双套管由三个部分组成,带有多个引流孔12、一端封闭的外套管1,具有负压吸引功能的内芯管2及外套管外侧的滴水管3组成,通过持续的接生理盐水冲洗并接负压吸引实现肠液持续引流的目的。当出现吸引不畅时,外套管1内腔中被坏死组织等堵塞管道,可将内芯管2拔出,但外套管1位置固定不动,可通过内芯管2头部的清堵结构21将引流腔11内杂物刮除并带出引流腔,只需将内芯管2清洗消毒或更换新的内芯管后便可以继续冲洗引流,不必将双套管整个拔除,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及创伤,也不会改变引流管位置。

本装置具有不同的粗细、长短型号,亦可以根据需引流处的深度对管道进行长度的修剪;管壁光滑不粗糙,不会引起周围组织的创伤,不会引起排斥反应。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与,清堵结构21的外缘设置有一圈软胶圈23,随着内芯管的移动,软胶圈呈向前或向后倾斜状态,软胶圈与外套管内壁间紧密接触。通过设置软胶圈一方面实现清堵结构与外套管内壁间的有效接触,提高清洁效果。另一方面,在清堵结构移动时,由于引流孔的存在,清堵结构移动至引流孔处极有可能偏离中心在引流孔处勾住。因此,通过在清堵结构边缘设置软胶圈,在引流孔阻挡时,软胶圈可受力产生形变,从而便于内芯管与清堵结构的移动,保证清堵顺畅。同时软胶圈也可实现清堵结构与外套管间的紧密接触,清洁较为彻底。

实施例3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清堵结构为网状结构,清堵时,固体组织随清堵结构移动排出至外套管1外侧,液体自网孔漏出至引流腔内,引流至外部。在将内芯管抽出后,由于重力或一定的负压作用,仍会有部分液体自引流孔进入引流腔11内,若采用实心的清堵结构,在将内芯管再次安放于外套管中时,极易将内部未及时排出的液体推至外套管底部,且长时间积存,这样无法彻底引流的液体长时间积聚,容易影响患者的康复,同时影响引流效果。因此,通过采用网状的清堵结构可避免该问题,提高引流效果。

综上,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套管引流装置,通过在内芯管前端设置清堵结构,在双套管内堵塞后通过拔出内芯管以将堵塞物清除至外侧,一方面实现清堵的目的,另一方面无需拔出双套管,保持引流效果,减少患者二次创伤,增加患者的治愈率。

该装置操作方便,不需要特殊的护理,造价成本低,易于推广普及。

且使用时仅需一个外套管即可完成长时间引流的目的,减少多次更换的成本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内芯可清洗消毒反复使用。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