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疗用卧床患者把脉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33508发布日期:2018-12-19 06:21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疗用卧床患者把脉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把脉架,尤其涉及一种医疗用卧床患者把脉架。

背景技术

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把脉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然而在临床诊断工程中,存在一些病患是无法坐立的,医生对卧床病人脉诊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支撑,通常是将病患的手臂悬空拉起诊脉,这样就导致需要挪移指位,内外推寻,诊断某一特征部位的脉象时,带来移动误差;另外,当需要左右手同时诊脉时,在不缺乏支撑的情况下,医生通常需要将一只手从病患身体一侧拉扯至另一侧,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上臂扭转幅度过大,导致脉管受压,脉气不能畅通,影响气血运行,使脉象失真。

现有的卧床患者用把脉架存在不能调节把脉架高度、且不能使诊脉患者感到舒适的缺点,因此亟需研发一种能调节把脉架高度、且能使诊脉患者感到舒适的医疗用卧床患者把脉架。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卧床患者用把脉架存在不能调节把脉架高度、且不能使诊脉患者感到舒适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调节把脉架高度、且能使诊脉患者感到舒适的医疗用卧床患者把脉架。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医疗用卧床患者把脉架,包括有安装板、第一固定杆、第一凹槽、第一连接杆、高度调节机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二连接杆、固定机构、角度调节机构和凹形板;第一固定杆固接于安装板顶部,第一固定杆顶部开有第一凹槽;第一连接杆一端位于第一凹槽内,且与第一固定杆滑动连接;高度调节机构固接于第一固定杆一侧部,第一固定板固接于第一连接杆顶部,第二连接杆固接于第二固定板顶部,第二固定板通过固定机构安装于第一固定板顶部,角度调节机构固接于第二连接杆顶部,凹形板固接于角度调节机构顶部。

优选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有蝶形螺栓;第一固定板一侧部开有螺纹孔,且螺纹孔与第一凹槽连通;第一连接杆靠近螺纹孔一侧部开有多个等间距的螺纹槽。

优选地,固定机构包括有第二固定杆、第三固定杆、第一弹性件、第一导向杆、第一支杆、第二弹性件、第二导向杆和第二支杆;第二固定杆、第三固定杆沿第一固定板长度方向固接于第一固定板顶部,第二固定板开有供第二固定杆穿过的第一通孔、供第三固定杆穿过的第二通孔,第二固定杆开有第三通孔;第二连接杆一侧部开有第二凹槽,另一侧部开有第三凹槽;第一导向杆一端通过第一弹性件固接于第二凹槽一内侧部,另一端贯穿第三通孔;第一支杆固接于第一导向杆顶部;第三固定杆开有第四通孔;第二导向杆一端通过第二弹性件固接于第三凹槽一内侧部,另一端贯穿第四通孔;第二支杆固接于第二导向杆顶部。

优选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有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转板、转轴、t形插杆和第三弹性件;第二连接杆顶部开有第四凹槽;第一轴承座嵌于第二连接杆一内侧壁,第二轴承座嵌于第二连接杆另一内侧壁;转轴一端与第一轴承座枢接,另一端贯穿转板且与第二轴承座枢接;转板一侧部开有多个等间距的第五凹槽;第二连接杆一侧部开有第五通孔,且第五通孔与第五凹槽连通;t形插杆通过第三弹性件固接于第二连接杆一侧部,且输出端贯穿第五通孔,位于第五凹槽内;凹形板固接于转板顶部。

优选地,该医疗用卧床患者把脉架还包括有第四固定杆、滚轮和卡板;多根第四固定杆固接于安装板底部,滚轮与第四固定杆底部滚动连接,卡板一端与第四固定杆铰接,另一端与滚轮配合。

优选地,该医疗用卧床患者把脉架还包括有存放框和顶板;存放框固接于安装板顶部,顶板一端部与存放框顶部铰接。

优选地,该医疗用卧床患者把脉架还包括有海绵垫,海绵垫固接于凹形板顶部。

优选地,该医疗用卧床患者把脉架还包括有把手和橡胶套;把手固接于顶板顶部,橡胶套固接于把手。

(3)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高度调节机构完成调节把脉架高度的工作,通过固定机完成固定第二固定板的作用,通过角度调节机构完成调节放置倾斜角度的工作,通过凹形板的作用,使得患者的手部感到舒适,达到了能调节把脉架高度、且能使诊脉患者感到舒适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高度调节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固定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角度调节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转板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三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四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五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安装板,2-第一固定杆,3-第一凹槽,4-第一连接杆,5-高度调节机构,51-螺纹孔,52-螺纹槽,53-蝶形螺栓,6-第一固定板,7-第二固定板,8-第二连接杆,9-固定机构,91-第一通孔,92-第二固定杆,93-第二通孔,94-第三固定杆,95-第三通孔,96-第二凹槽,97-第一弹性件,98-第一导向杆,99-第一支杆,910-第四通孔,911-第三凹槽,912-第二弹性件,913-第二导向杆,914-第二支杆,10-角度调节机构,101-第四凹槽,102-第一轴承座,103-第二轴承座,104-转板,105-转轴,106-第五凹槽,107-第五通孔,108-t形插杆,109-第三弹性件,11-凹形板,12-第四固定杆,13-滚轮,14-卡板,15-存放框,16-顶板,17-海绵垫,18-把手,19-橡胶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医疗用卧床患者把脉架,如图1-9所示,包括有安装板1、第一固定杆2、第一凹槽3、第一连接杆4、高度调节机构5、第一固定板6、第二固定板7、第二连接杆8、固定机构9、角度调节机构10和凹形板11;第一固定杆2固接于安装板1顶部,第一固定杆2顶部开有第一凹槽3;第一连接杆4一端位于第一凹槽3内,且与第一固定杆2滑动连接;高度调节机构5固接于第一固定杆2一侧部,第一固定板6固接于第一连接杆4顶部,第二连接杆8固接于第二固定板7顶部,第二固定板7通过固定机构9安装于第一固定板6顶部,角度调节机构10固接于第二连接杆8顶部,凹形板11固接于角度调节机构10顶部。

当需要使用本把脉架时,首先,将把脉架摆放于病床边,当需要调节把脉架高度时,运转高度调节机构5,使得高度调节机构5输出端不再固定第一连接杆4,便可控制第一连接杆4上升,第一连接杆4带动第一固定板6及第二固定板7上升,第二固定板7带动第二连接杆8及凹形板11上升,当凹形板11上升到合适的位置后,控制第一连接杆4停止上升,运转高度调节机构5,使得高度调节机构5输出端固定第一连接杆4,当因为一些患者或医院的因数,使得把脉架不能放置于地面上时,便可运转固定机构9,使得固定机构9输出端不再固定第二固定板7,便可将第二固定板7取下,进而取下第二连接杆8及凹形板11,便可将第二固定板7放置于病床上进行把脉,当需要调节凹形板11倾斜的角度时,运转角度调节机构10,使得角度调节机构10输出不再固定凹形板11,便可控制凹形板11转动,当凹形板11位于合适的倾斜角度时,再运转角度调节机构10,使得角度调节机构10输出端固定凹形板11,如此,通过凹形板11的作用,使得患者的手部感到舒适,达到了能调节把脉架高度、且能使诊脉患者感到舒适的效果。

进一步,高度调节机构5包括有蝶形螺栓53;第一固定板6一侧部开有螺纹孔51,且螺纹孔51与第一凹槽3连通;第一连接杆4靠近螺纹孔51一侧部开有多个等间距的螺纹槽52;当需要控制第一连接杆4上升时,控制蝶形螺栓53顺时针转动,使其向左移动,离开螺纹槽52,便可控制第一连接杆4上升,当第一连接杆4上到合适的位置后,控制蝶形螺栓53逆时针转动,使其向右移动,与螺纹槽52螺接,如此,便于调节把脉架的高度。

进一步,固定机构9包括有第二固定杆92、第三固定杆94、第一弹性件97、第一导向杆98、第一支杆99、第二弹性件912、第二导向杆913和第二支杆914;第二固定杆92、第三固定杆94沿第一固定板6长度方向固接于第一固定板6顶部,第二固定板7开有供第二固定杆92穿过的第一通孔91、供第三固定杆94穿过的第二通孔93,第二固定杆92开有第三通孔95;第二连接杆8一侧部开有第二凹槽96,另一侧部开有第三凹槽911;第一导向杆98一端通过第一弹性件97固接于第二凹槽96一内侧部,另一端贯穿第三通孔95;第一支杆99固接于第一导向杆98顶部;第三固定杆94开有第四通孔910,第二导向杆913一端通过第二弹性件912固接于第三凹槽911一内侧部,另一端贯穿第四通孔910;第二支杆914固接于第二导向杆913顶部;当需要拆下第二固定板7时,控制第一支杆99向右移动,第一支杆99带动第一导向杆98向右移动,使其离开第三通孔95,再控制第二支杆914向左移动,第二支杆914带动第二导向杆913向左移动,使其离开第四通孔910,便可将控制第二连接杆8向上移动,从而取下第二固定板7,再放开第一支杆99、第二支杆914,第一导向杆98受到第一弹性件97弹力作用向左移动,回到初始位置,第二导向杆913受到第二弹性件912弹力作用向右移动,回到初始位置,当需要装上第二固定板7时,控制第一支杆99向右移动,第一支杆99带动第一导向杆98向右移动,进压缩第一弹性件97,再控制第二支杆914向左移动,第二支杆914带动第二导向杆913向左移动,雅俗第二弹性件912,控制第二连接杆8将第二固定板7放置于第一固定板6顶部,使得第二固定杆92穿过第一通孔91,使得第三固定杆94穿过第三通孔95,再放开第一支杆99、第二支杆914,第一导向杆98受到第一弹性件97弹力作用向左移动,使其贯穿第三通孔95,第二导向杆913受到第二弹性件912弹力作用向右移动,使其贯穿第四通孔910,如此,提高把脉架的实用性。

进一步,角度调节机构10包括有第一轴承座102、第二轴承座103、转板104、转轴105、t形插杆108和第三弹性件109;第二连接杆8顶部开有第四凹槽101;第一轴承座102嵌于第二连接杆8一内侧壁,第二轴承座103嵌于第二连接杆8另一内侧壁;转轴105一端与第一轴承座102枢接,另一端贯穿转板104且与第二轴承座103枢接;转板104一侧部开有多个等间距的第五凹槽106;第二连接杆8一侧部开有第五通孔107,且第五通孔107与第五凹槽106连通;t形插杆108通过第三弹性件109固接于第二连接杆8一侧部,且输出端贯穿第五通孔107,位于第五凹槽106内;凹形板11固接于转板104顶部;当需要调节凹形板11的倾斜角度时,控制t形插杆108向左移动,使得t形插杆108输出端离开第五凹槽106,便可控制凹形板11转动,当凹形板11位于合适的倾斜角度时,放开t形插杆108,t形插杆108受到第三弹性件109弹力作用向右移动,使其插入第五凹槽106内,如此,便于患者手臂的摆放,也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进一步,该医疗用卧床患者把脉架还包括有第四固定杆12、滚轮13和卡板14;多根第四固定杆12固接于安装板1底部,滚轮13与第四固定杆12底部滚动连接,卡板14一端与第四固定杆12铰接,另一端与滚轮13配合;通过滚轮13便于把脉架的移动,通过卡板14与滚轮13配合,起到固定滚轮13的作用,防止把脉时把脉架移动,造成把脉的偏差。

进一步,该医疗用卧床患者把脉架还包括有存放框15和顶板16;存放框15固接于安装板1顶部,顶部一端部与存放框15顶部铰接;通过存放框15便于存放一些诊脉时需要用到的工具,通过顶板16能防止灰尘的进入到存放框15内,对工具造成污染。

进一步,该医疗用卧床患者把脉架还包括有海绵垫17,海绵垫17固接于凹形板11顶部;通过海绵垫17能提高患者手臂的舒适感。

进一步,该医疗用卧床患者把脉架还包括有把手18和橡胶套19;把手18固接于顶板16顶部,橡胶套19固接于把手18;通过把手18便于打开顶板16,通过橡胶套19能起到防护手的作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