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旋转可重复开闭连体双内镜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4744发布日期:2018-09-14 22:03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旋转可重复开闭连体双内镜夹。



背景技术:

随着内镜微创技术发展,一些内镜技术,比如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及内镜下全层切除术,被广泛开展。与此同时,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比如消化道穿孔也随之增多,另外,一些内镜技术本身需要主动形成消化道粘膜的穿孔或者缺损。在临床上,对这些穿孔及粘膜缺损进行修补至关重要。目前,主要使用的内镜修补方法有,内镜夹,尼龙绳联合内镜夹荷包缝合及内镜缝合装置(otsc)。otsc费用昂贵,操作较复杂,需要前期的培训才能使用。内镜夹使用简单且费用较便宜,但是,对于较大的穿孔或者粘膜缺损难以发挥修补作用。因此,一个“可旋转可重复开闭连体双内镜夹”被设计,该设计旨在通过内镜夹能简单快捷地对大的消化道穿孔或者粘膜缺损进行修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旋转可重复开闭连体双内镜夹,通过内镜夹能简单快捷地对大的消化道穿孔或者粘膜缺损进行修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旋转可重复开闭连体双内镜夹,包括手柄、套管、两个内钩、能连接及能360度旋转金属内镜夹的一个旋转操作钩、金属内镜夹;两个内钩及旋转操作钩均位于套管内部,其近端分别与手柄上的内钩及旋转操作钩的控制环固定连接,其远端分别借助金属连接件及金属固定卡片与金属内镜夹相连,内钩通过手柄上的相应控制环控制能够前后移动;金属内镜夹包括金属夹筒、位于金属夹筒内的两个推拉件、固定在金属夹筒内的起单向锁定功能的卡持结构、固定在金属夹筒远端的固定板上的中间柱、位于金属夹筒远端且对称设于中间柱两侧的两个可独立开闭的金属夹片;推拉件包括由近及远方向依序布置的能前后移动的自由段、能够在朝近端方向活动时单向锁定在卡持结构上的锁定段、以及能够与金属夹片联动而使金属夹片开闭的联动段。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夹筒远端局部凸出形成两处相对的固定板,中间柱的近端侧壁与夹筒上相应的固定板连接固定,金属夹筒远端局部凹陷形成两处相对的金属夹片让位凹槽,两个固定板的中心连线垂直两个金属夹片让位凹槽的中心连线;金属夹筒的远端在各金属夹片让位凹槽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与金属夹片铰接连接的铰接孔一,四个铰接孔一两两相对,或者,金属夹筒远端在各固定板正下方中间形成一个铰接孔二,两个铰接孔相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夹片包括夹臂、位于夹筒内并与推拉件的联动段铰接连接的联动臂,联动臂垂直连接夹臂,联动臂接近夹臂的侧面位置设有铰接孔三,联动臂通过铰接孔三及金属夹筒侧壁上的铰接孔一与金属夹筒铰接连接,或者,联动臂远端正中位置设有铰接孔四,联动臂通过铰接孔四及金属夹筒侧壁上的铰接孔二与金属夹筒铰接连接,联动臂近端内侧缘斜向外侧且逐渐变窄;联动臂的底部与金属夹筒的金属夹片让位凹槽底部基本平齐,在推拉件的推力下,联动臂能以铰接孔三和铰接孔一或者铰接孔四和铰接孔二上的连接件为轴而被推出金属夹片让位凹槽,从而张开一侧的金属夹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夹片的联动臂上还设有一镂空滑槽结构,其由一端游离及另一端与联动臂连接的起到限位作用的金属条状结构分隔成两部分,被分隔的远侧部分为弧形滑槽轨道,推拉件的联动段铰接在该轨道里,通过这种铰接连接,推拉件能够被推与拉,从而使得夹片张开与闭合,在推拉件受到的拉力达到一定强度时,推拉件的铰接连接结构会突破起到限位作用的金属条状结构被拉入镂空滑槽结构的近端部分,从而推拉件的锁定段被拉向近端,使得推拉件被单向锁定在卡持结构上;或者,金属夹片的联动臂在近端形成一铰接孔五,推拉件的联动段铰接在该铰接孔五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推拉件的自由段的近端设有钩孔,钩孔与位于套管内相应的内钩连接或通过金属连接件钩合,锁定段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弹性卡齿,联动段设有t字形的铰接连接结构限位块,t字形的铰接结构限位块铰接在联动臂的镂空滑槽结构中的弧形轨道里,弹性卡齿与t字形的铰接结构限位块分别设于推拉件的两侧,推拉件通过受力牵拉使t字形的铰接结构限位块越过金属条状结构移至镂空结构的近端部分而使锁定段被单向锁定在卡持结构上;或者,推拉件的联动段设有沿着推拉件长轴的裂隙状长条形孔,裂隙状长条形孔的近端稍大,为铰接孔六,该铰接孔六通过金属短细条棒与金属夹片的联动臂近端的铰接孔五铰接连接,连接推拉件联动段及金属夹片联动臂的金属短细条棒的一端紧密地铰接固定在该铰接孔五内,金属短细条棒的另一端铰接嵌顿在铰接孔六内,并且在受牵拉力下该端能滑入裂隙状长条形孔远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可旋转可重复开闭连体双内镜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件的锁定段的弹性卡齿近端与推拉件一体连接,远端与推拉件分离并且与推拉件的夹角为20°-30°,该弹性卡齿能与固定在金属夹筒内部的卡持结构咬合,以单向锁定推拉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持结构是圆柱型的卡座,卡座的侧壁固定在夹筒内壁上,卡座设有贯通的两个并列分布的方形限位孔,两个推拉件的自由段分别限位在两个方形限位孔内且自由段能自由移动,两个推拉件的锁定段位于卡座的远端面侧,在受力牵拉后,锁定段可以通过限位孔移至卡座的近端面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持结构是两个相互平行的卡持杆件,卡持杆件的两端均固定在夹筒内壁上,两个推拉件的锁定段位于卡持杆件的远端侧,在受力牵拉后,锁定段可以通过卡持杆件移至卡持杆件的近端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持结构是自夹筒两相对的侧壁上向夹筒内冲压形成的卡齿,两个推拉件的锁定段位于相应卡齿的远端侧,在受力牵拉后,锁定段可以通过卡齿移至卡齿的近端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内镜夹还包括一块金属固定卡片,固定卡片的远端两侧固定在夹筒内壁上,固定卡片的近端较窄及其两侧与夹筒内壁有一定间隙,其近端设有钩合孔一,与位于套管内中间的旋转操作钩远端钩合,旋转手柄控制环能够联动旋转操作钩、金属固定卡片、卡座及夹筒,金属固定卡片近端的钩合孔一边缘设有一处裂缝,受拉力后钩合孔可以断裂,从而使得旋转操作内钩与金属内镜夹分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套管为金属窄钢带螺旋盘绕而成的能弯曲、有弹性且不易被压瘪的金属管,其最远端外径稍缩窄并能插入夹筒且与夹筒内壁贴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连接件,其近端通过钩合孔二与内钩的远端固定连接,其远端通过钩合孔三与推拉件的近端连接,该钩合孔的边缘设有一处微小裂缝,受拉力后钩合孔可以断裂,与推拉件分离,从而使得内钩与金属内镜夹分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可旋转可重复开闭连体双内镜夹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双内钩、双推拉件、双金属夹片及中间柱设计,两侧的金属夹片与中间柱形成连体双内镜夹,可以实现先将一侧夹片与中间柱闭合,再将另一侧夹片与中间柱闭合。这种先后夹闭的设计,可以在夹闭创面的一侧粘膜后,再行夹闭另一侧粘膜,可用于缝合较大的创面或者缝合困难的粘膜缺损创面。

(2)通过位于套管内部的中间旋转操作钩及金属固定卡片设计,能经旋转手柄实现内镜夹360度旋转的功能,有助于调整缝合粘膜的位置。

(3)通过金属夹筒,金属夹片与推拉件及固定在夹筒内部的卡持结构设计,能实现金属夹片反复开闭及单向锁定的功能。在推拉件的锁定段位于卡持结构的远端侧时,推拉件能被推送与牵拉,从而通过杠杆的原理带动金属夹片的张开与闭合。在锁定段还未通过卡持结构时,继续牵拉,能使夹片处于闭合状态,在存在一定牵拉阻力时,适当增加牵拉力继续牵拉,锁定段能通过卡持结构,实现单向锁定推拉件,从而单向锁定闭合的金属夹片。单向锁定的工作原理如下,位于金属夹片的联动臂的镂空滑槽结构设计,实现了在受适度力量牵拉后,推拉件的位于镂空滑槽结构的弧形轨道里的铰接结构限位块从弧形轨道里脱离,从而推拉件能够在夹片闭合后继续被牵拉而整体上移(即向近端移动),致使推拉件的锁定段通过卡持结构,起到单向锁定夹片的效果;或者通过金属短细条棒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推拉件联动段的裂隙状长条形孔近端的铰接孔六及金属夹片联动臂近端的铰接孔五,在受适度力量牵拉后,金属短细条棒位于推拉件铰接孔六内的部分被拉入远端裂隙状长条形孔内,从而推拉件能够在夹片闭合后继续被牵拉而整体上移(即向近端移动),致使推拉件的锁定段通过卡座或卡持杆件或卡齿的卡持结构,起到单向锁定金属夹片的效果。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发明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可旋转可重复开闭连体双内镜夹实施例一的整体示意图一(套管与内镜夹连接后示意图)。该实施例一中,采用了i型金属内镜夹。

图2为可旋转可重复开闭连体双内镜夹实施例一的整体示意图二(套管与内镜夹未连接示意图)。该实施例一中,采用了i型金属内镜夹。

图3为金属连接件的示意图。连接件近端连接内钩,远端连接推拉件。

图4为实施例一的金属夹片(i型)的示意图。i型金属夹片包括夹臂及联动臂两部分。该型联动臂远端正中位置设有一处铰接孔,联动臂内侧缘斜向外侧且逐渐变窄且在其近端形成另一处铰接孔。

图5为实施例一的推拉件(i型)的示意图一。i型推拉件包括自由段,锁定段及联动段三部分。该型联动段设有沿着推拉件长轴的裂隙状长条形孔,裂隙状长条形孔的近端稍大,为一处铰接孔。

图6为实施例一的推拉件(i型)的示意图二。

图7为实施例一的金属夹筒(i型)的示意图。i型金属夹筒的特征是其远端在各固定板正下方中间形成一个铰接孔,两个铰接孔相对。

图8为金属固定卡片的示意图。

图9为中间柱的示意图。

图10为卡座型卡持结构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一金属内镜夹(i型)的侧面示意图一。该i型金属内镜夹由i型金属夹片、i型推拉件、i型夹筒、卡座型卡持结构、中间柱及金属固定卡片组成。

图12为实施例一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二(在推拉件的自由段位于卡座型卡持结构的限位孔内,两侧金属夹片处于闭合时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一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三(在推拉件的自由段位于卡座型卡持结构的限位孔内,推送推拉件,夹片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一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四(在连接“推拉件的联动段”及“夹片的联动臂”的金属短细条棒的一端从推拉件铰接孔六被拉入裂隙状长条形限位结构的远端后,推拉件的锁定段被拉入卡座型卡持结构的限位孔内,使夹片闭合且单向锁定时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二的金属夹筒(i型)及杆件型卡持结构的示意图。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二为杆件型卡持结构,其他结构相同。

图16为实施例二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二(在推拉件的锁定段位于杆件型卡持结构的远端侧,两侧金属夹片处于闭合时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二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三(在推拉件的锁定段位于杆件型卡持结构的远端侧,推送推拉件,金属夹片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二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四(在连接“推拉件的联动段”及“夹片的联动臂”的金属短细条棒连接件的一端从铰接孔六被拉入裂隙状长条形限位结构的远端后,推拉件的锁定段被拉入杆件型卡持结构的近端侧,使夹片闭合且单向锁定时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三的金属夹筒(i型)及卡合齿型卡持结构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三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二(在推拉件的锁定段位于卡合齿型卡持结构的远端侧,金属夹片闭合时的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三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三(在推拉件的锁定段位于卡合齿的远端侧,推送推拉件,夹片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三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四(在连接“推拉件的联动段”及“夹片的联动臂”的金属短细条棒连接件的一端从铰接孔六被拉入裂隙状长条形限位结构的远端后,推拉件的锁定段被拉入卡合齿型卡持结构的近端侧,使夹片闭合且单向锁定时的示意图)。

图23为可旋转可重复开闭连体双内镜夹实施例四的整体示意图一(套管与内镜夹连接后示意图)。该实施例四中,采用了ii型金属内镜夹。

图24为可旋转可重复开闭连体双内镜夹实施例四的整体示意图二(套管与内镜夹未连接示意图)。该实施例四中,采用了ii型金属内镜夹。

图25为实施例四的金属夹片(ii型)的示意图。ii型金属夹片包括夹臂及联动臂两部分。区别于i型,该型联动臂接近夹臂的边缘位置设有一处铰接孔,及联动臂中间设有一镂空滑槽结构。

图26为实施例四的推拉件(ii型)的侧面示意图一。ii型推拉件包括自由段,锁定段及联动段三部分。区别于i型,该型联动段设有t字形的铰接结构限位块,能够铰接在金属夹片联动臂的镂空滑槽结构中的弧形滑槽轨道里。

图27为实施例四的推拉件(ii型)的俯视示意图二。

图28为实施例四的金属夹筒(ii型)的示意图。区别于i型,ii型金属夹筒的特征是在金属夹筒的远端的金属夹片让位凹槽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与金属夹片铰接连接的铰接孔,四个铰接孔两两相对。

图29为实施例四的金属内镜夹(ii型)的侧面示意图一。该实施例四中,采用了ii型金属内镜夹,由ii型金属夹片、ii型推拉件、ii型夹筒、卡座型卡持结构、中间柱及金属固定卡片组成。

图30为实施例四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二(在推拉件的自由段位于卡座型卡持结构的限位孔内,金属夹片闭合时的示意图)。

图31为实施例四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三(在推拉件的自由段位于卡座型卡持结构的限位孔内,推送推拉件,金属夹片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32为实施例四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四(在推拉件的联动段的t型限位结构从金属夹片联动臂的滑槽的弧形轨道脱出后,推拉件的锁定段被拉入卡座卡持结构的限位孔内,使夹片闭合且单向锁定时的示意图)。

图33为实施例五的金属夹筒(ii型)及杆件型卡持结构的示意图。

图34为实施例五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二(在推拉件的锁定段位于杆件型卡持结构的远端侧,金属夹片闭合时的示意图)。

图35为实施例五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三(在推拉件的锁定段位于杆件型卡持结构的远端侧,推送推拉件,金属夹片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36为实施例五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四(在推拉件的联动段的t型限位结构从金属夹片联动臂的滑槽的弧形轨道脱出后,推拉件的锁定段被拉入杆件型卡持结构近端侧,使夹片闭合且单向锁定时的示意图)。

图37为实施例六的金属夹筒(ii型)及卡合齿型卡持结构的示意图。

图38为实施例六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二(在推拉件的锁定段位于卡合齿的远端侧,金属夹片闭合时的示意图)。

图39为实施例六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三(在推拉件的锁定段位于卡合齿的远端侧,推送推拉件,金属夹片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40为实施例六的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四(在推拉件的联动段的t型限位结构从金属夹片联动臂的滑槽的弧形轨道脱出后,推拉件的锁定段被拉入卡合齿型卡持结构近端侧,使夹片闭合且单向锁定时的示意图)。

图41为缝合粘膜缺损的实例图一(张开两侧的夹片)。

图42为缝合粘膜缺损的实例图二(夹闭缺损的一侧粘膜)。

图43为缝合粘膜缺损的实例图三(牵拉夹闭的一侧粘膜,使内镜夹靠近缺损的另一侧粘膜)。

图44为缝合粘膜缺损的实例图四(夹闭缺损的另一侧粘膜)。

图45为缝合粘膜缺损的实例图五(在夹闭缺损两侧粘膜后,使内镜夹与套管脱离)。

主要图片标注说明如下,手柄1,套管2,套接部21,内钩3,金属内镜夹4,金属夹筒41,金属夹筒的固定板411,金属夹片让位凹槽412,卡合齿型卡持结构413,推拉件42,自由段421,钩孔421a,锁定段422,弹性卡齿422a,联动段423,裂隙状长条形限位结构423a,铰接孔六423b,卡座43,卡座方形限位孔431,中间柱44,粘膜夹片二441,金属夹片45,金属夹片的夹臂451,粘膜夹片一452,金属夹片的联动臂453,滑槽453a,滑槽内限位结构453b,弧形轨道限位槽453c,铰接孔五453d,铰接孔a,金属短细条棒连接件d,金属连接件c,钩合孔二c1,钩合部c2,钩合孔三c21,裂缝二c22,金属短细条棒d,金属固定卡片46,金属固定卡片的钩合孔一461,裂缝一461a,杆件型卡持结构47,旋转操作钩5,内钩控制环6,旋转操作钩控制环7。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实施例一

该实例采用了i型金属内镜夹,其以i型金属夹片、i型推拉件、i型夹筒、卡座型卡持结构为特征。

请参考图1-2,所述的可旋转可重复开闭连体双内镜夹包括手柄1、套管2、两个内钩3、金属内镜夹4、一个旋转操作钩5、两个内钩控制环6、一个旋转控制环7,及两个金属连接件c。

请参考图1-2,所述套管2为金属窄钢带螺旋盘绕而成的易弯曲、有弹性且不易被压瘪的金属管,其远端有一外径稍小于套管2管身的套接部21,金属内镜夹4套装在套接部21外围。两个内钩3和一个旋转操作钩5均安装在手柄1和套管2内部,两个内钩3能够在套管2内移动并可被推出或者拉入套管2内。两个内钩控制环6和一个旋转控制环7由近及远依次布置并且套装在手柄1外围。各内钩3的近端与手柄1上相应的内钩控制环6固定连接。旋转操作钩5的近端与手柄1上的旋转控制环7固定连接。旋转控制环7的旋转能带动手柄1及内钩6整体旋转,从而旋转操作钩5及内钩3联动金属内镜夹4实现360度转动。

请参考图3,金属连接件c的近端的设有钩合孔二c1,与内钩3的远端连接,金属连接件c的远端设有钩合部c2,钩合部c2与金属连接件c之间构成钩合孔三c21和连通圆孔的微小的裂缝二c22。钩合孔三c21与推拉件的钩孔421a连接,在一定强度拉力下,钩合部c2从裂缝二c22处裂开,从而内钩3脱离。

请参考图4,及图11-14,所述i型金属夹片45包括夹臂451、夹臂451的远端朝金属夹筒41轴线方向弯折的粘膜夹片一452、夹臂451的近端朝夹筒轴线方向弯折形成的联动臂453。联动臂453所在平面垂直夹臂451所在平面,联动臂453接近夹臂451的侧面位置与金属夹筒41侧壁铰接连接,具体是在两个金属夹片45的联动臂453远端侧面正中位置和在金属夹筒41远端的两个固定板411正下方中间开设铰接孔a(金属夹筒41上是铰接孔二,联动臂453上是铰接孔四),并且利用一个连接件b将四个铰接孔a连接起来。联动臂453的近端形成一铰接孔五453d,推拉件42的联动段铰接在该铰接孔五453d里。具体是,推拉件42的联动段的铰接孔六423b通过金属短细条棒d与金属夹片45的联动臂453近端的铰接孔五453d铰接连接。两个金属夹片45的粘膜夹片一452分别与相应的中间柱44上的粘膜夹片二441相对,粘膜夹片一452是能与粘膜夹片二441相互咬合的齿形结构。

请参考图5-6,及图11-14,所述i型推拉件42的近端的钩孔421a通过金属连接件c被勾合在相应内钩3的远端。两个推拉件42面对面排列位于金属夹筒41内且靠近夹筒41近侧端,其中心连线与两个金属夹片45的夹臂451的中心连线垂直。两个推拉件42的远端与中间柱44的近端之间具有间隙,以便推拉件42的移动。推拉件42包括由近及远方向依序布置的能活动的贯穿安装在卡座43的限位孔431的自由段421、能够在朝近端方向活动时单向锁定在卡座43的限位孔431的锁定段422、以及与能够联动金属夹片45使金属夹片45开闭的联动段423。所述自由段421贯穿安装在卡座43的限位孔431里,自由段421的近端伸出卡座限位孔431近端面外并且设有钩孔421a,钩孔421a通过金属连接件c被相应的内钩3钩合。锁定段422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弹性卡齿422a。所述弹性卡齿422a与推拉件42之间具有夹角,夹角的角度为20°-30°,能够保证弹性卡齿422a的弹力处于较佳状态。所述弹性卡齿422a的近端与推拉件42一体连接,弹性卡齿422a的远端是与推拉件42分离的自由端。联动段423远端与中间柱44的近端之间具有间隙,以保证推拉件42被推送而不受阻。联动段423设有限位结构423a,限位结构423a是设于推拉件42的联动段423远端表面的沿着推拉件42长轴的裂隙状长条形孔,处于联动段423的正中间。裂隙状长条形孔的近端稍大,为铰接孔六423b。

请参考图7,所述i型金属夹筒41的近端套在套管2的套接部21外围,金属夹筒41远端两相对侧朝远端方向分别凸出形成固定板411,另两相对侧分别设有一金属夹片让位凹槽412,金属夹片让位凹槽412自金属夹筒41的远端边缘向近端方向凹陷形成,中间柱44位于两个固定板411之间且中间柱44的近端两侧分别对应固定在相应的固定板411上。两个金属夹片45的联动臂453的两外侧缘分别位于相应金属夹片让位凹槽412处,两个固定板411的中心连线垂直两个金属夹片让位凹槽412的中心连线。金属夹筒41在两个固定板411正下方中间分别开设一铰接孔a,两个铰接孔a相对。

请参考图8,所述金属固定卡片46的两侧固定在金属夹筒41内壁上,固定方式可以是铆接,也可以是焊接。金属固定卡片46的近端设有钩合孔一461,旋转操作钩5的远端勾合在金属固定卡片46近端的钩合孔一461上,旋转控制环7通过旋转操作钩5联动金属固定卡片46、金属夹筒41。钩合孔一461存在一条裂缝一461a,在一定强度拉力下,钩合孔一461从裂缝一461a处裂开,从而旋转操作钩5远端脱离,与金属内镜夹分离。

请参考图9,及图11-14,所述中间柱44的两面分别与两个金属夹片45的夹臂451相对,所述中间柱44的远端设有朝向两个金属夹片45的粘膜夹片二441,该粘膜夹片二441的中间焊接固定在中间柱44的远端,或者粘膜夹片二441与中间柱44一体成型,粘膜夹片二441是齿形结构。

请参考图10,及图11-14,所述卡座43的外侧壁固定在金属夹筒41内壁上,固定方式可以是铆接,也可以是焊接。所述卡座43设有贯通其远端面和近端面的两个方形限位孔431,两个推拉件42的自由段421分别限位在相应方形限位孔431内。两个推拉件42的锁定段422位于卡座43的远端面一侧,并且推拉件42在受力牵拉往近端方向移动时,锁定段422可以通过方形限位孔431,锁定段422上的弹性卡齿422a能够卡在卡座43近端面,从而锁定推拉件42。

请参考图11,所述i型金属内镜夹4包括i型金属夹筒41、位于金属夹筒41内的两个i型推拉件42、固定在金属夹筒41内且接近金属夹筒41近端的卡座型卡持结构43、固定在金属夹筒41远端的固定板411上的中间柱44、位于金属夹筒41远端且对称设于中间柱44两侧的两个可独立开闭的i型金属夹片45、位于金属夹筒41内且接近金属夹筒41近端的金属固定卡片46。本实施例中,卡持结构是圆柱型的卡座43。

请参考图1-2,图12-14,可旋转可重复开闭连体双内镜夹工作原理:在套管2内的双侧内钩3钩住两个金属连接件c近端的钩合孔二c1,金属连接件c远端的钩合部c2钩住推拉件42的钩孔421a,旋转操作钩5钩住金属固定卡片46的钩合孔一461;旋转控制环7通过旋转操作钩5联动金属固定卡片46、金属夹筒41转动,从而使得整个金属内镜夹4转动,可以进行360度调整,以调整到最佳的夹持粘膜的位置;推送及牵拉一侧推拉件42,从而外展张开及收拢闭合相应一侧金属夹片45:通过手柄1一侧的内钩控制环6推送或牵拉内钩3以推送或牵拉金属连接件c,通过金属连接件c推送或牵拉推拉件42的钩孔421a,以推送或牵拉一侧推拉件42,在自由段421处于卡座43的限位孔431内时,通过推拉件42的联动段423、金属短细条棒d、金属夹片45的联动臂453与金属夹筒41之间的铰接关系(杠杆原理),从而使得金属夹片45的夹臂451和粘膜夹片一452外展张开远离中间柱44或者复位靠拢中间柱44,实现内镜夹的反复开闭。该反复开闭功能以调整到最佳的夹持粘膜的位置;金属夹片45反复开闭的过程中,金属短细条棒d的近端始终位于推拉件铰接孔六423b中,并随着推拉件移动。通过金属夹片45的反复开闭以调整位置,使金属夹片45夹持到合适部位的粘膜后,继续向近端方向稍用力拉动内钩3使推拉件42上移(即向近端方向移动),在这过程中,金属短细条棒d的近端从推拉件42的铰接孔六423b被拉入裂隙状长条形孔423a的远端,与此同时,推拉件42的锁定段422亦向着近端方向移动并处于卡座43的限位孔431内,使夹臂451和粘膜夹片二452与中间柱44和粘膜夹片二441紧紧夹持粘膜,起到单向锁定金属夹片45的效果。牵拉另一侧推拉件42,从而收紧相应另一侧金属夹片45,过程与前述一致。在闭合并单向锁定金属内镜夹后,金属内镜夹4脱钩而被释放:首先,通过手柄1的内钩控制环6用力牵拉内钩3,使得金属连接件c远端的钩合部c2从裂缝二c22处裂开,从而内钩3脱离,然后,通过手柄1的旋转控制环7用力牵拉旋转操作钩5,使得金属固定卡片46近端的钩合孔一461从裂缝一461a处裂开,从而旋转操作钩5远端脱离。

实施例二

该实例采用了i型金属内镜夹,其以i型金属夹片、i型推拉件、i型夹筒、杆件型卡持结构为特征。

请参考图15-1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一的区别仅在于:卡持结构是两个相互平行的卡持杆件47,用卡持杆件47代替实施例一的卡座43,卡持杆件47可以是横断面为圆形杆件也可以是横断面为方形的杆件,卡持杆件47的两端均固定在金属夹筒41内壁上,在两个推拉件42的锁定段422未锁定前,两个推拉件42的锁定段422位于卡持杆件47的远端侧,在受力牵拉后,锁定段422可以通过卡持杆件47移至卡持杆件47的近端侧,达到单向锁定金属内镜夹的效果。

实施例三

该实例采用了i型金属内镜夹,其以i型金属夹片、i型推拉件、i型夹筒、卡合齿型卡持结构为特征。

请参考图19-2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一的区别仅在于:卡持结构是自金属夹筒41两相对的侧壁上向金属夹筒41内冲压形成的卡齿413,用卡齿413代替实施例一的卡座43,卡齿413的远端与金属夹筒41一体连接,卡齿413的近端与金属夹筒41呈角度设置,在两个推拉件42的锁定段422未锁定前,两个推拉件42的锁定段422位于相应卡齿413的远端侧,在受力牵拉后,锁定段422可以通过卡齿413移至卡齿413的近端侧,达到单向锁定金属内镜夹的效果。

实施例四

该实例四采用了ii型金属内镜夹,其以ii型金属夹片、ii型推拉件、ii型夹筒为特征。其他结构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

请参考图23-24,所述的可旋转可重复开闭连体双内镜夹包括手柄1、套管2、两个内钩3、金属内镜夹4、一个旋转操作钩5、两个内钩控制环6和一个旋转控制环7、及两个金属连接件c。

请参考图23-24,所述套管2为金属窄钢带螺旋盘绕而成的易弯曲、有弹性且不易被压瘪的金属管,其远端有一外径稍小于套管2管身的套接部21,金属内镜夹4套装在套接部21外围。两个内钩3和一个旋转操作钩5均安装在手柄1和套管2内部,两个内钩3能够在套管2内移动并可被推出或者拉入套管2内。两个内钩控制环6和一个旋转控制环7由远及近依次布置并且套装在手柄1外围。各内钩3的近端与手柄1上相应的内钩控制环6固定连接。旋转操作钩5的近端与手柄1上的旋转控制环7固定连接。旋转控制环7的旋转能带动手柄1及内钩6整体旋转,从而旋转操作钩5及内钩3联动金属内镜夹4实现360度转动。

请参考图25,及图29-32,所述ii型金属夹片45包括夹臂451、夹臂451的远端朝金属夹筒41轴线方向弯折的粘膜夹片一452、夹臂451的近端朝夹筒轴线方向弯折形成的联动臂453。联动臂453所在平面垂直夹臂451所在平面,联动臂453接近夹臂451处与金属夹筒41侧壁铰接连接,具体是,在联动臂453靠近夹臂451处和金属夹片让位凹槽412两侧的金属夹筒41壁上开设铰接孔a(金属夹筒41上是铰接孔一,联动臂453上是铰接孔三),并且利用一个连接件b将三个铰接孔a连接起来。联动臂453上还设有沿远近方向布置的滑槽453a,滑槽453a内靠远端设有限位结构453b,限位结构453b与滑槽453a的远端之间构成的弧形限位槽453c。具体而言,限位结构453b是设在金属夹片45联动臂453的滑槽453a的一端与滑槽453a内壁连接,另一端游离,及在受拉力易变形的弯曲短棒状限位结构,推拉件锁定段423的t字形限位块423a限位在限位槽453c内,实现金属夹片45的联动臂453与推拉件42的联动段423的铰接连接。两个金属夹片45的粘膜夹片一452分别与相应的中间柱44上的粘膜夹片二441相对,粘膜夹片一452是能与粘膜夹片二441相互咬合的齿形结构。

请参考图26-27,及图29-32,所述ii型推拉件42的近端的钩孔421a被勾合在相应内钩3的远端。推拉件42位于中间柱44的近端侧,两个推拉件42的远端与中间柱44的近端之间具有间隙,以便推拉件42的移动。两个推拉件42面对面排列位于金属夹筒41内,其中心连线与两个金属夹片45的夹臂451的中心连线垂直。推拉件42包括由近及远方向依序布置的能活动的贯穿安装在卡座型卡持结构43内的自由段421、能够在朝近端方向活动时单向锁定在卡座型卡持结构43上的锁定段422、以及与能够联动金属夹片45使金属夹片45开闭的联动段423。所述自由段421贯穿安装在卡座43上,自由段421的近端伸出卡座43近端面外并且设有钩孔421a,钩孔421a被相应的内钩3钩合。锁定段422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弹性卡齿422a。所述弹性卡齿422a与推拉件42之间具有夹角,夹角的角度为20°-30°,能够保证弹性卡齿422a的弹力处于较佳状态。所述弹性卡齿422a的近端与推拉件42一体连接,弹性卡齿422a的远端是与推拉件42分离的自由端。联动段423远端与中间柱44的近端之间具有间隙,以保证推拉件42被推送而不受阻。联动段423设有限位结构423a,限位结构423a是设于推拉件42的联动段423远端表面的t字形的铰接结构限位块或者是弯折的短金属条,t字形的铰接结构限位块稍偏离推拉件远端中心设置。

请参考图28,所述ii型金属夹筒41的近端套在套管2的套接部21外围,金属夹筒41远端两相对侧朝远端方向分别凸出形成固定板411,另两相对侧分别设有一金属夹片让位凹槽412,金属夹片让位凹槽412自金属夹筒41的远端边缘向近端方向凹陷形成,中间柱44位于两个固定板411之间且中间柱44的近端两侧分别对应固定在相应的固定板411上。两个金属夹片45的联动臂453的两外侧缘分别位于相应金属夹片让位凹槽412处,两个固定板411的中心连线垂直两个金属夹片让位凹槽412的中心连线;金属夹筒41在相对的两个让位凹槽412的远端两侧面设有两两相对的铰接孔a。

请参考图29,所述ii型金属内镜夹4包括ii型金属夹筒41、位于金属夹筒41内的两个ii型推拉件42、固定在金属夹筒41内且接近金属夹筒41近端的卡持结构、固定在金属夹筒41远端的固定板411上的中间柱44、位于金属夹筒41远端且对称设于中间柱44两侧的两个可独立开闭的ii型金属夹片45、位于金属夹筒41内且接近金属夹筒41近端的金属固定卡片46。本实施例中,卡持结构是圆柱型的卡座43。

请参考图30-32,可旋转可重复开闭连体双内镜夹工作原理:在套管2内的双侧内钩3钩住两个推拉件42的钩孔421a,旋转操作钩5钩住金属固定卡片46的钩合孔一461;旋转控制环7通过旋转操作钩5联动金属固定卡片46、金属夹筒41转动,从而使得整个金属内镜夹4转动,可以进行360度调整,以调整到最佳的夹持粘膜的位置;推送及牵拉一侧推拉件42,从而外展张开及收拢闭合相应一侧金属夹片45:通过手柄1一侧的内钩控制环6推送或牵拉内钩3以推送或牵拉推拉件42的钩孔421a,以推送或牵拉一侧推拉件42。在自由段421处于卡座型卡持结构43的限位孔431内时,通过金属夹片45的联动臂453与推拉件42的联动段423和金属夹筒41之间的铰接关系(杠杆原理),推拉内钩3使得推拉件42联动金属夹片45,从而使金属夹片45的夹臂451外展张开远离中间柱44或者复位靠拢中间柱44,以实现反复开闭,该反复开闭功能以调整到最佳的夹持粘膜的位置。在金属夹片45夹持到合适部位的粘膜后,继续向近端方向拉动内钩3使推拉件42上移(即向近端方向移动),在这过程中,当存在一定牵拉阻力时,稍增大牵拉力继续向近端方向拉动内钩3,使金属夹片45的联动臂453的限位结构453b被推拉件42的限位结构423a拉弯进而使推拉件42的限位结构423a从滑槽453a的远端的弧形限位槽453c内脱出,从而推拉件42的锁定段422向着近端方向移动并被拉入卡座43的限位孔431内,锁定段422上的弹性卡齿422a卡在卡座43近端面,使金属夹片夹臂451和粘膜夹片452与中间柱44紧紧闭合,起到单向锁定金属夹片45的效果。牵拉另一侧推拉件42,从而收紧相应另一侧金属夹片45,过程与前述一致。金属内镜夹4脱钩而被释放:首先,通过手柄1的内钩控制环6用力牵拉内钩3,使得金属连接件c远端的钩合部c2从裂缝二c22处裂开,从而内钩3脱离,然后,通过手柄1的旋转控制环7用力牵拉旋转操作钩5,使得金属固定卡片46近端的钩合孔一461从裂缝一461a处裂开,从而旋转操作钩5远端脱离。

实施例五

该实例采用了ii型金属内镜夹,其以ii型金属夹片、ii型推拉件、ii型夹筒、杆件型卡持结构为特征。其他特征与实施例四相同。

请参考图33-3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五,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四的区别仅在于:卡持结构是两个相互平行的卡持杆件47,用卡持杆件47代替实施例一的卡座43,卡持杆件47可以是横断面为圆形杆件也可以是横断面为方形的杆件,卡持杆件47的两端均固定在金属夹筒41内壁上,两个推拉件42的锁定段422未锁定前,两个推拉件42的锁定段422位于卡持杆件47的远端侧,在受力牵拉后,锁定段422可以通过卡持杆件47移至卡持杆件47的近端侧。

实施例六

该实例采用了ii型金属内镜夹,其以ii型金属夹片、ii型推拉件、ii型夹筒、卡合齿型卡持结构为特征。其他特征与实施例四相同。

请参考图37-4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六,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四的区别仅在于:卡持结构是自金属夹筒41两相对的侧壁上向金属夹筒41内冲压形成的卡合齿413,用卡合齿413代替实施例一的卡座43,卡合齿413的远端与金属夹筒41一体连接,卡合齿413的近端与金属夹筒41呈角度设置,两个推拉件42的锁定段422未锁定前,两个推拉件42的锁定段422位于相应卡合齿413的远端侧,在受力牵拉后,锁定段422可以通过卡合齿413移至卡合齿413的近端侧。

请参考图41-45,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的内镜缝合连体双内镜夹,缝合粘膜缺损创面的操作步骤。1.使外侧金属夹片45呈自然原始外展张开状态;2.选择创面一侧粘膜的一处位置,通过收紧该侧的推拉件42,闭合一侧金属夹片45,从而钳夹固定住创面的一侧粘膜;3.牵拉一侧已夹住的粘膜靠近创面的另一侧粘膜,然后,通过收紧该侧的推拉件42,闭合该侧金属夹片45,从而钳夹固定该侧粘膜;4.双侧的金属夹片45完全闭合后,释放金属内镜夹4;5.换用另一个连体双内镜夹装置,重复上面的操作,直到缝合创面。

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发明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