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和中药酵素及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12113发布日期:2018-10-09 20:39阅读:13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酵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和中药酵素及应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中药产品的制备方法包括提取、纯化和制剂的过程。但是,由于各中药材中所含化学成分十分复杂,既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又有无效成分,也包含有毒成份。通过提取技术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所得到的中药提取液或者中药浓缩液中,难免会残留少量无效成分甚至是有毒成份,从而容易造成毒副作用。而且,中药提取液中或者中药浓缩液的有效成分多为大分子物质,其药理活性低,不容易被人体吸收,起效慢,从而影响其药效的发挥。同时,众所周知,中药提取液会有苦味或异味,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势必会影响中药产品的推广。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是将各中药材经过提取、浓缩得到的中药浓缩液进行接种发酵处理,发酵过程的引入可使得中药浓缩液中的大分子有效成分转化为小分子物质,从而使得所得到的中药酵素的功效增强,更易被人体内吸收,毒副作用降低,且口感变好。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酵素通过上述制备方法制得。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各中药材加入到溶剂中进行提取,将所得到的提取液进行浓缩,得到中药浓缩液;

(b)向中药浓缩液中加入菌种或菌粉进行接种发酵,得到中药酵素。

进一步的,步骤(a)中,将各中药材加入到水中进行两次提取,将一次提取液和二次提取液混合后进行浓缩;

优选地,步骤(a)中,采用真空浓缩法对提取液进行浓缩。

进一步的,步骤(a)中,一次提取时采用5-20倍的水进行提取,提取温度为60-100℃,提取时间是1-5h;优选地,一次提取时采用6-20倍的水进行提取,提取温度为65-100℃,提取时间为1.5-5h;

优选地,二次提取时采用3-18倍的水进行提取,提取温度为60-100℃,提取时间是0.5-3h;进一步优选地,二次提取时采用4-18倍的水进行提取,提取温度为65-100℃,提取时间为1-3h。

进一步的,步骤(b)中,所述菌种为可食用菌种;

优选地,所述菌种包括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乳球菌属、丙酸杆菌属、明串球菌属、克鲁维酵母属、片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芽孢杆菌属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菌种的接种量为0.5-10%,进一步优选为0.5-8%,更优选为1-5%。

进一步的,步骤(b)中,在菌种进行接种前,菌种置于冻干管或甘油管保存,接种前需要将菌种活化;

优选地,将菌种活化时所采用的活化培养基为中药浓缩液或适合于菌种生长的培养基。

进一步的,步骤(b)中,发酵的温度为25-45℃,优选为28-42℃,进一步优选为30-41℃;

和/或,发酵的时间为30-50h,优选为32-48h,进一步优选为35-48h。

进一步的,步骤(b)中,将接种发酵后得到的发酵液进行灭菌处理,灭菌温度为70-75℃,灭菌时间为10-30min;

优选地,将灭菌处理后发酵液中的菌体进行均质处理,得到中药酵素。

进一步的,所述的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各中药材加入到水中进行一次提取,分离,得到一次提取液;

将一次提取分离得到的药渣加入到水中进行二次提取,分离,得到二次提取液;

将一次提取液和二次提取液混合,浓缩,得到浓缩液;

(b)向浓缩液中加入菌种或菌粉进行接种发酵,得到中药酵素;

优选地,所述的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各中药材加入到5-20倍的水中进行一次提取,分离,得到一次提取液,其中,提取温度为60-100℃,提取时间为1-5h;

将一次提取分离得到的药渣加入到3-18倍的水中进行二次提取,分离,得到二次提取液,其中,提取温度为60-100℃,提取时间为0.5-3h;

将一次提取液和二次提取液混合,浓缩,得到浓缩液;

(b)向浓缩液中加入菌种或菌粉进行接种发酵,将接种发酵后得到的发酵液进行灭菌处理和均质处理,得到中药酵素,其中,发酵温度为25-45℃,发酵时间为30-50h。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中药酵素,采用上述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制得。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和中药酵素及应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是将各中药材经过提取、浓缩得到中药浓缩液,然后向中药浓缩液中加入菌种或菌粉进行接种发酵处理,后续的发酵过程可将中药浓缩液中有效成分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由于小分子物质具有更高的药理活性,起效快,并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有利于人体对中药酵素中有效成分的利用,从而达到良好的疗效,同时发酵过程还能将中药中的毒性物质进行分解,降低其毒副作用,另外发酵过程还能提高所得中药酵素的适口性,使其不再具有苦味或异味,改善了采用现有制备方法所得到的中药产品药理活性低,有效成分不易被吸收,存在毒副作用以及口感差的缺陷。

(2)本发明提供的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合理稳定,可制备出质量稳定、能充分发挥疗效的中药产品,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基础。

(3)本发明提供的中药酵素,通过上述的制备方法制得,所得到的中药酵素具有较高的药理活性,起效快,更易被人体内吸收,毒副作用低,且口感变好。

(4)本发明提供了上述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鉴于上述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所具有的优势,使得其在药物制备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的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传统的中药产品的制备方法通常是将先提取后纯化,然后制剂的过程。但是由于中药材中所含化学成分十分复杂,既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又有无效成分,也包含有毒成份。通过提取技术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所得到的中药提取液或者中药浓缩液中,难免会残留少量无效成分甚至是有毒成份,从而容易造成毒副作用。而且,中药提取液中或者中药浓缩液的有效成分多为大分子物质,其药理活性低,不容易被人体吸收,起效慢,从而影响其药效的发挥。同时,中药提取液会有苦味或异味,不易被人们接受。

为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各中药材加入到溶剂中进行提取,将所得到的提取液进行浓缩,得到中药浓缩液;

(b)向中药浓缩液中加入菌种或菌粉进行接种发酵,得到中药酵素。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是将各中药材经过提取、浓缩得到中药浓缩液,然后向中药浓缩液中加入菌种或菌粉进行接种发酵处理,后续的发酵过程可将中药浓缩液中有效成分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具有更好的药理活性,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提高人体对有效成分的利用率,从而达到良好的疗效,同时发酵过程还能将中药浓缩液的毒性物质进行分解,降低其毒副作用,另外发酵过程还能提升所得中药酵素的口感,使其不再具有苦味或异味,改善了采用现有制备方法所得到的中药产品药理活性低、有效成分不易被吸收、存在毒副作用以及口感差的缺陷。

本发明中所述的“各中药材”包括但不限于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或新食品原料物品。其中,药食同源物品分类可参见《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分类可参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新食品原料物品分类可参见《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所采用的菌种或者菌粉可以是单一品种,也可以是复合品种,只要能达到发酵的目的即可。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将菌种加入到中药浓缩液直接进行发酵,而不使用营养培养基。这主要是由于适合菌种生长的营养培养基通常含有蛋白胨、牛肉汤、酵母膏、酵母粉、多种无机盐等,这些复杂成分常常会降低中药的功效,并且会影响产品的口感。因此,我们选用能在中药浓缩液中生长的菌种进行发酵,减少了干扰功效的因素。

该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合理稳定,可制备出质量稳定、能充分发挥疗效的中药酵素。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a)中,将各中药材加入到水中进行两次提取,将一次提取液和二次提取液混合后进行浓缩;

优选地,步骤(a)中,采用真空浓缩法对提取液进行浓缩。

在对各中药材进行提取时,所采用的溶剂可以是有机溶剂,也可以是水。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水提取。采用水提取的次数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多次。采用至少一次提取水提,可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提取出来。

采用真空浓缩对滤液进行处理,由于真空浓缩时溶液沸点降低,能防止或减少中药原料中有效成分的分解,降低了常压下温度过高对各中药原料的不利影响。浓缩过程具体的浓缩倍数根据药材不同而不同。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a)中,步骤(a)中,一次提取时采用5-20倍的水进行提取,提取温度为60-100℃,提取时间是1-5h;优选地,一次提取时采用6-20倍的水进行提取,提取温度为65-100℃,提取时间为1.5-5h。

采用5-20倍的水对各中药材进行一次提取,典型但非限制性的水用量为5倍量、6倍量、8倍量、9倍量、10倍量、11倍量、12倍量、13倍量、14倍量、15倍量、16倍量、18倍量、19倍量或20倍量。典型但非限制性的提取时间为1.5h、2h、3h、4h或5h。典型但非限制性的提取温度为65℃、70℃、75℃、80℃、85℃、90℃、95℃或100℃。

优选地,二次提取时采用3-18倍的水进行提取,提取温度为60-100℃,提取时间是0.5-3h;进一步优选地,二次提取时采用4-18倍的水进行提取,提取温度为65-100℃,提取时间为1-3h。

采用3-18倍的水对一次提取得到的药渣进行二次提取,典型但非限制性的水用量为3倍量、5倍量、6倍量、8倍量、9倍量、10倍量、11倍量、12倍量、13倍量、14倍量、15倍量、16倍量或18倍量。典型但非限制性的提取时间为0.5h、1h、1.5h、2h、2.5h或3h。

通过对一次提取、二次提取时所采用水的用量以及提取时间、提取温度进行限定,使得各中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得以充分浸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b)中,所述菌种为可食用菌种;

优选地,所述菌种包括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乳球菌属、丙酸杆菌属、明串球菌属、克鲁维酵母属、片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芽孢杆菌属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具体的,双歧杆菌属包括但不限于青春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或长双歧杆菌;乳杆菌属包括但不限于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卷曲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乳亚种、发酵乳杆菌、格氏乳杆菌、瑞士乳杆菌、约氏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唾液乳杆菌或清酒乳杆菌;链球菌属包括但不限于嗜热链球菌;乳球菌属包括但不限于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或乳酸乳球菌双乙酰亚种;丙酸杆菌属包括但不限于费氏丙酸杆菌谢氏亚种或产丙酸丙酸杆菌;明串球菌属包括但不限于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克鲁维酵母属包括但不限于马克斯克鲁维酵母;片球菌属包括但不限于乳酸片球菌或戊糖片球菌;葡萄球菌属包括但不限于小牛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或肉葡萄球菌;芽孢杆菌属包括但不限于凝结芽孢杆菌。

选择可食用菌种进行发酵,从而确保中药酵素的安全性。可根据中药浓缩液的特性选择具体的菌种类别。

优选地,按照体积百分比计算,所述菌种的接种量为0.5-10%,进一步优选为0.8-8%,更优选为1-5%。典型但非限制性的菌种的接种量为0.5%、0.8%、1%、2%、3%、4%、5%、6%、7%、8%、9%或10%。

菌种的接种量对于发酵过程影响显著,故应该控制菌种的接种量在适量的范围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b)中,在采用菌种进行接种前,菌种置于冻干管或甘油管保存,接种前需要将菌种活化;

优选地,将菌种活化时所采用的活化培养基为中药浓缩液或适合于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将保藏状态的菌种放入适宜的活化培养基中培养,让菌种逐渐适应培养环境。

步骤(b)中,如果采用菌粉进行接种,则不需要活化过程。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b)中,发酵的温度为25-45℃,优选为28-42℃,进一步优选为30-41℃;典型但非限制性的发酵温度为35℃、36℃、37℃、38℃、39℃、40℃或41℃。

和/或,发酵的时间为30-50h,优选为32-48h,进一步优选为35-48h;典型但非限制性的发酵的时间为30h、32h、34h、35h、36h、38h、40h、42h、45h、46h、48h或50h。

发酵温度以及发酵时间对于整个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发酵温度过高,容易造成益生菌菌种失活,而发酵温度过低,益生菌菌种活性不足,不利于发酵效果。而发酵时间过短,将会导致发酵程度不足,发酵时间过长则容易造成过度发酵。

发酵过程通气措施根据菌种特性决定使用压缩空气或是氮气。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b)中,将接种发酵后得到的发酵液进行灭菌处理,灭菌温度为70-75℃,灭菌时间为10-30min;

优选地,将灭菌处理后发酵液中的菌体进行均质处理,得到中药酵素;或,将灭菌处理后发酵液中的菌体过滤,去除菌体,得到中药酵素。

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灭菌温度为70℃、71℃、72℃、73℃、74℃或75℃。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灭菌时间为10min、15min、20min、25min或30min。

灭菌处理主要是防止发酵液被杂质菌种所污染,确保发酵液的安全性。

将灭菌处理后发酵液中的菌体进行均质,由于菌体本身也是有功效的,故将菌体一起饮用也可以调理肠道,增进健康。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各中药材加入到水中进行一次提取,分离,得到一次提取液;

将一次提取分离得到的药渣加入到水中进行二次提取,分离,得到二次提取液;

将一次提取液和二次提取液混合,浓缩,得到浓缩液;

(b)向浓缩液中加入菌种或菌粉进行接种发酵,得到中药酵素;

优选地,所述的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各中药材加入到5-20倍的水中进行一次提取,分离,得到一次提取液,其中,提取温度为60-100℃,提取时间为1-5h;

将一次提取分离得到的药渣加入到3-18倍的水中进行二次提取,分离,得到二次提取液,其中,提取温度为60-100℃,提取时间为0.5-3h;

将一次提取液和二次提取液混合,浓缩,得到浓缩液;

(b)向浓缩液中加入菌种或菌粉进行接种发酵,将接种发酵后得到的发酵液进行灭菌处理和均质处理,得到中药酵素,其中,发酵温度为25-45℃,发酵时间为30-50h。

其中,步骤(b)中的后处理包括灭菌或不灭菌,后续相对应的为去除菌体或不去除菌体的过程。

通过对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的各步骤以及工艺参数进行限定,可制备出质量稳定、能充分发挥疗效的中药酵素。该中药酵素可制作成不同的剂型,比如片剂、丸剂、颗粒剂、粉剂、胶囊剂、口服液剂等,此处不作特殊限定。

另外,该制备方法采用的生产设备均为常规,不需要另置设备,且整个制备过程简单易行,适合于工业上大规模生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中药酵素,该中药酵素通过上述制备方法制得。

该中药酵素可制作成不同的剂型,比如片剂、丸剂、颗粒剂、粉剂、胶囊剂、口服液剂等,此处不作特殊限定。该中药酵素功效增强,更易被人体内吸收,毒副作用降低,且口感变好,苦味或者异味明显减弱或者去除。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了上述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鉴于上述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所具有的优势,使得其在药物制备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对比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0.4重量份的当归、0.5重量份的葛根、0.2重量份的茯苓、0.3重量份的大枣、0.5重量份的肉桂、0.2重量份的甘草和0.06重量份的生姜采用10倍的水进行一次提取,分离,得到一次提取液,其中,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1h;

将一次提取分离得到的药渣加入到11倍的水中进行二次提取,分离,得到二次提取液,其中,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0.5h;

将一次提取液和二次提取液混合,真空浓缩,得到中药浓缩液;

(b)将中药浓缩液与0.2重量份的人参浓缩液混合至均匀后,加入鼠李糖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混合菌种活化后接种发酵,发酵后将发酵液进行灭菌处理,将灭菌处理后发酵液中的菌体进行均质处理,得到中药酵素;

其中,混合菌种的接种量为8%(两者接种比例为1:1),发酵温度为35℃,发酵时间为42h,灭菌温度为72℃,灭菌时间为30min。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除了步骤(b)中将发酵液进行灭菌处理后直接过滤去除菌体得到中药酵素,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除了将步骤(a)中的各药材采用水提取一次,将得到的一次提取液直接真空浓缩,得到中药浓缩液,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12重量份的炙甘草、10重量份的桂枝、10重量份的人参、24重量份的生地、10重量份的阿胶、9重量份的生姜和10重量份的麦冬、9重量份的麻仁、10重量份的大枣采用5倍的水进行一次提取,分离,得到一次提取液,其中,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2h;

将一次提取分离得到的药渣加入到8倍的水中进行二次提取,分离,得到二次提取液,其中,提取温度为100℃,提取时间为3h;

将一次提取液和二次提取液混合,真空浓缩,得到中药浓缩液;

(b)向中药浓缩液加入发酵乳杆菌和木糖葡萄球菌的混合菌种活化后接种发酵,发酵后将发酵液进行灭菌处理,将灭菌处理后发酵液中的菌体进行均质处理,得到中药酵素;

其中,混合菌种的接种量为5%(两者接种比例为1:1),发酵的温度为45℃,发酵时间为35h,灭菌温度为70℃,灭菌时间为20min。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12重量份的熟地黄、12重量份的当归、12重量份的白芍、12重量份的川芎采用20倍的水进行一次提取,分离,得到一次提取液,其中,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5h;

将一次提取分离得到的药渣加入到15倍的水中进行二次提取,分离,得到二次提取液,其中,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2h;

将一次提取液和二次提取液混合,真空浓缩,得到中药浓缩液;

(b)向中药浓缩液加入动物双歧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混合菌种活化后接种发酵,发酵后将发酵液进行灭菌处理,将灭菌处理后发酵液中的菌体进行均质处理,得到中药酵素;

其中,混合菌种的接种量为3%(两者接种比例为2:1),发酵的温度为35℃,发酵时间为30h,灭菌温度为75℃,灭菌时间为25min。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的一种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步骤(b)中未进行接种发酵,而是直接将浓缩液进行灭菌处理,得到中药酵素,其余步骤以及原料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的一种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步骤(b)中的混合菌种经活化后,加入到加有中药浓缩液和人参浓缩液的营养培养基中进行接种发酵,其余步骤以及原料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3

本对比例提供的一种中药酵素的制备方法,步骤(b)中进行接种发酵,而是直接将浓缩液进行后处理,得到中药酵素,其余步骤以及原料用量与实施例4相同。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的效果,以实施例1-3和对比例1-2为例,特设以下实验例。

实验例1

一、对实施例1-3和对比例1-2提供的中药酵素进行细胞功效试验,具体检测步骤如下:

(1)铺板:将培养好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进行镜检(细胞密度70-80%)、酶解脱壁、离心、吸除上清。向离心管中加入30ml的dmem+10%fbs+1%ab,通过100倍镜检计数、稀释控制细胞浓度为20*104个/ml。取需要数量的24孔板,加入细胞悬液1ml/孔。盖好盖子,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进行培养,控制培养温度为37℃,培养湿度5%,培养时间为24h。

(2)加药:称取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中药酵素0.5g,用9.5mldmem+10%fbs+1%ab配置成50mg/ml的溶液。按照1袋/日、2袋/日、4袋/日的服用量设计药物浓度(每袋80ml),向(1)中的24孔板的实验孔中加入药物,并留有空白对照孔(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孔(阴性对照组)。

加药完毕,将24孔板盖好,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进行培养,控制培养温度为37℃,培养湿度5%,培养时间为2-3h。

向培养好的24孔板中加入1mg/mllps溶液5μl/孔(空白对照孔除外),轻轻摇动混匀。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进行培养,控制培养温度为37℃,培养湿度5%,培养时间为24h。

(3)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

对实施例1-3中的中药酵素和对比例1-2中的中药酵素进行细胞功效性检测,具体检测结果见表1和表2。需要说明的是,空白对照组是未添加中药酵素和lps(脂多糖)溶液,阴性对照组为未添加中药酵素但添加有lps溶液。

表1实施例1-3和对比例1-2的服用量对细胞no下降率的影响

表2实施例1-3和对比例1-2的服用量对细胞il8下降率的影响

巨噬细胞可以分泌免疫因子,如no和il-8等。如果免疫因子分泌过量,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肌体而导致炎症。本实验例中使用脂多糖(lps)对巨噬细胞进行刺激,模拟免疫因子过量表达的情况,使用中药酵素使得免疫因子的分泌量减少,以检测中药酵素的抗炎作用。通过no和il-8的浓度下降率对比不同实施例以及对比例的抗炎功效。

具体的,实施例2为实施例1的对照实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未对灭菌处理后发酵液中的菌体进行均质处理。由表1和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对发酵液中的菌体进行均质处理有利于中药酵素药效的提升。

对比例1为实施例1的对比实验,相对于实施例1,对比例1中未对中药浓缩液进行发酵处理。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未经发酵处理的中药酵素其药效要远低于经过发酵处理的中药酵素。这也说明了发酵处理有利于提升中药酵素的药理活性,从而有助于药效的发挥。

对比例2也为实施例1的对比实验,相对于实施例1,对比例2中将混合菌种加入到加有中药浓缩液和人参浓缩液的营养培养基中进行接种发酵。由表1和2中数据可以看出,实施例1的中药酵素的药效要明显优于对比例2。这主要是由于对比例2中所采用的营养培养基通常含有蛋白胨、牛肉汤、酵母膏、酵母粉、多种无机盐等,这些复杂成分常常会降低中药的功效。

二、对上述各实施例和对比例提供的中药保健饮品进行细胞毒性试验,与上述功效实验相比,区别在于将24孔板换为96孔板,不添加lps,最终结果使用mtt法进行检测,具体检测结果见表3。

表3实施例1-3和对比例1-2的服用量对细胞毒性的影响

由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在4袋/日服用量的范围内,各实施例和对比例提供的中药酵素对于细胞均无毒性,采用实施例的中药酵素后细胞存活率整体上要高于对比例。

其中,对比例1为实施例1的对比实验,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实施例1的细胞存活率要远高于对比例1,将中药浓缩液进行发酵处理可提高中药酵素的安全性。

同时,对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提供的中药酵素的口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中药酵素的口感整体上要优于对比例提供的中药酵素。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得的中药酵素具有较高的药理活性,更易被人体内吸收,毒副作用低,且口感变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