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烧伤药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72265发布日期:2018-08-28 22:34阅读:13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烧伤药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药品技术的领域。

技术背景

烧伤或烫伤主要指热力、化学物质、电能、放射线等引起的皮肤、粘膜、甚至深部组织的损害。其中皮肤热力烧伤(如火焰、开水等)最为多见。据统计,每年因意外伤害的死亡人数,烧伤仅次于交通事故,排在第二位,而且在交通事故伤害中也有大量伤员合并烧伤。中国烧伤年发病率约为1.5%~2%,即每年约有2000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烧伤,其中约5%的烧伤病人需要住院治疗。烧伤对健康的危害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根据烧伤损伤到皮肤不同的深度,可粗略将烧伤分成一度,二度,三度和四度烧伤。如果只是烫伤或者烧伤的创面很小时,只要保持清洁,在短时间类就可能自愈。如果下层真皮受损面积较大,如果错过了最佳的时间,就会造成大量皮肤增生和皮肤萎缩,这种情况常常需要进行植皮手术,然而植皮手术需要昂贵的手术费,是普通家庭无法承受的,有些家庭甚至为此倾家荡产;而且很多时候无法找到健康的皮质来源导致手术一拖再拖,最后到无法修复的地步。

目前国内外医学对皮肤烧伤治疗的临床研究极多,发展迅速,主要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皮肤移植,松解整形等,但是这些治疗方法费用均比较昂贵,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使部分患者因此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不仅使患者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同时还留下终身的残疾或疤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烧伤药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生肌的功效,可用于烧(烫)伤,湿疹,皮肤粘膜溃疡,肢体溃疡,褥疮等症。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烧伤药,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炒黄芩5-15份、炒黄连5-15份、炒地榆5-15份、冰片5-15份和白糖炭20-40份制成。

前述的烧伤药中,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炒黄芩8-12份、炒黄连8-12份、炒地榆8-12份、冰片8-12份和白糖炭25-35份制成。

前述的烧伤药中,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炒黄芩10份、炒黄连10份、炒地榆10份、冰片10份和白糖炭30份制成。

一种前述的烧伤药的制作方法,取上述药物,加入辅料或不加辅料,制成药物制剂。

前述的烧伤药的制作方法,所述药物制剂为外用制剂。

前述的烧伤药的制作方法,所述的外用制剂为搽剂、酊剂、软膏剂或贴剂。

前述的烧伤药的制作方法,所述的搽剂这样制备:将炒黄芩、炒黄连、炒地榆、冰片和白糖炭,研成粉末,混匀,得药粉,药粉与芝麻油按重量比为3:7混匀,即得。

前述的烧伤药的制作方法,所述的搽剂这样制备:将炒黄芩、炒黄连、炒地榆、冰片和白糖炭,加8-12倍量的白酒浸泡30天以上,即得。

前述的烧伤药的制作方法,所述的软膏剂这样制备:炒黄芩、炒黄连、炒地榆、冰片和白糖炭,加6-8倍量水煎煮2-3次,每次1.5-2.5h,煎煮液合并,过滤,滤液加入冰片,浓缩成50-60℃下相对密度为1.1-1.2的浸膏,即得。

本发明药物主要由炒黄芩、炒黄连、炒地榆、冰片和白糖炭制成,其中:

黄芩(拉丁学名: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黄连,(学名:coptischinensisfranch.),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地榆,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l.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l.var.longifolia(bert.)yuetli的干燥根;性味:苦、酸、涩,微寒;归经:归肝、大肠经。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主治: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冰片,又名片脑、桔片、艾片、龙脑香、梅花冰片、羯布罗香、梅花脑、冰片脑、梅冰等,是由菊科艾纳香茎叶或樟科植物龙脑樟枝叶经水蒸汽蒸馏并重结晶而得。性味: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其可用于闭证神昏、用于目赤肿痛,喉痹口疮、用于疮疡肿痛,溃后不敛等。

白糖炭,具有抗菌消炎,防腐生肌敛疮的功效。

本发明的每味中药之间,都是通过数次试验配方后得到的,本发明药物组方中,白糖炒制成炭,具有抗菌消炎,防腐生肌敛疮,冰片,清热止痛,抗菌防腐,二者为主药;炒黄芩、炒黄连、炒地榆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为辅药;芝麻油具有调和诸药,润养伤口,减少渗出的功能,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生肌的功效。可用于烧(烫)伤,湿疹,皮肤粘膜溃疡,肢体溃疡,褥疮等症。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白糖、冰片、黄芩、黄连、地榆对葡萄糖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都有抑制作用。

治疗实例统计

1患者及方法

1.1患者100例冠心病患者,男49例,女51例,年龄15-60岁,所有患者均烧伤48h内进行治疗。烧伤深度主要为浅ⅱ度者38例;深ⅱ度者25例,ⅲ度者37例。

1.2治疗方法

1.2.1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去除异物及腐皮,有水疱者,低位剪开水疱,放出疱液,保留疱皮,并用碘伏消毒创周皮肤;清创后,涂抹本发明药物(按实施例1进行制备)每日2-3次。

1.2.2疗程

连续治疗15天。

1.3观察标准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创面愈合情况。

1.4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创面完全愈合;

有效: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愈合创面面积>50%;

无效: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不良,愈合创面面积≤50%;

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数*100%。

2结果

治愈情况统计

统计结果见表1。

表1治愈情况统计

由表1可见,本发明药物可用于烧伤,治疗效果显著,治愈率高、起效快、副作用小、疗程短。

典型病例:

王某,男,69岁,因面部、右手烧伤半小时于2000年12月16日下午5点就诊,自诉就诊前半小时,在家炮制火药,不慎引发燃烧,烧伤颜面部及右手,烧伤局部肿胀、灼痛,出水泡、渗液,未经处理,即求治。检查:靠近患者即闻烧焦味,发际头发烧焦,双侧巩膜充血,双眼涩痛,颜面部、鼻、口唇皮肤灼热红肿,见散在大小不等水泡,右前臂下方三分之一至手指皮肤灼热红肿,有水泡散,小鱼际皮肤撕裂6×3cm,创面渗液。诊断:颜面部,右前臂及右手轻度(浅ⅱ°)烧伤,烧伤面积达7%,治疗,涂抹本发明药物(按实施例1进行制备),每日3次。治疗结果:9天痊愈。

此外,本发明药物还可以用于治疗痔疮,以下是治疗痔疮的部分病例:

刘某,女,38岁,肛门部灼痛、湿痒,肛门皱襞有少量分泌物。使用本发明药物10天后,明显好转,疼痛和湿痒明显减轻,肛门皱襞无分泌物,20天后完全恢复,疼痛和湿痒消失。

张某,男,25岁,局部检查肛旁隆起的肿物,有触痛,有时可伴有全身不适和发热。使用本发明药物20天后完全恢复,隆起肿物消失,无触痛,不适感消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生肌的功效,可用于烧(烫)伤,湿疹,皮肤粘膜溃疡,肢体溃疡,褥疮等症。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限制的依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配方:炒黄芩10g、炒黄连10g、炒地榆10g、冰片10g和白糖炭30g。

工艺:将炒黄芩、炒黄连、炒地榆、冰片和白糖炭,研成粉末,混匀,得药粉,药粉与芝麻油按重量比为3:7混匀,即得搽剂。

用法用量:用棉签蘸药油涂于患处,每日2—3次。

实施例2.

配方:炒黄芩12g、炒黄连12g、炒地榆12g、冰片12g和白糖炭35g。

工艺:将炒黄芩、炒黄连、炒地榆、冰片和白糖炭,加8-12倍量的白酒浸泡30天以上,即得酊剂。

用法用量:用棉签蘸药油涂于患处,每日2—3次。

实施例3.

配方:炒黄芩8g、炒黄连8g、炒地榆8g、冰片8g和白糖炭25g。

工艺:炒黄芩、炒黄连、炒地榆、冰片和白糖炭,加6-8倍量水煎煮2-3次,每次1.5-2.5h,煎煮液合并,过滤,滤液加入冰片,浓缩成50-60℃下相对密度为1.1-1.2的浸膏,即得软膏剂。

用法用量:涂于患处,每个4-6换一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