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32815发布日期:2019-01-05 10:54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保持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保持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基于腹膜透析实现的治疗法与基于人工肾脏实现的透析法相比,由于装置、器具小型且简易、治疗费也便宜、能够防止腹膜粘连、对患者的负担少等理由而受到关注。

该腹膜透析法中,尤其是连续性便携式腹膜透析法(continuous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能够由患者自身在自家或工作场所中进行透析液的容器(袋)的更换,因此容易重回社会,而受到大量关注。

在该连续性便携式腹膜透析法中,将连接于患者侧的管、和连接于装有透析液的透析液袋侧的管连接。这些管彼此之间的连接通过分别设置在各管端部的连接器彼此之间的连接而进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进行连接器彼此之间的连接之前要在连接于患者侧的管的连接器上暂时安装帽盖。

并且,在帽盖中具有例如在如下所述的状态下无菌地收纳于包装用袋的帽盖。帽盖通过嵌合而固定在台座上,按每个该台座而收纳于包装用袋。并且,在使用帽盖的情况下,首先打开包装用袋,接着按每个台座取出帽盖,放置到例如桌面上。然后,保持例如用左手将台座按压在桌面上的状态而用右手将帽盖从台座拔出。像这样使用双手来拔出帽盖的作业对患者来说是负担,在至进行连接器彼此之间的连接为止花费时间。另外,根据拔出时的力的程度,存在帽盖成为沉降菌(fallingbacteria)会附着于其内侧那样的姿势的情况。这样的沉降菌的附着在腹膜透析中是不优选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1057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沉降菌相对于帽盖的附着、并容易且迅速地进行帽盖向连接器的连接的保持件。

这样的目的通过下述(1)~(7)的方案而实现。

(1)一种保持件,保持帽盖,该帽盖安装于连接器而被使用,该连接器将供透析液通过的透析管路的中途能够分离地进行连接,上述保持件的特征在于,

上述帽盖形成筒状,具有一端侧开口的开口部、和另一端侧封堵的封堵部,

该保持件具有:

保持件主体,其具有从该帽盖的外周侧支承上述帽盖的支承部;和

盖体,其相对于上述保持件主体装拆自如地安装,且在其安装状态下覆盖上述帽盖的上述开口部,

上述保持件主体及盖体中的一方具有进行解除上述安装状态的解除操作的操作部,

在进行了上述解除操作时,上述盖体从上述保持件主体脱离,上述帽盖的上述开口部露出。

(2)在上述(1)所记载的保持件中,上述保持件主体及盖体中的一方具有相对于另一方卡合而取得上述安装状态的卡合部。

(3)在上述(2)所记载的保持件中,上述卡合部由至少一个弹性片构成,

上述操作部具有在进行上述解除操作时抵抗该弹性片的弹性力而推压上述弹性片的推压部。

(4)在上述(3)所记载的保持件中,上述弹性片隔着上述帽盖而设有一对,

上述推压部与各上述弹性片相对应地设置。

(5)在上述(3)或(4)所记载的保持件中,上述操作部设于上述保持件主体,

上述卡合部设于上述盖体,

上述保持件主体具有施力部,该施力部在解除上述安装状态之前、或与上述安装状态的解除同时地,施加将上述盖体朝向从上述保持件主体脱离的方向推压的力。

(6)在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保持件中,上述帽盖能够在上述盖体从上述保持件主体脱离后,向与该盖体的脱离方向相同的方向从上述保持件主体脱离。

(7)在上述(6)所记载的保持件中,上述帽盖在从上述保持件主体脱离之前与上述连接器连接,在与该连接器连接之后,从上述保持件主体脱离。

另外,在本发明的保持件中,优选的是,上述施力部设在上述操作部的与上述推压部不同的部分。

另外,在本发明的保持件中,优选的是,上述操作部在由上述施力部对上述盖体施加了上述力的状态下被操作。

另外,在本发明的保持件中,优选的是,上述保持件主体形成板状,上述支承部由贯穿上述保持件主体的贯穿孔构成。

另外,在本发明的保持件中,优选的是,上述帽盖通过螺合与上述连接器连接,上述保持件主体作为在上述螺合时供握持的握持部而发挥功能。

另外,帽盖包装体的特征在于,具有:

帽盖,其安装于连接器而被使用,该连接器将供透析液通过的透析管路的中途能够分离地进行连接;

本发明的保持件,其保持上述帽盖;和

包装材料,其按每个上述保持件来包装被上述保持件保持的状态下的上述帽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至少在使盖体从保持件主体脱离之前,能够通过盖体来覆盖帽盖的开口部。由此,能够防止沉降菌相对于帽盖的附着。

另外,在将帽盖与连接器连接时,能够在帽盖支承于保持件主体的状态下,握持该保持件主体来进行该连接。由此,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帽盖向连接器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腹膜透析组件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保持件保持着帽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从图2中的箭头a方向观察到的图。

图4是图2中的b-b线剖视图。

图5是图2中的c-c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盖体从图5所示的状态脱离后的状态的垂直剖视图。

图7是按顺序表示直至将本发明的保持件所保持的帽盖安装于连接器为止的过程的立体图。

图8是按顺序表示直至将本发明的保持件所保持的帽盖安装于连接器为止的过程的立体图。

图9是按顺序表示直至将本发明的保持件所保持的帽盖安装于连接器为止的过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保持件

2保持件主体

21板状体

22支承部

221大径部

222小径部

223内径渐减部

224槽

23手指搭靠部

24薄壁部

25肋

3盖体

4操作部

41操作片

411固定端

412自由端

413弯曲部

42推压部

421推压面

5施力部

51推压面

6板状部

7卡合部

71弹性片

72爪部

9帽盖

91外筒部

911内周部

912内螺纹

913外周部

914扩径部

915凸条

92内筒部

921内周部

93上侧壁部

94开口部

95海绵

96密封件

10透析管路

11袋侧管

111管

112分支管

113分支部

12腹膜透析用连接器

121第1连接器

122第2连接器

123外螺纹

124翼部

14透析液袋

16滚动夹

17连接器

18输液管

19排液袋

20帽盖包装体

30包装材料

100腹膜透析组件

α2、α9箭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保持件。

图1是表示腹膜透析组件的概略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保持件保持着帽盖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从图2中的箭头a方向观察到的图。图4是图2中的b-b线剖视图。图5是图2中的c-c线剖视图。图6是表示盖体从图5所示的状态脱离后的状态的垂直剖视图。图7~图9分别是按顺序表示直至将本发明的保持件所保持的帽盖安装于连接器为止的过程的立体图。此外,以下为便于说明,将图2、图4~图9中的上侧称为“上(上方)”或“表侧”,将下侧称为“下(下方)”或“背侧”。

图1所示的腹膜透析组件100能够适合用于腹膜透析法中的尤其是连续性便携式腹膜透析法(continuous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即在进行腹膜透析时,向患者的腹膜内(腹腔内)注入(供给)透析液,然后回收透析液的排出液体。

腹膜透析组件100具有:预先填充了透析液的透析液袋14;回收透析液的排出液体的排液袋19;分别与透析液袋14及排液袋19连接的袋侧管11;与留置于患者的腹膜内的导管(未图示)连接的输液管18;以及将袋侧管11和输液管18装拆自如地连接的腹膜透析用连接器12。此外,腹膜透析组件100也可以根据需要而省略透析液袋14或排液袋19。

另外,在腹膜透析组件100中,由袋侧管11、输液管18和腹膜透析用连接器12构成供透析液(包含其排出液体)通过的透析管路10。另外,腹膜透析用连接器12具有第1连接器121和第2连接器122。并且,通过将第1连接器121和第2连接器122连接,能够使透析液在透析管路10中从上游朝向下游流下。另外,通过解除第1连接器121与第2连接器122的连接,而能够将透析管路10的中途分离。由此,例如能够将使用完毕的透析液袋14和/或排液袋19更换成新的、即未使用的透析液袋14和/或排液袋19。

袋侧管11由将透析液袋14与腹膜透析用连接器12的第1连接器121连接的管111、和从管111的中途分支的分支管112构成。管111和分支管112经由分支部113而相互连通。另外,分支管112在与分支部113相反的一侧与排液袋19连接。在这样的袋侧管11中,能够选择性地封堵其一部分而切换透析液的流路。换言之,在袋侧管11中,在从透析液袋14向患者侧供给透析液时,封堵分支管112的在分支部113附近的部位。另外,在从患者侧向排液袋19回收排出液体时,封堵管111的分支部113的在透析液袋14侧附近的部位。作为该封堵管的方法,并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列举在要封堵的管上安装滴注夹(klemme)的方法。

在输液管18的与患者侧相反的一侧连接有腹膜透析用连接器12的第2连接器122。另外,在输液管18上设置有装拆自如地连接在其中途的连接器17、和与连接器17相比在第2连接器122侧对输液管18内进行开闭的滚动夹(rollerclamp)16。

另外,在解除了第1连接器121与第2连接器122的连接的连接解除状态下,在第2连接器122上暂时地安装帽盖9。这是为了在成为连接解除状态的期间防止例如沉降菌附着于第2连接器122。

如图2所示,帽盖9在未使用状态下被包装在例如铝制袋状的包装材料30中,成为帽盖包装体20。另外,帽盖9在包装材料30内被保持件1保持。像这样帽盖包装体20具有:帽盖9;保持帽盖9的保持件1;和按每个保持件1来包装被保持件1保持的状态下的帽盖9的包装材料30。此外,在将帽盖9安装到第2连接器122而使用时,按每个保持件1将帽盖9从包装材料30取出,然后,使盖体3从保持件主体2脱离后使用。

以下,说明帽盖9和保持件1。

首先,说明帽盖9。

如图4所示,帽盖9形成筒状,具有下侧(一端侧)开口的开口部94、和上侧(另一端侧)封堵的成为封堵部的上侧壁部93。详细地说,帽盖9具有:形成圆筒状的外筒部91;同心地配置在外筒部91的内侧且形成圆筒状的内筒部92;以及将外筒部91和内筒部92相连的上侧壁部93。另外,与上侧壁部93相反的一侧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开口部94。

外筒部91在其内周部911形成有内螺纹912。由此,能够通过螺合将帽盖9与第2连接器122的外螺纹123连接(参照图7~图9)。另外,在外筒部91的外周部913的下部形成有外径扩大了的扩径部914。该扩径部914是帽盖9中外径最大的部分、即成为最大外径的部分。在外周部913的比扩径部914靠上侧的部分突出地形成有多个凸条915(例如参照图2)。各凸条915沿着外筒部91的中心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并沿着外筒部91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通过形成这样的凸条915,而能够在将帽盖9与第2连接器122螺合时,至少在一个凸条915上搭靠指尖而使帽盖9容易旋转,由此,能够迅速地进行该螺合。

内筒部92的全长比外筒部91短,位于上侧壁部93侧。该内筒部92的内周部921的内径与第2连接器122的形状相对应地变化。

另外,在内筒部92上支承并固定有环状的密封件96。在帽盖9与第2连接器122连接的状态下,它们之间的液密性通过密封件96而被维持,由此,能够防止漏液。

在外筒部91与内筒部92之间,含浸了聚维酮碘等这样的消毒液的海绵95被插入至上侧壁部93。从帽盖9的开口部94连接的第2连接器122的端部与海绵95接触,而被消毒。

这样构成的帽盖9在灭菌后的状态下被收纳在包装材料30内。此外,作为灭菌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使用例如基于高压灭菌实现的方法。

接下来说明保持件1。

如图2所示,保持件1保持帽盖9。保持件1具有保持件主体2、和相对于保持件主体2而装拆自如地安装的盖体3这两个部件。保持件主体2是支承帽盖9的部件,盖体3是在安装于保持件主体2的状态(以下称为“安装状态”)下覆盖帽盖9的开口部94的部件。此外,作为保持件主体2及盖体3的构成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从容易模具成形的方面来说优选使用环状聚烯烃、聚酯等这样的各种树脂材料。另外,若考虑制造成本和弹性等,则也能够使用聚丙烯、聚碳酸酯、聚缩醛等这样的各种树脂材料。

如图2~图6所示,保持件主体2具有整体形状形成板状的板状体21。板状体21的厚度比帽盖9的高度小。在该板状体21上设有支承帽盖9的支承部22、和供例如使用帽盖9的使用者的手指搭靠的手指搭靠部23。

支承部22设在板状体21的中央部。如图4所示,支承部22由将板状体21(保持件主体2)沿其厚度方向贯穿的贯穿孔构成。由该贯穿孔构成的支承部22具有:内径最大的大径部221;内径最小的小径部222;和内径从背侧朝向表侧渐减的内径渐减部223。大径部221位于板状体21的背侧,小径部222位于板状体21的表侧,内径渐减部223位于大径部221与小径部222之间。

并且,当从板状体21的背侧将帽盖9插入到支承部22中时,帽盖9的扩径部914与大径部221嵌合。由此,能够从帽盖9的外周侧支承帽盖9。

另外,内径渐减部223与帽盖9的扩径部914抵接,由此帽盖9的插入限度受到限制。

如图3所示,在小径部222的内周部形成有与帽盖9的凸条915相同数量的槽224。各槽224沿着上下方向形成,且沿着小径部222的内周部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当将帽盖9插入到支承部22中后,各凸条915能够与槽224卡合。由此,如后所述,在握持保持件主体2并向支承在该保持件主体2上的帽盖9螺入第2连接器122进行连接时,能够防止帽盖9相对于保持件主体2空转。

另外,对于使支承在支承部22上的帽盖9脱离、即拆下,能够通过与上述相反地从支承部22拔出帽盖9而实现。

像这样支承部22由贯穿孔构成,由此能够简单地进行帽盖9的支承和拆下。

如图2、图3所示,手指搭靠部23分别设在板状体21的图中的左右两侧。两方的手指搭靠部23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突出,带有圆弧。由此,在握持保持件主体2并向支承在该保持件主体2上的帽盖9螺入第2连接器122进行连接时,能够将手指搭靠在各手指搭靠部23上,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该螺入。

另外,在将保持件1从包装材料30取出时,也能够在保持件1中将手指搭靠在手指搭靠部23上或捏住手指搭靠部23而直接拉出保持件1。

另外,如图8所示,在对帽盖9螺入第2连接器122进行了连接时,在从图中的上侧观察它们时,成为保持件主体2的各手指搭靠部23和第2连接器122的各翼部124合对的(重叠)状态,由此能够以目视来确认帽盖9与第2连接器122的连接完成这一情况。

此外,为了实现轻量化,板状体21形成有减小了厚度的薄壁部24,也形成有加强该薄壁部24的肋25。另外,板状体21也可以省略薄壁部24,而厚度固定。

如图5、图6所示,保持件主体2除板状体21以外,还具有操作部4和施力部5,板状体21、操作部4和施力部5一体地形成。操作部4是进行解除盖体3的安装状态的解除操作的部分。施力部5是施加将处于安装状态的盖体3朝向从保持件主体2脱离的方向推压的力的部分。

如图3所示,操作部4由悬臂支承在板状体21上的一对操作片41构成。各操作片41隔着板状体21而设在图中的上侧和下侧。另外,各操作片41均为图3中的左侧成为固定端411、右侧成为自由端412。由此,各操作片41向相互接近、远离的方向弹性变形。各操作片41除配置部位不同以外,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作为代表而说明一个操作片41。

操作片41形成长尺寸状,固定端411侧为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部413。在操作片41弹性变形时,通过弯曲部413,固定端411附近的应力被缓和。由此,操作片41能够稳定地弹性变形。

另外,在操作片41的自由端412,设有在进行解除盖体3的安装状态的解除操作时在保持件1的表侧推压盖体3的卡合部7的推压部42。推压部42朝向板状体21侧突出。另外,推压部42的与板状体21相面对的面(推压面421)带有圆弧。在推压面421上,根据操作片41的变形程度,与卡合部7抵接的位置会变化,虽然变化微小。因此,通过使推压面421带有圆弧,无论与卡合部7抵接的位置如何,均能够稳定且可靠地推压卡合部7。

如图3、图5、图6所示,在各操作片41(操作部4)的与推压部42不同的部分、即各操作片41的推压部42与弯曲部413之间且在靠推压部42处设有施力部5。施力部5是在解除盖体3的安装状态之前施加将处于安装状态的盖体3朝向从保持件主体2脱离的方向推压的力的部分。如图5所示,施力部5朝向盖体3侧突出。另外,施力部5具有相对于操作片41位移的方向、即图5中的左右方向倾斜的推压面51。这样构成的施力部5随着操作片41的位移而与盖体3接近,在保持件1的背侧,推压面51能够将盖体3从上侧朝向下侧推压。由此,对处于安装状态的盖体3施加朝向从保持件主体2脱离的方向推压的力。并且,解除了与保持件主体2的卡合的盖体3被直接向下方推压,其结果为,能够从保持件主体2可靠地脱离(参照图5、图6)。

此外,施力部5对盖体3施加力的时刻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在解除安装状态之前,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与安装状态的解除同时。这样的施加力的时刻的调整能够通过例如在设计保持件1时改变推压部42的突出量与施力部5的突出量之差而实现。

如图4所示,盖体3是相对于保持件主体2装拆自如地安装、且在该安装状态下覆盖帽盖9的开口部94的背盖。通过该盖体3,能够防止空中沉降菌附着于帽盖9的内侧。另外,也能够防止或抑制含浸在海绵95中的消毒液蒸发而导致海绵95干燥。

如图5、图6所示,盖体3具有整体形状形成板状的板状体6、和能够与保持件主体2卡合的卡合部7,板状体6和卡合部7一体地形成。

如图3所示,板状体6具有与保持件主体2的板状体21大致相同的大小,在盖体3的安装状态下,整体与板状体21重叠。由此,如图4所示,能够充分地覆盖支承在保持件主体2上的帽盖9的开口部94。由此,在按每个保持件1从包装材料30取出帽盖9后,也能够防止空中沉降菌附着于该帽盖9的内侧,从卫生方面来说优选。此外,该板状体6是在盖体3中通过上述的施力部5而被施加力的部分。

如图5所示,卡合部7是与保持件主体2卡合而使盖体3取得安装状态的部分。该卡合部7由朝向上方突出的一对弹性片71构成。各弹性片71与各操作片41的推压部42相对应地分别设在板状体6的图5中的左右两侧。另外,各弹性片71在与保持件主体2卡合的状态下,贯穿保持件主体2的薄壁部24。

在各弹性片71的上部形成有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突出的爪部72。各爪部72从表侧与保持件主体2卡合,由此防止盖体3从保持件主体2脱离,由此成为安装于保持件主体2的安装状态。

并且,对于解除盖体3的安装状态,首先,从图5所示的状态一次性捏住两方的操作片41并压入。由此,各操作片41的推压部42和施力部5与盖体3接近,但在推压部42推压盖体3的弹性片71的爪部72之前,施力部5与盖体3的板状体6抵接,施加向下方的力。然后,当进一步压入两方的操作片41时,能够保持通过施力部5对盖体3施加向下方的力的状态地抵抗弹性片71的弹性力而推压弹性片71。通过针对该弹性片71的推压,爪部72的卡合被解除。盖体3在爪部72的卡合解除、和基于施力部5向下方的力施加的相辅相成作用下,如图6所示从保持件主体2可靠地脱离。由此,帽盖9的开口部94露出,而成为能够进行第2连接器122的连接的状态。

像这样,解除盖体3的安装状态的解除操作通过一次性捏住两方的操作片41并压入这一简单的操作来迅速地进行。像这样保持件1能够用单手进行解除操作,操作性优异。另外,解除操作优选在保持件主体2位于上侧、盖体3位于下侧的状态下进行。由此,即使将盖体3从保持件主体2拆下,也能够防止空中沉降菌附着于该帽盖9的内侧。另外,各操作片41(操作部4)在由施力部5对盖体3施加了力的状态下被操作。由此,例如与仅解除爪部72的卡合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盖体3可靠地脱离。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7~图9一边说明将帽盖9与第2连接器122连接的操作。

如图7所示,保持件1的盖体3被从保持件主体2拆下,支承在该保持件主体2上的帽盖9成为开口部94露出的状态。另外,第2连接器122为解除了与第1连接器121之间的连接的状态。

然后,如图8所示,保持支承在保持件主体2上的状态地使帽盖9与第2连接器122接近,使其沿箭头α9方向旋转。由此,帽盖9与第2连接器122螺合。此外,帽盖9的旋转进行至相对于第2连接器122的螺合限度。由此,能够将帽盖9与第2连接器122液密地连接。

接着,如图9所示,将保持件主体2向箭头α2方向拉拽。由此,帽盖9从保持件主体2脱离,帽盖9与第2连接器122的连接操作完成。

如以上那样,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保持件1,帽盖9在从保持件主体2脱离之前与第2连接器122(连接器)连接,在与第2连接器122连接之后,从保持件主体2脱离。在该情况下,在使帽盖9沿箭头α9方向旋转而与第2连接器122螺合时,能够握持保持件主体2来进行该螺合操作。像这样,保持件主体2作为在与第2连接器122螺合时供握持的握持部而发挥功能。由此,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帽盖9向第2连接器122的连接。

另外,如上所述,当将帽盖9插入到保持件主体2的支承部22中时,各凸条915与槽224卡合。由此,在握持保持件主体2并使支承在该保持件主体2上的帽盖9和第2连接器122螺合时,能够可靠地防止帽盖9相对于保持件主体2空转。由此,帽盖9和第2连接器122恰当地螺合,而将它们可靠地连接。

另外,在盖体3从保持件主体2脱离后,帽盖9向与盖体3的脱离方向相同的方向从保持件主体2脱离。使盖体3的脱离方向和帽盖9的脱离方向在相同方向上统一,这有助于保持件1的操作性、即提高使用容易度。

以上,关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保持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构成保持件的各部分能够与可发挥相同功能的任意结构置换。另外,也可以附加任意的结构物。

另外,进行解除盖体的安装状态的解除操作的操作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保持件主体所具有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盖体所具有的结构。

另外,使盖体取得安装状态的卡合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盖体所具有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保持件主体所具有的结构。

另外,该卡合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两个弹性片构成,但弹性片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一个或三个以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