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81978发布日期:2018-10-16 20:39阅读:7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治疗用药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各种眼疾病患者的人数高达4亿,我国视力疾病问题已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人们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眼睛的保健或治疗:如推广眼保健操、采用眼睛治疗仪、使用眼药水或手术治疗。

眼保健操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诞生至今,仅仅在各个中小学校中推广应用,其使用范围极其有限,并且难以长期坚持,收效甚微;眼睛治疗仪和眼药水诞生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虽然对眼睛的治疗具有一定效果,但采用激光进行扫射的眼睛治疗仪存在着副作用却很大,而且结构复杂,价格昂贵,操作起来非常不便,也难以随身携带,普及率低;保养型眼药水更多的是起到滋润眼球的作用,仅仅是减缓眼疲劳、眼部紧张的状况,对于各种眼睛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眼睛萎缩变小等则丝毫不起预防或治疗的作用,而治疗型的眼药水只是起到简单的消毒杀菌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进行治愈;众所周知,类似于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睛疾病,其共有的特点就是:在眼部的周围覆盖有一层堵塞眼部经络的白膜,使得眼睛所需要的营养得不到及时供给,虽然白内障等疾病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但手术不仅需要高昂的费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风险,况且术后仍有相当部分的患者未脱盲;此外,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等由于用眼方法不当,或因机体内在病理影响,引起眼部的病变,如青光眼,眼睛畏缩变小等情况,目前则没有有效的方法预防和治疗。

综上所述,上述的方法均不能从根本上全面解决眼睛保健、治疗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其对各种眼部疾病均有效,且可美容润肤,无毒副作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的制作方法,其制作方法简单、快速,适合批量化生产。

本发明的还有一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的使用方法,其使用方法简单,不开刀、不打针,见效快。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包括下列物质:獾油、野鸡油、蛇油、老鹰油、猫头鹰油、黄鼠狼油、野猪油以及上述各种动物的胆,还包括甘草、茅草根、刺苓草、黄芩、陈艾、苦蒿、八角枫、排风藤、麦冬、金银花、常春藤、金鸡毛草、大火草、青藤香、五加皮、细辛、竹根草、水灯芯、蜈蚣草和淡竹叶。

獾油,又名獾子油,为翩科动物獾(狗獾)的皮下肪油加工熬制而成。獾油具补中益气,润肤生肌,解毒消肿之功效;主治中气小足、胃溃疡、痔疮、烧烫伤、冻伤、皮肤毅裂、肢体酸痛及无名肿痛等症。野鸡油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用于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蛇的脂肪即蛇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有良好的渗透性。具有调节内分泌失调,润肠通便,养颜美容,防止皮肤衰老,防止血管硬化、消肿、抑制细菌生长、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主治:冻疮、烫伤、烧伤、皮肤开裂、慢性湿疹、脚癣、带状疱疹、米丹毒、香港脚、青春痘、防止血管硬化等。野猪油,性微温、味甘,有中止胃炎、健胃补虚的功效。

进一步地,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獾油100~500份,野鸡油100~500份,蛇油40~160份,老鹰油40~160份,猫头鹰油40~160份,黄鼠狼油100~300份,野猪油100~300份以及上述各种动物的胆0.5~3份;还包括如下重量份的草药:甘草1~5份,茅草根1~3份,刺苓草1~5份,黄芩0.5~3份,陈艾1~3份,苦蒿0.5~3份,八角枫1~3份,排风藤0.5~3份,麦冬0.5~3份,金银花1~3份,常春藤0.5~3份,金鸡毛草0.5~3份,大火草0.5~3份,青藤香0.5~3份,五加皮0.5~3份,细辛0.5~3份,竹根草1~3份,水灯芯1~3份,蜈蚣草0.5~3份,淡竹叶0.5~3份。

本发明中的另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的制作方法,将上述重量份的所述的动物油和草药的根一同采用大火熬制0.5~3小时,之后小火慢熬成汁再加入上述重量份所述的动物的胆进行慢熬0.5~3小时即可制成滴眼液剂。大火即熬制完全沸腾并保持0.5~3小时,小伙即熬制沸腾并保持初步沸腾状态0.5~3小时。

进一步地,按照上述质量份的草药磨成粉末,加入蜂蜜制成草药颗粒。

本发明中的还有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对于轻微的眼部疾病,则采用上述滴眼液剂滴入眼内,每3天1次;对于严重的眼部疾病,则还需服用草药颗粒,每天3次,每次3~5g。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一种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药物组方安全可靠,对各种眼部疾病均有效,且可美容润肤,无毒副作用;其制作方法简单、快速,适合批量化生产;其使用方法简单,不开刀、不打针,见效快。

本发明中使用的动物油,是从动物体内剥离的脂肪在锅中熬炼所得。

本发明各组分的药性如下:

甘草:

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皮草、棒草。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功用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茅草根:

别名:茅根、兰根、茹根(《本经》),地菅、地筋、兼杜(《别录》),白花茅根(《日华子本草》),地节根(《青海药材》),茅草根(《江苏植药志》),坚草根、甜草根(《河北药材》),丝毛草根(《中药志》),寒草根(《闽东本草》),白茅根(《本草经集注》)。

性味:甘、寒。

①《本经》:味甘,寒。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正》:甘,凉。

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无毒。

归经:入肺、胃、小肠经。

①《滇南本草》:入胃、小肠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太阴、阳明。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阴,兼入足太阴、阳明经。

④《本草求真》:入胃、肝。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肺热喘急,胃热哕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肿,黄疸。①《本经》: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②《别录》: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

③《日华子本草》: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

④《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

⑤《纲目》: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

⑥《本经逢原》:治胃反上气,五淋疼热及痘疮干紫不起。

⑦《动植物民间药》:治脚气。

刺苓草:

别名:刺参(《西藏常用中草药》),降扯(《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性味:《西藏常用中草药》:性温,味甘微苦。

归经:《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性平(温),味甘。

功能主治:①《西藏常用中草药》:健胃,催吐,消肿。用于胃痛等症;外用治疮痈肿痛。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单用煎服催吐;茎叶碾末撒布,治化脓创伤。

黄芩:

别名:山茶跟、黄芩荼。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陈艾:

别名: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黄草、家艾、甜艾、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陈艾、灰草、大艾叶、杜艾叶、萎蒿。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种妇科良药;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脱皮;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苦蒿:

功能主治:《新疆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痈疽疖疮,无名肿毒,关节炎。

八角枫:

别名:白金条、白龙须、八角梧桐、割舌罗、野罗桐、花冠。

性味:辛、苦,温。

归经:归肝、肾、心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淤止痛;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

排风藤:

别名:白英、白毛藤、鬼耳草。

性味:苦、凉;有毒。

归经:归肝、胆、肺、大肠、膀胱经。

功能主治:败毒抗癌、清热利湿,疗疮消肿。

麦冬:

性味:甘,微苦,微寒。

归经:归心、肺、胃经。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用于肺胃阴虚之津少口渴、干咳咯血;心阴不足之心悸易惊及热病后期热伤津液等证。配沙参、川贝可治肺阴虚干咳。

金银花:

别名:忍冬花(《新修本草》),鹭鸳花(《曲淆旧闻》),银花(《温病条辨》),双花(《中药材手册》),二花(《陕西中药志》),金藤花(《河北药材》),双苞花(《浙江民间草药》),金花(《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二宝花(《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性味:性甘、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退肿;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发热,中暑,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多种感染性疾病。

常春藤:

别名:土鼓藤(《本草拾遗》),龙鳞薛荔(《日华子本草》),尖叶薜荔(《普济方》),三角风;三角尖(《纲目》),上树蜈蚣(《分类草药性》),爬墙虎、械枫、尖角枫、山葡萄、狗姆蛇(《中国树木分类学》),钻天风(《四川中药志》),百脚蜈蚣(《中国药植图鉴》),钻矢风、枫荷梨藤(江西《草药手册》),风藤草(《西藏常用中草药》),犁头南枫藤、三角箭、土枫藤、散骨风、三叶木莲(《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性味:苦,凉。

①《本草拾遗》:苦。

②《本草再新》:味苦,性微寒,无毒。

归经:《西藏常用中草药》:性平,味甘。《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平肝,解毒。治风湿性关节炎,肝炎,头晕,口眼歪斜,衄血,目翳,痈疽肿毒。

①《纲目》:主风湿流注疼痛,及痈疽肿毒。

②《本草再新》:治肝郁,补脾利湿,去风滑痰,通行经络,行血和血,并能理气。

③《草木便方》:治小儿慢惊,风痰。除刀伤犬咬毒。

④《分类草药性》:治筋骨疼痛,风湿麻木,泡酒服。能洗疮毒。

⑤《开宝本草》:平肝顺气,明目,治头晕。

⑥《四川中药志》:治眼生云翳及肝炎。

⑦《中国药植图鉴》:治小儿白癣肿毒。

⑧《西藏常用中草药》:活血,舒筋,解毒。治风湿性关节炎。肝炎,跌打损伤,狂犬咬伤等。

金鸡毛草:

别名:白子菜、鸡菜。

功能主治:可治疗淋病,梅毒,尖锐湿疣,子宫糜烂,盆腔炎,附件炎,阳痿不举,早泄等各种性功能障碍及疾病;长服用亦可延年益寿。

大火草:

别名:白头翁、山棉花、大头翁。

功能主治:化痰,散瘀,截疟,杀虫。治疮疖痈肿,顽癣,秃疮,疟疾,痢疾,劳伤咳喘,小儿疳疾,跌打损伤。

①《重庆草药》:化痰,止咳,除毒。治痰饮咳嗽,气喘,痒子。

②《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排脓生肌,消肿散瘀,消食化积,截疟,杀虫。治各种顽癣,秃疮,疮疖痈肿,无名肿毒,疟疾,痢疾,小儿疳积,跌打损伤。

青藤香:

别名:马兜铃根、兜铃根、土青木香、土木香、青藤香、蛇参根、铁扁担、痧药、野木香根、水木香根、白青木香、天仙藤根。

性味:辛、苦,寒。

归经:归肺经、胃经。

功能主治:行气,解毒,消肿。治胸腹胀痛,痧症,肠炎下痢,高血压,疝气,蛇咬毒,痈肿,疔疮,皮肤瘙痒或湿烂。

①《唐本草》:主积聚。诸毒热肿、蛇毒,水摩为泥封之,日三、四;疗疔肿大效。

②《日华子本草》:治血气。

③《本草图经》:治气下膈,止刺痛。

④《纲目》:利大肠。治头风、瘙痒、秃疮。

⑤《本经逢原》:治痈肿,痰结、气凝诸痛。

⑥《医林纂要》:治击伤,解毒。

⑦《会约医镜》:能散气,故疝家必需。

⑧《植物名实图考》:清火毒,通滞气。

⑨《草木便方》:发表,除风。(治)风湿瘫痪,腰脚疼痛,跌打损伤。

⑩《分类草药性》:消饱胀,涂疮毒。

⑾《南京民间药草》:治腹痛、胃气痛。

⑿《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腹痛,水泻,鱼鳅症。

五加皮:

别名:南五加皮、五谷皮。

性味:味辛、苦,性温。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有祛风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的作用;用于风湿痹病,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细辛:

别名:小辛、少辛、盆草细辛。

性味:辛,温。

归经:归心、肺、肾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嗽。

竹根草:

别名:竹根草、白花茶、腰消竹。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血;治感冒发热、咳嗽、痢疾、食滞、乳腺炎、刀伤出血、疮疖、毒蛇咬伤。

水灯芯:

别名:龙须草。

性味:性微寒,味甘、淡。

功能主治:利水,清心火,利小便;用于心烦失眠,小便短赤,口舌生疮。

蜈蚣草:

别名:百叶尖《滇南本草》,蜈蚣蕨《湖南药物志》,贯众、小贯众《云南中草药选》,牛肋巴、篦子草《四川常用中草药》,小蜈蚣草、狗脊《云南药用植物名录》,长叶甘草蕨、肺筋草《全国中草药汇编》,小牛肋巴《四川中药志》,蜈蚣连、斩草剑《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梳子草《贵州中草药名录》,黑舒筋草《四川省中药资源普查名录》。

性味:味淡、苦,性凉。

归经:入肝、大肠、膀胱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解毒杀虫;风湿筋骨疼痛,腰痛,肢麻屈伸不利,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感冒,痢疾,乳痈,疮毒,疥疮,蛔虫症,蛇虫咬伤。

淡竹叶:

别名:竹叶、金鸡米、竹叶卷心。

性味:味甘、淡,性寒。

归经:归心、肺、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獾油100~500份,野鸡油100~500份,蛇油40~160份,老鹰油40~160份,猫头鹰油40~160份,黄鼠狼油100~300份,野猪油100~300份以及上述各种动物的胆0.5~3份;还包括如下重量份的草药:甘草1~5份,茅草根1~3份,刺苓草1~5份,黄芩0.5~3份,陈艾1~3份,苦蒿0.5~3份,八角枫1~3份,排风藤0.5~3份,麦冬0.5~3份,金银花1~3份,常春藤0.5~3份,金鸡毛草0.5~3份,大火草0.5~3份,青藤香0.5~3份,五加皮0.5~3份,细辛0.5~3份,竹根草1~3份,水灯芯1~3份,蜈蚣草0.5~3份,淡竹叶0.5~3份。

实施例2

一种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獾油300份,野鸡油300份,蛇油100份,老鹰油100份,猫头鹰油100份,黄鼠狼油200份,野猪油200份以及上述各种动物的胆1份;还包括如下重量份的草药:甘草3份,茅草根2份,刺苓草3份,黄芩1份,陈艾2份,苦蒿1份,八角枫2份,排风藤1份,麦冬1份,金银花2份,常春藤1份,金鸡毛1份,大火草1份,青藤香1份,五加皮1份,细辛1份,竹根草2份,水灯芯2份,蜈蚣草1份,淡竹叶1份。

实施例3

一种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獾油100份,野鸡油100份,蛇油40份,老鹰油40份,猫头鹰油40份,黄鼠狼油100份,野猪油100份以及上述各种动物的胆0.5份;还包括如下重量份的草药:甘草1份,茅草根1份,刺苓草1份,黄芩0.5份,陈艾1份,苦蒿0.5份,八角枫1份,排风藤0.5份,麦冬0.5份,金银花1份,常春藤0.5份,金鸡毛草0.5份,大火草0.5份,青藤香0.5份,五加皮0.5份,细辛0.5份,竹根草1份,水灯芯1份,蜈蚣草0.5份,淡竹叶0.5份。

实施例4

一种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獾油500份,野鸡油500份,蛇油160份,老鹰油160份,猫头鹰油160份,黄鼠狼油300份,野猪油300份以及上述各种动物的胆3份;还包括如下重量份的草药:甘草5份,茅草根3份,刺苓草5份,黄芩3份,陈艾3份,苦蒿3份,八角枫3份,排风藤3份,麦冬3份,金银花3份,常春藤3份,金鸡毛草3份,大火草3份,青藤香3份,五加皮3份,细辛3份,竹根草3份,水灯芯3份,蜈蚣草3份,淡竹叶3份。

实施例5

一种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獾油200份,野鸡油200份,蛇油80份,老鹰油80份,猫头鹰油80份,黄鼠狼油120份,野猪油120份以及上述各种动物的胆1.2份;还包括如下重量份的草药:甘草2份,茅草根1.2份,刺苓草2份,黄芩0.8份,陈艾1.2份,苦蒿0.8份,八角枫1.2份,排风藤0.8份,麦冬0.8份,金银花1.2份,常春藤0.8份,金鸡毛草0.8份,大火草0.8份,青藤香0.8份,五加皮0.8份,细辛0.8份,竹根草1.2份,水灯芯1.2份,蜈蚣草0.8份,淡竹叶0.8份。

实施例6

一种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獾油400份,野鸡油400份,蛇油140份,老鹰油140份,猫头鹰油140份,黄鼠狼油260份,野猪油260份以及上述各种动物的胆2.6份;还包括如下重量份的草药:甘草4份,茅草根2.4份,刺苓草4份,黄芩2.4份,陈艾2.4份,苦蒿2.4份,八角枫2.4份,排风藤2.4份,麦冬2.4份,金银花2.4份,常春藤2.4份,金鸡毛草2.4份,大火草2.4份,青藤香2.4份,五加皮2.4份,细辛2.4份,竹根草2.4份,水灯芯2.4份,蜈蚣草2.4份,淡竹叶2.4份。

实施例7

一种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的制作方法,将上述重量份的所述的动物油和草药的根一同采用大火熬制0.5~3小时,之后小火慢熬成汁再加入上述重量份所述的动物的胆进行慢熬0.5~3小时即可制成滴眼液剂。

实施例8

按照上述质量份的草药磨成粉末,加入蜂蜜制成草药颗粒。

实施例9

一种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的使用方法,对于轻微的眼部疾病,则采用上述滴眼液剂滴入眼内,买3天1次;对于严重的眼部疾病,则还需口服实施例7中制成的草药颗粒,每天3次,每次3~5g。

经申请人几十年的眼病临床治疗,利用实施例7和实施例8中的方法将实施例2至实施例6中的重量份数的物质及草药制成滴眼液剂或草药颗粒,使用实施例9中的使用方法进行治疗,并对相关病例进行了统计数据表如下:

由上述数据可知,本发明中的药物对于多种眼部疾病均有效,且有效率达100%,且有美容润肤的功效;且由实施例中可知制作方法简单、快速,适合批量化生产;使用方法简单,不开刀、不打针。

此外,针对于白内障,也不需要开刀、不打针,滴用本发明中实施例2至实施例6制成的滴眼液剂,5分钟便可排除眼内白色或黄色垃圾物;长期滴用便可制好。

本发明中药方还可用来治疗外伤和痔疮,且效果甚佳;同时,对美容、润肤作用也甚好。此外还具有以下功能:1.五分钟排出眼内垃圾,有黑的、黄的、白的,还有颗粒状的,因人体内毒素不一样,排出来的物体就不一样;2.白内障不打针,不开刀,直接就能把眼内里面那团白色物体直接点散;3.流眼泪水前期,点一滴就好,半个小时便不流了;4.几乎能治所有眼病,只要眼睛没有瞎;5.将打破上千传统疗法,不开刀;6.能治外伤,能润肤、美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