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引流用调节式高度支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50643发布日期:2018-11-07 09:50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脑室引流用调节式高度支撑器。

背景技术

脑室穿刺引流是临床大面积脑出血开颅术中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脑室引流,将脑脊液、颅内积血引流到脑外,从而减缓脑组织受压,还能起到控制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作用。术后脑室引流悬挂的高度通常应为引流滴壶顶点距离头皮穿刺点约15~20cm,这样既可充分引流,又可维持正常颅内压。

根据上述,临床实际工作中,因缺少对引流滴壶高度调节支撑器,因此大多数医生选择目测合适位置,悬挂在输液架上或者粘贴在床头,这样不仅高度精确性差,也不利于实时调整高度,与此同时,当引流瓶装满引流液后,因缺少有效的报警提醒,从而也无法实现医护人员及时对其进行更换护理,最终极大影响了脑室引流的安全性,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脑室引流用调节式高度支撑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脑室引流用调节式高度支撑器,来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脑室引流用调节式高度支撑器,包括固定板、夹板、固定套、升降杆、齿条、卡套、转轴、第一齿轮、齿轮套、第二齿轮、限位板、第一弹簧、固定轴、连板、放置盒、放置槽、滑槽、导电板、绝缘压板、第二弹簧、报警器、蓄电池、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的夹板位于固定板后端,所述的夹板与固定板一体相连,所述的固定套位于固定板顶部中端,所述的固定套与固定板一体相连,所述的升降杆位于固定套内部左侧上端,所述的升降杆与固定套滑动相连,所述的齿条位于升降杆右侧,所述的齿条与升降杆一体相连,所述的卡套位于升降杆左侧顶端,所述的卡套与升降杆一体相连,所述的转轴贯穿固定套内部右侧上端,所述的转轴与固定套转动相连,所述的第一齿轮贯穿于转轴中端外壁,所述的第一齿轮与转轴紧配相连,所述的齿轮套位于固定套右侧上端前壁,所述的齿轮套与固定套一体相连,所述的第二齿轮贯穿于转轴外壁前端,所述的第二齿轮与转轴紧配相连,且所述的第二齿轮与齿轮套滑动相连,所述的限位板位于转轴后端,所述的限位板与转轴焊接相连,所述的第一弹簧贯穿于转轴后端,所述的第一弹簧与转轴活动相连,且所述的第一弹簧与限位板焊接相连,所述的固定轴位于固定板前壁中端,所述的固定轴与固定板一体相连,所述的连板贯穿于固定轴下端,所述的连板与固定轴转动相连,所述的放置盒位于连板底部,所述的放置盒与连板一体相连,所述的放置槽位于放置盒内部上端,所述的放置槽为矩形凹槽,所述的滑槽位于放置盒内部下侧中端,所述的滑槽为矩形凹槽,所述的导电板位于滑槽内壁,所述的导电板与放置盒滑动相连,所述的绝缘压板位于导电板顶部,所述的绝缘压板与导电板螺纹相连,且所述的绝缘压板与放置盒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二弹簧位于绝缘压板底部左右两侧,所述的第二弹簧与绝缘压板胶水相连,且所述的第二弹簧与放置盒胶水相连,所述的报警器位于放置盒内部左侧下端,所述的报警器与放置盒螺纹相连,所述的蓄电池位于放置盒内部右侧下端,所述的蓄电池与放置盒螺纹相连,且所述的蓄电池与报警器导线相连,所述的第一接线端子位于滑槽左侧下端,所述的第一接线端子与放置盒螺纹相连,且所述的第一接线端子与报警器导线相连,所述的第二接线端子位于滑槽右侧下端,所述的第二接线端子与放置盒螺纹相连,且所述的第二接线端子与蓄电池导线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夹板内部下端左右两侧还贯穿有螺栓,所述的螺栓与夹板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升降杆前端还设有刻度表,所述的刻度表与升降杆一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卡套内部左侧还设有避让开口,所述的避让开口为l形开口。

进一步,所述的转轴前端还设有把手,所述的把手与转轴一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放置盒内部前端还设有观察板,所述的观察板与放置盒胶水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脑室引流用调节式高度支撑器,安装时,医护人员首先将夹板插入到现有病床的床板边缘,且处于床头位置,再旋转螺栓,即螺栓顺着夹板内壁作由下向上运动,当螺栓夹持到床板底部后,通过夹板与螺栓的配合效果,从而能够实现该装置与现有病床的相连固定,当患者进行脑室引流时,医护人员可将患者引流的引流滴壶放入到卡套内,即引流滴壶从上插入至卡套内,引流滴壶底部的引流管从避让开口牵引而下,此时,通过卡套的作用,即达到对引流滴壶的放置,当医护人员需要对引流滴壶的高度进行调节时,只需拉到把手,实现把手带动转轴联动第二齿轮作由后向前运动,即第二齿轮脱离齿轮套,实现转轴的可转动状态,接着医护人员旋转把手,使把手带动转轴联动第一齿轮同步进行旋转,当第一齿轮顺时针旋转时,即齿条带动升降杆顺着固定套内部作由下向上运动,实现引流滴壶的抬高,当第二齿轮逆时针旋转时,即齿条带动升降杆顺着固定套内部作由上向下运动,实现引流滴壶的降低,当引流滴壶高度到达医护人员需要后,可停止旋转把手,再缓慢松开把手,即通过第一弹簧的回弹力作用,使得限位板带动转轴联动第二齿轮作由前向后运动,即第二齿轮向后插入到齿轮套内部,此时通过第二齿轮与齿轮套的配合效果,即实现转轴的固定,确保了引流滴壶高度的确定,最终通过上述,能够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达到对引流滴壶高度的调节目的,同时,医护人员将引流管底部的引流瓶放入到放置盒内部的放置槽中,即通过放置盒的作用,达到对引流瓶的存放,同时,在引流过程中,因引流瓶持续收集引流液,即重量持续增加,通过引流瓶的重量作用,能够实现压板克服第二弹簧的回弹力推动导电板顺着滑槽作向下运动,当引流瓶装满引流液后,即导电板处于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之间时,从而实现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二接线端子的连通,即蓄电池与报警器处于通电状态,实现报警器的触发报警,此时通过上述,从而便于医护人员及时知晓并对其进行更换处理,提高了患者脑室引流的安全性,此外,因脑室引流需要对病床的床头高度进行升高,因此当病床的床头抬高后,该装置因与床板为相连固定状态,从而也能够跟随进行升高,同时,因连板与固定轴为转动相连,即当床头抬高后,因重力作用,放置盒会带动连板以固定轴为圆心进行旋转,即实现放置盒始终与地面处于垂直状态,方便了对引流瓶进行放置与检测,该脑室引流用调节式高度支撑器,功能强大、操作简单,首先通过引流监测报警设计,能够在引流瓶装满引流液后及时提醒医护人员,便于医护人员进行及时处理,确保了患者脑室引流的安全性,其次通过升降式引流滴壶放置机构的配合效果,不仅能够达到对引流滴壶的抬高放置,也便于医护人员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对引流滴壶进行高度调节,最终通过上述,从而能够极大的提高患者脑室引流的稳定、安全,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负担,利用临床的推广应用,同时,观察板材质为透明有机玻璃,便于医护人员查看放置盒内部情况,刻度表是为了便于医护人员掌握升降杆的高度,蓄电池是为了给报警器提供能量供应。

附图说明

图1是脑室引流用调节式高度支撑器的立体图;

图2是脑室引流用调节式高度支撑器的主视图;

图3是放置盒部位剖视放大图;

图4是卡套部位立体图;

图5是第一齿轮齿轮部位剖视放大图;

图6是限位板部位剖视放大图;

图7是夹板部位剖视放大图;

图8是齿轮套部位放大图。

固定板1、夹板2、固定套3、升降杆4、齿条5、卡套6、转轴7、第一齿轮8、齿轮套9、第二齿轮10、限位板11、第一弹簧12、固定轴13、连板14、放置盒15、放置槽16、滑槽17、导电板18、绝缘压板19、第二弹簧20、报警器21、蓄电池22、第一接线端子23、第二接线端子24、螺栓201、刻度401、避让开口601、把手701、观察板150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所示,脑室引流用调节式高度支撑器,包括固定板1、夹板2、固定套3、升降杆4、齿条5、卡套6、转轴7、第一齿轮8、齿轮套9、第二齿轮10、限位板11、第一弹簧12、固定轴13、连板14、放置盒15、放置槽16、滑槽17、导电板18、绝缘压板19、第二弹簧20、报警器21、蓄电池22、第一接线端子23、第二接线端子24,所述的夹板2位于固定板1后端,所述的夹板2与固定板1一体相连,所述的固定套3位于固定板1顶部中端,所述的固定套3与固定板1一体相连,所述的升降杆4位于固定套3内部左侧上端,所述的升降杆4与固定套3滑动相连,所述的齿条5位于升降杆4右侧,所述的齿条5与升降杆4一体相连,所述的卡套6位于升降杆4左侧顶端,所述的卡套6与升降杆4一体相连,所述的转轴7贯穿固定套3内部右侧上端,所述的转轴7与固定套3转动相连,所述的第一齿轮8贯穿于转轴7中端外壁,所述的第一齿轮8与转轴7紧配相连,所述的齿轮套9位于固定套3右侧上端前壁,所述的齿轮套9与固定套3一体相连,所述的第二齿轮10贯穿于转轴7外壁前端,所述的第二齿轮10与转轴7紧配相连,且所述的第二齿轮10与齿轮套9滑动相连,所述的限位板11位于转轴7后端,所述的限位板11与转轴7焊接相连,所述的第一弹簧12贯穿于转轴7后端,所述的第一弹簧12与转轴7活动相连,且所述的第一弹簧12与限位板11焊接相连,所述的固定轴13位于固定板1前壁中端,所述的固定轴13与固定板1一体相连,所述的连板14贯穿于固定轴13下端,所述的连板14与固定轴13转动相连,所述的放置盒15位于连板14底部,所述的放置盒15与连板14一体相连,所述的放置槽16位于放置盒15内部上端,所述的放置槽16为矩形凹槽,所述的滑槽17位于放置盒15内部下侧中端,所述的滑槽17为矩形凹槽,所述的导电板18位于滑槽17内壁,所述的导电板18与放置盒15滑动相连,所述的绝缘压板19位于导电板18顶部,所述的绝缘压板19与导电板18螺纹相连,且所述的绝缘压板19与放置盒15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二弹簧20位于绝缘压板19底部左右两侧,所述的第二弹簧20与绝缘压板19胶水相连,且所述的第二弹簧20与放置盒15胶水相连,所述的报警器21位于放置盒15内部左侧下端,所述的报警器21与放置盒15螺纹相连,所述的蓄电池22位于放置盒15内部右侧下端,所述的蓄电池22与放置盒15螺纹相连,且所述的蓄电池22与报警器21导线相连,所述的第一接线端子23位于滑槽17左侧下端,所述的第一接线端子23与放置盒15螺纹相连,且所述的第一接线端子23与报警器21导线相连,所述的第二接线端子24位于滑槽17右侧下端,所述的第二接线端子24与放置盒15螺纹相连,且所述的第二接线端子24与蓄电池22导线相连,所述的夹板2内部下端左右两侧还贯穿有螺栓201,所述的螺栓201与夹板2螺纹相连,所述的升降杆4前端还设有刻度表401,所述的刻度表401与升降杆4一体相连,所述的卡套6内部左侧还设有避让开口601,所述的避让开口601为l形开口,所述的转轴7前端还设有把手701,所述的把手701与转轴7一体相连,所述的放置盒15内部前端还设有观察板1501,所述的观察板1501与放置盒15胶水相连。

该脑室引流用调节式高度支撑器,安装时,医护人员首先将夹板2插入到现有病床的床板边缘,且处于床头位置,再旋转螺栓201,即螺栓201顺着夹板2内壁作由下向上运动,当螺栓201夹持到床板底部后,通过夹板2与螺栓201的配合效果,从而能够实现该装置与现有病床的相连固定,当患者进行脑室引流时,医护人员可将患者引流的引流滴壶放入到卡套6内,即引流滴壶从上插入至卡套6内,引流滴壶底部的引流管从避让开口601牵引而下,此时,通过卡套6的作用,即达到对引流滴壶的放置,当医护人员需要对引流滴壶的高度进行调节时,只需向前拉到把手701,实现把手701带动转轴7联动第二齿轮10作由后向前运动,即第二齿轮10脱离齿轮套9,实现转轴7的可转动状态,接着医护人员旋转把手701,使把手701带动转轴7联动第一齿轮8同步进行旋转,当第一齿轮8顺时针旋转时,即齿条5带动升降杆4顺着固定套3内部作由下向上运动,实现引流滴壶的抬高,当第二齿轮10逆时针旋转时,即齿条5带动升降杆4顺着固定套3内部作由上向下运动,实现引流滴壶的降低,当引流滴壶高度到达医护人员需要后,可停止旋转把手701,再缓慢松开把手701,即通过第一弹簧12的回弹力作用,使得限位板11带动转轴7联动第二齿轮10作由前向后运动,即第二齿轮10向后插入到齿轮套9内部,此时通过第二齿轮10与齿轮套9的配合效果,即实现转轴7的固定,确保了引流滴壶高度的确定,最终通过上述,能够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达到对引流滴壶高度的调节目的,同时,医护人员将引流管底部的引流瓶放入到放置盒15内部的放置槽16中,即通过放置盒15的作用,达到对引流瓶的存放,同时,在引流过程中,因引流瓶持续收集引流液,即重量持续增加,通过引流瓶的重量作用,能够实现绝缘压板19克服第二弹簧20的回弹力推动导电板18顺着滑槽17作向下运动,当引流瓶装满引流液后,即导电板18处于第一接线端子23和第二接线端子24之间时,从而实现第一接线端子23与第二接线端子24的连通,即蓄电池22与报警器21处于通电状态,实现报警器21的触发报警,此时通过上述,从而便于医护人员及时知晓并对其进行更换处理,提高了患者脑室引流的安全性,此外,因脑室引流需要对病床的床头高度进行升高,因此当病床的床头抬高后,该装置因与床板为相连固定状态,从而也能够跟随进行升高,同时,因连板14与固定轴13为转动相连,即当床头抬高后,因重力作用,放置盒15会带动连板14以固定轴13为圆心进行旋转,即实现放置盒15始终与地面处于垂直状态,方便了对引流瓶进行放置与检测,同时,观察板1501材质为透明有机玻璃,便于医护人员查看放置盒15内部情况,刻度表401是为了便于医护人员掌握升降杆4的高度,蓄电池22是为了给报警器21提供能量供应。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