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风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99577发布日期:2018-10-19 19:36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有效治疗中风治疗中风症的中药,以及该中药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属于中药及其制备技术领域。

二、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工作模式的改变,中风已经成为一种病发率较高的病症。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

目前,针对中风疾病现在医学常采用溶栓、抗血小板、抗凝集剂、降血压药、神经保护等治疗手段。这些药多为西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使用会让患者产生抗药性和赖药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治疗中风症的中药,配方科学精妙,治疗效果好、无毒副作用,避免了患者西药治疗中产生抗药性和赖药性。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中风症的药物,以重量份为单位,制成其有效成分的原料药为:钩藤15~25份,石韦10~20份,葛根20~30份,寄生10~20份,羚羊角5~15份,僵蚕5~10份,石决明20~30份,菊花15~25份,夏枯草20~30份,牛膝10~20份,秦艽5~10份,丹参10~20份。

所述的治疗中风症的药物,以重量份为单位,制成其有效成分的原料药为:钩藤20份,石韦15份,葛根25份,寄生15份,羚羊角10份,僵蚕7份,石决明25份,菊花20份,夏枯草25份,牛膝15份,秦艽7份,丹参15份。

上面所述治疗中风症的药物的剂型为中药软胶囊。

a、称其所述重量份的各原料混合在一起,加6倍量的水浸泡40分钟,然后加热煎煮2小时,得煎煮液a和药渣a;

b、向药渣a中加入4倍量的水,加热煎煮1.5小时,得煎煮液b和药渣b;

c、向药渣b中加入2倍量的水,加热煎煮50分钟,得药渣c和煎煮液c;

d、合并3次煎煮液,静止12个小时后,将上清液过200目筛,得滤液a待用;

e、将滤液a蒸发浓缩至稠膏状,停止加热,向稠膏中加入2倍量的75%乙醇液,均匀后静置过夜,上清液过滤后得滤液b;

f、滤液b加入食用的植物油溶解,并调整浓度至每丸含中药成分为表示量80%以上,作为药液a待用;

g、另取适量甘油加热至80摄氏度,加入甘油量20%的明胶,搅拌通话,保温1.5h,过滤得滤液c;

h、将药液a和滤液c均加入到滴丸剂中进行滴制,冷却后收集冷凝的胶丸,用纱布去胶丸上粘附的冷却液,冷风吹3小时后进行烘干,用石油醚洗涤3次,除去胶丸外层的液体石蜡,筛选,质检,包装即可。

本发明的积极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治疗中风症的药物,是以祖国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多年临床实践,从做过医药宝库中筛选出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通络、活血祛瘀、息风定惊等功效,该药物组分中:钩藤:味甘,性凉,归肝、心包经,具有息风定惊,清热平肝之功效;治高血压,头晕目眩,神经性头痛;石韦:味苦,性凉,入肺、膀胱经,有利水通淋、清肺泄热等作用。能清湿热、利尿通淋、治刀伤、烫伤、脱力虚损;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肺、胃经,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之功效;寄生:味苦,性平,归肝、肾经;具有治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之功效;羚羊角:味咸,性寒,归归肝、心经,具有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之功效;僵蚕: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之功效;石决明:味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平肝潜阳,除热,明日之功效;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芳热,青盲内障;菊花:味苦、甘,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效;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之功效;牛膝:味苦、甘、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秦艽:味辛、苦,性平;归胃、肝、胆经;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之功效;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

2、本发明配方科学精妙,经过临床实践,其中:石韦、寄生、钩藤、葛根对中风症中的口眼发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和其他中草药组合在一起,发挥了显著的协同增强的效果,通过清热解毒、祛风通络、活血祛瘀、息风定惊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3、本发明避免了患者用西药治疗中风症出现的依赖性和抗药性的情况,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无毒副作用,可以更有效、更速度的治疗中风症的药物。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中风症的药物的制备方法,方法简便、易操作,将药物做成中药软胶囊制剂,便于携带,能将药性发挥到最大,便于推广。

临床典型病例:

病例1:

张某,女58岁,来诊治时症见突发口眼发斜,耳鸣目眩,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经诊断为中风(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服用本药物一周后,口眼恢复正常,语言、耳鸣目眩、半身不遂有所好转,再服用一周可以简单的行走,之后继续服用2周可以独立行走,目前已经恢复正常,且无后遗症。

病例2:

李某,男45岁,早起突然感觉上、下肢麻木,卧病不起,,于当天下午和家人前来就诊,服用本药物2天后,即可自行起床,3天后恢复自如,又服用本药物巩固4天,一直到目前,病情无复发,无任何后遗症。

病例3:

张某,男,47岁,退休教师,早上外出买菜时,突然晕倒在小区门口,口眼歪斜、耳鸣目眩,下肢麻木;当天下午服用本药物,第二天下午可以独立行走,用药3天后痊愈,无后遗症。

病例4:

林某,男,39岁,在家务农的农民,早起下地干活,突感头晕,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当天下午服用本药物,8小时后恢复自如,之后巩固了2天,恢复正常,目前病情无复发。

病例5:

张某,男,42,超市保安,上班时间突然晕倒,下肢麻木,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当天马上服用本药物,10小时后可以自行起床,扶墙行走,服用本药物3天后可以独立行走,7天后恢复正常,无后遗症。

病例6:

李某,女,农民,43岁,农民,在家带孙子时,突然晕倒,这口眼歪斜,下肢瘫痪,卧床不起,当天服用本药物,8小时后可以自行下床去卫生巾,用药5天后痊愈,无后遗症,至今未复发。

病例7:

王某,女45岁,早起去超市,突感耳鸣目眩,右腿麻木不能行走,当天服用本药物,第二天恢复行走,服用本药物3天后痊愈,无后遗症。

四、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实施例1、一种治疗中风症的药物,以重量份为单位,制成其有效成分的原料药为:钩藤20份,石韦15份,葛根25份,寄生15份,羚羊角10份,僵蚕7份,石决明25份,菊花20份,夏枯草25份,牛膝15份,秦艽7份,丹参15份。

所述治疗中风症的药物的剂型为中药软胶囊。

上述治疗治疗中风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具体加工步骤如下:

a、称其所述重量份的各原料混合在一起,加6倍量的水浸泡40分钟,然后加热煎煮2小时,得煎煮液a和药渣a;

b、向药渣a中加入4倍量的水,加热煎煮1.5小时,得煎煮液b和药渣b;

c、向药渣b中加入2倍量的水,加热煎煮50分钟,得药渣c和煎煮液c;

d、合并3次煎煮液,静止12个小时后,将上清液过200目筛,得滤液a待用;

e、将滤液a蒸发浓缩至稠膏状,停止加热,向稠膏中加入2倍量的75%乙醇液,均匀后静置过夜,上清液过滤后得滤液b;

f、滤液b加入食用的植物油溶解,并调整浓度至每丸含中药成分为表示量80%以上,作为药液a待用;

g、另取适量甘油加热至80摄氏度,加入甘油量20%的明胶,搅拌通话,保温1.5h,过滤得滤液c;

h、将药液a和滤液c均加入到滴丸剂中进行滴制,冷却后收集冷凝的胶丸,用纱布去胶丸上粘附的冷却液,冷风吹3小时后进行烘干,用石油醚洗涤3次,除去胶丸外层的液体石蜡,筛选,质检,包装即可。

实施例2、一种治疗中风症的药物,以重量份为单位,制成其有效成分的原料药为:钩藤15份,石韦10份,葛根20份,寄生10份,羚羊角5份,僵蚕5份,石决明20份,菊花15份,夏枯草20份,牛膝10份,秦艽5份,丹参10份。

实施例3、一种治疗中风症的药物,重量份为单位,制成其有效成分的原料药为:钩藤25份,石韦20份,葛根30份,寄生20份,羚羊角15份,僵蚕10份,石决明30份,菊花25份,夏枯草30份,牛膝20份,秦艽10份,丹参20份。

实施例4、一种治疗中风症的药物,以重量份为单位,制成其有效成分的原料药为:钩藤17份,石韦12份,葛根22份,寄生12份,羚羊角7份,僵蚕6份,石决明22份,菊花17份,夏枯草22份,牛膝12份,秦艽6份,丹参12份。

实施例5、一种治疗中风症的药物,以重量份为单位,制成其有效成分的原料药为:钩藤23份,石韦18份,葛根28份,寄生18份,羚羊角13份,僵蚕9份,石决明28份,菊花23份,夏枯草28份,牛膝18份,秦艽9份,丹参18份。

实施例6、一种治疗中风症的药物,以重量份为单位,制成其有效成分的原料药为:钩藤21份,石韦16份,葛根26份,寄生16份,羚羊角11份,僵蚕8份,石决明26份,菊花21份,夏枯草26份,牛膝16份,秦艽8份,丹参16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