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手术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98074发布日期:2018-11-20 19:05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脊柱手术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脊柱手术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脊柱手术台。

背景技术

我国中老年人群中97%患有脊柱疾病,近年来,又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40%以上的人脊柱有各种疾病,儿童脊柱侧弯症的发病率高达25%以上。国内的脊柱疾病不仅在中老年人群中广泛蔓延,还逐渐波及青少年和儿童,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脊柱疾病住进医院。其中,青少年的脊柱侧弯等病症可通过物理牵引、支架固定等手段物理矫正,而成年及老年人的脊柱疾病则因患病时间长,患者年纪大等原因,无法单纯的依靠物理手段矫正,此时手术治疗就成了中老年脊柱病患者的首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患有脊柱疾病,患者的逐年增多对有限的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工作压力。因此,急需通过现有医疗设备的改进来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通过机械的辅助降低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目前在医院手术过程中,脊柱病患者在上手术台后常需翻身由仰卧变为俯卧,现在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在解决此方式时会在将患者由病床转移至手术台上后人工翻身,这种方式需要多个护理人员或大夫共同操作,费时费力,且容易使患者伤情加重。而若采用现有的翻身病床所常用的结构,则存在以下缺点:

1、手动型翻身型使用不便,医护人员劳动量大,翻身时患者易受伤;

2、电动形翻身型配套设备占用空间大,维修不便,且需手术的病人易受到二次伤害;

3、摇控型翻身型机构复杂,造价昂贵的原因,维修需专业人员进行,维护采购成本均过高,且病人同样易受到二次伤害。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脊柱手术台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脊柱手术台,有效的解决了现在的手术台不具备为需手术的脊柱病人翻身的问题。

本发明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固定连接有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放置有仰卧台,所述仰卧台通过摆杆转动连接有俯卧台,所述俯卧台、仰卧台两侧均设有护栏,所述摆杆中部转动连接在所述主体上,当俯卧台转动到仰卧台正上方后,抬起仰卧台并转动仰卧台,所述仰卧台、俯卧台绕摆杆和所述主体的连接点旋转半周,变为俯卧台置于所述的主体上,仰卧台位于俯卧台正上方,此时病人随之从仰卧在仰卧台变为俯卧在俯卧台上。

优选的,所述仰卧台、俯卧台均可分开成为相等的左右两部分并分别称为左仰卧台、右仰卧台、左俯卧台、右俯卧台,所述摆杆有两个,一个所述摆杆一端转动连接在左仰卧台前端且所述摆杆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左俯卧台前端,另一个所述摆杆一端转动连接在右仰卧台前端且所述摆杆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右俯卧台前端。

优选的,所述主体前端转动连接有两个摆动皮带轮,两个所述摆动皮带轮的转轴上均开设有一端开口的摆动方槽,两个所述摆杆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可和所述摆动方槽配合的卡块,所述卡块置于摆动方槽内时摆动皮带轮可带动摆杆转动,两个所述摆动皮带轮通过传动结构和固定连接在主体上的驱动电机相连。

优选的,所述主体前端转动连接有转动皮带轮,所述转动皮带轮转轴上开设有两端开口的转动方槽,所述转动皮带轮通过所述传动结构和固定连接在主体上的驱动电机相连,两个所述摆杆中部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半卡块,当两个摆杆分别将左俯卧台、右俯卧台摆动至仰卧台正上方时,两个所述半卡块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大卡块,所述大卡块可进入所述转动方槽中,转动皮带轮转动可通过大卡块带动两个所述摆杆转动,从而带动仰卧台、俯卧台随之转动。

优选的,所述主体上转动连接有和所述传动结构相连的半齿轮,所述半齿轮旁啮合有上下滑动连接在所述主体上的齿框,所述齿框包括两个竖向相对的齿条和一个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齿条的横梁,所述主体上固定连接有若干气缸,所述仰卧台放置在若干所述气缸上,若干所述气缸可将所述仰卧台抬起,当所述仰卧台被抬起,所述卡块从所述摆动方槽中脱出,所述大卡块进入所述转动方槽中,若干所述气缸均通过软管和固定连接在主体上的气泵连通,所述齿框向上滑动可带动气泵对若干所述气缸充气,所述齿框向下滑动可带动气泵对若干所述气缸抽气。

优选的,两个所述摆杆均为伸缩摆杆,所述摆杆包括一个摆杆外壳和两个摆杆伸缩端,两个所述的摆杆伸缩端上下滑动连接在摆杆外壳中,所述摆杆外壳通过软管和外部液压泵连通,所述摆杆外壳内部充满液压油,所述的半卡块固定连接在摆杆外壳上,两个所述的摆杆伸缩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仰卧台、俯卧台上,所述的摆杆伸缩端上固定连接有所述的卡块。

优选的,所述左仰卧台、右仰卧台、左俯卧台、右俯卧台前端均固定连接有测距传感器,所述测距传感器内集成有控制模块,所述测距传感器通过电线和液压泵相连并可控制液压泵工作。

优选的,,所述的俯卧台、仰卧台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若干护栏,若干所述护栏均为电动伸缩杆,当俯卧台摆动至仰卧台上方后,若干所述护栏相对伸出直至互相接触并连为一体,所述仰卧台、俯卧台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四个护栏转轴,若干所述护栏均固定连接在四个所述的护栏转轴上,两个转动连接在所述仰卧台上的护栏转轴均同轴固定连接有转动连接在仰卧台前端的护栏驱动皮带轮,两个转动连接在所述俯卧台上的护栏转轴均同轴固定连接有转动连接在俯卧台前端的护栏从动皮带轮,两个转动连接在所述仰卧台上的护栏转轴均转动连接有下连杆,两个转动连接在所述俯卧台上的护栏转轴均转动连接有上连杆,所述上连杆和下连杆另一端均转动连接有同一个张紧皮带轮,所述张紧皮带轮、护栏驱动皮带轮、护栏从动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相连,两个所述护栏驱动皮带轮均通过传动结构和驱动电机相连。

优选的,所述左仰卧台、右仰卧台、左俯卧台、右俯卧台均包含可上下摆动的头部板和可左右摆动的腿部板。

优选的,所述左仰卧台和左俯卧台、右仰卧台和右俯卧台后端均通过伸缩杆连接,所述伸缩杆和所述左仰卧台和左俯卧台、右仰卧台和右俯卧台连接处均由活动销连接。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手术台做出改进,采用可同步旋转的仰卧台和俯卧台,解决了脊柱科病人人工翻身难的问题,且本发明针对现有的翻身类医疗辅助器械的常见的不易操作,占用空间大,结构复杂的问题加以改进,单人即可操作本装置,且本装置采用可分拆的床体并通过摆杆支撑,不需要时可收与手术台之下,占地极小,同时本装置结构简洁,不含高精度复杂非标准件,易于维修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未使用时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未使用时主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使用时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使用时局部立体示意图一。

图5为本发明使用时局部立体示意图二。

图6为本发明使用时局部立体示意图三。

图7为本发明传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伸缩杆立体爆炸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摆动皮带轮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左仰卧台使用时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左仰卧台未使用时立体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左俯卧台使用时立体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左俯卧台未使用时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图13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各示例性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本发明为脊柱手术台,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上固定连接有主体2,所述基座1即为现有手术台常见支撑座,具有可升降和转动功能,所述主体2即为现有手术台的工作台,现有手术台在使用时直接在台面上进行手术工作,上述结构均为现在已有且十分成熟的技术,本装置在现有手术台的工作台台面上增设翻身辅助装置,手术工作在本装置上进行,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2上放置有仰卧台3,需手术的病人仰卧在仰卧台3上,所述仰卧台3通过摆杆5转动连接有俯卧台4,病人仰卧在仰卧台3上后本装置工作,将病人翻身并置于俯卧台4上,所述俯卧台4、仰卧台3两侧均设有护栏6,护栏6的设置以防止病人在翻身过程中跌下手术台,所述摆杆5中部转动连接在所述主体2上,具体的,主体2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摆杆5中部转动连接在支撑架上,当俯卧台4转动到仰卧台3正上方后,抬起仰卧台3并转动仰卧台3,所述仰卧台3、俯卧台4绕摆杆5和所述主体2的连接点旋转半周,变为俯卧台4置于所述的主体2上,仰卧台3位于俯卧台4正上方,此时病人随之从仰卧在仰卧台3变为俯卧在俯卧台4上,具体的,摆杆5以和主体2的连接点为轴转动可带动仰卧台3、俯卧台4同步转动,此时摆杆5、仰卧台3、俯卧台4共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摆杆5旋转的过程中病人始终仰卧在仰卧台3上并随着旋转的进行逐渐滑落到仰卧台3边缘,此时在护栏6的作用下病人无法跌落下手术台,当旋转完成后,病人即由仰卧在仰卧台3上变为俯卧在俯卧台4上,此时,只需摆动摆杆5,将此时位于上方的仰卧台3放下,放至主体2下方收起即可,并不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为便于本病人俯卧,所述俯卧台4上头部位置应开设圆孔用于病人将面部放入其中,增加病人的舒适度。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仰卧台3、俯卧台4均可分开成为相等的左右两部分并分别称为左仰卧台7、右仰卧台8、左俯卧台9、右俯卧台10,仰卧台3和俯卧台4均设为左右两部分是为了节省空间,便于仰卧台3或俯卧台4更好更快的摆动至手术台上方,若仰卧台3、俯卧台4均设为一块而不分开,则在其摆动至手术台上方的过程中整块俯卧台4均需从手术台一侧摆过,这无疑需要很大的空间,不便于使用,且在使用完毕后同样不便于收起,和本发明设计初衷不符,所述摆杆5有两个,一个所述摆杆5一端转动连接在左仰卧台7前端且所述摆杆5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左俯卧台9前端,另一个所述摆杆5一端转动连接在右仰卧台8前端且所述摆杆5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右俯卧台10前端,即初始状态时左俯卧台9、右俯卧台10均置于主体2下方且分别通过两个所述摆杆5可分别和左仰卧台7、右仰卧台8相连,病人需要翻身时,两个所述摆杆5摆动并以此分别将左俯卧台9、右俯卧台10摆动至左仰卧台7、右仰卧台8上方并重新合并为一整块俯卧台4,为便于实施,两个所述摆杆5的连接位置应参考图4,两个摆杆5应位于仰卧台3中间位置,两个摆杆5应分别转动连接在左仰卧台7和左俯卧台9的右端和右仰卧台8和右俯卧台10的左端,使俯卧台4摆动到仰卧台3上方后,两个摆杆5一侧可贴紧,此时便相当于一个摆杆,便于进行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旋转动作。

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为使本装置操作更为省力,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摆杆5摆动的方式,可在本装置初始状态时带动摆杆5摆动将所述左俯卧台9、右俯卧台10摆动至仰卧台3上方并在仰卧台3、俯卧台4和两个所述摆杆5旋转结束后驱动两个摆杆5带动左仰卧台7、右仰卧台8摆下,即所述主体2前端转动连接有两个摆动皮带轮11,具体的两个所述摆动皮带轮11转动连接在主体2上固定连接在支撑架上,两个所述摆动皮带轮11的转轴上均开设有一端开口的摆动方槽12,两个所述摆杆5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可和所述摆动方槽12配合的卡块13,所述卡块13置于摆动方槽12内时摆动皮带轮11可带动摆杆5转动,具体使用时,初始状态,两个卡块13分别置于两个摆动方槽12中,摆动皮带轮11转动并以此带动两个摆杆5转动并将左俯卧台9、右俯卧台10摆动到仰卧台3上方,之后抬起仰卧台3,两个卡块13随之脱出摆动方槽12,之后两个摆杆5旋转带动仰卧台3、俯卧台4旋转并将原本位于上方的俯卧台4旋转到下方,此时放下俯卧台4,因每个摆杆5两端对称的固定连接有两个卡块13,故俯卧台4放下后,两个卡块13落入相应的摆动方槽12中,驱动两个所述摆动皮带轮11反转通过摆动方槽12和卡块13带动位于上方的左仰卧台7和右仰卧台8摆动至主体2下方,即本装置翻身工作完成,两个所述摆动皮带轮11通过传动结构14和固定连接在主体2上的驱动电机15相连,具体的传动结构14可为和固定连接在主体2上驱动电机15相连的涡轮和转动连接在主体2上的蜗杆输出动力,并通过锥齿轮、皮带轮带动摆动皮带轮11转动,通过控制驱动电机15的正反转控制摆动皮带轮11的正反转,因传动结构14中结构均为本领域常见的传动和变向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很容易的通过常用手段达到本装置所述的效果,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上述结构均未描述本装置中摆杆5如何绕主体2的连接点实现旋转并带动仰卧台3、俯卧台4同步旋转的,本实施例介绍一种结构以完善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其主要是在所述主体2前端转动连接有转动皮带轮16,具体的转动皮带轮16转动连接在固定连接在主体2上的支撑架上,转动皮带轮16的应位于主体2前端中央位置,同时其高度因高于摆杆5带动俯卧台4摆动到仰卧台3上方后摆杆5中点位置的高度,其具体高度同时还应和后续结构相适应,所述转动皮带轮16转轴上开设有两端开口的转动方槽17,即所述的转动方槽17穿过转动皮带轮16的转轴,所述转动皮带轮16通过所述传动结构14和固定连接在主体2上的驱动电机15相连,其所述传动结构14仅用于将驱动电机15的动力传递给转动皮带轮16并带动转动皮带轮16转动,其结构均为本领域常见的传动和变向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很容易的通过常用手段达到本装置所述的效果,故不再赘述,两个所述摆杆5中部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半卡块18,当两个摆杆5分别将左俯卧台9、右俯卧台10摆动至仰卧台3正上方时,两个所述半卡块18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大卡块19,所属的大卡块19和所述的转动方槽17相配合,所述大卡块19可进入所述转动方槽17中,转动皮带轮16转动可通过大卡块19带动两个所述摆杆5转动,从而带动仰卧台3、俯卧台4随之转动,以此完成仰卧台3、俯卧台4的旋转并完成病人的翻身,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先经实施例三中所述的初始状态两个卡块13分别置于两个摆动方槽12中,摆动皮带轮11转动并以此带动两个摆杆5转动并将左俯卧台9、右俯卧台10摆动到仰卧台3上方,此时两个所述的半卡块18随着两个摆杆5的贴合合并称为大卡块19,之后抬起仰卧台3,两个卡块13随之脱出摆动方槽12,与此同时的大卡块19进入所述的转动方槽17中,之后转动皮带轮17转动带动两个摆杆5旋转,从而带动仰卧台3、俯卧台4旋转并将原本位于上方的俯卧台4旋转到下方,病人与此之后已经由仰卧变为俯卧,此时放下俯卧台4,因每个摆杆5两端对称的固定连接有两个卡块13,故俯卧台4放下后,大卡块19脱出转动方槽17,两个卡块13随后落入相应的摆动方槽12中,驱动两个所述摆动皮带轮11反转通过摆动方槽12和卡块13带动位于上方的左仰卧台7和右仰卧台8摆动至主体2下方,即本装置翻身工作完成,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提供了具体的带动摆杆5旋转从而带动仰卧台3、俯卧台4上下换位的方法。

实施例五,在实施例四基础上,所述主体2上转动连接有和所述传动结构14相连的半齿轮20,所述半齿轮20旁啮合有上下滑动连接在所述主体2上的齿框21,所述齿框21包括两个竖向相对的齿条22和一个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齿条22的横梁23,所述半齿轮20转动可带动齿圈21上下往复滑动,具体的半齿轮20通过单向转动分别和两个相对的齿条22啮合以实现齿框21的上下往复滑动,所述主体2上固定连接有若干气缸24,所述仰卧台3放置在若干所述气缸24上,若干所述气缸24可将所述仰卧台3抬起,若干所述气缸24即起到前述抬起仰卧台3的作用,进一步节省了操作本装置所需的劳动力,当所述仰卧台3被抬起,所述卡块13从所述摆动方槽12中脱出,所述大卡块19进入所述转动方槽17中,若干所述气缸24均通过软管和固定连接在主体2上的气泵连通,所述齿框21向上滑动可带动气泵对若干所述气缸24充气,所述齿框21向下滑动可带动气泵对若干所述气缸24抽气,即本实施例中半齿轮20和齿框21主要起到对气泵的控制,同时,半齿轮20和齿框21还起到计算周期的关键作用,具体的,本装置在初始状态时,齿框21位于中间位置,此时驱动电机15驱动摆动皮带轮11转动180度,此时转动皮带轮16转动90度,齿框21此时在向下运动到最底端后回到初始高度,同时气泵启动,卡块13脱出摆动方槽12,大卡块19进入转动方槽17,摆动皮带轮11在驱动电机15的作用下继续转动但不再带动两个所述摆杆5转动,转动皮带轮16带动通过大卡块19带动两个摆杆5旋转并以此带动仰卧台3、俯卧台4同步旋转,即转动皮带轮16转动180度,摆动皮带轮11不带卡块13的转动360重新回到原来位置,齿框21完成一个往复运动并重新回到最高点,其后大卡块19脱出转动方槽17,之后驱动电机15反转,齿框21向下运动通过气泵带动若干气缸24向下运动将此时位于下方的俯卧台4放下,同时卡块13进入摆动方槽12,摆动皮带轮11反转将位于上方的左仰卧台7和右仰卧台8放下,翻身过程完成,在上述过程中,需注意的是,要保证摆动皮带轮11转速是转动皮带轮16的两倍,需通过控制传动结构14对两者传动动比实现,本实施例中齿框21和半齿轮20的控制动作同样可用电控程序实现,但相较之下齿框21和半齿轮20结构简洁,稳定性强,且易于维修。

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两个所述摆杆5均为伸缩摆杆,所述摆杆5包括一个摆杆外壳25和两个摆杆伸缩端26,两个所述的摆杆伸缩端26上下滑动连接在摆杆外壳25中,所述摆杆外壳25通过软管和外部液压泵连通,所述摆杆外壳25内部充满液压油,即外接液压泵可控制摆杆5的伸缩,所述的半卡块18固定连接在摆杆外壳25上,两个所述的摆杆伸缩端26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仰卧台3、俯卧台4上,所述的摆杆伸缩端26上固定连接有所述的卡块13,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将摆杆5设为可伸缩的摆杆,增加了本装置的适用性,可适用于不同体型的病人,且可在俯卧台4摆动到仰卧台3上方后调节仰卧台3和俯卧台4之间的距离,防止在仰卧台3、俯卧台4旋转过程中两者相距太远导致病人在从仰卧台3落到俯卧台4的过程中因跌落受到二次伤害,需注意的是,在外部液压泵控制摆杆5伸缩的过程中,因保证每个所述摆杆5上的两个所述摆杆伸缩端26的伸缩距离相等,以保证所述的仰卧台3、俯卧台4在旋转过程中,转动皮带轮16始终处于摆杆5中点位置,以避免旋转过程中偏心导致的装置不平衡带来的如磕碰主体2、转动皮带轮16的轴摩擦不均等弊端。

实施例七,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所述左仰卧台7、右仰卧台8、左俯卧台9、右俯卧台10前端均固定连接有测距传感器27,所述测距传感器27内集成有控制模块,测距传感器用于测量俯卧台4和病人之间的距离,并在距离达到预先设定值后摆杆5停止收缩,使仰卧台3和俯卧台4之间的距离为一个对病人来说安全的距离,防止病人受到二次伤害,所述测距传感器27通过电线和液压泵相连并可控制液压泵工作,本实施例针对实施例六中的外接液压泵需要人工控制的情况,增设测距传感器27并用测距传感器27控制外接液压泵以代替人工,增加了本装置的自动程度,进一步降低了操作本装置所需的劳动力,也降低了本装置的操作难度。

实施例八,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的俯卧台4、仰卧台3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若干护栏6,若干所述护栏6均为电动伸缩杆,若干所述护栏6均和外接电源相连,当俯卧台4摆动至仰卧台3上方后,若干所述护栏6相对伸出直至互相接触并连为一体,合拢后的护栏6可有效的防止病人在仰卧台3、俯卧台4旋转时跌落手术台,所述仰卧台3、俯卧台4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四个护栏转轴28,若干所述护栏6均固定连接在四个所述的护栏转轴28上,两个转动连接在所述仰卧台3上的护栏转轴28均同轴固定连接有转动连接在仰卧台3前端的护栏驱动皮带轮29,两个转动连接在所述俯卧台4上的护栏转轴28均同轴固定连接有转动连接在俯卧台4前端的护栏从动皮带轮30,所述护栏驱动皮带轮29和护栏从动皮带轮30转动可带动护栏6摆动,因转动连接在仰卧台3和俯卧台4上的护栏6需沿相反方旋转,故在护栏从动皮带轮30带动相应的护栏转轴28转动时需增设变向装置,因单纯的变向装置如一组啮合的齿轮等其他常见方式对本领域人员很容易实现,故不再赘述,两个转动连接在所述仰卧台3上的护栏转轴28均转动连接有下连杆31,两个转动连接在所述俯卧台4上的护栏转轴28均转动连接有上连杆32,所述上连杆32和下连杆31另一端均转动连接有同一个张紧皮带轮33,所述张紧皮带轮33、护栏驱动皮带轮29、护栏从动皮带轮30之间通过皮带相连,上连杆32、下连杆31和张紧皮带轮33的设置使左俯卧台9、右俯卧台10在摆动至仰卧台3上方时皮带可始终保持张紧状态,同时上连杆32、下连杆31的设置还保证了左俯卧台9、右俯卧台10在摆动至仰卧台3上方的过程中可保持稳定姿态,避免出现连杆约束不足而导致不稳定的情况发生,两个所述护栏驱动皮带轮29均通过传动结构14和驱动电机15相连,即左俯卧台9、右俯卧台10在摆动至仰卧台3上方的过程中若干护栏6也同步摆动,并在左俯卧台9、右俯卧台10在摆动至仰卧台3上方的同时若干护栏6完成摆动,并在摆杆5伸缩调整仰卧台3和俯卧台4之间高度的同时完成相对的护栏6的伸出和结合,为增强相对护栏6结合的稳定性,在转动连接在仰卧台3上的护栏6前端距固定连接固定键,并在转动连接在俯卧台4上的护栏6前端开设可和固定键配合的固定槽,以保证相对护栏6结合后结构的稳定性。

实施例九,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左仰卧台7、右仰卧台8、左俯卧台9、右俯卧台10均包含可上下摆动的头部板34和可左右摆动的腿部板35,本实施例的设置则是为了适应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况,上下摆动的头部板34可用于将病人的头部或上半身抬起,而头部板34的摆动方式则可参考附图10,通过转动连接在仰卧台3或俯卧台4框架上的齿轮和与头部板34转轴同轴固定连接的齿轮啮合,以此调节头部板34的上下摆动,而左右摆动的腿部板35则通过同轴固定连接的齿轮啮合有固定连接在主体2上的齿条来实现腿部板35的左右摆动。

实施例十,在实施例九的基础上,所述左仰卧台7和左俯卧台9、右仰卧台8和右俯卧台10后端均通过伸缩杆36连接,在所述左仰卧台7和左俯卧台9、右仰卧台8和右俯卧台10后端设伸缩杆36用于增强结构的稳定性,防止摆动过程中出现左仰卧台7、左俯卧台9、右仰卧台8、右俯卧台10摆动的情况发生,所述伸缩杆36和所述左仰卧台7和左俯卧台9、右仰卧台8和右俯卧台10连接处均由活动销连接,活动销连接可在摆动过程中将伸缩杆36转动连接在左仰卧台7和左俯卧台9、右仰卧台8和右俯卧台10上,同时在腿部板35需要左右摆动时,可将活动销拔出,使伸缩杆36和腿部板35的摆动互不影响。

具体使用时,需要预先设定测距传感器27的距离参数,此参数用于确定当俯卧台4下落到什么高度时摆杆5停止收缩,此参数为俯卧台4和病人之间的距离,即距离应能保证在仰卧台3和俯卧台4旋转过程中病人不会因为落在俯卧台4上而受到二次伤害;

预先准备工作结束后,具体使用时,病人仰卧于仰卧台3上,本装置位于初始位置,左俯卧台9、右俯卧台10均位于主体2下方,齿框21位于中间位置,此时启动驱动电机15,驱动电机15驱动摆动皮带轮11转动180度,此时转动皮带轮16转动90度,齿框21此时在向下运动到最底端后回到初始高度,同时气泵启动,若干气缸24将仰卧台3抬起,卡块13脱出摆动方槽12,大卡块19进入转动方槽17,摆动皮带轮11在驱动电机15的作用下继续转动但不再带动两个所述摆杆5转动,转动皮带轮16带动通过大卡块19带动两个摆杆5旋转并以此带动仰卧台3、俯卧台4同步旋转,即转动皮带轮16转动180度,摆动皮带轮11不带卡块13的转动360重新回到原来位置,齿框21完成一个往复运动并重新回到最高点,其后大卡块19脱出转动方槽17,之后驱动电机15反转,齿框21向下运动通过气泵带动若干气缸24向下运动将此时位于下方的俯卧台4放下,同时卡块13进入摆动方槽12,摆动皮带轮11反转将位于上方的左仰卧台7和右仰卧台8放下,翻身过程完成,当病人手术完成后,可选择在本装置上翻身或直接转移至病床上,但不管病人是否需要在本装置上再次翻身,本装置在使用完成后均应再次翻转并重新将仰卧台3置于下方,具体方式只需重复上述步骤即可。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手术台做出改进,采用可同步旋转的仰卧台和俯卧台,解决了脊柱科病人人工翻身难的问题,且本发明针对现有的翻身类医疗辅助器械的常见的不易操作,占用空间大,结构复杂的问题加以改进,单人即可操作本装置,且本装置采用可分拆的床体并通过摆杆支撑,不需要时可收与手术台之下,占地极小,同时本装置结构简洁,不含高精度复杂非标准件,易于维修更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